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产品经理,你可能会忽视哪些实际上很重要

作为产品经理,你可能会忽视哪些实际上很重要,第1张

作为产品经理,你可能会忽视哪些实际上很重要

今天在知乎看到一个问题:

作为产品经理或产品负责人,你可能会忽略哪些实际上很重要的小事?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所以这篇文章就试着从我的角度来回答一下。

既然题目讲的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我就不说产品经理的一些最重要的事了,比如:

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四个素质:沟通能力、专业能力、理性思维、逻辑思维;

执行产品经理的基本工作内容;

……

让我们试着从不同的方面列出事情。有哪些我认为同样重要,但可能别人不这么认为的“小事”。

合作方面

▍在合作过程中积累更多

产品经理经常需要和不同的人沟通和联系,比如公司领导、运营、交付、业务、商务、设计、开发、测试等。

不同的人会站在不同的立场,出于不同的目的给你他们的需求或者反馈。

在他们需求合理的前提下,你是不是直接按照他们的诉求去做了?还是多问问他们?

当运营商需要你的配合时,不要认为你是无关紧要的。你要多看看他们的活动类型,多想想他们的分销渠道,问问你为什么选择他们。

当开发人员聚在一起交流技术细节时,不要认为这不关他们的事。多听,多了解他们是如何实现需求的。

设计师给你设计设计稿的时候,不要只是收了稿就完事。和设计师交流,问他们为什么。

老板觉得自己要提前做好某个需求,不要只是把自己放在执行的位置上。他应该多想想自己为什么这么做,会给公司带来什么好处,公司最近有什么变化。如果不懂,可以试着问;

……

这些从各个角度来看都是很有价值的实用知识。都是你需要阅读专业书籍才能看到的东西,或者甚至可能是书本上找不到的。现在,你已经通过你的需求学会了一切。怎么能浪费这么好的机会来补充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呢?

别说好处就是耍流氓。这样做的好处如下:

对和你一起工作的其他人和他们的职位有更深入的了解;

慢慢积累自己的各方通用知识框架;

基于前两个优势,相互沟通会越来越顺畅;

之后在需求时间的预估和项目进度安排上会更加确定。

在合作过程中,问为什么。这个在之前的文章里已经解释过了,这里就不多说了。

▍摆正了与各方关系的心态。

人们应该纠正对产品的几种态度,那就是:

不要把设计师、开发人员、测试人员当成实现需求的机器;

不要把运营、分销、业务、boss等人当成只提需求的臭傻逼。

经常在各个地方看到产品的人都在吐槽,比如:

简单的移动位置,放大,我也无法理解为什么美工做不到;

一个简单的功能,代码狗看不懂逻辑,太弱了;

老板只会提需求,太坑了;

……

如果你用这种对立的态度看待你的伴侣和你的团队成员,你怎么能和所有人搞好关系?人家跟你关系不好,也不可能跟他们愉快地共事。

如果你想让别人尊重你,你就得尊重别人。

这样做的好处是:

合作伙伴可以在愉快和相互尊重的氛围中工作;

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素质的提升。

产品本身

产品视角下的▍思维

站在整个产品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仅仅是站在产品的立场上。

比如这个版本的要求已经确定,这个版本的上线时间也已经确定。但是因为某些原因,运营和投放需要下一个版本的大战役和投放,需要产品方配合开发一些东西。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如果只从产品立场考虑问题,会觉得这太临时了。如果承担做,不仅要临时增加工作量,还需要重新和设计师、开发商沟通,调整方案。他们也可能因为暂时的工作量而产生一些负面情绪,你要理性/感性地安抚他们。

但是,考虑到整个产品,这又是一件需要做的事情,最好做。毕竟整个团队在数据压力下,需要用一些外在的方法来带来新的工作和日常活动,对整个团队都有好处。

再比如:一些小白产品总是纠结于一个公司,是产品更重要还是运营更重要。总觉得公司重视运营,不重视自身,这让我很难过。

其实这个想法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整体考虑:需要强运营的产品,自然以运营为主;需要强大功能的产品,自然把重点放在产品上。

对问题的重视只是量的问题,而不是质的程度。考虑如何对产品好,这是最需要纠结的问题。

这样做的好处是:

对整个产品更好,不会因为产品的个人考虑而偏离或停滞;

对个人发展有好处,不断锻炼自己的整体思维。

▍更多地与团队合作伙伴交流业务。

有时候,能看到产品的人会抱怨他们的团队成员。比如我们组的人,不关心需求,只知道怎么做,做了就犯错误。真的很无语。

这个时候,其实你要反思了。是不是因为你从来不跟他们沟通为什么需要这么做,才逐渐导致这种情况?

当然,我也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开发者和设计师都对为什么要做这个要求感兴趣,但是如果你连这个都不知道,你又怎么能指望大家去设计开发出你想要的东西呢?

在沟通每个版本的需求时,不妨跟他们沟通一下每个需求的原因,无论是来自数据分析结果、用户反馈,还是公司高层出于战略原因。

毕竟我还是坚信基于理解的需求实现从长远来看是“安全”的。

这样做的好处是:

基于理解的设计和开发,或许可以在照顾现有需求的前提下,考虑到一些可能的坑和未来的变化;

时间久了,大家会觉得更像一个团队。

▍在看数据结果之前辩证了数据的真实性。

许多产品经理经常说:

从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巴拉巴拉巴……...

几乎是口头禅。

但是我想告诉你,如果数据本身是错的,那么你所谓的数据结果就是扯淡。

你可能会想,数据怎么会错呢?当然:

可能因为不同平台的算法不同,数据和你真正想要的算法不一样,导致错误;

可能是开发埋点的时候出错了,导致出错;

可能是开发实现某个相关功能时,实现方式的不同可能导致数据偏高或偏低,从而产生错误;

……

数据错误的可能性很多。所以,在说“从数据结果就能看出来”这种开场白之前,首先要知道数据本身是否有错。

这样做的好处是:

不会在错误的数据上浪费时间;

对数据分析有更深的理解;

更容易得到真实的数据结果。

▍产品材料必须以书面形式保存。

这是一件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请记住。

刚入职的时候发现公司里没有产品文档可以分享。明白产品基本靠多使用;要修改一个函数,基本上依赖于处理程序的内存。

这是一种非常传统和不科学的方法。一旦处理者离开,接收者分分钟就被迫离开,开发者可能要找到相应的代码,只解决了解大概情况的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是产品增删的进化史和相应的需求文档。

这样做的好处是:

出现问题或者需要优化的时候,可以根据文档找到具体的参考;

从历史中了解变化有助于需求管理;

促成项目的移交。

▍要求应该完全靠岸。

工作中,经常需要和第三方沟通对接需求。这个第三方可能来自公司外部,也可能来自公司内部的其他团体。

有些产品认为既然是技术对接,技术对接之后什么都可以做,然后就把什么都扔给技术。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也许流程可以先梳理一下;

也许对接文件可以让对接方先做好准备;

也许测试环境可以让对方先设置好;

也许要配置的接口可以由对方先设置;

……

与第三方对接存在很多漏洞(文档不规范、接口不好、对接时间长等。).产品最好在对接前期就做好准备,这样对接的时候开发者会更方便省时。

尽量把对接控制在可控范围内,而不是任其发展。

这样做的好处是:

和你合作的开发者会更舒服;

对接时间相对可控,所以计划上线时间相对可控。

▍在拉人参加会议/讨论之前要做好准备。

越到后面工作,越讨厌开会,有时候甚至是一小撮人的讨论。为什么?

往往没有讨论的重点。

有重要的观点,但都是集思广益。

是的,头脑风暴是好的,但同样的事情,如果每次会议都是头脑风暴的形式,那就很让人心烦了。

所以,无论是开会还是讨论,都要把讨论的话题和围绕话题的一些点列在前面。这样大家就可以根据栏目内容进行有条理的讨论,更容易得到结果,从结果中把事情做好。

个人思考

▍不要害怕变化

比如产品比较小的时候,可以有很多需求,很多方向,大家都在不断调整。这时候可能会有一些因素(公司要求产品盈利等。),而你原来安排的下一版的需求做不了或者需要延期,那就优先考虑其他的。也许这时候你已经完成了所有的需求分析。一旦改变了,你就得赶紧做点新的。

这时候你该怎么办?

其实我理解很多人会因为个人原因拒绝这个改变。每个人都是人。他们怎么会不明白呢?

但是,产品制作者不能这么做,因为你的坚持可能会导致团队做错事。

这时候需要考虑的不是增加个人工作量的问题,而是整体产品好不好的问题。如果确定是为了整体产品更好,那么就该抛弃个人的负面情绪,顺势而为,好好执行。

这样做的好处是:

对整个产品和团队成员都有好处;

顺便锻炼一下自己的应变能力和心脏承受力。

▍把罐子放在你的背上。

产品经理是需求的起点和终点。只要你在线,就说明你允许这种在线行为。

如果程序上线后出现大bug,某个功能被用户诅咒致死等等。,产品经理要学会承担责任。如果他不能承担责任,他至少应该先把锅背上。

端正态度。不要因为开发代码bug太多,测试不给力就出问题。毕竟你才是最终决定要不要上线的人。

这样做的好处是:

团队信任你;

学会承担个人责任也是很大的成长。

▍看着系统灵活地运转

举个例子:一般公司都会规定版本上线的时间。但是如果App在上线前发现大bug或者影响体验的bug。那我该怎么办呢?是不是延迟上线,修好后再上线?还是不管怎么样,系统说涨,那就涨?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但出于对产品的考虑,选择前者是否更好?

一上线,bug反馈papapa,崩溃率papapa,用户差评papapa。这真的是你想看到的结果吗?

这时候你又要因为这些papapa而去修复重装一个新版本,好曲折。

当然,我并不是鼓励不遵守制度,而是说灵活地遵守制度。毕竟情况复杂,人活着。

▍实施理念:成功落地本身比理念更重要。

很多人会说“我想法很多”“我思维活跃”,但真的有你想的那么重要吗?

我也这么认为之后呢?它必须被执行。如果你不能执行,那么你的想法什么都不是(当然这里排除了单纯依靠想法来融资。毕竟你的执行是找人为你的想法买单)。

不要看重想法,但也不要太较真。真正创意意义上的想法,我觉得,注定是少数。而大部分产品经理,你要知道你可能暂时没有这个能力。

你以为我看着你的能力去死吗?不完全是。其实所有的创新都是基于空的,都是基于对大势、环境、行业或者用户的深刻理解。没有一定的经验是出不去的。我个人是不相信意外的。

既然暂时不能创新,那就做好当下,在实施的过程中积累,为未来做好准备。同时,从结果论的角度,我们也要对结果负责。

▍的节 *** 不应该太高,但底线必须是

很多产品经理吐槽产品之间互相学习。先不说你们的产品长度差不多,就说你们像素级抄袭。这其实是一种愚蠢的行为(电商公司看起来都一样。你能说他们抄袭吗?)。

我不是反对这些人的想法,而是说:

应该借鉴什么功能,用什么形式表现出来,都需要根据不同产品的特点来选择和体验。即使借鉴,也做了很多思考和改进。不同的是,有些产品可以借鉴成功,有些则不行。

跨界借鉴在行业方面更有意义。

如果你不能理解正面的解释,那就反方向想想:互联网上有没有什么产品功能或者产品形态是真的没人做的?如果真的没有,那你就去帮人家创业吧。

既然是现有的东西,人家的坑都帮你踩过了。为什么不借鉴现成的东西,根据自己的产品进行改进呢?是不是所有的坑都要自己去踩才满意?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不要相信抄袭是可耻的。你应该认为从中学习是有益的。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不要太依恋自己的爱豆。乔布斯不是所有人。

以上,“产品参考”的观点是想说明,在思考很多事情的时候,我们不需要一对一。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好的,我们不需要给自己设一条无形的线。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一点,那我们就做不到。那样的话,你会自杀的。

虽然不需要那么道德,但还是有底线的。与违法乱纪相关的事情不能做,这里就不赘述了。

好了,暂时想到这么多。如果你觉得有什么要补充的,可以在评论里告诉我~

注:本文由人人作为产品经理原创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产品经理官方授权。作者:killifer,微信微信官方账号:killifer,金融资讯&工具产品经理。脑洞大、笑点低、间歇性“问题”的理工科实力比女生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7823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5-04
下一篇 2022-05-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