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营销(一):社群,起源于原始社会

社群营销(一):社群,起源于原始社会,第1张

凭借微信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社群营销甚嚣尘上,鱼龙混杂。有人靠社群一夜成名,有人靠社群创收千万。

市面上如此流行谈“社群”,好像不混社群就已经out了。很多人组建的社群,拼命往群里拉人,然后聊天,发红包,再拉人——美其名曰裂变或转化,其实很快就沦为广告群,最后大家不胜其烦,纷纷把群屏蔽或删除。

这是一个典型的,从微信群的建立到消亡过程。

社群就是有相同兴趣爱好和标签的一群人?

——NO!

社群就是微信/QQ群?

——NO!

社群就是在一起做一件事的人?

——NO!

社群就是天天聚在一起的一群人?——NO!

以上误区,你中了几个?

其实,社群并不是什么新鲜概念,有人类社会的时候,原始人社群就已经存在了,共同抵御外部群落和动物袭击的危险。

现代社会生活中更是数不胜数,比如线上明星的粉丝部落,贴吧,兴趣小组,线下的小区,就连跳舞的大妈都是一个小社群。所有的社群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共同的目标或者兴趣。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所应对的主要矛盾不同,社交的重点也不一样。比如,年轻白领绝不会进入广场舞群,而大妈们也绝不会进入IT群。

20几岁的时候,要多看世界,多见识不同的人。30几岁以后,要学会做减法,提高社交的效率,拒绝盲目的合群。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美女,那就和有志于成为美女的人在一起,分享怎样变美,怎样更美。和她们在一起,你会不断严格要求自己,控制饮食,保持身材,交流最时尚的信息,购买最时髦的单品,最新的美容仪……

如果你想成为文艺青年,那就和那些写作、编辑、编剧、舞台、摄影、画家等对审美、创作话题感兴趣的人在一起;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职业女性,就和好学、敬业、终身奋斗职场的人在一起。

一个人最强的能力,是有吸引别人的能力,也有留住别人的能力,还有帮助别人的能力。

牛津大学心理学家罗宾·邓巴,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150人定律:人类智力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即是150人。

他说:我们许多人都远离村庄生活,但是却没有脱离这个概念。他让一些居住在大都市的人们列出一张与其交往的所有人的名单,结果他们名单上的人数大约都在150名。

罗宾·邓巴曾表示,大脑认知能力限制了人类个体社交网络的规模是150人,这就是著名的“邓巴数字”。

他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真正的朋友数量不会超过150人,而当面临危险时,能信赖的人数不到其中的3%,也就是4个人。

他通过针对3300人的调查结果显示,每个人平均只有5个知心好友,15个最好的朋友,50个好朋友,150个朋友。

而这些数字,是一个人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能维持的上限。风靡全球的畅销书《人类简史》,也证明了他的这个理论。

早在远古,部落的形成就在150人左右。这个数字的人口之间,通过口口相传,就可以维持联系,互相知情。

而只要超过这个数字,大多数人就无法真正深入了解、八卦所有成员的生活情形。因此,哪怕你手机里有5000人,你相交满天下,但你真正能维系的也只有150人左右。

美国的商业哲学家吉姆•罗恩说过:你是与你相处时间最多的5个人的平均值。你的性格、爱好、价值观、审美观,都会和你最亲密的5个人越来越像。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靠近那些你想成为的人,进入心灵相通的圈子,互惠互利地维护。专注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时间,会帮你留下最真的人。

第01讲:社群运营演变的 3 个阶段 :萌芽期-粗放期-精细化运营

模块一:社群运营 3.0 时代下的新思维、新方法

社群是互联网运营人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其本质是一个运营工具,一个非常好用、每个运营人必学必会的运营工具。早在 2007~2008 年我就已经用 QQ 群来管理用户了,做为亲历者,见证了社群的兴衰:从最初每天建立各种社群,到后来社群发言的人越来越少、广告越来越多,直到很多群变成了死群、水群。

社群无法逃脱的“死亡魔咒”

从2005年开始,我加入过几千个社群,我发现不论是什么样形态的社群都无法摆脱“社群死亡魔咒”,不是变成了“沉默的群”,就是变成了“广告群 / 水群”。

沉默的群

拿一个写作分享群举例,刚开始的时候,群里还会有讨论、各种活动等。但现在每天基本上就是发发早报或者新闻,而且这些新闻早报一看就是从别的社群里复制粘贴过来的,没有一点特色;要么偶尔扔几句心灵鸡汤、节日营销海报之类的,回应者寥寥无几。后来这个群也慢慢变得沉寂了。

广告群 / 水群

还有一些电商类的社群,平时没人运营,也没人说话。负责社群运营的人不断地往里面扔商品链接,比如优惠、促销或打折等信息,其他人见状,也纷纷有样学样,这个群就彻底沦为广告群,最后我只能选择默默退出。

当然,除了上述的这些群,这些年我还加入过诸如早些年比较火的早起打卡群、学运营群、背单词群等。这些群里面有做得特别好的,好到什么程度呢?可以四年如一日的保持活跃和产出,但是大多数社群都陷入了一种相似的历史循环:拉群-短期超级活跃-迅速广告群/水群-死群。

我相信,同样作为社群运营的你也一定感受到了这种恶性循环。

社群运营人的现状和困境

累:心累,社群人数少的时候,整天想破脑袋怎么引流、怎么建更多的社群,吸引更多人入群;社群人数多了,又没有足够的人力、精力去管理,整天忙的晕头转向,像个”客服大总管“一样,但好像也没起到运营的效果。

枯:社群活动既枯燥又单调,来来回回就那么几套:早上发早报、道早安,中午和下午丢个商品链接,晚上发晚报,有空的时候解答一下群里的问题,活动除了打卡就是拉人做裂变。

乏:社群活跃度逐渐的降低,越来越多的用户产生了疲倦,对社群失去了兴趣,从而开始设置消息免打扰,甚至退群的动作。

水:社群看着挺热闹,稍不留意,已经有大几百条消息未读,爬楼爬了半天,发现都是广告链接和闲扯。

钱:社群建了很多,人员、精力、成本、时间也投入了不少,就是不知道怎么变现,喊破了嗓子,群里用户就是不下单。

误:诸多的误区,比如老板认为社群运营就是客服;微信群拉好友就是社群运营;一味贪多求大,什么人都往群里拉。

如果出现上述问题,那你就要当心了。作为社群运营的你,除了循规蹈矩、日常工作维护以外,如果无亮点、无结果、业绩乏善可陈,那么你的社群连同你的社群运营能力将会被市场悄悄淘汰。

那么,出现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社群“死亡魔咒”背后的原因

社群演变到了 3.0,而你的运营方法仍旧停留在 1.0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回到社群的本质以及用户加入社群的初心和动机。

何为社群?用我们耳熟能详的说法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翻译过来就是一群有共同点(使命、爱好、话题、价值观等)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组织。社群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经历了大体 3 次演变。

社群 1.0:历史悠久的线下实体社群。人是群居动物,从人类进化到社会的那天起,类似社群的组织就出现了。比如道家,就是一帮喜欢研究长生不老、无为而治的人组成的;墨家,是一帮以“兼爱”为使命,喜欢研究机关术的人组成的。

社群 2.0:线上社群的萌芽和发展期。 1980 年前后计算机互联网兴起,从那以后人类交流的方式产生了极大的改变,早期的线上社群萌芽便随之出现,并且不断地发展壮大,如 MSN 、QQ、贴吧、论坛等。

社群 3.0: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线上社群。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的横空出世,彻底将线上社群推向了高潮,人们的交流方式更加便捷、入门更简单、选择也更多。

社群运营方法:从粗放式、野蛮式到精细化运营

社群 1.0 时代也好,2.0 时代也罢,加入社群是极少数人的特权,入群的门槛特别高,而且在选择上也极少。比如早期的 QQ 群,至少是会上网、会使用电脑的人,找来找去,全国也就那么几个,而且加群的首要目的就是聊天。比如猫扑社区,当年我们用 QQ 群是管理版主和一些核心用户的,猫扑的版主巅峰时期有 5000 ~ 10000 个,群是很好用的管理工具。

所以,在社群门槛高、人数少的情况下,社群只需粗放式的运营即可,毕竟用户的选择有限,没有更好的去处,所以那时发发早报、问问早安就比较新潮了。

在社群运营 3.0 时代,用户加入社群的门槛极低,而且选择也非常多,动辄就能加入上百个社群。但用户的精力是有限的,哪些社群能留住这些用户,就要看社群运营的真功夫了。如果再像 1.0 时代那样粗放式、野蛮式运营的话,终究会被用户、被市场淘汰。

用户加入社群的动力源公式

任何一位用户加入一个社群一定是有动机的,而且也有一定的期望值。这种动机归根结底无非有以下几个:找到兴趣爱好相同且有共性的人交流;期望能获得资源分享、利益创造(对自己有用的);能和一群人干一些事,以督促自己。

所以解开社群死亡魔咒的钥匙就是下面的公式:

E=B|C

E(Expection,期望):用户入群的动机和期待值是什么?见到专家?学到知识?……

B(Benefit,收益):学到了技能、增长了见识、积累了人脉、…..

C(Cost,成本):用户参与付出时间、精力、…..

让用户适当的付出成本,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实际收益,是一个优质社群最好的状态。

优质社群长什么样?如何打造优质的社群?

优质社群的 4 大因素

关于优质社群的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无论具体的答案是什么,我相信一定包含了如下几个特征:

社群使命感强;

社群成员参与感强;

有一套都遵守的制度和规则;

有一个领袖和一帮热心的核心用户实现社群的自运营。

在这里,群友如同一家人,每个人都会付出,也会有收获,同时也会帮助更多的人,以获得更大的成就感。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传承千年的宗教是最好的优质线下社群。有自己的教义和使命,有领袖和核心人物,有互相遵守的规则,用户参与感强,留存率高,甚至都能实现用户自运营。

打造优质社群没有捷径,需要练好基本功

这些优质社群的背后,有一套成熟的运营方法论,这套方法论需要实打实的练习和 *** 练,没有捷径,更不会速成。

诸如 99 元 ~ 10000 元不等的社群运营速成秘籍、社群总裁班、领袖会、大咖营,1 周教你增粉 100 万之类的课程,不是”骗子“就是”割韭菜“的。

而本专栏,我将与你分享我这 10 年工作中摸索、实践、总结分析出来的社群运营模型、系统搭建、引流、活跃度、变现的实 *** 方法和案例等。不玩虚的,也不能保证你 1 周速成,只教你踏踏实实练习社群运营基本功,帮你能掌握社群运营的玩法和规则。也希望你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多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变成你的经验。

(share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74739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6
下一篇 2023-04-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