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和定义“运营”?

为什么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和定义“运营”?,第1张

为什么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和定义“运营”?

本文作者黄有灿,运营狗9年,三班联合创始人,《运营之光》作者。

这是我四月份复出以来第20次和三个班的人说话。

我在5月4日4.5w人报名的线上直播中,尝试给出一些关于“运营”的新思考和解读。

但是受限于当天的时间和网上的环境,有些表达其实没来得及说透。所以我决定从当天的分享内容中,把自己最想表达清楚的那部分内容提取出来,补充一下,和大家分享一下,于是有了这篇文章。

本文旨在结合我的一些思考,尝试重新定义和解读“运营”,试图打破以往业内对“运营”作用的认知。但我也知道我现在的表达还是太复杂,不够简洁。况且我的想法不一定都是对的。如果大家看完之后有不同的想法或建议,欢迎随时交流。

此外,本文的第二和第四部分受到了与俞军先生的一次交流的启发,我要特别感谢俞军先生。

看这篇文章比较烧脑,保守估计至少要看15分钟。

以下是正文部分。

自从2016年写了那本书《行动之光》,我就有一种强烈的感觉——

我们已经到了一个阶段,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运营”越来越重要,但几乎所有人都说不清运营到底是什么。

自从2016年初我发表了一篇文章《为什么我认为互联网的下一个时代将是运营驱动的》,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看到无数业内大咖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我们已经来到了运营驱动的商业时代。并且,无论是在互联网行业还是非互联网行业,似乎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人看重“运营”,谈论运营。

但是,在整个行业中,围绕运营的认知和理解,矛盾重重。

我可以分享几个我最常看到的典型场景——

1.一个工作1-2年左右的新运营者可能存在的困惑和迷茫——都说运营有前途,互联网即将进入一个“运营驱动”的时代。为什么我总觉得每天做的事情都是零工,没有被重视过?为什么我感觉不到运营的价值和重要性?

2.一个3年以下经验的运营可能存在的典型困惑和迷茫——看看大家的运营分工。运营好像分为“产品运营、用户运营、内容运营、活动运营、新媒体运营”。问题是,这些似乎是相互不可分割的。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如果公司给我安排的岗位叫“内容运营”,我需要学习和了解产品运营和用户运营该怎么做吗?或者说,A公司和B公司有用户运营这样的岗位,而C公司没有,A公司和B公司的用户运营好像做的是完全不同的事情,那么什么是“用户运营”呢?作为运营,我有必要学习“用户运营”吗?

3.创业公司的创始人,或者传统行业的战壕公司,不差钱,听外面的人说了一段时间。他可能觉得运营很重要,想招一个运营,但是现在他们会面临一个困境:我该招什么样的运营?是社群运营吗?是内容运营吗?是产品运营吗?还是用户运营?

4.中小公司的运营团队经理或负责人,应该考虑组建团队。这时候我的团队结构应该怎么划分?内容运营和新媒体运营有什么区别?团队中负责定期策划活动的运营同学所背的指标是用户活跃度,那么我应该称之为“活动运营”还是“用户运营”呢?

5.一个大学生或者一个传统行业的从业者,现在听说互联网运营很重要,想学运营。同样,我现在该不该学内容运营? *** 作?运营?还是其他什么 *** 作?以及他们需要掌握哪些具体的能力?

这些问题,在我看来,其实都有一个核心原因——

在整个互联网行业中,最常被提及的将“运营”的功能按照“内容运营、用户运营、活动运营、产品运营、数据运营”等几个模块进行划分的方式,其实是混乱的,不可解读的。

基于此,我其实觉得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和思考“运营”,给它一个更清晰的定义。

在写《运营之光》这本书的前后,我想了很多。这些想法不一定对,但在我看来,可以帮助减少上面提到的迷茫和困惑。在这里分享一下,希望能得到更多人的评论和交流,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下面,我将分六个部分阐述我的思考。

1.为什么我们对“ *** 作”的旧认知有问题?

我首先要抛出的是给所有运营从业者的一个建议——能不能不要再试图用“内容运营、用户运营、活动运营、产品运营、数据运营”等所谓运营模块的方式来定义“运营”?

原因很简单:本身,所谓的“几大模块”来自于腾讯、阿里、新浪等一些一线公司内部运营部门的职能划分。,但这种职能分工是在特定的环境和背景下诞生的,很可能是不可复制的,也是非标准的。甚至,这样的划分方式在BAT等大公司内部也未必能形成统一的认知或标准。

让我给你举个例子:

“活动运营”这个功能的起源,其实可能来自类似淘宝的东西。业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开始需要一个人定期在站内开展一些活动,以拉动销量和用户订单数等。于是挑出一个人,分配给ta进行“活动运营”。

但是,假设你的公司还处于发展初期,不需要一个定期负责活动策划和执行的人,那你还需要一个“活动运营”岗位吗?

再举一个例子:

“用户运营”这个功能的由来,可能来自于一些社区网站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还需要有人负责维护社区的核心用户,于是就有了最早的“用户运营”这个功能。

但后来,像在新浪微博,一些从海量用户数据中分析用户偏好和习惯,然后制定具体用户策略的帖子,开始被称为“用户运营”。在一些小的创业公司里,一些负责客服和群管理的岗位也可能被称为“用户运营”,甚至一些公司里负责创新和推广的岗位也被称为“用户运营”...

那么,如果行业内部对“用户运营”没有标准答案,你觉得谈所谓的“用户运营”有意义吗?

而“产品运营”这个概念就更有意思了。一般来说,可能包含两层意思——

1.我的工作是通过“产品机制”和策略达到一定的“运营”目的;

2.我的工作是负责一个独立的子产品线的运营(比如早些年新浪微博的微招聘),在运营的过程中,我可能什么都做。

所以你也会发现,“产品运营”并不是和“活动运营”、“用户运营”并列的。也完全有可能在某个公司内部,别人的 *** 作叫做“产品 *** 作”。只需要负责产品的成长和发展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什么用户运营和内容运营之类的事情。

这就是问题所在——如果放弃“几大模块”的定义,应该注意什么?关于“ *** 作”我们应该了解什么?包括我们组建运营团队的时候,团队的组织架构如何划分?

这正是我们下面要讨论的内容。

二。“ *** 作”功能的特殊功能

我想,要理解这个问题,可能需要回到运营这个功能诞生背后的一些本质逻辑,或者说需要搞清楚这个功能和传统行业的“推广营销”到底区别在哪里。

在互联网行业,“运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是一门“玄学”。

这种情况背后的核心原因是,与工业时代的大多数职能岗位不同,“运营”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工作内容标准化的工作职能。

具体来说,在工业时代的几乎所有企业中,关键的业务环节可能被简单粗暴地划分为“生产、销售、售后”三个环节,所有的职能通常都是围绕这三个环节来组织的,每个职能通常只专注于一个子环节中的某个问题,工作内容往往足够清晰和规范。

比如客服只处理各种售后问题,销售只关注销售,采购只关注原材料的购买。在企业运营的整个过程中,企业与用户的关系始终是单向的。也就是说,要么是企业主要为销售行为找用户,要么是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困惑后找企业求助,不会有更复杂的关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7804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5-04
下一篇 2022-05-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