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共连接了包括越秀区、荔湾区、花都区、番禺区和黄埔区在内的5个区级卫生信息平台,5家市级直属医疗机构,21家区级医疗机构,85家社区服务中心以及8家公共卫生机构,同时初步建立了广州市区域影像中心。平台建设了包括健康卡管理系统、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卫生信息标准管理系统、卫生业务管理系统、卫生业务协同系统和市民健康服务平台在内的应用系统。
经过万达信息和广州市卫生局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成功建立了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该平台是卫生部2009年12月发布《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后首个启动建设的特大型城市、市、区两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同时实现了IHE、HL7 CDA等国际标准在工程层面的全面落地。
其次,建立起了基于HL7标准的市级健康档案数据中心。截至2012年3月份,平台共采集并整合诊疗数据近2亿条,其中基本信息1320多万条(包括公安、流动人员数据),就诊记录700多万条,用药记录4000多万条,费用信息5000多万条。并且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成功打通了包括5家市级直属试点医院和5个试点区在内的的卫生网络,实现了区域内医疗相关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协同。
第三,全市统一发放了市民健康卡,实现了区域医疗的“一卡通”。市民持一张卡可以在联网范围内的所有医疗机构就诊。通过统一的市民健康卡,不仅可以便捷地共享医疗信息,还可以节约发卡成本,有效减少重复发卡的现象。
整合区域影像诊断资源
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另一个亮点是,引入了区域影像的相关应用,丰富和充实了平台的服务性和实用性。广州市区域影像应用建设是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重要拓展应用,它依托于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通过标准规范(数据规范、业务整合规范、应用规范、管理规范、安全规范、技术规范等)的建立和实施,逐步整合区域影像诊断资源,消除卫生领域影像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统一构建区域范围内影像数据共享和业务联动的平台,全面提升了广州区域内的影像诊断水平。
随着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发展,图像存储与通信及相互 *** 作逐渐扩展到整个区域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需要将区域内多个医疗机构的PACS进行互联、并使各医疗机构产生的影像信息按区域内医疗需求和资源优化原则进行共享交换。通过区域影像应用, 居民可在区域范围内任何一家医疗机构进行影像诊断,联网医院可以共享影像信息和报告结果,从而降低重复检查的概率,降低诊疗费用。
在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联网范围内,既存在有多个具有综合或专科医疗优势的大型医院,也有着众多的基层医院。区域内的众多基层医院根据患者需求、医疗管理的需要,往往需要与大型医院进行医疗协同。
由于医疗影像信息具有数据量大,结构复杂,专业诊断要求高等特殊性,一般都是通过建立多个相互独立的系统来满足此类需求。万达信息使用了当前国际区域医疗影像信息共享交换的最新技术标准(IHE Cross-Enterprise Document Sharing for Image,简称IHE XDS-I)实现了复杂医疗机构之间的区域影像信息共享,即使用一个区域PACS平台系统,同时支撑多个大型医院影像诊断中心与基层医院进行影像协同诊断。
提高区域内诊断水平
区域PACS平台称为GmdTalk,取Global Medical Talk之意,意在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实现全球医学交流的愿景。广州市联网范围内医疗管理机构根据本地区的特点组建了多个“影像虚拟读片中心”,用户可根据不同医院的医疗卫生特长和检查设备资源,将不同的影像信息分发到具有优势的医疗卫生机构,由其专家进行诊断。同时,还可以通过本平台实现远程会诊,对病情进行分析和讨论,进一步明确诊断,指导确定治疗方案,实现医学资源、专家资源、技术设备资源和医学科技成果信息的资源共享。
目前区域内影像协同服务主要有以下两种业务模式:
一是由基层医疗机构技师进行拍片,影像上传至大型医院,大型医院影像诊断专家网上读片并出具报告。
二是由基层医疗机构拍片并出具初诊报告,提交初步诊断和图像到虚拟影像中心。虚拟影像中心调阅初步诊断及图像,对应的大型医院影像诊断专家进行复审,复诊报告回传虚拟影像中心,基层医疗机构医生调阅复审诊断报告。
这两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弥补了基层医疗机构医疗从业人员资源的不足,同时可以有效提高区域内诊断水平,所有诊断和报告均由中心完成,降低了相应的风险。
广州市区域影像协同中心端部署了医疗协同控制服务器与图像传输与存储控制服务器,前者主要实现系统管理和配置等功能,包括用户管理、患者信息管理、医疗业务协同管理、XDS文档注册管理、任务跟踪和日志管理等。图像传输与存储控制服务器则主要实现对图像的存储和管理,包括了各网格节点的图像存储策略管理、存储状态监控管理、运行状态管理任务消息状态管理等。
前置适配服务器实现与医院内部的各个相关系统的通信接口,实现基于SaaS的RIS功能,实现图像通信协议的转换与缓存管理。影像诊断管理工作站通过借助区域内各成像设备互联互通,通过开放式系统架构,实现区域内图像信息采集、存储、通讯及浏览的统一管理,包括DICOM图像的显示与诊断,图像打印以及各种2D及3D的图像处理功能等。Web浏览组件通过安装基于Web的图像浏览组件,实现以Web方式浏览和处理DICOM图像。医疗协同客户端通过在医疗机构内的配置,实现协同任务的请求、分发、接收、执行以及状态查询等。移动影像处理通过3G或Wi-Fi方式通信,提供各种影像处理的功能。
广州市区域影像协同应用具有鲜明的技术特点。
首先,实现了医学影像网格存储交换技术与医疗信息共享交换架构的互联和集成。它的核心思想是在原有的众多不同PACS的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插入”中间件“协作网格的影像及多媒体数据通信与存储系统”。这样,众多不同PACS的服务器及其存储系统就变成一个“虚拟”超级大型PACS服务器系统,而原有的PACS客户端对影像的查询提取就变成对一个超级大型PACS服务器系统的 *** 作。
其次,实现自动安全监控技术与医疗信息共享交换架构的互联和集成。通过采用一种PACS自动安全监控技术,监控PACS 单元系统各节点的硬件运行状况、应用软件运行状况、影像路由和提取状况等监控功能。
另外,实现了医学影像远程传输渐显技术在医疗信息共享中的应用,在网络带宽≤200 Kb/s 的条件下分辨率渐显传输CR(原始尺寸:8MB)影像,影像第一帧到达为2Sec,全分辨率帧到达为9Sec,为解决在有限带宽条件下,实时快速查询/提取/显示高分辨率、大容积医学影像提供了实现途径。
在广州区域影像协同后续的规划中,考虑将目前的架构主要转化为基于云计算的架构。
与目前的方案相比,基于云架构的影像中心还具备以下优势:通过在云数据中心对图像加速引擎的堆叠来集中处理图像,更易于集中管理;由于图像的处理更多在云数据中心进行,交互的数据传输较少,因此对于带宽需求较低;由于图像处理更多在中心进行,浏览端可使用廉价的桌面和移动设备,投资较低;由于云数据中心本身架构的优势,具备更高的安全性。
万达信息依托于云计算的种种优势,进行了基于云架构影像中心的建设和尝试,旨在以较低的投入减少耗材使用,充分提升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当然,云架构区域影像应用目前仍然属于前瞻性建设,部分现状的不足仍然需要在实践中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克服和改进。例如:针对超大容量医学影像的性能问题、云端的身份识别的安全问题等等。pacs的核心层服务器的构成是PACS、RIS主服务器及后备服务器。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PACS(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意为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核心层服务器的构成是PACS、RIS主服务器及后备服务器。PACS系统的概念已从原来将数字化的医学影像通过网络传送到连接在网络上的影像显示工作站上作一般显示和进行数字化存储,发展成为以数字化诊断(无纸化、无胶片化)为核心的整个影像管理过程,包括:数字影像采集、数字化诊断工作站、影像会诊中心、网络影像打印管理、网络影像存储、网络影像分发系统和网络影像显示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和数据交换系统等。PACS系统将医学影像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更合理和有效的配置,通过计算机对影像进行数字化获取、处理、存储、调阅、检索,使影像科室医生可以为病人提供更快和更好的服务;临床医生通过网络快速调阅病人图像及诊断报告,实现图像资源最大化共享。以数字化诊断为核心的PACS系统可以节约胶片使用量,节省胶片存储成本;对影像科室进行科学的管理;提高影像诊断水平和影像科室工作效率。而这种真正意义上的PACS系统必须要解决所有影像接口问题、系统的工作流程问题、与医院信息系统的融合问题以及可视化问题、压缩技术问题等。1、所有影像接口问题解决影像接口问题要考虑几方面的因素:纳入PACS系统的影像最终要符合DICOM标准;影像的清晰度能满足PACS系统的诊断要求;DICOM重建过程要简洁,不应给影像科医生带来太多额外工作负担;解决影像接口的成本在适当的范围内。国内医院的影像设备有许多非DICOM设备,购买或升级成DICOM接口的费用很大。这就要求各PACS厂家针对不同的接口类型,采取不同的接口技术,解决诊断影像的获取。非DICOM设备分为模拟设备和非DICOM数字设备。对于模拟设备一般采用视频采集技术, 视频采集包括标准视频的采集、非标准视频的采集;包括彩色视频的采集、灰度图像的采集;包括分量信号的采集、复合信号的采集等。许多PACS厂家采用视频压缩卡采集图像,笔者认为不是很确当,采集技术本身就有信息丢失,应该尽量使信息丢失为最小,而后再根据影像的用途,在存储和传输时考虑压缩的问题。 非DICOM数字接口设备可分为有网络接口和无网络接口设备。PACS公司要研究众多厂商的协议,例如东芝协议、INTERFILE协议等,在系统级上要有一整套的解决方案;可用不同的通讯方式,获得设备的影像数据并解析成DICOM标准;可在无网络的设备中加入网卡以实现通讯的目的从而获取影像;可以专门定制一些硬件来实现设备于工作站的通讯等。基于激光相机的PACS系统的研究及相关技术也是我们解决设备接口问题的一种方法;另外DICOM光盘的读取也是解决数据获取的很有效的手段之一。2、系统的工作流程问题在设计PACS系统的工作流程时,要注重原有的影像工作特征,但提供的应是全新的数字化诊断工作模式,要保证影像的传输速度和传输质量,要能提高影像诊断的效率,满足影像科室和临床科室全方位的需求。在系统设计时,许多关键技术都要很好地应用,才能保证PACS系统是真正可用的系统、方便灵活的系统、高效的系统。在影像诊断工作站的设计上,除了病人的影像资料外,病人的其它信息也能方便地获得,诊断的过程和报告的书写要快速、便捷。在PACS服务器系统的设计上,要支持群集,支持服务器的分级管理机制;要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互联和数据交换;要支持并发事件的处理并对网络流量实行控制。在通讯系统的设计上,影像的分发和调度技术、自动路由和预取技术、轮询技术等是保证通讯顺畅的重要手段。在系统内部的通讯协议方面,不一定要采用DICOM,而应采用一种效率更高的通讯协议。在存储、归档方面,设计在线、近线、离线存储;根据影像的使用频率等设计存储、归档策略;要区分存储、归档、备份的概念和相互之间的关系。3、融合问题PACS和HIS/RIS、LIS等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融合(Data Fusion)是PACS系统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国内的信息系统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采用HL7。许多系统对于PACS厂家是未知,或者不提供数据交换的接口。现在采用的融合技术一般为数据库级的融合技术、中间件的融合技术。设计PACS系统时,HL7网关是必要的。国内的信息系统正在逐步向HL7靠拢,卫生部门正在制定HL7 FOR CHINA 的标准,另外国外的HL7标准的信息系统也开始进入国内。同时,PACS系统的市场不光瞄准国内,更要有国际竞争力,HL7网关尤为重要。融合的目标是影像科室医生在诊断工作站书写影像诊断报告时,可自动获取HIS中病人相关信息,包括检查信息、病历、医嘱、检验结果等;影像诊断报告在HIS医生工作站中能够直接调阅;医生工作站直接调阅病人影像信息,无须退出系统或从其他途径进入;PACS系统在授权的情况下可通过申请单、调度表等自动发送影像及相关信息,科室调阅病人的在线静态影像不超过3秒钟,调阅病人近线静态影像不超过3分钟;临床医生在发出申请后,可自动将病人的历史影像传送到本地,供临床参考比较;影像及相关信息共同组成病人的电子病历。4、可视化问题PACS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应用范围仍在不断扩展。医学影像的计算机可视化技术的研究是PACS系统广泛应用的前提。PACS系统作为提供给全院影像科室、临床科室乃至全社会的应用系统,影像的质量、影像的诊断手段是关键的问题。从物理的角度,根据影像的用途选择显示器和显示卡,要充分考虑空间分辨率、亮度范围、刷新频率等物理特性。同时理想的LUT(Look-Up Table,LUT)也至关重要。ACR-NEMA DICOM标准为放射学应用推荐了一个LUT。但不同类型的图像应该使用其他的LUT效果会更好。影像质量的控制至关重要。从计算机技术角度,图像后处理功能的开发和应用影像到整个影像诊断过程。常规的影像处理是必须的,如反相、翻转、调窗、漫游、缩放、旋转、影像冻结、数字减影、标注、划线、距离及角度测量、面积测量、伪彩色等。专业的脱机测量(OFF-LINE)工具也是必要的,如在超声诊断中,提供医生超声设备的所有测量工具,并提供一些超声影像的研究方法等。三维重建技术的使用更利于临床诊断,三维重建方法有Marching Cubes、最大强度投影(MIP)、基于表面的三维显示、基于体绘制的三维显示、内表面绘制的虚拟内窥镜等方法,这些方法在医学影像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5、压缩技术问题PACS系统是一个实物系统,它涉及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电子系统、图像处理和可视化技术,它需解决数据传输和图像存储问题: 如何利用有限的存储空间存储更多的图像,如何利用有限的比特率传输更多的图像 。在多媒体技术中,视频、音频数据的压缩和解压缩是最关键的技术之一。由于PACS本身是一种专用的计算机网络,对其中的信息流进行压缩是提高PACS效率的重要途径,因此在ACR-NEMA标准的第二版中,就已加入了图像压缩的标准,它包括压缩、量化和编码三个部分。目前公认的图像压缩标准有JPEG(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 group,联合专家组)和MPEG(moving picture expert group,运动图像专家组),它们分别适用于静止图像和运动图像的压缩编码。医学图像大多为静止图像,应根据JPEG标准实施压缩。JPEG不仅可以压缩数字X线图像,而且适用于CT、MRI、DSA及超声等一切灰度图像及真彩色图像的压缩。JPEG的另一特点是它极易应用于PACS。在PACS中医学图像压缩方法及软件的实现,要考虑编码速度、压缩效果、压缩效率、图像信噪比等因素。图像压缩包括有损压缩(Lossy)、无损压缩(Lossless)等,编码、解码时间一般小于2秒,压缩效率一般在5-6倍,压缩效果使图像质量不影响诊断这个关键要看云平台软件支持的最小硬件配置,很多都支持一台服务器搭建。只要配置支持vt的cpu(基本服务器都支持),硬盘,4-8核以上,内存8-16gb以上。配系统盘大于500GB,数据盘1-5TB不等(关键看你要存多少数据),然后一块千兆网卡。
首先,是对服务器硬件CPU的选择,这与我们平常选购台式机一样,首先要确定是CPU,而不是主板,因为CPU是整个服务器核心所在。服务器性能如何,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选择的服务器硬件CPU类型。要选择CPU,首先就要知道当前服务器硬件CPU品牌、类型和型号。>
从整体上来讲,Intel和AMD的处理器兼容性更好,支持面广,但一般仅满足中、抵挡用户需求,像网站机房、电信、金融、证券之类的用户通常是选择支持UNIX系统,基于IBM和SUN处理器的服务器系统。在价格方面,当然是基于Intel和AMD处理器的服务器要便宜些。
其次,内存的选择也很重要,内存的重要性仅次于CPU,在服务器中更是如此,因为服务器的许多故障都是因内存而产生的。在服务器内存选择方面,不仅要考虑当前主流的内存技术,如DDR2、DDR3,还要看它所具有的其他特性,如纠错方式,是否支持内存镜像、内存保护、内存阵列等技术。
另外,是对服务器租用硬件主板的选择,在选择服务器硬件主板方面我们主要考虑的是服务器的标准配置和扩展性能。如支持的处理器数、支持的内存类型和最大内存数、各种磁盘接口数、各种扩展槽类型和数量,是否集成RAID控制卡,RAID控制卡类型,集成的网卡类型和数量,以及其他一些内/外置接口配置。
最后,是服务器硬件硬盘的选择。服务器因为要面对多用户的并发文件访问,所以要求服务器所用的硬盘的读写性能非常高。这一方面是通过提高硬盘转速、硬盘接口带宽来保障,另一方面还要通过磁盘阵列来加强。对于绝大多数中中、小企业选择标准的SCSI接口硬盘和RAID0、RAID1、RAID5之类的较低级别阵列即可。大型企业用户则可以选择目前性能最高的SAS接口硬盘和RAID5或者以上级别的阵列。
关于PACS的组成及架构的说法错误的是(E )。
A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医学影像存储
B、B/S构架常用在广域网中
C软件架构选型主要有C/S模式和B/S模
DC/S构架常用于局域网中
EB/S构架信息安全性较强
A项,PACS的组成包括五部分:数字影像采集、通讯和网络、医学影像存储、医学影像管理和各类工作站。
BE两项,B/S构架常用于广域网内,信息安全性较弱,但有利于信息的发布。C项,PACS系统软件架构选型主要有C/S(客户机/服务器)和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D项,C/S构架常用于局域网中,信息安全性较高,由于客户端运算内容较多,因此减少了网络数据的传输,运行速度较快,界面灵活。
100台局域网电脑做域控服务器需要单路四核的服务器,步骤如下:
1、首先第一步就是启动Windows server 2008 R2 *** 作系统,点击任务栏"开始"按钮,如下图所示。
2、接着就是进行唤出开始菜单列表,选择"所有程序→管理工具→Active Directory管理中心"项即可。
3、然后就是进行唤出"Active Directory管理中心"程序窗口,点击左侧"树视图"标签,如下图所示。
4、接着就是进行鼠标右击"mydc(本地)"文件夹,d出快捷菜单选择"新建→组织单位"项即可。
5、然后就是进行名称文本框输入组织单位名称,设置完成点击"确定"按钮,如下图所示。
6、最后完成域控服务器新建组织单位的 *** 作就完成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