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云+AI”进入“量子叠加态”,云计算将被导向何方?

百度“云+AI”进入“量子叠加态”,云计算将被导向何方?,第1张

百度“云+AI”进入“量子叠加态”,云计算将被导向何方?

文|曾铃

来源|科技香菱说(xiangling0815)

或许是因为云计算正在成为互联网的主角。下半年以来,权威机构对云计算的研究远比过去深入,涉及的维度也越来越细化。他们已经开始从各个方面观察云计算的发展。

11月28日,IDC发布了《2019年中国AI云服务市场厂商评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1),全面展示了云与AI融合的发展。

此前,IDC还在8月发布了《IDCMarketScape:2019中国机器学习开发平台厂商评估》(以下简称报告2)和11月初发布了《2019年上半年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跟踪》(以下简称报告3),而Forrester则在11月中旬发布了《中国计算机视觉》最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4)。

有趣的是,这些报道并没有太纠结于规模和市场份额。在几份报告中,处于“规模跟随”位置的百度是多个维度的佼佼者。

问题来了。半年时间已经有超过四份权威报告被背书。百度为什么依赖它?

在IDC最新报告发布的当天,百度大脑也宣布其语音能力引擎日均调用超过100亿次,应用规模居行业第一。仔细看下半年的这些报告,AI技术的绝对领先和云AI的融合应该是百度的底气所在,也是其他云计算厂商,无论是规模领先还是落后于百度,都应该重点攻防的地方。

四大权威报告,三大势不可挡的云计算趋势

不看单个企业,也不从行业的宏观角度,仅从报告本身分析,四大权威报告中关于云计算发展的几个不可阻挡的趋势也被揭示出来。

1。在云计算的背景下,AI也是“强者恒强”[S2/]

报告显示,凭借在AI技术、市场和业务方面的出色表现,百度AI云在能力和战略两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位居领导者象限首位,国内排名第一,紧随其后的是阿里云、AWS、腾讯云、华为云等云厂商。

这是一份专注于分析云计算的人工智能能力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能力的报告。百度的领先并不意外。毕竟不考虑其他方面,至少“百度的AI能力是第一的”几乎是行业共识,在云计算的背景下很难偏离。

重点是,更早的其他三份报告也不同程度地展现了百度AI的优势。

在第二份报告对机器学习的分析中,百度机器学习开发平台在能力和策略上领先同行,尤其是在战略方向上,排名第一;

第三,报告研究了云服务市场的增长率。百度PaaS服务增速最快,IDC将原因归结为“加速AI底层技术和应用能力对云的输入”;

在第四次报告的计算机视觉(AI的一个分支)垂直领域研究中,百度在数据、开发、解决方案等八个维度上显著领先于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其他中国厂商。

显然,从报告来看,已经不是“百度AI能力第一”的问题,而是百度“云+AI”的优势持续领先。云计算背景下AI“强者恒强”的趋势也得到凸显。

2。云+AI从“行业行为”变成了“行业公理”

将云计算与AI融合,最早是百度在2016年左右提出的。可以说,这既是百度基于自身优势赢得后发优势的现实选择,也是百度未来押宝AI的战略选择。

然而,2018年行业画风突变。起初只讲“把服务器搬到云上”的云计算玩家开始集体大规模进军AI,AI“突然”成为云计算的标配。

到了2019年下半年,一批AI相关的云计算报告发布,人们不再谈论“作为AI的云计算”,而是“谁更擅长云计算与AI的融合”。

至此,云+AI完成了三级跳:百度单独行动,成为“行业行为”,再默认和保留成为“行业公理”,完成了底层的转型。可以断定,未来“无AI,无云”已成定局。

在这个过程中,百度也成为了“云+AI”的先行者。

3。云和AI结合更加紧密,已经有了“全栈”的领先

本报告I主要从AI技术、市场、业务绩效等维度研究云和AI的融合。其实这半年的几篇报道讨论都比较多。

报告2的机器学习侧重于基础设施和服务,报告3的市场跟踪主要看业务层面尤其是PaaS层面的表现,报告4深入AI的重要分支进行垂直研究。

当同样关于百度领先的东西出现在这些报道中,其实说明云与AI更紧密的结合催生了某种“全栈式”的行业领先。百度不仅在多份报告中表现出绝对的AI领先,云计算结合AI在基础、应用、垂直、商业等方面都实现了“全栈”而非单个项目领先。

这说明AI很可能创造云计算发展的分水岭,技术驱动的“集群效应”正在显现。

百度的量子叠加:从云+AI到“云即AI,AI即云”

严格来说,百度的云+AI从一开始就不是那么紧密相关的。经过2018-2019年两次战略升级,两者关系逐渐走向融合。

先是2018年12月,百度将智能云事业部(ACU)升级为智能云事业群(ACG),同样承载AItoB和云业务的发展。紧接着,2019年9月,进一步升级“云+AI”战略,百度AI云与CTO体系高效融合。百度AI云总经理尹世明和ACG团队向集团首席技术官王海峰汇报。

两个月前的战略升级,意味着云和AI本质上已经成为一套体系,就像物理学中的量子叠加态——同一个粒子既是A又是B,“云是AI,AI是云”。但两者并没有消失,它们都存在,都有各自的价值,共同催生了一个多元化的数字化、智能化的“世界”。

这种“量子叠加态”的价值越来越明显。是否拥有领先、全面的AI技术,成为企业选择云厂商的重要因素。同样,强大的AI能力将成为云厂商最重要的竞争力。

正如IDC所说,AI应用迁移、重构到云平台,或者直接使用云上的AI服务是大势所趋。智能云已经成为各大公有云服务提供商的未来战略,基于云的集成、易用的AI服务能力正在成为公有云服务提供商竞争的重要方向。

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显然会充分发挥协同价值。

1。实体产品需要“供应链”,ToB服务需要“服务链”[S2/]

当云和AI融合,当百度大脑“赋予百度AI云”AI能力,其内容自然“嵌入”到云计算中,两者融为一体,意味着百度完成了构建工业智能“服务链”的过程。

所谓“服务链”是相对于“供应链”而言的。服务领域没有组件供应,但是有一个服务供应链——以B端需求最大化为目标,所有相关方面,比如技术、数据、框架等。,都是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服务网络。

百度大脑和百度AI云从两个系统变成了“量子叠加”。云+AI融合的本质是“服务链”的一体化构建。无论是深度学习框架、机器学习平台、PaaS服务,还是具体的AI应用,抑或是基于共性技术的定制化开发,百度都通过智能云服务输出完整的“服务链”网络。

没有云+AI的深度融合,就没有“服务链”,只有单一、离散、独立的服务产品,让客户更加麻烦。

2。放弃乙方思维,从技术“被动服务”转变为AI“主动服务”

传统的技术服务往往是“乙方思维”,甲方会想办法实现自己需要的,比如金融科技前身的it外包。

但是,既然AI是前沿,是未来,那么这种“乙方思维”就遇到了它的局限性——很多时候,业内的“甲方”未必意识到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AI应用。

在“服务链”的大背景下,这就要求AI只能从“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各种服务要根据行业趋势和实际需求提前准备,而不是B端企业提出要求后才开始行动。

在“企业上云”的浪潮中,深度绑定AI无疑是一种工业智能的“主动服务”思维。包括IDC在内的几份报告都从各种应用细节谈到了百度AI云的AI应用能力领先和市场认可。但从“主动服务”的思维来看,云+AI在多个行业的落地,可以看作是百度用AI引导潮流而非被动满足需求的产物。

比如百度AI云联合央视推出的“AI帮你找”,为用户打造“动嘴不动嘴”的搜索新体验,就是结合智能语音、智能搜索、智能标签、知识图谱、人脸识别等技术的积极探索。

华夏保险上海分公司开发部署的“智能票据识别系统”是百度大脑OCR技术的积极应用;

在制造业,百度AI云联合京研科技、魏一智造团队打造的智能质检设备,解决了过去主要靠“肉眼+放大镜”检测的痛点,大大减少了质检人员大量重复性、高频的工作。这种改变传统制造业的创新服务,需要百度积极探索创造,而不是坐等甲方想好。

无论如何,Cloud+AI不是简单的捆绑。它为百度和云计算行业带来了高效的协同价值,也是服务思维的变革。率先推动的百度也以这种“量子叠加”的融合,实现了AI行业领先背景下整个云计算行业的深度认可。

云计算马拉松才刚刚开始,“节奏”可能比规模更重要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百度一定会整合更多智能云背后的资源。云计算、AI技术和基础技术体系的进一步融合,是百度塑造云计算领先优势的必然选择。

百度CTO王海峰曾公开表示,AI技术已经进入“工业量产阶段”,这也说明百度AI云作为载体,在推动AI量产方面的责任更加明显。

大量的AI应用,或者不是百度主导的更大规模的“AI生产”,都应该在智能云上完成。

评价IDC百度AI云是“国内唯一拥有完全自主深度学习框架的云服务商”,在机器学习和AI开发平台上具有领先优势,能够“不断降低AI技术应用门槛,广泛赋能开发者”,这显然是“AI工业量产”的能力匹配。

此外,作为国内最大的AI开放平台,百度大脑已经开放了228项AI能力,拥有超过150万开发者用户,并且AI能力还在不断进化中。比如,对应于语音能力引擎日均调用量超百亿次,百度大脑语音算法近日宣布将错误率低水平降低超30%。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云计算这种B端业务就像一场马拉松,任重而道远。发达的市场只是冰山一角,长跑才刚刚开始。一开始最快的不一定是最后的赢家。

马拉松跑步有一个经典的“5公里节奏”理论——当前5公里不是比速度快,而是靠节奏和气息来调节的时候,这个过程中的“节奏”,而不是速度,决定了后期的优势。这样看来,百度AI领先的技术和开放的布局,以及“云+AI”的高度融合,某种程度上都是在调整前5公里的“节奏”,以应对即将到来的AI工业化生产,也就是马拉松漫长而激烈的主体。

百度的“云+AI”已经把握好了起步阶段的节奏,调整了气息,积蓄了能量,蓄势待发。但对于阿里、腾讯等玩家来说,长跑之初,处于“距离”领先地位的时候,也要警惕百度的“云+AI”向前挺进。

因此,加强AI与云计算的结合,必然会成为阿里、腾讯在“5km”之后防守百度的“突破口”,我们不妨静待云计算巨头们的下一步动作。

*此内容原创自【科技来订】。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抄、复制或镜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7500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4-29
下一篇 2022-04-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