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产品形态引入了UGC(UGC,互联网术语,全称为用户生成内容,即用户通过互联网平台展示自己的原创内容或者提供给其他用户——编者注)。
不用说,大量的非社区产品也在追逐这种时尚,尤其是工具类(低粘度,使用时间短)和电商类产品(低频,非刚需)。
比如你在墨迹天气打开节气话题直播UGC,或者你打开网易考拉,跳进种草社区,都会情不自禁地写出美容专家驱动的美容体验。
各类产品对UGC空前重视的原因,无非是UGC对产品的附加值:
1.从产品的核心目标来说,UGC是一种提升用户活跃度,增加产品粘性的方法。
首先,经历过UGC行为的用户留存率普遍较高。这部分留存一方面来自用户的自然留存,另一方面来自产品召回(通过点赞、回复、赞赏、被添加到特色产品等系统通知)。对于低频应用场景、用户忠诚度不足的产品,UGC是增强粘性、激发活跃度的好手段。
这一层UGC的价值有几个可量化的数据指标:
一级指标:用户留存和日常生活。
次要指标:用户停留时间。
三级指标:UGC的数量、质量和互动
这里的用户不仅仅是生产内容的人,还包括参与UGC互动和消费UGC的人。数据显示,后两种用户的留存率也高于没有任何相关行为的普通用户。
2.从内容生产的角度来看,与PGC相比,UGC有几个显著优势:
PGCvsUGC
在PGC之外形成更高效低成本的内容补充,让产品看起来更饱满;
满足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参与感需求,从产品信息(或功能)的消费者(或使用者)转变为生产者和参与者。这种参与感的设计拉近了用户与产品的距离,让产品有了人性化的温度;
对于电商产品,UGC对于消费者决策更可信;商品评价和商品详情页,我们通常相信前者,哪怕可能是刷出来的结果;
除此之外,UGC也是一个很好的产品和用户互动、收集用户需求的渠道。用户,尤其是核心用户,可以贡献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和想法,有时候稍加引导,就能挖掘出好的产品需求和运营灵感。
基于以上价值观,UGC逐渐成为标准产品,这并不难理解。UGC以文字、图片、音乐、音频、视频等内容形式落地。,并落到产品形态上,按生产成本由轻到重的顺序排列:
1.评论:文章评论,产品评价,课程留言,视频d幕。
2.话题:热点话题,话题征文,话题广场。
3.问答:问答社区,一对一咨询,一对多问答直播。
4.社区:基于共同兴趣的用户集群,如豆瓣群、百度贴吧、明星圈等。社区通常包括以上三种产品形态。
产品可以互相“借鉴”让UGC成为标准功能,但运营在底层有隐形的努力。所以这些大量的产品+UGC,有成功的例子,但大部分都很平庸,缺乏。
支付宝9.9版本的在线社区功能,似乎意在支付工具的基础上强行社交,导致吐槽不断。可见,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适合UGC,前提是核心需求与UGC的属性、交互、社交相结合,不会破坏产品本身的调性,同时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用户有参与的意愿和能力。UGC的定位和冷启动要特别用心的策划和 *** 作,而不是头脑一热就冲上去。
电商没有必要单独做一个社区。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闲鱼塘。初衷是以社群的形式培养二手交易的信任环境。大部分鱼塘要么以微信业务为主,要么一潭死水。淘宝5.2版本也做过社区,6.2版本升级为问答体验社区。目前小区门口已经改成新闻了。
借用某英雄的话“都是外挂+插件,社区/社交只是一个插件。不如稍微改变一下插件(社交)+插件(电商)的概念,把社交和电商混在一起。”从这里开始,商品评价/买家秀、问大家、直播导购/看买,都可以算是淘宝在电商+UGC上的崭露头角。
不同类型的产品适合不同形式的UGC内容和产品,UGC不一定等于社区。
淘宝功能截图
3.UGC产品的核心运营驱动力
UGC产品有三个衡量健康的指标:内容更新频率、内容质量和用户之间的深度互动。这三点共同构成了一个成功的UGC产品的氛围基础。而且内容质量的重要性一定高于其他两点,因为它会建立UGC的核心壁垒,帮助产品实现更多的价值。
UGC产品运营方法论梳理
第一,内容更新频率
内容更新频率是内容的数量和容量。内容更新频率高,意味着用户每次进来都能看到不一样的新内容,感觉UGC搭建的小生态社区很活跃,人气很足。这部分可以通过调整产品分发逻辑,充分调动已有内容的展示,但主要看用户是否愿意持续生产新内容。
关于产品:
1.降低内容生产门槛,降低内容运营成本:喜马拉雅通过技术手段模拟主播工作台,让普通用户也能做主播;二手交易网站在宝贝描述中设置购买渠道、转手原因等文字模板,引导用户填写内容;
2.去中心化流量分配和新人分配加权:Aauto更快实现流量平均分配。内容分发和推荐主要取决于内容本身和平台的知名度,而不是发布者本人(粉丝数量或特权),大量的业余爱好者也有机会被推荐,持续输出高活跃度;AautoQuicker创始人兼CEO苏华曾公开表示,太快手的核心和调性是“普惠”,每个人都可以记录自己的生活;
3.即时用户反馈:喜欢,评论,关注,分享,收集和其他标准的交互设计和消息通知机制。其实很多产品的反馈都缺少用户回忆和提醒的闭环。Aautoquickers独创的“双击666”只是交互和动态效果的升级,已经成为了一种Aautoquickers文化,也被竞品所重用。线上数据显示,仅2017年一年,Aautoquicks平台上的内容就被赞了700多亿次,Aautoquicks还将6月6日定为互动赞日。
*** 作:
1.话题运营:充分利用热门流量,制造话题,引导用户参与UGC,已经成为各种产品的常规运营手段。网易音乐的每一首歌都是一个话题,一个场景。以其“忆杀”“怀旧”的独特评论气质,在AT的音乐版权压力下难以成功突围,独树一帜;
2.活动运营:利用创意活动配合奖品激励,激发用户参与度,这在品牌跨界合作中较为常见,多渠道传播制造量,同时发挥新的作用;16年简书与魅族手机举办“神转征文大赛”,18年Aauto快人短视频与刺猬公社推出春节“归乡笔记”非虚构故事大赛,都在此列举;
汽车快春节非虚构故事比赛
3.引入新用户:通过上述大型跨界活动或内容营销,挖掘UGC的创意卖点,进行二次包装放大,达到品牌传播和产品创新的目的;2018年5月,多抓鱼(二手图书交易平台)在北京举办的“图书中的生物展”,将书商无意留在图书中的“夹带”(一种另类UGC)做成故事展,为多抓鱼低成本获得了一圈用户的好感和口碑传播。
第二,内容的质量
内容反映了一个UGC产品的调性,显性内容决定论(bysterlingsilver)认为显性内容会确立产品的形象气质,进而影响用户的创意和交互行为,这就是所谓的“从众”。除了为你的产品设置“公开展示”、“强力推荐”等突出的推广位,让优质用户和优质内容填充推广位,还要帮助用户提升内容创作能力,让用户的“素质”成长。
1.明确内容标准,做好用户教育:明确什么是符合产品和用户定位的内容,什么是可以推荐的优质内容,在用户第一次注册或发布内容时告知用户。这些标准应由产品和运营部门讨论,并通过结合数据和用户反馈进行动态优化。做短视频的《新手上路》,用攻略+优秀范例的方式做了一波很好的用户教育;
“新手上路”的用户策略
2.内容审核:内容审核分为机器审核和人工审核;审核是机器通过技术手段识别内容中的违法信息,前端不显示;内容有通用的关键词数据库,图像和音视频识别技术也逐渐成熟。例如,AautoQuicker的图像识别技术在视频内容标注、色情暴力判定方面的应用领先,提高了审核效率;然而,机器审计并不能完全取代人工审计,尤其是来自网络信息监管的政策压力。各UGC短视频平台广而告之扩大内容审核人数,成为与互联网并存的新职业;
3.推荐分布:社区的调性很大程度上是由分布决定的。你看到什么,取决于产品和运营想让你看到什么,也传达了平台对内容的态度。
包括推荐算法和手册;
建议:一方面限制低质量内容的曝光率;另一方面,优质内容分发加权;优质内容在数据上的定义,如用户反馈数据如赞、收藏、分享、评论、回复,以及内容本身的信息含量和丰富程度,如字数、是否有图片、视频时长等。,还有一些不可量化的成分需要人工辅助判断和推荐;
人工推荐:运营方通过对好内容的主观判断,管理核心流量推荐位的内容曝光;一种是调整算法误判内容的推荐权重,降低低质量内容的权重(降低排名/取消推荐),提高高质量内容的权重(增加推荐/提升排名);另一种是结合运营需求,增强目标内容的曝光度;推荐位通常包括主页信息流、横幅、列表、主题等。
4.对优质内容生产者的激励:UGC用户有强烈的关注和认同需求,因此有两种方式激励UGC用户:流量激励和荣誉激励:
流量激励很好理解,就是上述的人工推荐方式,通常会让头部的UGC内容获得更多的流量曝光和更多的粉丝关注;通常流量激励也会辅助低成本的物质奖励(如产品周边、小额话费、红包等。);得到APP的宗旨基于提高订阅专栏用户的学习效果,鼓励用户在评论区写学习笔记,通过置顶、官方账号转载、编撰“一周热评”、赠送礼物等方式,实现15万人订阅专栏,每天有三四千人留言;
激励,即电子证书、官方认证标志、等级勋章、用户特权、排名等游戏 *** 作,是对优质用户的奖励。它们是老生常谈,但却屡试不爽。爱慕虚荣、渴望炫耀、渴望被肯定的底层人性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小红书用不同的“小地瓜”形象替换成长系统的等级,每一级都配有相应的特权奖励(个性化水印、表情)。升级取决于高质量笔记的数量。
小红书可视化水平展示
运营奖励项目:
1.高质量的内容指导:轻度作为教程策略,重度作为用户培训、告知标准、给出建议(选题、排版、标题发起、拍摄技巧等。),强调激励,建立一站式服务;早期头条学院选择与高校合作,举办新媒体训练营,提供奖金和实习机会鼓励大学生运营头条,低成本获取一波优质内容;短视频普及之初,美拍大学和百度短视频训练营也通过邀请KOL录制教学视频的方式为内容生产者赋能;
2.引入外部优质内容生产者,形成示范: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优质用户可以做出表率,产生粉丝经济;运营除了穷尽所有网络资源去联系人,还可以向优质用户展示与“TA”相关的影响力,包括讨论人气、号召力等。,作为邀请内容创作者入驻next的有利“诱导”条件。当然,对于这部分用户,要有专人做有针对性的日常维护、沟通和激励。也可以归结为用户运营的工作内容。
3.内容整合和二次分发:UGC不仅要做好用户端的内容生产,还要保证运营端20%-30%的PUGC。选择优质UGC内容进行整合,多渠道二次分发,既能激励相关输出用户,又能延长优质内容的生命周期,扩大影响力。整合形式包括收入专题、编译文章(每日精选、每周热评、每周精选)、编译电子书等。,通过站内推荐位置、自媒体平台账号,甚至独立运营的app输出;知乎在这方面一直做得很好。无论是知乎日报APP、知乎圆桌、知乎周刊、知青等。,他们在努力让优质问答UGC的价值最大化;
4.帮助头部用户变现:面对头部用户中已经是PGC细分的用户,需要有更深层次的变现动力;常见的产品变现机制有广告分成、电商导购、知识付费、付费社区等。运营旨在打造自有IP,通过独家签约、交融商业活动、全网推荐等手段,实现品牌和用户的共赢;目前很多财大气粗的自媒体平台花重金补贴扶持PGC作者,是基于抢占流量和市场份额,已经做到营收>:补贴成本,小平台很难跟进;但长期来看,当市场格局确立后,补贴能否持续还是未知数,还是要让PGC用户实现自身造血能力,平台提供工具和服务。
第三,用户之间的深度互动
UGC以内容为导向,以内容为基础,有调性,互动支持活跃。互动多了,就接近社交了。有轻社交,也有重社交。喜欢,关注,评论,欣赏都属于轻社交。私信,加好友,群聊都是重度社交。一定的社交可以让用户有沉没成本,提高用户粘性。社交要轻,社交要重是因为会打扰用户的信息,削弱内容本身的调性,精心做产品功能,两者按需运营。
关于产品:
1.优化交互体验,提供 *** 作便利:将喜欢、关注、评论、赞赏等交互功能放在一级页面,减少用户 *** 作步骤,采用吸底按钮或侧浮等固定展示形式,起到一定的暗示和引导作用;
2.突出互动效果,增加创意设计:比如一些评论者的昵称、评论内容立即在信息流中曝光,并贴上“热评”标签,鼓励访客参与评论互动;网易的盖楼贴吧、视频网站的d幕+1、上面提到的AautoQuicker的“双击666”都是互动形式的创造性进化,值得借鉴;
即时信息流揭示“热评”
3.培养机器“路人甲”:僵尸粉、机器赞、虚假直播人气,虽然不可持续,但在种子阶段、成长阶段确实有用,可以解燃眉之急;现在很多平台也在用机器伪装真人来“打赏”,这需要一定的成本。通常单个奖励的金额不会太多(0.5-1元左右),会设置提现门槛,但效果是让用户认为自己有“忠粉”,然后UGC的威力大大增加。嗯,产品套路真的和运营一样深;
*** 作:
1.活跃用户社群运营:除了网站和app,简书在微信集群合约的话题下设置了很多活跃用户,比如读书群、出版群、写作群,也有很多活动群。这些志趣相投的用户可以通过微信群更便捷地相互交流,通过添加好友来强化关系链,同时继续为简书贡献基于“微信好友”关系的高活跃高频互动;
2.互动激励活动:基于促进互动的目的,组织具有诱人奖品激励的“赞集”、“拉票”、“好友pk”等活动,简单粗暴,效果显著;
3.组织线下活动:比如微博粉丝见面会、知乎盐会、美拍周年庆生日会,运营线下活动,为用户创造真实空的互动,创造更深层次的社交关系,反馈产品内部的互动强度;
当然,以上很多产品和运营策略基本上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标准配置,但实施细节和创新方式才是运营差距体现的地方。虽然方法论很多,但也没必要全部照搬,涵盖方方面面。实际过程一定要根据产品内容、形式、资源来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