linux0.11内核中进程调度算法FIFO怎么实现

linux0.11内核中进程调度算法FIFO怎么实现,第1张

linux011内核中进程调度算法FIFO怎么实现

Linux内核中用task指代一切进程和线程。

调度的作用是安排所有可以运行的进程在CPU上的运行时间和次序

内核中主要有两类调度算法。其中的实时调度算法中,对task有优先级的概念,同一优先级内的进程可以按照FIFO或RoundRobin的算法进行调度。这两种算法都需要维护一个可运行进程的队列。

*** 作系统工作的基础:

1、存储程序计算机

冯诺伊曼首先提出了“存储程序”的概念,按照存储程序的原理,计算机在执行程序时须先将要执行的相关程序和数据放入内存储器中,在执行程序时CPU根据当前程序指针寄存器的内容,按地址顺序取出存放在内存储器中的指令(按地址顺序访问指令),然后分析指令,执行指令的功能,遇到转移指令时,则转移到转移地址,再按地址顺序访问指令(程序控制)。linux *** 作系统就是以存储程序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为基础去管理整个计算机以及整个计算机的执行工作流程。

存储程序计算机以运算单元为中心, 采用存储程序原理,存储器是按地址访问、线性编址的空间,控制流由指令流产生, 指令由 *** 作码和地址码组成,数据以二进制编码。(维基百科)

2、堆栈

堆栈(此处不同于数据结构的中堆栈)是内存中的一段存储区域。堆栈用到的寄存器主要有%esp和%ebp,c语言中堆栈机制主要用于函数调用中上一层函数相关寄存器(包括堆栈相关寄存器,eip寄存器等)的保存,以便从调用函数返回至上一层函数,堆栈还会保存调用函数的参数以及函数中创建的局部变量。

*** 作系统中的堆栈分为用户态堆栈和内核态堆栈,而程序的执行又是以进程为单位来执行的, *** 作系统使每个进程有各自独立的4G地址空间,0~3G为用户态,3G~4G为内核态,Linux为每个进程分配一个8KB大小的内存区域,用于存放该进程两个不同的数据结构:Thread_info和进程内核堆栈。当我们进行系统调用或其他中断时内核栈会保存用户栈的寄存器信息以及返回地址等信息,当内核进行进程调度切换上下文时堆栈会保存前一个进程的上下文,再载入下一进程的上下文。

3、中断

中断机制最初是未解决计算机和外设的处理速度不匹配问题,为了提高cpu的工作效率, *** 作系统引入中断机制。

处理器的速度跟外围硬件设备的速度往往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因此,如果内核采取让处理器向硬件发出一个请求,然后专门等待回应的办法,显然降低内核效率。中断可以让内核不用等待硬件响应,而是去执行其他事务进程,当硬件处理完毕,通过中断告知CPU硬件数据准备好,CPU再切换来处理此硬件事务。

不同的设备对应的中断不同,而每个中断都通过一个惟一的数字标识,即中断号。从而使得 *** 作系统能够对中断进行区分,并知道哪个硬件设备产生了哪个中断。这样, *** 作系统才能给不同的中断提供不同的中断处理程序。

中断使得进程能够并发的去执行,当然,并发并不是并行,而是中断允许CPU在多个进程之间切换,大大提高了CPU的利用率。中断是多进程能够正常执行以及进程间的切换的必不可少的要素。

Linux的调度程序是一个叫Schedule()的函数,由它来决定是否要进行进程的切换。而所谓的调度时机则是在什么情况下执行调度程序。

Linux进程调度采用的是抢占式多任务处理,所以进程之间的挂起和继续运行无需彼此之间的协作。

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进程状态转换的时刻:进程终止、进程睡眠

进程要调用sleep()或exit()等函数进行状态转换,这些函数会主动调用调度程序进行进程调度。

2、当前进程的时间片用完时(current->counter=0)

由于进程的时间片是由时钟中断来更新的,因此,这种情况和时机4是一样的。

3、设备驱动程序

当设备驱动程序执行长而重复的任务时,直接调用调度程序。在每次反复循环中,驱动程序都检查need_resched的值,如果必要,则调用调度程序schedule()主动放弃CPU。

4、进程从中断、异常及系统调用返回到用户态时

不管是从中断、异常还是系统调用返回,最终都调用ret_from_sys_call(),由这个函数进行调度标志的检测,如果必要,则调用调度程序。

linux内核的三种主要调度策略:

1,SCHED_OTHER 分时调度策略,

2,SCHED_FIFO实时调度策略,先到先服务

3,SCHED_RR实时调度策略,时间片轮转

实时进程将得到优先调用,实时进程根据实时优先级决定调度权值。分时进程则通过nice和counter值决定权值,nice越小,counter越大,被调度的概率越大,也就是曾经使用了cpu最少的进程将会得到优先调度。

SHCED_RR和SCHED_FIFO的不同:

当采用SHCED_RR策略的进程的时间片用完,系统将重新分配时间片,并置于就绪队列尾。放在队列尾保证了所有具有相同优先级的RR任务的调度公平。

SCHED_FIFO一旦占用cpu则一直运行。一直运行直到有更高优先级任务到达或自己放弃。

如果有相同优先级的实时进程(根据优先级计算的调度权值是一样的)已经准备好,FIFO时必须等待该进程主动放弃后才可以运行这个优先级相同的任务。而RR可以让每个任务都执行一段时间。

相同点:

RR和FIFO都只用于实时任务。

创建时优先级大于0(1-99)。

按照可抢占优先级调度算法进行。

就绪态的实时任务立即抢占非实时任务。

所有任务都采用linux分时调度策略时:

1,创建任务指定采用分时调度策略,并指定优先级nice值(-20~19)。

2,将根据每个任务的nice值确定在cpu上的执行时间(counter)。

3,如果没有等待资源,则将该任务加入到就绪队列中。

4,调度程序遍历就绪队列中的任务,通过对每个任务动态优先级的计算权值(counter+20-nice)结果,选择计算结果最大的一个去运行,当这个时间片用完后(counter减至0)或者主动放弃cpu时,该任务将被放在就绪队列末尾(时间片用完)或等待队列(因等待资源而放弃cpu)中。

5,此时调度程序重复上面计算过程,转到第4步。

6,当调度程序发现所有就绪任务计算所得的权值都为不大于0时,重复第2步。

所有任务都采用FIFO时:

1,创建进程时指定采用FIFO,并设置实时优先级rt_priority(1-99)。

2,如果没有等待资源,则将该任务加入到就绪队列中。

3,调度程序遍历就绪队列,根据实时优先级计算调度权值(1000+rt_priority),选择权值最高的任务使用cpu,该FIFO任务将一直占有cpu直到有优先级更高的任务就绪(即使优先级相同也不行)或者主动放弃(等待资源)。

4,调度程序发现有优先级更高的任务到达(高优先级任务可能被中断或定时器任务唤醒,再或被当前运行的任务唤醒,等等),则调度程序立即在当前任务堆栈中保存当前cpu寄存器的所有数据,重新从高优先级任务的堆栈中加载寄存器数据到cpu,此时高优先级的任务开始运行。重复第3步。

5,如果当前任务因等待资源而主动放弃cpu使用权,则该任务将从就绪队列中删除,加入等待队列,此时重复第3步。

所有任务都采用RR调度策略时:

1,创建任务时指定调度参数为RR,并设置任务的实时优先级和nice值(nice值将会转换为该任务的时间片的长度)。

2,如果没有等待资源,则将该任务加入到就绪队列中。

3,调度程序遍历就绪队列,根据实时优先级计算调度权值(1000+rt_priority),选择权值最高的任务使用cpu。

4,如果就绪队列中的RR任务时间片为0,则会根据nice值设置该任务的时间片,同时将该任务放入就绪队列的末尾。重复步骤3。

5,当前任务由于等待资源而主动退出cpu,则其加入等待队列中。重复步骤3。

系统中既有分时调度,又有时间片轮转调度和先进先出调度:

1,RR调度和FIFO调度的进程属于实时进程,以分时调度的进程是非实时进程。

2,当实时进程准备就绪后,如果当前cpu正在运行非实时进程,则实时进程立即抢占非实时进程。

3,RR进程和FIFO进程都采用实时优先级做为调度的权值标准,RR是FIFO的一个延伸。FIFO时,如果两个进程的优先级一样,则这两个优先级一样的进程具体执行哪一个是由其在队列中的未知决定的,这样导致一些不公正性(优先级是一样的,为什么要让你一直运行),如果将两个优先级一样的任务的调度策略都设为RR,则保证了这两个任务可以循环执行,保证了公平。

Ingo Molnar-实时补丁

为了能并入主流内核,Ingo Molnar的实时补丁也采用了非常灵活的策略,它支持四种抢占模式:

1.No Forced Preemption (Server),这种模式等同于没有使能抢占选项的标准内核,主要适用于科学计算等服务器环境。

2.Voluntary Kernel Preemption (Desktop),这种模式使能了自愿抢占,但仍然失效抢占内核选项,它通过增加抢占点缩减了抢占延迟,因此适用于一些需要较好的响应性的环境,如桌面环境,当然这种好的响应性是以牺牲一些吞吐率为代价的。

3.Preemptible Kernel (Low-Latency Desktop),这种模式既包含了自愿抢占,又使能了可抢占内核选项,因此有很好的响应延迟,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达到了软实时性。它主要适用于桌面和一些嵌入式系统,但是吞吐率比模式2更低。

4.Complete Preemption (Real-Time),这种模式使能了所有实时功能,因此完全能够满足软实时需求,它适用于延迟要求为100微秒或稍低的实时系统。

实现实时是以牺牲系统的吞吐率为代价的,因此实时性越好,系统吞吐率就越低。

Cgroup是control group的缩写,是Linux内核提供的一种用于限制,记录,隔离进程组所使用物理资源(cpu,memory,io等)的机制。

cgroup提供了一系列的功能用于对Linux系统资源进行管理和限制,主要功能包括如下

1:限制进程组可以使用的资源数量,例如进程组对内存的使用上限。

2:进程组的执行优先级限制。

3:记录进程组所使用的资源数量,例如进程组所使用的cpu时间。

4:进程组隔离的能力。

在cgroup中有一些基本定义或概念

1:Task,理解为系统中需要被控制的进程。

2:Subsystem,可以被控制的资源系统,例如cpu,IO,内存等。

3:Cgroup,按照某种控制标准而划分而成的控制族。

4:hierarchy,Cgroup可以组织成树状结构,子节点继承父节点的控制标准。

在系统中创建新的hierarchy时,系统中的所有任务都属于该层级的默认cgroup(root group)的成员。

一个子系统只能附加到一个层级上。

一个层级可以附加多个子系统。

一个任务可以是cgroup的成员,但这些cgroup必须在不同的hierarchy中。

任务创建的子任务(进程),子进程自动成为父进程cgroup的成员。

关系图如下:

blkio -- 这个子系统为块设备设定输入/输出限制,比如物理设备(磁盘,固态硬盘,USB 等等)。

cpu -- 这个子系统使用调度程序提供对 CPU 的 cgroup 任务访问。

cpuacct -- 这个子系统自动生成 cgroup 中任务所使用的 CPU 报告。

cpuset -- 这个子系统为 cgroup 中的任务分配独立 CPU(在多核系统)和内存节点。

devices -- 这个子系统可允许或者拒绝 cgroup 中的任务访问设备。

freezer -- 这个子系统挂起或者恢复 cgroup 中的任务。

memory -- 这个子系统设定 cgroup 中任务使用的内存限制,并自动生成由那些任务使用的内存资源报告。

net_cls -- 这个子系统使用等级识别符(classid)标记网络数据包,可允许 Linux 流量控制程序(tc)识别从具体 cgroup 中生成的数据包。

ns -- 名称空间子系统。

Linux系统中最多可以建12棵cgroup层级树(每棵树关联一个子系统),也可以最少建一颗cgroup层级树(关联所有12个控制子系统)

可以通过mount命令完成

1挂载一颗和所有subsystem关联的cgroup树到/sys/fs/cgroup

mount -t cgroup

xxx /sys/fs/cgroup

2挂载一颗和cpuset

subsystem关联的cgroup树到/sys/fs/cgroup/cpuset

mkdir

/sys/fs/cgroup/cpuset

mount -t cgroup -o

cpuset xxx /sys/fs/cgroup/cpuset

3挂载一颗与cpu和cpuacct

subsystem关联的cgroup树到/sys/fs/cgroup/cpu,cpuacct

mkdir

/sys/fs/cgroup/cpu,cpuacct

mount -t cgroup -o

cpu,cpuacct xxx /sys/fs/cgroup/cpu,cpuacct

4挂载一棵cgroup树,但不关联任何subsystem

mkdir

/sys/fs/cgroup/systemd

mount -t cgroup -o

none,name=systemd xxx /sys/fs/cgroup/system

通过mount可以查看到cgroup的默认挂载点

每个目录下,其中的文件描述了如何对资源进行限制。

在每个进程的/proc/$pid/cgroup文件中,描述了进程于cgroup的关系:

第一列描述cgroup的树ID(该ID可以在/proc/cgroups中一一对应);第二列描述绑定的所有子系统;第三列描述进程在cgroup中的路径。

当我们对某个任务需要进行限制时,不推荐直接在cgroup的各个子系统的root下修改配置,而是在对应的层级下建立单独的控制节点。

例如如下,在cpu目录下建立我们自己的子目录:

进入我们创建的子目录后,会看到系统已经创建好了资源控制文件,此时只需要修改这些配置文件满足要求既可以。

要控制我们的进程,只需要将进程ID添加到tasks配置文件中即可以。

1、物理CPU数:机器主板上实际插入的cpu数量,比如说你的主板上安装了一块8核CPU,那么物理CPU个数就是1个,所以物理CPU个数就是主板上安装的CPU个数。

2、物理CPU核数:单个物理CPU上面有多个核,物理CPU核数=物理CPU数✖️单个物理CPU的核

3、逻辑CPU核数:一般情况,我们认为一颗CPU可以有多个核,加上intel的超线程技术(HT), 可以在逻辑上再分一倍数量的CPU core出来。逻辑CPU核数=物理CPU数✖️单个物理CPU的核2

4、超线程技术(Hyper-Threading):就是利用特殊的硬件指令,把两个逻辑CPU模拟成两个物理CPU,实现多核多线程。我们常听到的双核四线程/四核八线程指的就是支持超线程技术的CPU。

1、并行:两件(多件)事情在同一时刻一起发生。

2、并发:两件(多件)事情在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发生,由于CPU快速切换,从而给人的感觉是同时进行。

3、进程和线程

进程是资源分配的最小单位,一个程序有至少一个进程。线程是程序执行的最小单位。一个进程有至少一个线程。

线程之间的通信更方便,同一进程下的线程共享全局变量、静态变量等数据,而进程之间的通信需要以通信的方式(IPC)进行。多进程程序更健壮,多线程程序只要有一个线程死掉,整个进程也死掉了,而一个进程死掉并不会对另外一个进程造成影响,因为进程有自己独立的地址空间。

4、单核多线程:单核CPU上运行多线程, 同一时刻只有一个线程在跑,系统进行线程切换,系统给每个线程分配时间片来执行,看起来就像是同时在跑, 但实际上是每个线程跑一点点就换到其它线程继续跑。

5、多核多线程:每个核上各自运行线程,同一时刻可以有多个线程同时在跑。

1、对于单核:多线程和多进程的多任务是在单cpu交替执行(时间片轮转调度,优先级调度等),属于并发

2、对于多核:同一个时间多个进程运行在不同的CPU核上,或者是同一个时间多个线程能分布在不同的CPU核上(线程数小于内核数),属于并行。

3、上下文切换:上下文切换指的是内核( *** 作系统的核心)在CPU上对进程或者线程进行切换。上下文切换过程中的信息被保存在进程控制块(PCB-Process Control Block)中。PCB又被称作切换帧(SwitchFrame)。上下文切换的信息会一直被保存在CPU的内存中,直到被再次使用。

CPU 亲和性(affinity)就是进程要在某个给定的 CPU 上尽量长时间地运行而不被迁移到其他处理器的倾向性。这样可以减少上下文切换的次数,提高程序运行性能。可分为:自然亲和性和硬亲和性

1、自然亲和性:就是进程要在指定的 CPU 上尽量长时间地运行而不被迁移到其他处理器,Linux 内核进程调度器天生就具有被称为 软 CPU 亲和性(affinity) 的特性,这意味着进程通常不会在处理器之间频繁迁移。这种状态正是我们希望的,因为进程迁移的频率小就意味着产生的负载小。Linux调度器缺省就支持自然CPU亲和性(natural CPU affinity): 调度器会试图保持进程在相同的CPU上运行。

2、硬亲和性:简单来说就是利用linux内核提供给用户的API,强行将进程或者线程绑定到某一个指定的cpu核运行。Linux硬亲和性指定API:taskset

taskset [options] mask command [arg]

taskset [options] -p [mask] pid

taskset 命令用于设置或者获取一直指定的 PID 对于 CPU 核的运行依赖关系。也可以用 taskset 启动一个命令,直接设置它的 CPU 核的运行依赖关系。

CPU 核依赖关系是指,命令会被在指定的 CPU 核中运行,而不会再其他 CPU 核中运行的一种调度关系。需要说明的是,在正常情况下,为了系统性能的原因,调度器会尽可能的在一个 CPU 核中维持一个进程的执行。强制指定特殊的 CPU 核依赖关系对于特殊的应用是有意义的

CPU 核的定义采用位定义的方式进行,最低位代表 CPU0,然后依次排序。这种位定义可以超过系统实际的 CPU 总数,并不会存在问题。通过命令获得的这种 CPU 位标记,只会包含系统实际 CPU 的数目。如果设定的位标记少于系统 CPU 的实际数目,那么命令会产生一个错误。当然这种给定的和获取的位标记采用 16 进制标识。

0x00000001

代表 #0 CPU

0x00000003

代表 #0 和 #1 CPU

0xFFFFFFFF

代表 #0 到 #31 CPU

-p, --pid

对一个现有的进程进行 *** 作,而不是启动一个新的进程

-c, --cpu-list

使用 CPU 编号替代位标记,这可以是一个列表,列表中可以使用逗号分隔,或者使用 "-" 进行范围标记,例如:0,5,7,9

-h, --help

打印帮助信息

-V, --version

打印版本信息

如果需要设定,那么需要拥有 CAP_SYS_NICE 的权限;如果要获取设定信息,没有任何权限要求。

taskset 命令属于 util-linux-ng 包,可以使用 yum 直接安装。

本文先介绍了cpu上下文切换的基础知识,以及上下文切换的类型(进程,线程等切换)。然后介绍了如何查看cpu切换次数的工具和指标的解释。同时对日常分析种cpu过高的情况下如何分析和定位的方法做了一定的介绍,使用一个简单的案例进行分析,先用top,pidstat等工具找出占用过高的进程id,然后通过分析到底是用户态cpu过高,还是内核态cpu过高,并用perf 定位到具体的调用函数。(来自极客时间课程学习笔记)

1、多任务竞争CPU,cpu变换任务的时候进行CPU上下文切换(context switch)。CPU执行任务有4种方式:进程、线程、或者硬件通过触发信号导致中断的调用。

2、当切换任务的时候,需要记录任务当前的状态和获取下一任务的信息和地址(指针),这就是上下文的内容。因此,上下文是指某一时间点CPU寄存器(CPU register)和程序计数器(PC)的内容, 广义上还包括内存中进程的虚拟地址映射信息

3、上下文切换的过程:

4、根据任务的执行形式,相应的下上文切换,有进程上下文切换、线程上下文切换、以及中断上下文切换三类。

5、进程和线程的区别:

进程是资源分配和执行的基本单位;线程是任务调度和运行的基本单位。线程没有资源,进程给指针提供虚拟内存、栈、变量等共享资源,而线程可以共享进程的资源。

6、进程上下文切换:是指从一个进程切换到另一个进程。

(1)进程运行态为内核运行态和进程运行态。内核空间态资源包括内核的堆栈、寄存器等;用户空间态资源包括虚拟内存、栈、变量、正文、数据等

(2)系统调用(软中断)在内核态完成的,需要进行2次CPU上下文切换(用户空间-->内核空间-->用户空间),不涉及用户态资源,也不会切换进程。

(3)进程是由内核来管理和调度的,进程的切换只能发生在内核态。所以,进程的上下文不仅包括了用户空间的资源,也包括内核空间资源。

(4)进程的上下文切换过程:

(5)、下列将会触发进程上下文切换的场景:

7、线程上下文切换:

8、中断上下文切换

快速响应硬件的事件,中断处理会打断进程的正常调度和执行。同一CPU内,硬件中断优先级高于进程。切换过程类似于系统调用的时候,不涉及到用户运行态资源。但大量的中断上下文切换同样可能引发性能问题。

重点关注信息:

系统的就绪队列过长,也就是正在运行和等待 CPU 的进程数过多,导致了大量的上下文切换,而上下文切换又导致了系统 CPU 的占用率升高。

这个结果中有两列内容是我们的重点关注对象。一个是 cswch ,表示每秒自愿上下文切换(voluntary context switches)的次数,另一个则是 nvcswch ,表示每秒非自愿上下文切换(non voluntary context switches)的次数。

linux的中断使用情况可以从 /proc/interrupts 这个只读文件中读取。/proc 实际上是 Linux 的一个虚拟文件系统,用于内核空间与用户空间之间的通信。/proc/interrupts 就是这种通信机制的一部分,提供了一个只读的中断使用情况。

重调度中断(RES),这个中断类型表示,唤醒空闲状态的 CPU 来调度新的任务运行。这是多处理器系统(SMP)中,调度器用来分散任务到不同 CPU 的机制,通常也被称为处理器间中断(Inter-Processor Interrupts,IPI)。

这个数值其实取决于系统本身的 CPU 性能。如果系统的上下文切换次数比较稳定,那么从数百到一万以内,都应该算是正常的。但当上下文切换次数超过一万次,或者切换次数出现数量级的增长时,就很可能已经出现了性能问题。这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切换的类型,再做具体分析。

比方说:

首先通过uptime查看系统负载,然后使用mpstat结合pidstat来初步判断到底是cpu计算量大还是进程争抢过大或者是io过多,接着使用vmstat分析切换次数,以及切换类型,来进一步判断到底是io过多导致问题还是进程争抢激烈导致问题。

CPU 使用率相关的重要指标:

性能分析工具给出的都是间隔一段时间的平均 CPU 使用率,所以要注意间隔时间的设置,特别是用多个工具对比分析时,你一定要保证它们用的是相同的间隔时间。比如,对比一下 top 和 ps 这两个工具报告的 CPU 使用率,默认的结果很可能不一样,因为 top 默认使用 3 秒时间间隔,而 ps 使用的却是进程的整个生命周期。

top 和 ps 是最常用的性能分析工具:

这个输出结果中,第三行 %Cpu 就是系统的 CPU 使用率,top 默认显示的是所有 CPU 的平均值,这个时候你只需要按下数字 1 ,就可以切换到每个 CPU 的使用率了。继续往下看,空白行之后是进程的实时信息,每个进程都有一个 %CPU 列,表示进程的 CPU 使用率。它是用户态和内核态 CPU 使用率的总和,包括进程用户空间使用的 CPU、通过系统调用执行的内核空间 CPU 、以及在就绪队列等待运行的 CPU。在虚拟化环境中,它还包括了运行虚拟机占用的 CPU。

预先安装 stress 和 sysstat 包,如 apt install stress sysstat。

stress 是一个 Linux 系统压力测试工具,这里我们用作异常进程模拟平均负载升高的场景。而 sysstat 包含了常用的 Linux 性能工具,用来监控和分析系统的性能。我们的案例会用到这个包的两个命令 mpstat 和 pidstat。

下面的 pidstat 命令,就间隔 1 秒展示了进程的 5 组 CPU 使用率,

包括:

perf 是 Linux 2631 以后内置的性能分析工具。它以性能事件采样为基础,不仅可以分析系统的各种事件和内核性能,还可以用来分析指定应用程序的性能问题。

第一种常见用法是 perf top,类似于 top,它能够实时显示占用 CPU 时钟最多的函数或者指令,因此可以用来查找热点函数,使用界面如下所示:

输出结果中,第一行包含三个数据,分别是采样数(Samples)如2K、事件类型(event)如cpu-clock:pppH和事件总数量(Event count)如:371909314。

第二种常见用法,也就是 perf record 和 perf report。 perf top 虽然实时展示了系统的性能信息,但它的缺点是并不保存数据,也就无法用于离线或者后续的分析。而 perf record 则提供了保存数据的功能,保存后的数据,需要你用 perf report 解析展示。

1启动docker 运行进程:

2ab工具测试服务器性能

ab(apache bench)是一个常用的 >

以上就是关于linux0.11内核中进程调度算法FIFO怎么实现全部的内容,包括:linux0.11内核中进程调度算法FIFO怎么实现、实验五 Linux *** 作系统是如何工作的、Linux进程调度的概述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06262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0
下一篇 2023-05-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