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知乎,是一个偏互联网的精英社区。因为知乎早期团队基本上来自互联网圈,在吸收第一批种子用户时,采用的又是推荐实名制,所以打造了一个比较纯粹的互联网交流环境。
尽管后来知乎开放注册,用户由40万暴增至6000万,也相应推出更多的行业栏目,但其用户群体属性却并未发生太大变化。
(知乎创始人兼CEO周源)
数据显示,知乎用户主要为知识性中产和准中产群体,87%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70%为20岁-39岁,80%月薪≥3000元。他们多生活在一二线城市,求知欲很强,也具有创新和企业驱动精神。他们渴望通过一技之长或专业知识,来换取体面生活与社会地位。
高精尖的用户人群,决定了知乎的社群氛围。常泡知乎的人会发现,大部分知友在回答问题时很认真,旁征博引,甚至图文并茂。而看这些答案的知友,也都怀着一种学习的态度认真看完,认真研究与探讨。
这意味着,用户停留在知乎的时间,通常比浏览其它网站的时间要长久些。知乎人均日访问时长40分钟,在最近一个月,知乎平均月累计页面浏览量已超过75亿。显然在流量上,知乎已成为微信公众号、微博之外,最活跃的内容平台。
如果在这样有深度、有活跃度的内容平台上发起话题,赢得知乎大咖的主动敲门甚至背书,必然会形成很高的公信力、传播力。不但可以与影响力阶层建立深层次品牌认知,精准辐射影响力阶层及周边人群,影响其生活圈购买决策,更能培育强烈的品牌忠诚度,成为主动维护品牌口碑的拥趸者。
由此来看,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知乎在近一年发展中,不仅推出了展示广告、原生广告等广告产品,也开发出了机构帐号这样免费入驻的沟通工具,并以此提供给品牌与用户多维、高效以及深度交互的机会,成为有效提升品牌影响力的新型营销渠道。
▌稀缺资源,重而直接的展示广告
问答社群适合做营销吗?在大多数人看来,问答社区一旦介入营销因素,一切都变了。
但知乎的展示广告,作为社区营销最直观灵活的形式,采用定向策略,基于大量优质用户主动@的「话题」、「问题」数据,以及浏览互动的行为数据,精准计算用户与广告的相关度,在与品牌用户结合相关的内容环境中投放,做真正有价值的沟通,进而提升品牌曝光量与广告展示效果。
据统计,知乎客户端开屏的 CTR 目前在 15%-20% 左右,这为塑造多维度的品牌性格提供了有利条件。
▌深度互动,自然的原生广告
在继banner展示、开屏广告之后,知乎又推出了“原生广告”。
知乎的原生广告,通过与站内内容的良好结合,以UGC特色创建具有知乎风格的价值内容或提出问题,传递有层次,有深度的品牌信息,使得广告得以融入内容,与信息流融为一体,让页面保持统一性,在不破坏固有的用户体验下,令广告内容更容易被用户接受,得以实现品牌与用户的直接对话。甚至自然发酵出更多话题,形成二次自主传播。
同样作为原生广告的还有知乎日报「这里是广告」栏目、专题栏目「瞎扯」和「小事」等以原生形态融入登录用户使用场景的广告产品。
2016年4月,知乎进一步开发出原生广告系统,展示形式和落地页面都最大程度保留原生广告所需要素,除了「推广」字样,看起来与知乎原生页面差别不大。
Kindle基于这套系统,推出了《阅读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广告并没有大字报般地宣传kindle的产品属性、阅读体验,而是以德国大作家赫尔曼·黑塞的句子开头,知性而文艺地跟用户聊起了阅读本身的趣味和价值,以此勾起读者兴趣,让喜爱阅读的用户与kindle的推广诉求产生共鸣。
▌成功路径,无缝对接的机构账号
不同于上述两种广告产品,机构帐号是知乎为品牌机构与用户建立平等对话的互动工具,也是品牌机构融入知乎社区生态的有效途径。
机构帐号除了拥有提问、回答、发布机构文章以及参与评论等常规功能外,也可以发起内容征集活动、互动投票以及活动召集等更多样化的内容互动。并以此吸引知乎用户的青睐、认可及信任,帮助品牌进一步挖掘用户特征,收集用户数据信息。
以奥迪为例,入驻机构帐号后,奥迪以「灯厂」的身份,在「为什么说奥迪是灯厂?」的回答下以自黑的方式隐晦地炫耀车灯技术,并梳理了奥迪多款车型的迭代和发展。在回答一周的时间,收获了2,330个大拇指。让品牌形象生动起来,促进了用户与品牌更直接的互动和交流。
机构帐号发布内容的质量、频度、用户交互情况各项指标都将影响机构帐号成长体系数据指标,不同的机构帐号成长体系会与社区产品的推荐机制有联动,获得不同级别的有针对性推荐,协助品牌衡量和追踪运营效果,进一步制定更优化的运营策略,走进用户并树立品牌形象,提升品牌影响力。
从广告主在知乎的初步实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消费升级及移动社交的双重背景下,人们不是不需要广告,而是需要更有价值的信息,来帮助完成消费决策。当广告主找到知乎这类优质平台,借助独具创意的内容、形式,与用户进行更直接真诚的沟通,就可以实现商品、服务于用户的有效连接。类似知乎的这种机构账号、原生态广告平台,顺应了发展趋势,助力广告主实现了有效连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