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水浒传》传递了哪些适合当下的价值观念?

请问《水浒传》传递了哪些适合当下的价值观念?,第1张

水浒》传递了很多正能量价值观,英雄人物,豪迈,义气,还有勇气等等。既有朋友间的义气与帮助,又有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气势等等。这些价值观都是当下社会最缺少的,最适合的价值观。

一、该书以农民起义的发生和发展为主线,通过每个英雄被迫来到梁山的不同经历,描述了从个人觉醒到小规模联合抵抗发展农民起义大队伍的全过程。虽然故事很精彩,但里面有太多暴力内容,也会被年轻人模仿,如果你想看的话,最好还是看简化版。

而这些价值观适用于今天的社会吗?不仅是为了当代,也是为了多年以后。而《水浒传》难道不是给社会敲响了警钟,照亮了魔镜吗?社会一直在变,但人的心没有变,人性没有变,《水浒传》讲的是人性!

二、故事表现的传统的侠义文化精神是一种类似于“舍己为人”的精神。正义就是正义。江湖兄弟讲义,患难与共;义就是德。只要你认为这是合理的,你就会勇敢无畏。只要正义在那里,真理在那里,道被驱使,我就退缩。

虽然有成千上万的困难,但我会去!正是这种精神和理念,让许多正直的人在遇到冤屈时能够挺身而出,相互帮助。为道而牺牲的精神,不仅成为了英勇的精神,也成为了一切为正义而奋斗的人的理想境界。

三、通过一系列个性鲜明、光彩夺目的自由独立的英雄人物,《水浒传》的侠义精神具有独特的内涵和美。首先每个侠客都有“斗不平、互帮互助”的品格。很多侠客在别人遇到危险和困难时都能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也不在乎回报。这种正义的行为和形象是生动的。比如花和尚鲁智深、虎斗英雄武松和黑色旋风李奎。

同样,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对“义”的崇敬和对“忠”的向往,歌颂“义”而又追求“忠”,让“忠、义”的水浒英雄们至死不悔。儒教道德中的“忠”是第一位的,为了忠可以不顾一切。施耐庵一生也想尽忠,也想展志,但为官不能行其事,助人不能显其志,只能弃官归里,捉笔著书,为了寄托情怀,写下了《水浒传》。为了“义”,他塑造了一百单八位侠肝义胆的水浒英雄,为了“忠”又让宋江率众招安,成了为朝廷效命沙场的官员。但他毕竟是位现实主义作家,历史的规律农民起义必然遭至失败,所以又不得不给水浒英雄们安排一个悲剧下场。为了更进一步展示“忠”得彻底,还让宋江带着李逵去死,然后又托梦吴用、花荣,致使他们也来陪葬,并一齐神聚蓼儿洼,向徽宗皇帝哭诉衷肠,以求身后的彰显。前半部是波澜壮阔的“逼上梁山”,中间是为朝廷拼死征杀,结尾却是屈死楚州。所以《水浒传》的主旨多有争议,是歌颂这种至死不悔的“忠”,还是隐示“不可忠”?里面透出了作者深深的矛盾和无奈。

施耐庵是任过小吏的书生,他在《水浒传》中写的是平生之志,抒的是郁郁之情,书的成功在于真实地反映了北宋末年的社会现状,塑造了一群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更在于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出众的艺术才华。但是《水浒传》毕竟只是一部由文人撰写的书籍,虽然这部书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历史影响,但与水浒文化却并非完全同一概念。水浒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是鲁西一带几千年形成并代代传承发展的独特文化。这种文化在《水浒传》之前虽然没有专门的称谓,但做为土著文化却在民风民俗中根深蒂固,这种文化的核心便是“勇武”和“侠义”。

勇武和侠义也是《水浒传》英雄共有的特征,正是赖于这种特征,才使梁山好汉们有了炫目的光彩和魅力。而勇武和侠义更是鲁西和鲁西南一带民风民俗中最显著的特点,举宋江及晁盖的故里郓城来说,史书记载:战国时此处为鲁国西鄙,邻曹、卫,集结着大规模的军队。鲁成公四年筑城为“郓”,取屯兵于城之意。《说文解字》释:郓,军声,从邑。所以郓城在两千多年前就是边防哨所,刀光剑影,战事不断,形成勇武刚健、强悍不屈的民风。大军事家孙膑便是那个时期的代表。《史记》载:膑生于鄄、阿之间。膑为齐人,鄄、阿之间的齐地只有郓城。郓城的陈坡、水堡一带至今留有许多关于孙膑习文练武的遗址和传说,而水堡也正是宋江的故里,即《水浒传》中所说的“宋家庄”。上溯至唐,冤句人(今菏泽市)黄巢起义,“我花开后百花杀”,充满了叛逆和征杀之气,菏泽与郓同属一地,许多郓人参加了那次起义。这种叛逆和征杀绝非偶然,据传隋唐之交瓦岗山起义便是源于郓城,历城人秦琼喜好结交天下英雄,三十六人大结拜便是在郓城的二十里铺村,后被演义成“贾家集”。这三十六人多是绿林响马,成为隋唐演义的主力军。秦琼在结拜中排位第二,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为朋友两肋插刀”,这一典型的侠义精神,也成为后来宋江的主要人格特征。“二哥”这一称谓流行至今,成为公平、正直和义气的代名词,地方上至今有“官二哥”,即无论长幼人人称之为“二哥”,可以主持地方事务。所以郓城出了宋江和晁盖,人们并不以为奇,地理和历史渊源使然。明末又发生了震撼朝廷的徐鸿儒白莲教大起义,横扫半个中国,始于郓城败于郓城,至今还有全军覆没葬于一处的“万人崮堆”。此次农民起义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宋江起义,并非占山为王,而是立国称帝,建立了政权。而白莲教又直接引发了李自成起义,如黄河之浪,前后相涌,清代著名的捻军起义也正是在这一带捉拿了曾格林沁。鲁西自古多贫穷多战乱,官逼民反也好,穷逼民反也好,草寇响马不断,拉杆扯旗的现象老百姓视为平常。正是这些久远的勇武文化的影响,此处的人们习武成风,白日劳作,夜间学武,各种拳门竞相发展,达几十种之多,其中之一便称为《水浒拳》,并参与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郓城至今仍是国家命名的武术之乡。

《水浒传》问世之后,人们渐渐将这种勇武侠义之风称之为“水浒文化”,所以,水浒文化是一种具有叛逆和昂扬精神的深厚而质朴的民间文化。《水浒传》与水浒文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做对比,则会发现吴用有孙膑的“智”,宋江有秦琼的“义”,晁盖有黄巢的“武”,李逵有徐鸿儒的“反”,但他们仍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即《水浒传》中的文化属于儒家思想的忠孝文化,义是忠孝派生的理念。而水浒文化则是纯粹意义上的侠义文化,是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这种精神,以人为本,不以朝廷为贵,不以功名利禄为念,重“义”轻“忠”,立身处事皆侠义当先。求“智”求“义”求“武”,唯独不讲求“忠”——当然,此处的“忠”只指对于朝廷的愚忠。敢作敢为有勇有智侠义当先的人便会被人们称之为英雄,千年不变。除了跟随李世民造反的秦琼成了正果,其余人皆不得善终,但毫不影响他们的声名,即便在后来的各种形式的演义中也不肯更改他们的结局,不论成败论英雄,更不愿擅改初衷让他们投降朝廷。即便《水浒传》影响极大,这一带人也只爱看梁山好汉造反的章节而不愿谈及他们的招安,在理上便觉得那是一种污点。这一地域的人文精神中有一块反骨,英雄豪杰如果没有了反骨便不成为豪杰,所以宋江的投降在当地人的情感上是非常勉强的,更不愿认可最终的鸩杀。这不仅是个理念问题,还有个情感问题:让本土英雄如此枉死难以接受。

宋江一行最终下场如何,历史上已很难考证,施氏的安排也自是一家之言。历史上的宋江农民起义并非大规模起义,只是施氏为舒其志而挥笔写来。又只是《水浒传》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有非凡的艺术性,左右了人们的意念,才形成水浒好汉结局悲惨的社会认定。而在水浒文化中,却根本不存在那种下走的倾向,人们自有心中的英雄模式。随着社会的前进,水浒文化也在向多元化发展,除了勇武和侠义的核心精神之外,又注入了经济和文化的内容。走进鲁西一带,随处可见以渲染着水浒精神的水浒文化产业,水浒旅游方兴未艾,水浒企业商标比比皆是,梁山以“义酒”为尊,东平湖以水泊为贵,阳谷以景阳冈著名,郓城有个宋江武校,甚至有个规模挺大的木材加工企业,取名就叫“水浒木业”,而董事长就叫宋保江。

所以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播出后,举国一片嘘声。《水》剧遵循的是原著的某种理念,而这种理念在某些方面与大水浒文化相悖,与人们的价值取向相悖,是人们忽视不计或根本不认可的。更何况表演中夸大了投降成分,缩减了侠义成分,双向反差很大。也许不存在谁是谁非的问题,只是民间文化和士大夫文化的碰撞,这种碰撞古已有之。总之《水浒传》和水浒文化有着很大的区别。窃以为,以大众为传播对象的当代文化媒体,还是顺应民意尊重民意为好,因为文化是人类的文化,是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作者:杨彩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75589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7
下一篇 2023-04-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