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力都没有,就别谈什么升职加薪了吧

执行力都没有,就别谈什么升职加薪了吧,第1张

执行力都没有,就别谈什么升职加薪了吧

我们每天都在做各种各样的执行,有的是自己做的,有的是别人做的。不管来源如何,我们很容易找到相同的东西。有些人做得又快又好,有些人做得一般,有些人做得又慢又差。中间发生了什么?

上周查看了新实习生“小白鞋”的用户反馈内容,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用户反馈性质不同,但对待行为相似,比如:

答:用户提了个小建议,建议比较明确;

谢谢你的建议。我们会在以后的版本中进行优化。我希望你能继续支持我们。

b:用户提了一个小建议,不太明确但好像很厉害;

谢谢你的建议。我们会在以后的版本中进行优化。我希望你能继续支持我们。

乍一看,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这两种情况下同样的回复没有问题。如果是,请暂停两秒钟,仔细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半)人工处理用户反馈,而不是用纯机器自动处理?

原因之一自然是用户数量没有达到一定程度,人力只需要一点点时间就能完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处理用户反馈的过程有利于了解用户+了解用户需求+改进产品。上面例子中的情况B就是这样一种情况,需要你去跟进。在没有完全理解的情况下,怎么能直接“驳回”呢?

处理用户反馈在产品的整个工作中确实微不足道,但却是小事。难道不同的人没有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吗?为什么“小白鞋”对不同类型的用户反馈使用相似的回应?可能有几种可能性:

  • 他不想做好,就随便做;
  • 他想做好,却不想知道怎么做;
  • 他想做好,想明白怎么做,但是没有严格去做。
  • “小白纸童鞋”应该属于B型和C型:他们有攻击性,想理解其中的一些,但是没有深入到核心去理解为什么要手动处理用户反馈。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有的反响很好,有的却不尽如人意。

    说这么长的“小白鞋”,无非是为了引出三点的落实:

    “要不要”:执行的意愿。

    想不想做,其实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想不想做,想做的方向。说到这种特别“主观”的东西,我个人认为是最复杂的,也是最“奇妙”的,因为人是不可预知的。

    1.你想做吗?

    你想重复这项工作吗?

    你做烹饪工作吗?

    你接不接受大麻的工作?

    你会推锅吗?

    你做的是简单省力,短期有回报,长期有害的工作吗?

    你做的是复杂且短期无效但长期有回报的工作吗?

    有没有做一些工作范围之外但有利于自身成长的工作?

    你有没有做工作范围之外的不利于自身成长的工作?

    ……

    “要不要做”突然变成了一个看似哲学的问题。我不打算在这篇文章里从“劳动者必须有责任心,有热情,有专业素养”的道德制高点绑架大家。

    相反,我认为每个工人的工作态度与他的个人价值观密切相关,这将导致出现千差万别的工人的局面。

    不同的工作观导致不同的工作态度。例如:

    当公司要开发一个新的产品线时,人少事多,但更看重资源。可能只有两个产品经理对此负责。

  • 业务产品经理A:他心里咆哮着“选我,选我,选我”,积极主动,更加努力;
  • 生活方式产品经理B:在心里嘀咕“看不到我,看不到我,看不到我”,缩小工作动作。
  • 只是举个例子,不要深究事业和生活,我就知道你会反驳。

    不想成为大家的选择,但还是想提醒一下:

    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样才能知道自己在工作中要不要。

    我最怕的就是脑袋想的清楚但行动跟不上,那就只剩下尴尬了。

    大多数人最普遍也最纠结的悲剧,就是心思和行动不一样。他们想做却不做,也从来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知道了这一点,你或许就能理解很多同事的行为,而不是迎面相遇,互称傻逼。

    2.你想做的方向

  • 明知做了有益,却反其道而行之,不做;
  • 明知道做是有害的,但只是同意和做。
  • “你想做的方向”突然变成了和“职场政治觉悟”有关的东西。在这方面,我不建议年龄太小(工作2年内)的童鞋过早有这个意识。你可以有意识的区分垃圾工作和有意义的工作,但是不要过早的想我应该在哪个团队。

    当然这一点我自己也没有太多经验,因为现在的环境比较简单,团队主要关注的是大家如何协同工作把事情做好。同时,为了自己的成长,还是想先学会做事情又快又好,再学会圆熟得体。

    当然,只要你情商正常,就不会有太大的麻烦。接受职场政治,但可以选择不主动参与。反正我不会。我不多说了。

    “如何做”:执行的方法

    相对于“想不想”这种主观因素,“怎么做”要客观、理性、逻辑得多。

    怎么做=怎么想+怎么实施。

    如何思考决策的顺序,走什么路径,如何实地执行决策,决策能否用思考的方式去做。

    1.怎么想?

    这里的思考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优先级和思考方法。

    01优先级

    要知道,你白天看工作的话,总会有很多事先安排好的工作等着你去做,同时也会临时插入很多工作。面对如此杂乱无序的场景,我们该怎么办?

    首先,工作通常可分为以下几类:

  • 而且急;
  • 不急;
  • 不重要但很紧急;
  • 不重要或者不紧急。
  • 然后,根据每项工作的类型,你可以对所有的工作进行优先级排序,然后根据优先级一项一项的完成。如果遇到临时工作,类似的,分类,然后适当的插入到原来的优先级队列中,随时调整。

    02思维方式

    目前我个人认为比较高效和合适的思考步骤是:

  • 弄清楚需要实施哪些问题;
  • 收集各方所需信息进行判断,从而找出问题的现状;
  • 找出问题的核心;
  • 根据核心拆解复杂问题;
  • 找出每个要拆解的小问题的核心;
  • 对每一个不能拆解的小问题给出解决方案;
  • 得到几个整体解决问题的方案,判断优劣;
  • 选择某种意义上性价比最高的那个;
  • 当然我的不一定对,步骤是用来灵活组合的。但是对于个人来说,在不断的工作中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思维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2.如何实施?

    按照正常的路径,你需要的是把你想的进行到底。然而,事情并不总是按照计划好的路线发展:

  • 中途发现打不通了;
  • 中途发现自己走错了路;
  • 走完全程,我发现我走的是反方向。
  • 这个时候,鸡汤就要上场了。“打住,不打住,你怎么知道挖不到一个萝卜?”

    没错,坚持这个词在漫长的人生或者科研的道路上确实意义重大,但事实是:在大多数职场上,坚持是不需要被证明的。如果一件事需要“坚持”,那基本上是最高级的,比如产品狗喜欢说的“商业思维”。但是,谁能发誓自己有“商业思维”呢?是不是~

    所以,走不下去了怎么办?

    灵活一点,走另一条路;如果你遇到了错误,那就回到上一级,重新思考。这种事谁还没遇到过~

    “进展如何”:执行的结果。

    怎么做=想做+怎么做+其他一些因素。

    一般情况下,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实施方法不太可能出问题,更容易得到好的结果。但是,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情况,例如:

    示例1:

    之前我们团队和某公司某部门想做深度合作,双方期望值都很高,合作也很强。这个方案来来回回讨论了不下三四次,到最后一个方案时,双方都相当满意。

    结果如何?没成功。

    原因是什么?对方领导就是觉得不可行。

    ……

    示例2:

    一个功能,需求没问题,流程没问题,交互没问题,代码没问题,但是有些用户给的反馈就是不能用。我们寻找了每一种可能性,但找不到问题。

    结果如何?是定制机。

    ……

    我们应该接受不尽如人意的存在,但要努力朝满意的方向努力。

    说完了执行力的要点,再简单说一下执行力的典型常见误区。可能很多孩子都没有注意到他们一直在犯的这些错误:

    1.为了做而做

    这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但还是隐藏一下比较好。

    例如:

    临近元旦,运营的童鞋跟我说:“耀子,我们接下来要做的这些活动,涉及到这些H5页。你看能不能安排一下发展和后续?”

    分开看了一下,发现一个问题:做活动的时间太短,但是活动太多。最多会有几个活动叠加在一起。

    我:“干嘛这么急着要同时做好几个活动?”

    运营:“因为这个季度有n个活动要做”

    我:“……”

    这是一个为了做而做的例子。这种情况下,至少执行的人知道结果可能不好,但因为目标或者某种原因不得不去做。

    当然,指标有好有坏,就看你如何合理对待了。这又是一个大话题,就到此为止吧。

    另一种情况,执行人做的很高,却不知道为什么。

    例一:很多产品助理或者经理在做竞品分析的时候,都会习惯性的对竞品做一个大而全的分析。看似比较的角度很多,其实很有可能是从高处。我以前写过一篇关于这个的文章。想看就看:你以为你想的“竞争分析”就是你想的吗?

    例2:很多运营天天做活动,月月做活动,年年做活动,但是问一下,这个活动到底是为了什么,还是为了带来新意?是推广活动吗?还是品轩?可能不是每个人都能回答清楚。这篇也从一个角度写过:产品经理瞎说活动运营最忌讳什么…

    为了做而做,看起来是在做,但很明显,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做。怎么才能做好?更有可能成为一种“三废”垃圾:浪费时间、浪费电力、浪费资源。

    2.你做得越多越好

    嗯,经常玩App的童鞋们很容易陆续发现一些现象:原本方向明确、用户友好的“小清洁产品”,过了一段时间再次打开时,突然变成了方向不明确、用户不友好的“大杂烩产品”。

    为什么会这样?在大的情况下,团队做得太多:

  • 哎呦,社交很火热。这不就是你能做的吗?评论、回复、私信必须可用;
  • 哦,直播很火,不正好符合我们的吗?直播,观众送小飞机什么都能有;
  • 哦,电子商务非常火。这不是刚刚好吗?我们作家会卖东西,会做事!
  • 什么火,什么热度?反正我多才多艺,什么都干得出来!快,快,快!

    啊?什么?你不会做吗?那你想要什么?你天天这么闲!

    以上肯定是夸张的说法,但是工作中确实有很多人觉得我不能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让我们获得一些新的需求,或者考虑改变当前的设计风格,或者改变交互。

    如果你这么怕没事干,那就去找用户群,分析现有数据,看看竞争对手在做什么,看看市场在做什么……

    你能做的事情太多了,不要只是清空手边的小空间。

    3.尽早做它。

    这是另一个例子:

  • 老板说要做一个功能,产品经理就去写需求文档,画原型图。
  • 老板说要做一个活动, *** 作的时候去写流程安排渠道资料;
  • 产品经理说提个需求,程搓了搓就拿起了代码;
  • 产品经理说要做设计稿,设计师一揉就开了素描波。
  • ……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多问为什么,很多人根本答不上来,然后就开始怀疑自己做出来的东西是不是垃圾。

  • 不要急着写文档,分析这个功能有没有意义,能做什么,哪个最好才是重点;
  • 不要急着做活动,分析这个活动有没有意义,可以用什么流程,哪个最快最好才是重点;
  • 不要担心代码。分析这个需求是什么,代码怎么写,会不会影响现有内容,是重点。
  • 欲速则不达,虽然尝起来真的像鸡汤,但确实是真的。

    4.完了就结束了。

    哦,这是如此高频率,每个人都习惯了:

  • 我不在乎写完需求上线。我还能读取数据吗?你还看到用户对这个需求的反馈吗?这个功能是用户想要的吗?
  • 我不在乎我是否完成了活动。我不能看到或分析数据吗?这个渠道到底好不好?这个活动有没有漏洞和缺陷?有没有可以优化和改进的地方?
  • ……

    复试,这个词说了很多遍,好处也说了很多遍:用已有结果的角度看整件事,梳理过程,回顾过程,获得一些经验。

    去做,不去反思,那就只是这次的执行力;

    做,反思,那是一种完整的体验;

    其实好像有很多东西要写,但是我感觉最重要的应该差不多了。累坏了,写的也不多,就到此为止吧。另外,我发现文笔太开朗了,可以拍个小视频吗?哈哈哈~

    最后,理科生总结如下:

  • 执行前、执行中、执行后都要思考;
  • 大脑是个好东西,应该有很多用途,不用就会坏,特别麻烦。
  • 写在最后

    你可以说我写的不好,告诉我哪里不对,但是我真的很讨厌别人说我文章太长。别看了。为什么不看看是不是每个字都有道理?你为什么不想想我花了多长时间思考和打字才完成它?

    虽然,我写作的目的是整理自己的思路,也希望能听到别人对所写主题的看法,但是,在看之前就在吐槽文章长度的你们,我想说,泥打凯!作者:killifer微信微信官方账号:killifer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7637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5-01
    下一篇 2022-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