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结合战国中期的战争实践,总结了大量具体经验,提出不少灵活用兵、巧妙造势的原则。古人说“孙膑贵势”,孙膑确实很重视“势”的问题,他要求用兵布阵,必须造成极其险峻的有利态势,像射箭一样,“发于肩膺(胸)之间,杀人百步之外”,给敌以突然猛烈、猝不及防、手足无措的打击。他还强调,要根据不同的敌情、我情和地形条件,采取不同的用兵方法:在两军相当、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要善于佯败诱敌,两侧设伏,“并卒(集中兵力)而击之”;在我强敌弱、我众敌寡的情况下,要善于“赞师”,即巧施欺诈,示弱于敌,引其出战,聚而歼之;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要善于“让威”,即先让一步,后发制人,也可以先发制人,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打乱敌指挥,歼灭敌中坚,迫使敌崩溃;在平原旷野要多用车兵,在山区险地要多用骑兵,在要塞隘口要多用弩兵,使自己处于有利的“生地”,使敌人处于不利的“死地”,做到“居生击死”,以长击短。
这就是孙膑的一些主要战术思想,发展、丰富了《孙子兵法》关于“因敌而制胜”的理论。
围魏救赵故事的来源:
春秋战国时期,魏国凭借自身实力强大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不敌魏国,只好向齐国求助,并且许诺解围之后将中山国的土地赠于齐国。于是齐威王便令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援助赵国。孙膑便想出计策,不去援救赵国,而是发兵直接攻打魏国,等魏国大军回防时,再利用地形伏击。最终果然按照孙膑的想法,击败了魏国大军,并且使魏国大军损失惨重,这就是围魏救赵的故事。
围魏救赵的思维该方式: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它充分地利用了逆向思维的方式,从表面上看上去是舍近求远的方式,实际上是绕开了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根本上去解决了问题,从而达到了一招致胜的效果。而孙膑运用到的逆向思维,就是他的师傅谋圣鬼谷子曾说过的:“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这就是告诉我们想要达到目的就要与目的背道而驰,也就是为了达到目的,运用到逆向思维,你就会发现反而有奇效。将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或者观点反过来变成另一种新的思维模式,敢于“反其道而行之”,从相反的角度思考问题,你就会发现新的解决方法。
最后齐军在原地埋伏,以逸待劳击败魏军,这达到了《孙子兵法》中的一个思想策略,佚而劳之。那就是当敌人处于非常“安逸”的状态时,我们就要折磨他,让他疲于奔命。最经典的战例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吴楚之战,吴国发兵伐楚,将军队分为三个小队,先从一个事出击,等到对方尽众而出时,立马撤退,然后让令外的小队进攻。就这样反复调动楚国军队,让楚国军队疲于奔命,最终在楚国疲惫不堪放松警惕时,吴国三队尽出,一举将楚国攻克。这也就是围魏救赵这一计谋中所蕴含的古代兵法智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