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联网中为什么需要全双工?

车联网中为什么需要全双工?,第1张

首先什么是双工:

Duplex Separation, 简称:duplex 。指二台通讯设备之间,允许有双向的资料传输。移动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会占用两个频率:从终端到网络(上行链路)的传输信道,以及一个反方向(下行链路)的信道。双工的含义是可以同时进行双向传输,就如平时的在电话中通话那样。像步行对话机这样的设备是半双工或简单双工的。 以太网可以在半双工或者全双工方式下工作。当在半双工方式下工作时,在任何指定的瞬间可以进行发送或者接受,但不能同时进行发送和接受。这意味着:如果当前有另一台设备正在发送数据(你正在接受该数据),那么你必须等待,只有当那台设备的传输结束时,才可以发送数据。这还意味着:冲突不只是可能存在,而且是很可能存在。将半双工以太网设想为一条单行道,然后将报文设想为沿着这条道路呼啸而过的汽车。如果一辆汽车向你驶来,而你的汽车向其驶去,这就会产生冲突。这个冲突会导致同时丧失两辆汽车(或报文)。

伴随车联网技术的发展,国家车联网产业相关标准体系建设也将提速。近日工信部在《指南》中提出,加快制定基于LTE-V2X的无线通信网络建设及关键技术标准体系,2018年底前完成基础性技术研究;2020年完成5G支持车联网产业系列标准的制定,进一步完善健全信息通信安全与数据安全等标准。

车联网作为物联网在智能交通领域的重要应用 ,这一概念在2010年首届“车辆网”研讨会上首次被提出。那么车联网到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车联网是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为基础,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车-X(X:车、路、行人及互联网等)之间,进行无线通讯和信息交换的大系统网络,并且是能够实现智能化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智能化控制的一体化网络。

相较于传统汽车的运行方式,车联网能带给驾驶员更好的用户体验,也更加经济。首先,车联网具有信息服务功能。车载终端通过车载移动互联网与信息管理平台及外部网络服务器交互,可获取车辆位置、导航、车辆管理、保险、车辆服务以及车载娱乐等信息,从而为驾乘人员带来更好的驾乘体验及更低的沟通成本。再者,车联网可以提高行车安全与效率。通过车内网的各个传感器节点监测车辆设备状态,并通过车际网及车载移动互联网实现车辆危险预警,从而可大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以及提高行车效率。还有一点就是节能减排。车载终端及车内传感器节点通过对车辆设备状态以及车主驾驶习惯的监测,可提供经济驾驶建议及动力系统优化方案等,从而有效降低油耗成本,实现节能减排。

现阶段来看,距离车联网的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们要想体验到智能的车联网生活,还需要传统车企、互联网公司以及政府来共同推动。车联网固然好,但也是把双刃剑。作为未来汽车进化的一个主流趋势,车联网无疑能带给人们更加先进和独特的交通体验,但人类过多的依赖智能化也可能导致懒惰行为的发生,进而驾驶汽车的能力下降。如果未来都采用无人驾驶,一旦系统崩溃,城市生活很可能陷入混乱。

车联网是由车辆位置、速度和路线等信息构成的巨大交互网络。

车联网指的是由车辆位置、速度和路线等信息构成的巨大交互网络,车联网可以检测汽车的运行状态,实现车机互联,同时还可以实现无人驾驶。随着汽车生产技术的发展,我们在使用汽车的过程中见到的人机互交、智能语音识别,同时还包括无人驾驶系统都是通过车联网来实现的。

车联网的功能有很多,其中包括ECU电子控制单元与OBD车载自动诊断系统、车机互联以及自动驾驶,ECU电子控制单元与OBD车载自动诊断系统主要负责监控和诊车辆的运行状态,配合车载智能系统,可以实现对车辆的不完全控制,智能泊车、自适应巡航、主动式碰撞预防系统都是在这其中衍生出来的。

车联网的相关技术

1、传感器技术

车辆通过这些传感器设备,可以实时地知道车辆的位置、朝向、行驶速度等车辆信息;通过各种环境传感器感设备了解外界环境的信息,比如温湿度、距离等,能对外界影响因素做出及时的反应。关系到乘坐人员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2、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是通过无线射频信号实现物体识别的一种技术,具有非接触、双向通信、自动识别等特征,对人体和物体均有较好的效果。射频识别技术是车联网体系的基础性技术。

车联网关键技术
1、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通过无线射频信号实现物体识别的一种技术,具有非接触、双向通信、自动识别等特征,对人体和物体均有较好的效果。RFID不但可以感知物体位置,还能感知物体的移动状态并进行跟踪。RFID定位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智能交通领域,尤其是车联网技术中更是对RFID技术有强烈的依赖,成为车联网体系的基础性技术。RFID技术一般与服务器、数据库、云计算、近距离无线通信等技术结合使用,由大量的RFID通过物联网组成庞大的物体识别体系。
2、传感网络技术
车辆服务需要大量数据的支持,这些数据的原始来源正是由各类传感器进行采集。不同的传感器或大量的传感器通过采集系统组成一个庞大的数据采集系统,动态采集一切车联网服务所需要的原始数据,例如车辆位置、状态参数、交通信息等。当前传感器已由单个或几个传感器演化为由大量传感器组成的传感器网络,并且通能够根据不同的业务进行处性化定制。为服务器提供数据源,经过分析处理后作为各项业务数据为车辆提供优质服务。
3、卫星定位技术
随着全球定位技术的发展,车联网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传统的GPS系统成为了车联网技术的重要技术基础,为车辆的定位和导航提供了高精度的可靠位置服务,成为车联网的核心业务之一。随着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的日益完善并投入使用,车联网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并逐步实现向国产化、自主知识产权的时期过渡。北斗导航系统将成为我国车联网体系的核心技术之一,成为车联网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的重要开端。
4、无线通信技术
传感网络采集的少量处理需要通信系统传输出云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和分析,分析后的数据也要经过通信网络的传输才能到达车辆终端设备。考虑到车辆的移动特性,车联网技术只能采用无线通信技术来进行数据传输,因此无线通信技术是车联网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在各种无线传输技术的支持下,数据可以在服务器的控制下进行交换,实现业务数据的实时传输,并通过指令的传输实现对网内车辆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5、大数据分析技术
大数据(Big Data)是指借助于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捕捉到数量繁多、结构复杂的数据或信息的集合体。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下,各种大数据处理方法已经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常见的大数据技术包括信息管理系统、分布式数据库、数据挖掘、类聚分析等,成为不断推动大数据在车联网中应用的强大驱动力。
6、标准及安全体系
车联网作为一个庞大的物联网应用系统,包含了大量的数据、处理过程和传输节点,其高效运行必须有一套统一的标准体系来规范,从而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完成各项业务的应用。标准化已成为车联网技术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一项复杂的管理技术。另外,车辆联网和获取服务本身也是为了更好地为车辆安全行驶提供保障,因此安全体系的建立也十分重要。能否根据当前车联网发展情况,建立一套高效的标准和安全体系,已经成为决定未来车联网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答案是:作为全世界车载互联服务行业发展较早的国家,很多汽车品牌很早就在中国推出了自己的车载互联服务体系,比如丰田的G-BOOK、上汽系列的安吉星、福特SYNC、日产CARWINGS等等,为自己的车主提供了很多切实的服务。作为汽车行业的翘楚,大众汽车在2014年也发布过自己的车联网计划,但是直到近期这套系统才真实地出现在进口车上面。客观地说,大众作为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这么晚才推出车联网系统确实不应该,但迟到总比不到好,大众粉儿们也终于可以在日系甚至自主品牌的用户面前抬起头啦!

1、车联网的实现。

实际上,物联网是“云+端+运营”的服务,通过前后端的整合互动,借助数据来获得最高效的运营和价值,这样的效果往往已经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端”作为传感器本身的价值。所以我们说,物联网的核心其实就是运营服务。

那么将汽车运输行业与具备运营服务的物联网结合起来,会呈现一种怎样的发展态势呢?这次瑞哥就会借助美国一家知名的汽车托运公司——DAS来为大家做个介绍。

DAS是一家在美国主营汽车托运的公司。在美国,不管是工作需要还是生活需要,来回之间的两地迁移都是很平常的事情,所以借助这样的市场需求,美国的汽车托运业务非常的发达,也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汽车托运公司,比如:Bluesky、Auto-shipper、DAS等等。本文介绍的DAS就是全美最大的做汽车托运的公司。

2012年,DAS宣布与专业的物流智能化企业Peoplenet Online合作:后者向前者提供全套的硬件和软件系统,进而升级其整个运营平台。随后,Peoplenet Online在每一个运输车辆中加装了他们研发的一款名为Blue30的车载电脑,这款车载电脑集成了Sensor引擎,可以将诸如位置、速度、里程、状态等数据通过站场的WIFI或3G/4G模组,传递到Peoplenet Online的数据中心,并通过其Fleet Manager管理后台展示出来。

2、解读服务模式。

下面瑞哥试着借助这样的服务模式,为大家分析一下这其中的云计算分级,关于具体的云计算三级划分大家可以查看11月27日的文章。Peoplenet Online只是一个SaaS(软件服务)的云计算服务公司,它本身是建立在2lemetry的企业级物联网云平台Thing Fabric之上的(关于Thing Fabric平台可查看11月29日的文章),因此,2lemetry是一个纯粹的PaaS(平台服务)的云计算公司。再因为2lemetry使用的是AWS的EC2架构服务器,由于这款服务器是由Amazon提供,所以Amazon是真正的IaaS(基础设施服务)的公司。

通过这样的实际例子,相信大家会比较明白,云计算的架构在实际行业的分工中有多么细致。但在目前中国的物联网行业中,很多企业希望把全部的数据掌握在自己手中,纷纷投下巨额资金去做SaaS、PaaS,甚至是IaaS的架构,其实这样是会很危险的。

瑞哥认为,经济发展的趋势一定会是细致分工、掌握整合。目前很多企业的运营思路其实是缺少对宏观的了解,才会导致一些盲目投资的出现,在日后只要承载量达到一定数值,很快就会遇到扩容、安全、隐私、功耗等一系列问题。所以瑞哥想借这个例子,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第三方的建议,我们总说云计算很重要,但是真正到了执行,细致的战术尤为重要。

3、车联网的强大推动力。

Peoplenet Online利用硬件和软件,帮助DAS运营了整个物流管理流程,这样长期稳定的服务取得了这些成绩:

①通过内嵌的车载电脑,DAS可以记录整个车辆的状态信息。虽然车载电脑内置了3G、4G网络,但因为目前的物流站几乎全部铺满了企业级的WIFI,所以站场内的通信基本依赖于WIFI,这个也是为什么物流手持机都要标配WIFI的原因。同样的,Peoplenet Online的硬件产品也可以依据此项需求,个性化的修改方案,使得产品与需求的贴合度更加完善;

Peoplenet Online会把这些数据上传到数据中心,并通过fleet Manager将数据可视化的展示出来,请注意,在这个软件平台中会涉及到客户中(这里的客户指的是DAS)的职员信息,包括调度人员、维修人员、IT人员等。

②减少了包括汽油费、运营费用等大笔开支。无论什么行业,其真正的发展还是要想办法创造经济效益,通过创造营收或者节省开支,推动行业发展,物联网也同样如此。瑞哥认为,其实中国做物流服务的公司完全可以开创一个生意模式来普及这样的产品,比如Peoplenet Online可以与DAS制定这样的方案:DAS无需向Peoplenet Online支付服务费,根据DAS每年1000万美金的汽油费,DAS只需要支付给Peoplenet Online70%的汽油费,并协议使用Peoplenet Online的服务和产品,则DAS的全部油费由Peoplenet Online来负担,借助这样的推广,瑞哥认为这个市场很快就可以普及物联网技术了。

维修人员通过软件界面关注车辆的即时状态,做出最快速的后端维护准备;企业管理人员通过专属的页面可以了解到整个团队效率的运行状况和对于整个公司运营的流程优化情况,并以量化的数据展示出来。

4、物联网服务的强大优势。

不止上面的亮点,Peoplenet Online还为DAS这样的物流公司提供了最为优化的流程服务业务,包括调度流程、加油流程等等,并且通过以上的服务为DAS带来收效不错的收益和成本的节省,比如:

①提高了用户满意度。

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DAS可以做到在得到用户需求的同时最快的调拨车辆,快速响应。同时,全程监控也避免了车辆在行驶中,因突发意外状况而造成客户货物延迟抵达的事件发生;

②做到了企业产品、服务的可管可控。

Peopletnet Online通过硬件将数据接入,这样可以保存数据在云端,并借助Driver Log的业务,软件平台可以将工作的内容进行充分的细化,用数据来指导和优化流程,做到有据可依;

③加速企业在云计算的推进,无论是安全,隐私还是扩容。

由于有专业的PaaS公司的介入,Peopletnet Online可以在不影响到基础架构的前提下,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扩容。使用非常灵活,即便内嵌了云端服务,也可以做到不使用就不用计费,实现最有效率的云部署。

瑞哥相信专业的物联网云平台的发展其实跟企业ERP的发展,拥有类似的轨迹。现在一个小的企业可能也会考虑使用专业划分软件来管理业务而不是用传统的Offce软件,比如:你会用管易通来做进销存的管理、你也会用金蝶来做财务的管理;国外的公司会用Salesforce来做CRM管理、用SAP来做内部的销售预测、价格和生产的管理。而就云端服务而言,瑞哥认为未来一定也会用2lemetry的Thing Fabric平台来做设备远程管理的软件。瑞哥觉得,专业的云服务平台一定可以为行业物联网的推进做出实在的贡献。

太平洋汽车网自动驾驶的产业链包含车联网的产业链。车联网主要是V2X,用于实现车辆与车辆、车辆与路灯等通讯信号、车辆与云端的信息沟通,可以理解为自动驾驶汽车接受外界环境信号(车辆感知外界环境)、接受云端信号(车辆的调度与控制)等,进而更好的帮助车辆实现自动驾驶功能。

5G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它具有三大特性:超高带宽、超低时延以及超大规模连。

5G和车联网车联网,英文叫做IOV(InternetofVehicles),它属于物联网(IOT,InternetofThings)的一种。

经常看到的车联网概念:V2V车与车,VechiletoVechileV2P车与人,VechiletoPedestrianV2R车与路,VechiletoRoadV2I车与基础设施,VechiletoInfrastructureV2N车与网络,VechiletoNetworkV2C车与云,VechiletoCloud其中V2V对时延要求最高,具体时延要求是端到端时延不能超过100ms。单一的V2不是车联网,真正的车联网就是V2X。

VehicletoEverything也就是V2X(X代表Everything,任何事物),V2X通信是目前通信领域一个热门议题,在2015年在3GPPRAN#67次会议上正式立项。

车联网这个物联网中最典型的场景,车联网之所以是典型场景,是因为它本身对通信网络有着极高的要求。大带宽、极低的时延、海量的连接数量、严密的覆盖,这些都是实现车联网必不可少的条件。

目前的技术,包括LTE-V2X、NB-IoT、LoRa等,都无法做到完美满足。LTE时延不如5G,时延在车联网里就意味着生死,现在高速公路的时速是120Km/h,也就是33米每秒。刹车哪怕晚了1秒,也会有40米以上的制动距离。

所以,如果要支持远程驾驶或自动驾驶,这个网络时延,必须是个位数的毫秒级(ms),5G的时延低,可以达到1ms,足以满足需求。

除了时延之外,5G还拥有超高带宽和超大规模连接。

所以,众多应用场景中,车联网被认为是5G引爆点最有可能出现的地方。车联网场景,也被称为“5G第一场景”。

C-V2X车用无线通信技术C-V2X,C即Cellular(指蜂窝数据),基于3G/4G/5G等蜂窝网络通信技术演讲形成的车用无线通信技术,基于3GPP全球统一标准的通信技术,包含LTE-V2X和NR(5G)-V2X,从技术角度讲,LTE-V2X支持向NR-V2X平滑演进。

(图/文/摄:太平洋汽车网问答叫兽)

车联网不免费,车辆的车联网服务都是需要付费后才可以正常使用的。

从车联网服务的提供的成本来看,硬件成本可以看作是汽车的一部分一般都会折合在车价之中,而通讯成本和内容成本才是车联网收费的主体而且选择的功能套餐不同付费数额也不同。

不过有部分品牌车型会在使用车辆的前几年免费赠送车联网服务套餐,几年之后再开始收费,也有少数车型在购车时就会附赠终身免费的车联网服务,无需车主每年付费,详情可以咨询4s店的工作人员。

车联网通过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车与云平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内等全方位网络链接,主要实现了“三网融合”,即将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进行融合。

车联网是利用传感技术感知车辆的状态信息,并借助无线通信网络与现代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实现交通的智能化管理,以及交通信息服务的智能决策和车辆的智能化控制。

车联网关键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是通过无线射频信号实现物体识别的一种技术,具有非接触、双向通信、自动识别等特征,对人体和物体均有较好的效果。RFID不但可以感知物体位置,还能感知物体的移动状态并进行跟踪。

RFID定位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智能交通领域,尤其是车联网技术中更是对RFID技术有强烈的依赖,成为车联网体系的基础性技术。RFID技术一般与服务器、数据库、云计算、近距离无线通信等技术结合使用,由大量的RFID通过物联网组成庞大的物体识别体系。

在公众认知里,车联网的声量已经低落,2014年发端的一大波宣传攻势早就远去了。但在IT企业看来,好戏才刚刚开始。炒概念是表象,抢地盘是本能,走对路才是关键。

IT厂商和主机商还无暇教育潜在客户,以至于公众大多仍然无法区分车联网和车载互联网。但是这并不重要,客户需要的是智能系统做得尽量多,而自己只须享受生活。让客户越麻烦,产品成功的可能性越小。

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阶段“坐大”的BAT,已经占据最大的生态位。所有其他APP想另起炉灶做平台级产品,已经近乎不可能。不考虑BAT自身强大的研发实力,他们只须通过“买买买”就能搞掂几乎所有创业公司,后者总要面临套现归顺以及与BAT掰手腕的两难抉择。

在车联网时代,情况有点不同。虽然庞大如BAT仍热衷于发布“战略”、“平台”,但创业公司看到了新机遇,无须必然仰前者鼻息。

车联网产业链的三层架构中,TSP(Telematics Service Provider,汽车远程服务提供商)占据产业链核心位置,TSP上接汽车、车载设备制造商、网络运营商,下接内容提供商,因此成为主机商、电信运营商和IT厂商极力争取的角色。做平台之余,BAT都选择不惜亲自下场做产品,原因就在于此。

车联网尚未完善,给了创业公司更多机会。

博泰就是一家活跃的创业公司。两年来,它与百度、联合电子、华为、恩智浦等半个车联网链条上的公司都有合作。从这一路经可以看出,尽管博泰对待跨界合作最积极,但与车企的合作都是“点对点”,很难拿到战略合作机会。因为纯粹的软件公司,在车联网布局上必然不能兼顾。

语音识入口之战

语音交互一开始只是谷歌(Google Now)、微软和百度等搜索引擎在做,意图打通不同语言数据的藩篱,对全球用户实现全网、全数据覆盖,谋求更大广告利益。但很快,车联网全链都意识到,语音交互在车机上的巨大应用价值。

开车不方便触控 *** 作,语音就成为输入控制方式。但语音交互被认为有成为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互联网共同“入口”的潜质,既然是兵家必争,资源迅速在头部公司集结。

汽车领域应用的语音交互平台争夺,进入白热化阶段。产品数量以达到两位数,它们都做了手机APP,希望影响用户的使用习惯。而且,我们的年轻用户,先有手机,后有车机。从手机入手培育客户,是必然选择。

几年前语音识别的正确率还不如人意,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育,自然语言处理(NLP)和自然语言理解(NLU)引擎都日趋成熟,各家宣称的识别率都高于95%。即便如此,客户总对不靠谱的5%耿耿于怀。在不同语境的语言表现太过复杂,需要用数据不断“填喂”训练系统,增强自学习能力。语音识别的竞争过渡到超强计算和大数据处理能力的竞争,创业公司的先发手势被削弱了。

2014年,亚马逊基于Alexa平台的智能音箱Echo上线,并开放第三方开发接口,衍生出数千个应用。作为一款智能家居产品,它很容易迁移到车载环境中来。这是第一款成熟智能语音产品。

苹果的HomePod则姗姗来迟,直到今年2月份才发布,被戏称为“压箱底货”。依托Siri为代表的智能语音助手,苹果瞄准的则是物联网(IoT)时代下的智能交互端口,车联网只是其中一个应用场景。

在此期间,美国的Nuance、国内的科大讯飞、搜狗语音、云之声、思必驰等产品纷纷布局智能语音产品。在去年阿里和上汽合作的首款互联网汽车上,采用了Nuance语音交互系统;科大讯飞就在昨日跟启辰签约,早前还同奇瑞、长安、北汽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出门问问则同大众中国成立合资公司。

创业公司的产品落地,BAT不再是必由之路。在互联网上到处卡位的BAT似乎不再全面主宰TSP的入口。不过,BAT仍然通过资本运作,企图圈出自己的地盘。

语音只是工具,客户真正需要的是智能助理。助理不能只搜索、推送一堆消息,而是要替客户做决断,起码将选项缩减到很小的范围。从这一点上看,Siri不是“称职助理”。

携语音识别之利,科大讯飞发布智能车机“飞鱼助理”,声称可以支持实时更改需求、中途打断和睡眠唤醒,看上去智能化有所提高,可以hold住所有日常城市生活场景对话。

如果智能助理得到车企支持,可以透过语音控制一些非安全级事项:空调、音响、电话、车窗升降等。即便开放非关键控制权,车企们也很犹豫,迈的步子很小。以至于语音识别公司在这方面建树不多。

起步稍晚的腾讯,在语音交互领域与同行者合作,但后者尚未拥有挑战科大讯飞的实力。腾讯AI in car生态系统,在博越发布会上顺势推出,但腾讯声明不做 *** 作系统,仍然谋求迁移社交,做超级APP。

拿到车端数据,还得是BAT

这个时候,BAT就可以站出来。去年百度世界大会推出的“小度车载系统”,就是典型的AI交互系统。“小度”内置功能繁多,智能语音助手、人脸识别、疲劳监测、AR导航、HMI、车家互联、智能安全。小度更像是百度各事业群产品的共同入口。

而阿里则祭出旗下斑马智行公司和AliOS系统,强调后者是云化的系统。可以像手机系统那样OTA更新,也能像车机那样实现长周期寿命。其秘诀在于,借助云上的计算和存储能力大大减轻车端的压力,延长车端硬件生命周期。

问题在于,替用户决策、控制车内非安全性设备等智能化场景,需要得到车企的协助。这样一来,谁能从车企获得数据,谁就可以顺利地接入TSP。由此曲线占据TSP端口。

斑马和上汽达成协议,斑马不谋求获取汽车底层数据,但用户在使用AliOS车机产生的大数据,则会上传到阿里服务器。而行车地图源数据则部署在车和云两端,高德在后台可以获取“交互信息”。

阿里具备更强大的谈判筹码,与上汽缔结了战略协议,这是创业企业体量无法做到的。而且,在车企视为禁脔的数据包内撕开一个口子。对腾讯的强社交优势实行“抵消战略”。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打算以此为样板,对车企一家接一家谈数据合作。对于新能源创业企业,BAT都打算“要价”高一点,以期获取全部数据。但尚未有整车创业企业入局。

车联网的本质,是摒弃手机映射车机方式的。智能化场景的实现,必须从车联网直接发出,手机不再作为流程节点。这样不但更无缝,而且可以培育用户向车联网时代、进而转向万物互联时代,那时的手机就将走向终结。

腾讯是首屈一指的社交服务商,更希望车联产品AI in Car,将腾讯的社交网络搬到车上,以便凸显自身优势。但是,腾讯的AI in Car除了指向自己擅长的内容,或许应该构建更纯粹的TSP架构,开发出车载环境中更需要的决策助理功能,而不是简单将微信搬上车,同时与车企达成更紧密的合作,力图让后者在系列产品上采用腾讯的前端平台。

投资AI,就是投资车联网

如何干掉手机?BAT都拿出了自己平台级产品。百度选择类似苹果Carplay的手机互联方案Carlife;阿里巴巴则以Yun OS为基础,选择Native App路线;借助庞大的用户群,腾讯则希望将应用分为频道,掌控用户体验,迈向超级App之路。

百度的布局更早更全面,大举投资AI,试图托举DuerOS和Apollo两大开放平台,后者向所有汽车开发者合作。百度声称拥有70多家合作伙伴,但一线车企虽然大多在名单上,但都不约而同地回避深入合作。尽管百度做车联网通用 *** 作系统+开发平台的决心很大,也投入了很大宣传声量,但截至目前,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与百度的AI进度没有直接关联,车企犹豫多因主导权疑虑。

阿里开发的AliOS自带平台属性,与上汽、长安和神龙公司进行AI、应用、社交和信息安全合作。

无论语音识别的超级入口,还是平台,抑或云端与车端的数据交换,都赖于AI技术的发展。AI的算法训练,为车机智能化、场景化推荐服务更人性化提供路径。越懂用户的车联网,就越会被用户青睐和依赖。

云计算是AI算力的基础。阿里侧重于让车主获得更加智能化的服务,而百度Apollo侧重于在自动驾驶领域,让车在路上更加智能;百度DuerOS则是让车内语音交互更加智能。

在AI领域,阿里和百度将展开直接竞争。谷歌如果能够重返中国,也将成为重要竞争对手。对于腾讯而言,内容和TSP双驱,比重内容轻平台的方式更有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科技部公布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中,百度的智能驾驶平台、阿里云的智慧城市平台、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平台,都与车联网直接相关,唯独腾讯获得医疗影像AI平台,与前三者格格不入。它揭示了,腾讯在AI策略(轻资产+重投资)方向上,有调整的必要。

随着AI发展,人机交互必然趋向简化(降低用户学习使用成本)。车与人、车与车、车与各种服务的连接关系都将由AI推动。智能语音的超级入口地位将得到更大程度的巩固。

现在全球汽车业每年的总盘子大概2万亿美元,而未来车联网和自动驾驶、新能源技术结合的个人出行市场,将达到10万亿美元的水平。蛋糕虽然会持续变大,但未来车联网产品和战略的竞争,是否如同互联网时代一样,走向寡头通吃的局面,取决于谁能控制“入口”和“路径”。

文章来源:腾讯汽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33811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5
下一篇 2023-07-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