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客销售中的7个善意谎言

顾客销售中的7个善意谎言,第1张

顾客销售中的7个善意谎言

顾客销售中的7个善意谎言,在销售这门行业之中,有很多需要我们了解的东西,特别是一些顾客经常会说的善意谎言,更是容易让我们吃亏,需要我们多多了解,下面为大家分享顾客销售中的7个善意谎言,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顾客销售中的7个善意谎言1

谎言之一:只要你过来,我们就立即签定合同。

这种“善意的谎言”经常出现在电话销售和传统销售领域。销售人员已经与客户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这个时候客户会提出:“你到我们这边来(上门拜访),我们就立即签定合同”。即便我们给客户再三解释:“我们的合同传真文件就有效”;或者是“我们将合同邮寄到您那边,您再签字盖章确认后传真或邮寄回来”,客户都不同意,坚持要我们派人上门去签定合同。

当我们“抗不住”这种“签定合同的诱惑”,火急火燎的赶到客户那边去,结果却发现客户丝毫没有当场签定合同的意愿,仅仅是让我们上门去“报道”一下。而我们却消耗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往返路费同样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所以,碰到客户提出这种“需求”时,我们的对策不外乎三点:

其一,坚决要求先签合同、再上门拜访;

其二,针对重要的大客户,直接以“沟通和深度洽谈”为目的,上门拜访,没有必要轻信客户的这种“善意的谎言”。

其三,针对即将签约的意向客户,可以上门拜访,实施“临门一脚”,但是在上门拜访之前,要充分评估拜访的成效性,不能相信客户提出的“到了就签合同”的这种话语。

谎言之二:你带合同过来,我们领导看到你了,就直接签定合同。

这种“善意的谎言”与上面第一种情况很相似,销售人员已经和客户进行深度沟通。客户提出,让销售人员带着合同文本过去,然后让他们领导看一下,他们领导知道有这么个公司,有这么个“活生生的人在”,就可以当场签定合同。

当销售人员带着合同文本兴高采烈的过去,结果却发现:要么他们领导不在,要么就是提出修改合同内容。总之,合同不会当场签定。

解决的办法同上,要么是坚持要求客户先通过传真或邮寄方式来签定合同,再上门拜访;要么是直接上门拜访,洽谈合同细节,确定合同内容,不要相信客户的这种“善意的谎言”。

谎言之三:我们这个月底就要正式营业了,需要尽快采购这个产品。

类似这种话语,我们同样不要轻信。

客户说出这样的话语,要么是客户想了解到我们的底价,要么是客户计划这个时间段开业,所以打算在这个时间段内采购我们的产品

但是,根据笔者多年来的销售经验,发现客户的这种说法很不实在。绝大多数时候,客户给我们说的采购时间都比他真正的采购时间要早很长一段时间。因为“计划赶不上变化”,很多项目、工期都是往后拖延的。

作为销售人员,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这一点;否则太早将“底牌”打出,后期工作将很被动。

谎言之四:这个事情不是我决定的,是由我们老总来决定的。

说这种话的人,往往是和我们销售人员长期沟通的对象,甚至就是我们和客户打交道的唯一衔接人。

试想想:我们和客户打交道,就只能和这个人来对口联系;而这个人说出这种话,那是不是让我们销售人员感到很郁闷和悲观呢?

事实上,和我们销售人员打交道的这个对象,虽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决策权,但是具有非常强烈的建议权和引荐权,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所以,当我们听到客户说这种话时,不要立即放弃跟踪此人,而应该继续加强公关力度,直接回复:“这个我们都能理解(是您老总来决定的),所以也请您多帮忙推荐推荐。我们的产品、价格、服务都是非常有优势的,这点您也非常清楚……”

谎言之五:今天很忙,改天有空我再和你联系。

当客户说出这种话时,我们可以相信客户“今天很忙”,但是不要随意相信客户说的“改天有空我再和你联系”。

客户说这种话,很多时候仅仅出于一种礼貌。作为销售人员,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去和客户联系,而不能“守株待兔”,等着客户给我们来电话,这样的情况太罕见了。

主动联系客户,永远是销售人员成功的一大秘诀。

谎言之六:只要价格合适,我们马上就签合同。

说出这种话的客户,从来就不是“马上要签合同的客户”。他仅仅是了解一下我们的底价,仅此而已。

对待这种客户,我们销售人员还是先报一个比较正常的价格合适,甚至只需要保持正常的沟通和联系即可,不要急于求成,反倒落入被动局面。

谎言之七:你们的价格太贵了,**牌子的产品价格只有你们的一半……

当客户说出这个话的时候,至少说明两点:

其一,**牌子的综合性能要远远低于我们产品的综合性能。

其二,客户比较认可我们的产品,但是希望价格降低。

碰见这种情况,我们的应对策略是:

其一,重点讲解“一分价钱一分货”,阐述我们产品的'优势和亮点,抨击竞争对手。

其二,视情况来给予相应的价格。如果前期给出的价格很合适,那么就坚持咬住不降价;如果前期给出的价格还有比较大的溢价空间,那么可以适当下调一点价格,但是不能降价太多。

顾客销售中的7个善意谎言2

做销售,如何向不同的顾客推销产品

1、当我们拜访一位自豪的顾客时,我们如何向他推销该产品?

首先,我们不能回避这类客户,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一套反应,通过对方的反应来改善双方的态度。有一位推销员在拜访经理时感到自豪。推销员首先向经理公司的经理解释了他的名字,因为经理没有面对他,所以当他介绍完后,经理转过身来看了看推销员,但推销员只说:"你好!"刘老板,我今天打扰你了。改天再来。"于是他留下了名片就走了。当他第二次与顾客接触时,很明显,顾客的态度是不同的。对于骄傲而缓慢的顾客来说,如果你对傲慢的顾客采取"一来就去"的方式,那通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2、当我们拜访名人时,如何推销他们?

名人最关心的是什么?这是他自己的衣服,推销员可以根据这条线索参观。我该怎么拜访?看看下面的例子:小贾推销员卖给当地一位著名的名人?因为顾客太忙了,根本看不见他,所以他想出了一个从保安那里获取信息的好办法。小贾说:"你好!"那天我和你老板谈得很愉快。今天我能问你点事吗?干洗店多久来一次收集衣服?然后,我们通过干洗店了解客户西装的地址,然后定制与客户相同的西装。此时,客户必须有一个话题。

3、向忙碌的顾客推销产品

作为一名推销员必须有非凡的努力和纠结,顾客在购买自己的产品之前绝不能轻易放弃。例如,一位推销员去拜访了一位经理,并尝试了很多方法不愿意见我。最后,他决定直接拜访。当他遇到经理的秘书时,秘书说:"我们的经理不在。"从秘书的眼睛里,他可以看出经理在办公室,但他不能撕开他与秘书的脸。他和顾客之间有一堵墙,如果他被迫撕开自己的脸,他就会给自己添一堵墙。于是他谢了他,就走了。

出去的时候,他看到车库里有一辆豪华轿车,所以他在那里等经理出现,经理出现了两个小时。当他准备上公共汽车时,他跳到经理的车前,手里拿着车窗,另一只手拿着名片,对经理说:"你好,总经理,请原谅我的鲁莽。我看过你好几次了。秘书每次都说你不在这里。"如果你把这种方法作为最后的手段,请多多原谅我。"总经理说,"实际上,你根本不用冒这么大的风险。进来坐吧。

4、当我们遇到一个看不见的顾客时,我们该怎么办?

在这些顾客的心目中,他们认为自己不可能与销售人员有太多的接触,因为他们认为销售人员总是可以说是黑白的。这类客户只是不想见到你,然后推销员就必须清楚,尤其是在门到门的营销中,尽量不要谈论对方敏感的话题。在营销过程中,让客户感受到你的稳定性,让客户对你有一种信任感。

-1-

说好要买商品 A,结果给的是商品 B ——这叫「违约」,和营销无关。

那如果不违约,营销和骗术的界限在哪呢?

营销寻找的是买下这个产品能得到好处的客户,靠满足需求、降低成本赚钱;骗术寻找的是容易被骗的人,靠忽悠赚钱——但这是对动机的揣测,对产品有没有用的判断也依赖于我们的分辨能力。

有没有更客观的标准呢?只要符合就是骗术,不符合就不是,有没有呢?

貌似是没有的。

和别的行为不同,商业交易对双方都有好处,否则不会发生。能够存活的、盈利的卖家,必定是他的产品更能满足需要、成本更低,营销和骗术没那么好区分,或者说不存在骗术。

产品的水分,质量上的、性能上的、价格上的,会被竞争挤得一干二净。要提高一点价格、多卖一点,千难万难。

既然买家能挑选最好的,卖家怎么想、要不要骗,也就无关紧要。

麻烦的地方在于,多看几家,进行比较,也有成本。

所以卖家的一大营销技能,甚至一大行业,就是 帮客户进行比较,降低买家的成本 。

相对的,卖家的一大营销技能,包括骗术,如果那叫骗术的话,就是让客户不愿再比。

具体怎么做,关键在于各方成本收益的权衡,和细分市场目标客户的特征。

可以认为, 市场竞争充分的地方,骗术无法盈利;市场竞争不充分的地方,多花的钱、承担的风险也只是因为成本高 ,算不上骗。市场经济的伦理是一切信息都可怀疑,自己做决定、自己承担后果。

这就是为什么日常交易很少遇到骗术。常见的骗术多与营销无关,而往往利用人们的同情心,或冒充身份,或违约。

那为什么某些时候会有被「坑」的感觉呢?因为你花的钱还买了别的东西,而你不愿意为此付钱,虽然你的交易行为已经表明你其实获得了好处。

-2 知识的成本-

知识、信息不是免费的。换个说法, 「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 ,这肯定有成本。

我们很少会因为一个人的宗教信仰就说他是骗子或者傻子,因为我们自己好像也没多聪明,而且也很难说服他改变信仰。但是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很懂的时候,会把别人多交的钱称作「智商税」。

比如防辐射产品。以前 360 的路由器推出「孕妇模式」,骂声一片,说是收「智商税」的。

这里假设防辐射是错的,那么种种防辐射产品,是不是骗术呢?我认为不是。

理由很简单:没有防辐射产品,难道你就不需要解决家人担忧辐射的问题吗?

防辐射产品 增加了你的选择余地,而不是减少了。

如果某 A 认为防辐射是错的,并且成功的说服了家人,他当然可以不买防辐射产品。但如果 A 很难和家人说明,又不希望自己表现的对家人漠不关心,A 很可能会选择购买防辐射产品。

这种时候,对 A 来说,和买「恭喜发财」、「一路平安」、菩萨像什么的装饰或者宗教产品,没有本质区别。

A 没办法让别人理解辐射原理,防辐射产品以另一种形式帮 A 解决了麻烦,所以 A 心甘情愿地购买,或者忍辱负重地购买。

A 传播信息的成本超过了购买防辐射产品的成本。根源上说,是因为 A 自己能力不足,或者并不是那么想改变家人的世界观。

如果某 B 一家人都不了解辐射原理,要他们自己弄明白,和 A 相比,也不会更容易。他们可能更愿意省却研究和学习的成本。

你可以认为防辐射是骗术,也可以认为不是。产品降低了你解决问题的成本,对你有真实的好处,实实在在的好处。所以你才买。即使有问题,那也是你的问题,不是产品的问题。

「本来可以不买」, 这个「本来」,并没有实现过,因为成本高。

-3 表达情感的成本-

类似的还有钻石。

买钻石的钱,如果不买钻石,能省下来吗?很难,因为消费者需要一个这样的东西来表达情感。

人们选择钻石,除了商人的宣传,也是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钻石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余地,而不是减少了。

假如真的击破了钻石的童话,只要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没有消失,继续愿意付出这个成本,劳动人民的智慧依然无穷无尽,总有办法拿到这笔钱。区别仅仅是被谁拿到。

你看,人们选择防辐射产品、选择护身符、选择钻石,还有各种有争议的东西,并不是被骗的,而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否则我们还要墓地干嘛呢,难道墓地能突破阴阳的界限吗。

-4「ABC 单」-

估计比较难接受的是「ABC 单」和「毛利提升计划」。感谢欧神科普。

「ABC 单」是中间商的一种极致。

A 1 元卖给 B,B 10 元卖给 C,这是中间商。为什么 A 和 C 不直接交易呢?可以直接交易,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成本很高的时候,就会通过中间商 B,以降低成本。

如果过程加快,A 交的货直接给 C,但 B 赚差价,是「ABC 单」。

假如交货的时候,双方发现交易的对象居然不是 B,B 赚了差价,于是 A、C 大怒,认为自己被骗了。

「本来」可以直接和对方交易,干嘛要和你交易呢?

A、C 见面,使他们忘了这个简单的事实:因为他们难以找到对方,直接交易的成本巨大,才有 B 上场的机会。

这个「本来」也从来没有实现过。在这里,B 降低成本的作用依然存在。 A、C 无法找到比 B 更好的交易对象,所以不算骗术。

-5「毛利提升计划」-

「毛利提升计划」可能更加黑暗。刚上市的产品,卖家花较大的成本建立口碑,早期的产品质量最好,然后一边观察市场反应,一边一点点消减成本,因此也就削减了质量。

这算不算骗术呢?但是削减质量没有「违约」。

比如你要开一个聚会,如果去一个从来没去过的饭店,要冒险。而去一个以前去过几次觉得还不错的饭店,即使这次差一点,也不会差很多。

「毛利提升计划」的关键,一个是建立口碑,一个是观察市场反应。

后面经过削减的质量才是这个产品的「标准」质量。既然买家没有离开这个产品,说明「标准」质量已经足够好,仅仅是没有做到每天的质量一样好而已。

前面建立口碑的步骤,其实是广告,可以帮助买家快速找到并认准它,以降低你的风险成本。

如果不允许后面长期的削减质量,前面建立口碑的短期的高成本就难以承担,对买家其实是有害的,因为买家因此要做更多的尝试。

即使你知道了「毛利提升计划」的存在,以后聚会选饭店,还是选择一个口碑好的熟悉的饭店更安全。除非你打算付出巨大的成本,事先吃遍附近所有的饭店,或指望那些以前口碑不好或不合你口味的饭店能够逆袭。

至于牙膏、洗衣粉之类的东西,也许你打算试试别的牌子。但别的牌子更差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所以「毛利提升计划」,是 以一点可接受的质量损失,换到稳定的质量表现。

如果质量损失太大,不可接受呢?那就会被竞争对手淘汰。

甚至,某些产品会因为技术进步突然被淘汰。如果在那一天前,一直花较大的成本维持很好的口碑,其实会浪费资源,使转型新技术变得更慢。

-6-

所以,能抗住「货比三家」、战胜竞争对手、被买家选中的,就是实实在在给买家带来好处的。

但是,说了这么多种好处,如果不是买家原本想要的那个好处,怎么就不是骗术呢,怎么就不是忽悠呢,怎么就不是要把人带进沟呢?

最像骗术的,可能是「托」。别人说好的也许就是好的,别人抢购的也许就是该买的。买家以为自己买到了质量好的产品或者能升值的资产,其实是省了心力。

那么这是不是骗术呢?是,也不是。

「托」不是一定会成功,「托」不是交易的关键。现实中很少遇到「托」,因为效率低,对营销没什么用,被淘汰了。「口碑」不是那么好建立的。

欧神提供的案例,是房地产伪求购粉和假新闻。既然说谎了,怎么看都是骗术。

但是追本溯源,是 买家愿意在买房这件事上分配的精力,相对于房子的价格和重要性,出奇的少 ,和当地房子的供给有限等原因,共同造成了「托」的成功。

买家不是那么好骗的,他们其实会考虑万一错了怎么办,会权衡未来的风险,只是各人能力不同。 5 年以后,当地的「真实」房价上涨到当年「托」的水平,他们省心力的代价是等了五年,仅此而已。

如果一个人不愿意付出相当的精力,那么他说他想要的是价廉物美的房子,不是省心力,这种说法是可信的吗?

@yevon_ou:因为他们脑子不好使,才会傻得信菩萨。

骗术这个词可能不太适合用来形容某些营销,就像不太适合用来形容宗教。

卖家提供商品,买家自己决定要什么样的商品,个人自己决定要信仰什么宗教。

如果认为「脑子不好使」的人才会买的东西都是骗子在卖,宗教的地位就尴尬了,或者宗教信仰的自由就尴尬了。

我们可以对违约、冒充这些行为进行惩罚,但是不能界定一种营销是不是骗术。这是尊重消费者的自由。

尊重一个人的自由,就要允许他「犯错」,允许他自己做决定、自己承担后果。

你可以教他,但不能代替他做决定。 那是你以为的「犯错」。你怎么知道他做的事没有特别的意义、对他没有特别的好处呢?如果错的其实是你呢?

-END-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71134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1
下一篇 2023-04-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