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比客户更加注意客户的利益3.比客户更紧张客户的可能损失
4.提高客户的水平和垂直地位去思考
5.提供远远超过同行的服务
谨供参考!
问题二:如何深度挖掘客户的需求 增加业绩 根据CRM顾客关系学者建议1.换由客户位子思考也就是常会要“大家穿上客户的鞋子”
2.比客户更加注意客户的利益3.比客户更紧张客户的可能损失
4.提高客户的水平和垂直地位去思考
5.提供远远超过同行的服务
谨供参考!
问题三:如何挖掘客户的深层次需求 “我的李子又大又甜,特别好吃。”小贩回答。
老太太摇了摇头没有买。她向另外一个小贩走去问道:“你的李子好吃吗?”
“我这篮李子酸得咬一口就流口水,您要多少?”
“来一斤吧。”老太太买完李子继续在市场中逛,又看到一个小贩的摊上也有李子,又大又圆非常抢眼,便问水果摊后的小贩:“你的李子多少钱一斤?”
“您好,您问哪种李子?” “我要酸一点儿的。”
“我儿媳妇要生孩子了,想吃酸的。”
“老太太,您对儿媳妇真体贴,她想吃酸的,说明她一定能给您生个大胖孙子。您要多少?” “我再来一斤吧。”老太太被小贩说得很高兴,便又买了一斤。
“不知道。”
“孕妇特别需要补充维生素。您知道哪种水果含维生素最多吗?”
“不清楚。”
“猕猴桃含有多种维生素,特别适合孕妇。您要给您儿媳妇天天吃猕猴桃,她一高兴,说不定能一下给您生出一对双胞胎。” “是吗?好啊,那我就再来一斤猕猴桃。”
“您人真好,谁摊上您这样的婆婆,一定有福气。”小贩开始给老太太称猕猴桃,嘴里也不闲着:“我每天都在这儿摆摊,水果都是当天从批发市场找新鲜的批发来的,您媳妇要是吃完了,您再来。” “行。”老太太被小贩说得高兴,提了水果边付账边应承着。 故事讲完了,我们看到三个小贩对着同样一个老太太,为什么销售的结果完全不一样呢? 第一个小贩没有掌握客户真正的需求,第三个小贩善于提问。所以三个小贩了解需求的深度不一样,第一个小贩只掌握了表面的需求,没有了解深层次的需求。需求有表面和深层之分,那么这个老太太归根结底最深层次的需求是什么呢?可能很多人会说当然是给儿媳妇吃了,心疼儿媳妇,也有这种可能,但是最根本的需求是因为她希望儿媳妇能为她生个又白又胖的孙子。所以,当第三个小贩向他推荐弥猴桃时,她很高兴的就买了,因为这是她的目标和愿望。 这里买李子或者买猕猴桃,这就是采购的产品。李子要酸的,这是采购指标,后来第三个小贩又帮助老太太加了一个采购指标,就是维生素含量高。所以需求是一个五层次的树状结构,目标和愿望决定客户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客户有了问题和挑战就要寻找解决方案,解决方案包含需要采购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这几个要素合在一起就是需求。客户要买的产品和采购指标是表面需求,客户遇到的问题才是深层次的潜在需求,如果问题不严重或者不急迫,客户是不会花钱的,因此潜在需求就是客户的燃眉之急,任何采购背后都有客户的燃眉之急,这是销售的核心的出发点。潜在需求产生并且决定表面需求,而且决策层的客户更关心现在需求,也能够引导客户的采购指标并说服客户采购。 有些新手做业务,遇到客户就急着冲上客户,而对于老业务员来说,更多的是去分析客户的需求,挖掘更深层次的需求,这样才会水到渠成的做成生意!
问题四:如何深入挖掘用户痛点 来源:互联网的一些事 作者:老吴
做产品根本就没有需求,只有痛点!她未经世事,就陪她去看万千世界她历经风尘,就陪她坐旋转木马。上回已经跟大家一起梳理了用户痛点概念及为什么明知道产品有痛点存在却不完善和改进,本回再续前缘,来谈一谈如何才能找出产品的痛点?
先来讲两款产品实例,一点点的抽丝剥茧……
实例一、来说说目前最成熟、最流行的产品――滴滴打车
扒一扒滴滴的痛点
目前滴滴通过推广已经基本占据了决大多数市场,而且因为其好用、易用而在大城市里得到普及。
既然要分析滴滴,就继续用场景法来找出问题,场景开始……
场景一:
张大力吃完嘴里的最后一口油条看了下表,8:20,打个顺风车走吧,路上半个小时应该能到公司,正好还有张5元的赠券,输入目的地后等待……,5分钟后仍然无人接单,时间不太充裕了,还是打个快车吧,20秒后,有人接单,下车出发。
场景二:
张大力年底发了奖金,很是高兴,有钱了,咱打车也得打个好的,男人也要对自己好一点,打个奥迪吧,于是在滴滴上选择专车服务,20秒后有人接单,大力用手摸了摸兜子厚厚的一沓钱,踏实的上车回家。
场景三:
周末,大力想带着老婆、孩子一起去北京郊区凤凰岭玩玩,苦于北京限号,买不了车的大力想周末租个车出去玩,找出自家的烧烤炉子、帐篷和垫子。本能的拿出手机点开滴滴打车,找了半天没有租车业务。
唉!”一声叹息。
场景四:
大力老婆在美容院正在做美容,做了一段时间后拿出手机一看时间,“哎哟,不好,今天爸妈从农村过来看她。”,于是对一起来的小姐妹说,“玲玲姐,你
们不都用滴滴打车吗?里面有司机帮代接送人的业务吗?我这美容还没做完呢。”玲玲姐说:“没有啊,要是有就好了,如果有我可以找个附近有诚信的司机师傅天天按时帮我接孩子,也不用家里、学校来回跑了。”
从场景一和场景二来看滴滴已经很好的解决了用户的基本出行问题,通过顺风车、快车、专车三个不同的模块解决了用户不同方面的痛点问题,满足用户不同场景下的痛点。
但场景三、场景四展示了用户另外一些关于出行方面的需求,在这些场景下未满足的这些需求,就成了用户的痛点。
产品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解决用户的痛点,当这些痛点被解决后,客户就会对这款产品产生依赖。同时客户也会对这款产品提出更高一层的期待,这种期待就变成了用户新的痛点。所以,产品迭代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优化的过程,也是不断解决新的用户痛点的过程。
好,现在回过头来再来思考下,我们是如何找出用户痛点的?
产品痛点获取公式:场景+产品
解释:利用不同的场景模拟来获取不同场景下用户的痛点,当完善场景的过程就是获取用户痛点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做产品前需要做大量的用户调研,
通过用户调研可以收集到用户的不同场景,再通过场景回放来找出产品痛点。当我们很好的解决了用户的痛点,用户就会慢慢的恋上我们、爱上我们,从而成为我们
的粉丝,为我们尖叫。
我们知道了通过用户的调研来获取用户场景,再通过场景模拟可以找出用户痛点。
真相会如此简单吗?我们继续探秘……
这......>>
问题五:如何通过老电话回访老客户来深度挖掘客户的其他产品需求? 这则小故事是关于挖掘客户需求,希望对你有帮助! 业务员网 分享产生价值!
曾经有这样一则演绎来的营销故事:
一家公司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对前来复试的三个营销人员进行测试,并从中录取一人。
主考官拿来一瓶水告诉他们,一个营销人员,最重要的是以敏锐的眼光,发现客户对你推销产品的潜在需求,然后,想方设法满足它,不论你们用什么方式,一定要把这瓶水卖出去,现在,假如我就是那位客户,你们怎么推销呢?
第一个营销员,拿着那瓶水走了过去,说道:“先生您好,通过刚才跟您交谈,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您滔滔不绝的口才,更是让我钦佩有加,你讲了这么多话,现在口渴了吧?要不要来瓶水?”主考官失望地摇了摇头。
第二个营销员点头哈腰地走过去,低三下四地哀求道:“先生您是一位仁慈的人,我家里上有老,下有小,都等着我去养,可我到现在还没有找到一份正式工作,您能不能发发慈悲,可怜可怜我,买下这瓶水?”主考官依然面无表情地摇了摇了头。
轮到第三个营销员,只见他一步跨过去,从口袋里摸出一个打火机,然后一把扯住主考官的领带,“啪”的一下点着了,问道:“先生,您需要这瓶水吗?”
“你这个 *** ,你要干什么?我当然要了。”主考官惊魂未定地抢过水,浇灭了领带上的火。
结果,第三个小伙子被录用了。
为什么呢?因为在这场推销当中,第一、第二个营销员,都是单纯地推销,不论是奉承客户,还是利用客户的同情心,都没能够充分地挖掘出客户的需求,只有第三位,在主考官“不论你们用什么方式,一定要把这瓶水卖出去”的条件下,抓住了“水火相克”的关键点,先点燃火,激发客户的买点,再相机卖水,可谓是创造了一种需求。
当然,这可能是杜撰的一则案例,但却也表达出营销的要义来。
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说:营销是发现需求,满足需求的过程。对于营销人员来讲,只有先洞察、挖掘市场的需求,才能根据市场和客户的实际情况,推广或预售相应的产品,从而在满足市场或客户需求的同时,也实现产品及自我的价值。
那么,如何洞察、挖掘和满足市场或客户的需求呢?这里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探寻市场容量
市场容量如何计算出来呢?这里有一个方法,叫连比法,其计算公式是:k=nqp, 其中,k表示某产品的总市场潜量;n表示该产品的潜在购买者数;q表示每个购买者的平均购买量;p表示平均单价。
比如,我们想预测一个区域市场方便面的市场容量,该市场有100万人口,每人平均购买量是10包,每包平均单价是1元,那么,该市场的总市场潜量=100万*10*1=1000万元。
当然,有时并不是所有的人口数,都是消费者,并且,在购买产品时,有时还会存在一些变量,因此,就催生了这个方法的的变形――锁比法,它由一个基数乘上几个修正率组成。
其公式为:k=navv1v2
其中,k表示某产品的总市场潜量;n表示总人口数;a表示平均每人可支配的个人收入;v表示平均每人用于某大类产品的支出比;v1表示该大类中某分类产品支出比;v2表示该产品在分类产品中的支出比。
比如,一家文化用品公司,想测算一个区域的市场需求量,当地有10万人,人均可支配支出1万元,购买文化用品支出比率1%,该公司产品在该区域的占有率是5%,那么可以这样来计算这家公司的市场需求量:
该区域市场有效顾客100000人*人均可支配支出10000元*购买文化用品支出比(各类笔)1%*本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5%=500000元。
第二步:挖掘客户的需求
客户的需求来自于以......>>
问题六:如何深度挖掘外贸客户,提高订单转化率 搜客户,发邮件可以用双喜软件,但是转化率的东西还是得靠自己的跟单能力吧
问题七:SEM如何深入挖掘用户痛点 深入挖掘用户搜索需求,不仅仅是对于SEO从业者而言是一个必备的技能,对于sem从业者来说,更是非常重要,由于本人做过SEO和SEM相关的工作,所以对于关键词挖掘这块,同时有着比较深入的理解。
当我们进行百度凤巢系统进行精准营销的时候(注意这里是精准匹配,而非广泛匹配),我们所匹配到的关键词大部分都是同义词,如我们确立的核心关键词是酒店,这个时候我们匹配出的关键词有:XXX酒店,酒店XXX,XXX酒店预订等相近的词语,那么,如果我们在进行精准营销的时候,关键词挖掘会出现一定的瓶颈,我们需要怎么做来解决这类问题从而尽可能的挖掘能够引发用户痛点的关键词呢?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尝试着从用户需求的初始阶段,来延伸用户可能的基础需求,通过这些基础需求,来拓展我们的关键词聚类。
我们以SEO培训行业为例,如果需要查找对于有SEO需求的客户,我们可以对于客户来源做一个分类,在购买SEO培训产品的用户中,刚毕业有工作需求,或者工作不满半年的从事SEO行业的占据70%的业务量,而且报名的客户咨询转化率非常高,所以我们就把这部分客户作为我们的核心用户群体。
为了了解我们的客户群体,实现一个精准的搜索定位,我们做了一定的调查以及得到了一个绝对性的结论:
1、 大学中专业课成绩不好,谋求一个与专业挂钩,却没那么专业的工作,而与SEO专业相关的恰恰是计算机专业,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把人群定位进一步缩小到一些大学院校的计算机专业(需求)
2、 应届生和往届生的比例达到5比5
3、 喜欢玩电脑,在寝室中大部分时间都在电脑旁度过(兴趣)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大部分的客户都是被学业所迫或大学毕业不甘心就这样回老家,不得不找得这样的工作。下面展开具体分析,那些整体打游戏,泡妹子的大学生们,想要找到他们真的比登天还难,而少数能够主动联系我们做培训的简直少之又少,那么他们经常会去的场所有哪些呢:答案是Inetnet。只要他们泡在网络上,而如今对于BAT这么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肯定是跑不掉的。
既然如此那就好办了,下面我们制定具体的计划争取一举拿下这块市场。
为了保证用较低的成本获取较高的产出,简称ROI,我们避免了高成本的百度竞价而选择了成本较低的网盟作为实验场所,其次,我们采取针对性的广告创意,对于着陆的页面进行统计追踪。
一周后的效果显示:平均转化成本,即CPA为8元每个人,而之前的CPA达到了35每人。
既然有效果,那我们可以放心的尽可能的铺开,竞价端也不能放松,竞价毕竟不同于网盟,网盟面对的是整个互联网系统的网页,而竞价只是针对的搜索引擎,对于这帮喜欢打游戏的孩子会主动使用搜索引擎么,这里我们几乎可以不用考虑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所能 *** 作的,只要能留住这部分停留在搜索引擎上的客户就可以了,所以,广泛匹配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举个例子,我们可以将LOL SEO培训,作为广泛匹配的词进行投放,最终的效果,也在控制之中。
快速复制这种低成本的用户需求方法,我们迅速扩大了战果,获得了一个很好的收益。
问题八:如何挖掘同行那里的潜在客户? 挖掘同行那里的潜在客户,可以专做口碑形象推广,“生.意.道口碑营销软件”推广面大,覆盖面广,为你深度挖掘业务渠道,使意向客户,包括同行的客户都可以流向你。
问题九:如何深度挖掘网站中的关键词 一、流量关键词选取法则
网站访问量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百度指数查询哪些关键词有搜索指数。一般而言低于1000的属于竞争比较小,1001-5000就属于中等,5000以上就是竞争激烈的关键词了。查询好之后,做好分类。为了减少水分,通常这个数据是近3个月的关键词的搜索量,这样的关键词相对来说比较精准。做流量关键词是为企业站带来用户流量,提高网络知名度,如果能产生成交,那也是很不错的。
二、行业关键词选取法则
行业关键词选取起来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这类关键词相对流量关键词流量要小得多。行业关键词也有冷门和热门之分,跟竞争程度有关,与流量没有多大的关系。在很多行业当中热门的关键词流量并不见得“热门”,可是还是有很多人去竞争,而seoer会进行相关关键词统计,从而比较选出适合自己企业的行业关键词,而且方便结合易推宝一起优化。
三、产品关键词选取法则
产品关键词流量小,需求精准,流量也是比较真实的。这类关键词是我们企业网站必不可少的关键词。但是产品关键词也有冷门和热门之分,与用户的搜索习惯和地方性叫法有关,与竞争程度没有多大关系。例如:“垃圾桶”在南方叫“垃圾箱”或者就是“垃圾桶”,但在北京很多称呼“垃圾桶”为“果皮箱”。从这个例子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关键词是近义词,但是在搜索引擎认为是不同的关键词。所以我们在做产品关键词的时候,必须要做好用户的搜索习惯和地方性称呼调查。
四、品牌关键词选取法则
品牌关键词是针对于企业的产品是否进行了品牌营销或者产品早已经形成的品牌效应。这类关键词相当精准,需求性也是比较大的。对于企业是否需要选取品牌关键词取决于自身网站的相关性。当一个用户通过这类关键词进来之后,发现网站对于该关键词的描述不够丰富,没有达到用户所需,那么用户就会关掉该网页,终会被搜索引擎降低其关键词排名。
问题十:如何深度挖掘用户需求,驱动产品设计,运营和盈利 今天我们要了解客户的需求是什么,你要了解客户他需要什么,我们才好更好的去开发产品设计款式。
淘宝店长每天工作职责与内容一、商品销售
1.利用有关软件,进行对商品关键字的处理。
2.研究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优化对应商品描述文案。
3.侦测竞争对手运营情况及市场最新动态,发掘新的商机或商品。
4.研究平台类目及搜索引擎,提炼有用信息促进店铺经营。
5.利用淘宝及网店自带各种软件,对店铺进行常规性的优化。
6.研究店铺统计数据,发掘隐含内在问题并及时处理。
7.每星期整理和运营职责一的工作汇报,上报给总经理。
二、运营管理
1、分析每日营运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办法。
2、针对顾客、市场、发货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调整。
三、网站商品信息维护与各部门的对接管理
1.积极配合技术部的工作,对技术部所需的素材(商品文案,设计要求等)在不影响自身职务的情况下优化处理。
2.积极配合财务部的工作,对财务部所需的资料(费用细则,活动预算等)在不影响自身职务的情况下优化处理。
3.客服部是最直接面对终端的部门,故要积极向客服部咨询及调查最新的顾客需求及意见,了解市场最新情况。
4.每星期整理和活动状态和淘宝店运营状况的工作汇报,上报总经理。
本周我们聊一聊近期阅读读到的一篇关于思维层次的文章,如何能够抽丝剥茧的,从问题升为本质,找到不同阶梯的思考维度。
1.让人看问题有深度的四种思维模型。
近期看了一期《奇葩说》,我发现里面的选手,总有一种本领,那就是将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话题,升华到一个理论问题,一个哲学问题,然后一下让人觉得恍然大悟。比如黄执中老师将该不该给部门新人送喜帖的问题,定义为本质是一个人有没有差别对待的勇气的问题,虽然最后在总结陈词中败下阵来,但是这种时不时的升华问题的达到某个角度本质的能力,还是在其身上体现的非常之深刻的。
包括笔者在工作中也时常有体会,在同一件事的看法上,不同层级的领导,所提及的观点和言论总是能拉开差距,简单的说是职位不同,是阅历和知识结构的问题,但是在笔者经历过来看,是对同一件事的思考深度的问题,能够迅速将问题定义在一个更高层级的树杈上,直至找到主干,直接表达主干与主干的冲突,是一个非常难得的能力。它意味着我们不仅能看到问题的具体现象和解决方案,还能看到解决方案方案背后更底层的规律,不仅能够了解问题表面的原因,还能洞察原因背后的深层原理,甚至能够看到在这一层次思考时是成功有效策略的方法,在另一层次思考时可能反而是负面,有害的策略。
事实上,我们在解决任何一个问题的策略时,都有四种层次可以追问思考,我们就来讲一讲这四种层次,分别是经验技巧,方法流程,学科原理和哲学视角。对问题的解决策略理解层次越多样,理解问题就会越深刻。
第一种,经验技巧类,核心特征为小样本启发式总结。这种层次在最浅显的上层,也是我们经常能够想到的,更偏向于个人经验和阅历的归纳。比如我们常说的谚语,强扭的瓜不甜,擒贼先擒王等等。你比如说,我们做复盘的时候,总会总结一些经验,我们就会写上,这次活动中的一些不足与问题,甚至更有甚者,会写成错题本,这些都是对于经验的总结,是对具象的案例抽象出来的一些原则。这种思维模型的问题在于哪里呢?在于其抽象的深度,来自于太细分的场景,适用范围不明确,比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其实是一种宁死不屈的思维模型,但是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又是一种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思维模型,当放入复杂问题时,这个模型就会显得局限了。
第二种,是方法流程类,这类核心特征是大样本经验流程化,这是我们工作常用的标准化,即SOP。比如常用到各种SWOT模型,PDCA,AARRR,5W2H等等。我们说将经验总结为方法与流程,是一个职场小白,完成一个活儿之后应该要做的第一件事,因为只有把经验抽象成了流程与方法,他的边际效率才会更高,对单一样本的抽象总结,覆盖适用于全量样本,也是自己发挥更大价值的体现。
第三种,是学科原理型,这类核心特征是科学方法验证原理。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对一个问题的理解,能够跟一个李村模型追根溯源,其实你是会对这个事情的理解就会更深层次。我举一些例子,比如我们计算边际这个概念,其实跟物理学的加速度的概念就可以结合起来,我们在讨论工作中的扯皮的时候,可以跟数学中的交集和补集联系起来,你也可以干我也可以干的地方,就是交集,你也不干我也不干的地方,叫做补集。当与理论学科联系起来时,我们对问题的理解,确实就很容易被记住。
第四种,是哲学视角型,这类核心特征是理性的思辨方式,它是指不同学科思考问题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是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不同角度,这个角度比较难以理解,但是却是最宏大,最抽象和最底层的,也是最影响一个人底层基础认知信念的模型。你这时候再看看我在开头讲到的黄执中的案例,就是一个典型的哲学视角问题,从给不给新人红包,升级到对差别对待的勇气问题。
2.如何用这四种模型追问不同的问题?
我们说讲这四个角度有什么意义呢?他们是否有高下之别呢?其实不然。阶段不同,层级不同,适用范围也不同,你看刚毕业的小白和中层干部,一般都会着力于经验总结和方法流程,而那些高层,甚至创始人层级的人,更偏向于用学科原理,用公式,去跨学科解释很多趋势,寻找相应的原理,再看那些政府高层,一流企业的CEO,更多的言论和观点,就偏向于哲学思辨了。你比如说乔布斯的:我们只是追求完美体验的同时恰好创造了苹果而已。(不记得原文,大致意思如此的一句话),就很有哲学思辨的意味在其中。
我们说这四种思维模型,就像人的五种层次一样,也是一种整体思维模型,它就像是一面镜子一样,有着四种反射区域,当你看到一个问题的时候,你可以从这面镜子中挖掘四块区域,来寻找不同层次的思想。问题不仅要跨领域的寻找,还应该在寻找答案的基础上继续追问,这个答案的起源在哪里,背后有什么基础原理,能不能用更基础的原理来解释,原理背后的思维方式又是什么?
在书中作者讲了一个需求三角的案例,我一并放出,也作为探讨。我们说李靖曾经讲过一个著名的需求三角, 需求=能力+目标+缺乏感 。缺乏感,是指理想现实之差,目标物是什么呢,是填补落差的方案,能力是指采取行动的成本。你看到这个等号,可能就会想到,其实这已经属于思维层次中的第二种,是一个公式,是一个流程方法。但是我们如果用不同的思维视角再来看这个问题,就可以找到学科原理和哲学层次了。首先看学科原理,在《营销管理》教科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需求的定义, 需求是可以被购买能力满足的对特定产品的欲望。 那么哲学视角呢?有什么理解么?作者认为,哲学中的还原法,是这个问题的哲学视角,这种定义问题的本质,是将一个复杂问题的定义,分为了几个子问题,通过回答每一个子问题,来理解整体。你看,其实前三种思维模型,都是在答案的层面上找到有效策略,学到的是具体的陈述性知识,而哲学视角是从提问和思维方式的层面上找到有效策略,学到的是如何思考的程序性知识。
这个模型的总结者提了一个需求三角的案例,笔者觉得意犹未尽,随手取了龙湖内部论坛的一个问题作为案例,来看不同层次的思维模型是如何看问题的。
这是一个什么问题呢?一个员工在内部论坛中,发表观点认为龙湖的文化中应该加上敢下结论,勇于表达。为什么呢?因为他在开会的时候经常遇到,回去再改改,让我们下来在深化一下等等拖延结论的交圈,使得整体效率非常低下,应该提倡敢于表达,敢于直面风险,敢于否定。
这是一个具体的问题,我们来看看帖子下的企业创始人的回答。她是这样写道“企业文化的诠释,满意解往往优于最优解,企业的决策成本一定要最优,决策成本=决策机会成本+纠错成本+时间成本”。敢下结论,为什么不能作为企业文化呢,主要是理解起来有歧义,房地产项目拼的就是决策质量。一个公司在一个项目决策点正确率要比别的公司高10%,十年后这个公司就会比别的公司大一倍以上。若是决策条件不充分,的确可以再考虑,也好过情况不明决心大,若是决策水平低下,不敢决策,就是不敢承担责任,这种人就不配在决策岗位上。针对这个“满意解往往优于最优解”,创始人还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如果你为了追求某一个点的极致最优,导致决策成本迅速上升(时间拉的太长或者弄清信息的代价太大),但收益的边际并不扩大,这个时候你追求次优解或者满意解就可以了。许多问题的解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区间或者区域,落在其中就可以了。
你看这段表达,我们是不是能从几个维度找到思考模型, 开会决策效率低,不敢下结论,老吴先从经验方法论中 表达了,不同情况的应该如何处理,决策条件不充分是怎么样,决策充分但是不敢下结论是什么样,然后表达了犀利的概括性观点, 决策成本=决策机会成本+纠错成本+时间成本,满意解往往优于最优解 ,这是方法流程类的概括。第三, 从工程数学的学科视角引入解释,如果追求极致导致边际收益并未扩大而成本增加, 不如追求次优解或者满意解 。第四, 许多问题的答案是一个区域而不是一个点,就是典型的哲学视角 ,辩证的寻找对应答案了,他关注的,是如何辩证的看待点和区间的问题。
你看,表面上看第一段话一顿回答和解释,但其实用几种不同的问题追本溯源,你会发现,创始人的逻辑还是很清晰的,从经验到方法,再到学科原理视角和哲学视角,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都被最后一句话震撼,其思维高度层次,令人印象深刻。
附图:
【金词银句】035期:
1.价格歧视的三种方法
第一种叫完美的价格歧视,也就是卖家对消费者所消费的每一个单位产品,都分别收取最高价格。这是完美价格歧视;第二种叫二级价格歧视,对不同的购买量收取不同的价格,多买就便宜一点,多买多送;第三种叫三级价格歧视,对不同的人群或者不同的地域,收不同的价格。
2.越是难以阻止消费者转售的产品,你就越难实施价格歧视。
对于那些不能转售的商品或者服务,商人就会大量进行价格歧视,比方说商人就会大量进行价格歧视,比方说餐厅的水,饮料。
3.盈亏是由全盘计划来核算的。
供应的实际情况是,商人在开业以前,先做一个全盘的预测,是一个计划,一个猜想,觉得他的产品只要生产成这个质量,只要生产成这个规模,他就能卖出去,就能赚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