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宁畲族自治县促进惠明茶产业发展条例

景宁畲族自治县促进惠明茶产业发展条例,第1张

第一条 为了保护、利用惠明茶资源,促进惠明茶产业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自治县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在本自治县行政区域内从事惠明茶生产经营以及相关服务、监督管理等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惠明茶,是指在本自治县行政区域范围内,以本地种植的茶树品种的鲜叶为原料,制成的具有景宁惠明茶地理标志产品特征的茶叶。第三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惠明茶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建立惠明茶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制定惠明茶产业发展政策和具体措施,解决惠明茶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第四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惠明茶产业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推进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逐步培育成自治县的主导产业。

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为惠明茶产业发展提供保障,设立惠明茶产业发展资金。第五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确定的部门(以下简称惠明茶产业主管部门)负责惠明茶产业发展工作。

自治县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惠明茶产业发展工作。

自治县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落实辖区内惠明茶产业发展具体工作。

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协助做好惠明茶产业发展工作。第六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对在保护、开发、生产、管理、宣传、营销等促进惠明茶产业发展工作中成绩显著,或者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第七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优、特、珍、稀惠明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护工作,划定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地。

惠明茶产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茶树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广工作。鼓励支持教学科研机构、企业依法建立茶树种质资源繁育基地,开展种质资源科学研究。第八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采取措施,通过补助等方式,鼓励惠明茶生产经营者采用绿色防控技术防治病虫害。

惠明茶产业主管部门推广先进、适用、安全、绿色的生产技术,组织对惠明茶生产经营者进行培训,设立惠明茶农资服务网点,指导科学生产经营。第九条 支持惠明茶叶企业应用现代加工技术,利用茶树资源提取茶叶功能成分并加工成终端产品,推进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和精深加工终端产品市场化推广,提高茶叶附加值。

推进惠明茶加工机械的现代化,提高加工专业化水平。

供电企业应当依法做好惠明茶生产经营主体用电保障和服务工作。茶叶种植、初加工用电按照国家规定执行农业生产用电的价格。第十条 惠明茶产业主管部门、市场监管等有关部门应当全面加强惠明茶质量安全监管,实施惠明茶质量安全全程追溯制度,规范地理标志、产品质量标志等专用标识的使用管理。

茶叶生产主体应当依法建立惠明茶生产记录制度,不得伪造惠明茶生产记录,做好对所生产茶叶的检验检测。

茶叶经营企业应当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惠明茶的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进货日期以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

从事茶叶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应当建立惠明茶销售记录制度,如实记录惠明茶批发的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销售日期以及购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第十一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推进区域性茶叶交易市场建设,规范茶青市场管理,完善信息平台、营销网络和茶叶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惠明茶经营企业在全国大中城市开设惠明茶销售专柜、专卖店。

鼓励惠明茶生产经营者参加各类茶叶展示展销活动,开拓国内外市场,自营出口惠明茶。

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惠明茶产业招商引资政策,引进和支持规模企业来景宁投资发展。第十二条 依法加强惠明茶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和管理,鼓励和支持企业争创各级各类惠明茶名牌产品,培育惠明茶企业品牌。鼓励开发使用惠明茶品牌包装。

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对获得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的茶叶企业给予奖励。第十三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有计划地在全国重点城市和著名媒体开展惠明茶品牌宣传推介活动,加大对惠明茶市场宣传的投入力度。有计划地安排重点媒体、重点区域、重点地段的惠明茶公益性广告。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人口63.0378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治县,她位于浙南山区,景宁畲族源于唐永泰二年(766),从闽迁居浙西南时落户景宁,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因此,景宁又称为中国畲乡。

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居住较集中的地区共建有57个民族乡。

畲族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产品主要有稻谷、红薯、小麦、油菜、烟叶为主。畲族居住的山区盛产林木及毛竹,茶叶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

语言、文字: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自己的文字。百分之九十九的畲族使用汉语客家方言,通用汉文。

传统文化:畲族的传统文化极为丰富。《高皇歌》是著名的史诗,主要叙述本民族起源和迁徙经过。畲族群众特别喜欢唱山歌,“畲歌”是畲族文化中的明珠。在祭祀、求神拜佛、招待客人、节日或平时的生活、劳动中,人们都以歌代言,对答如流。“小说歌”,是畲族叙事民歌的一种形式,多由汉族章回小说或评话唱本改编而成,也有的根据本民族民间故事编成,例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蓝佃玉》等。“婚礼舞”别开生面,男女双方采用“盘歌”(山歌对唱)方式表白爱情、订下婚约。

习俗:有客人到门,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两道。有一种说法:“喝一碗茶是无情茶。”还有说法:“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嘴。”客人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必须喝第二碗。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说明,直至喝满意为止。若来者是女客,主人还要摆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居住在闽东北沿海一带山区的畲族妇女,有头佩“三把刀”的习俗。“三把刀”实际上是三支外形似刀,两面有锋,长五六寸的金属管。相传这种风俗始于明末,当时外敌入侵中国东南沿海,为防止入侵者的污辱,畲族妇女把三把短剑插在发髻之中,危急时可用以抵抗外敌,保护自己。三把刀的习俗显示了畲族妇女豪放、纯洁的品格。

婚俗:畲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畲族婚礼别具情趣,届期新郎由岳家亲迎,岳家款以饭就餐时,餐桌上不陈一物,必俟新郎一一指名歌之,如:要筷子则唱《筷歌》,要酒则唱《酒歌》,司厨也要以歌相和,其物应声而出,席毕新郎还需把餐桌上的东西一件件唱回去。

在畲族民间,除通常的嫁女之外,还有男嫁女方的婚俗。男嫁女方有两种:入赘到未婚女子家的叫“做女婿”;入赘给寡妇的叫“上门”。无儿子的家庭多行招赘,但不少有儿子的家庭也让儿子去入赘,而让女儿中留“招儿子”(即招女婿)。一般入赘者的子女要随母姓,也有两个儿子分别随父母姓的。若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就得“做两头家”,即新婚头几年两边的家都要照顾,居无定处。几年之后,才能确定在夫妻娘家中经济条件较好的一方落户。

婚前有说亲和定亲两个阶段,礼仪讲究颇多。娶亲时,男方派出由新郎的叔伯、善歌的“赤郎”、作为伴郎的“接姑”、厨子和能说会道的“赤郎子”组成迎亲队伍,由媒人带领于婚礼两天前赶到女家,鸣鞭炮叫开门,送上礼品,行“脱鞋礼”(脱掉草鞋,洗脚,穿上新布鞋),双方歌手对歌欢宴,新娘在席间敬酒,并接受宾客与长辈赠送的红包,谓之“讨百家银”。当晚的歌宴要通宵达旦,男方的歌手若唱答不上女方歌手的问题,脸上要被抹锅底灰,引得哄堂大笑。第二天,在女家行“请祖公”礼,即向祖宗牌位报告婚事,请求保佑。尔后,新娘的母亲把嫁妆摆在床上,母女坐在床旁哭得难舍难分,叫做“哭嫁妆”。第三天是正式婚礼,新娘依夫家远近决定上轿启程的时间,原则是天亮前要赶到新郎家。途中新娘不得回头,以保证婚后白头到老。到新郎家大门外,新娘要张伞通过不断接替铺在前面的红布袋,象征着传宗接代。在通往中堂的路上,夫家的亲友要撒生花生,预祝多生贵子。在中堂拜祖宗时,新郎始与新娘见面。婚后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行回门礼。住两夜或四夜再回夫家。直至今日,这一古老的规矩在畲乡仍在沿袭。

禁忌:正月初一,忌挑粪,忌抬轿、吹喇叭;忌当乞丐;忌食狗肉。

节庆: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祭祖时要以两杯酒、一杯茶、三荤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时节的餜。在节日期间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但不论过什么节日都要做糍粑。成年人过生日除杀鸡、宰鸭外,也要做糍粑。

“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其主要活动是去野外“踏青”,吃乌米饭,以缅怀祖先,亦称“乌饭节”。乌米饭就是用一种植物的汁液把糯米饭染成乌色。相传在唐代,畲族首领雷万兴和蓝奉高,领导着畲族人民反抗当时的统治阶级,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山上。将士们靠吃一种叫‘呜饭”的野果等充饥度过年关,第二年三月三日冲出包围,取得胜利。为纪念他们,人们把三月三日作为节日,吃“乌米饭”表示纪念。节日期间,附近几十里同宗词的畲族云集歌场,自晨至暮,对歌盘歌,内容为歌颂盘瓠,怀念始祖。整个畲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晚上,各家吃“乌米饭”。深夜,进行祭祖活动。

此外,畲族也过春节。过春节时除宰鸡杀猪外,还要做糍粑,祝愿在新年里有好时运,日子年年(粘粘)甜。初一早上,全家叩拜“盘古祖先”,老人讲祖先创业的艰难,过后举家团聚,唱山歌,送贺礼。青年男女则走乡串寨,以歌传情,互叙友情。

服饰:畲族服饰反映在妇女的穿着打扮上。畲族妇女服装,各地略有差别,其共同特点是上衣多刺绣。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装,在衣领、大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绣花纹图案和花鸟龙凤图案。在气候热的地区,妇女们不分季节都穿短裤,裹绑腿,腰间束彩色条带。头发盘梳在头顶上,成螺状或者盘状,上绕红色绒线

饮茶是畲家日常必不可少的,大部分以自产的烘青茶为主。

节日、礼祭食俗 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在节日期间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如:三月三吃乌饭,清明节吃清明餜,端午节包粽子等,但不论过什么节日都要做糍粑。成年人过生日除杀鸡、宰鸭外,也要做糍粑。畲家有句俗语:“大人生日一臼餜,小孩生日一双蛋。”

祭祖时要以两杯酒、一杯茶、三荤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时节的餜。

畲族婚礼别具情趣,届期新郎由岳家亲迎,岳家款以饭。就餐时,餐桌上不陈一物,必俟新郎一一指名歌之,如:要筷子则唱《筷歌》,要酒则唱《酒歌》,司厨也要以歌相和,其物应声而出,席毕新郎还需把餐桌上的东西一件件唱回去。

有客人到门,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两道。有一种说法:“喝一碗茶是无情茶。”还有说法:“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嘴。”客人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必须喝第二碗。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说明,直至喝满意为止。若是来者是女客,主人还要摆上瓜子、花生、炒豆、干菜等零食。

畲族的酒多以白酒和自家酿制的糯米酒为主。景宁山区还有一种绿曲酒。白酒有明烧和暗烧两种。

典型食品 畲家独具特色的典型食品有:卤姜;咸菜,畲族风味菜,常用辣椒、姜、萝卜等腌制而成,称为糟辣椒、糟姜等;端午粽子,民间称牯角;乌饭,三月三的节令食品,是乌饭树(畲语称乌枝)的嫩叶捣细,用汁浸糯米,煮熟后即成乌黑发亮的乌饭。据说吃了乌饭即不怕蚂蚁咬。

1、东西岩景区

东西岩景区地处瓯江支流虎迹溪畔,位于丽水市区西北28公里的老竹畲族镇,景区面积2.5平方公里。是省级风景名胜区,整个景区属典型丹霞地貌,因东、西两巨岩对峙而得名。

景区有赤石楼、卓笔峰、清风峡、穿身洞、十宇峡、石梁飞虹、将军岩、剑劈石、桃花洞、七女峰、玉甑岩、水帘洞天、西明洞等景点。区内还有马尾松、杉木、木荷、香樟、泡桐、板栗、柿子、杨梅、油茶、杜鹃、山植等花木及大片竹。

2、惠明寺

惠明寺位于浙江省景宁县敕木山亚峰惠明泉山上,建于唐咸通二年(861),因惠明和尚而得名,清嘉庆十九年(1814)重建正殿,同治四年(1865)造后堂及左右轩,今仅存山门、石道及两侧残墙,天井原正殿木门残破,1982年后重建。据传当年寺僧与畲民在寺院周围辟地种茶。

誉满全球的“金奖惠明茶”即产于此古人云,深山藏古寺,惠明寺也不例外。惠明寺坐落在景宁鹤溪镇的敕木山上,海拔近800米。从小镇到惠明寺没有公交车,步行需要1个小时的山路。惠明寺是为纪念唐代高僧惠明而建,历经1000多年,文革期间彻底毁坏。

3、云中大漈

云中大漈景区位于浙江省景宁县中南部,在海拔1030米的中高山盆地内,年平均气温13℃。景区内有:建于南宋时期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思寺;树龄达1500年的亚洲之最柳杉王;“浙江绿谷十佳景点”之一雪花漈;景宁县第一高峰上山头;小佐梯田;还有护关桥、胡桥、银坑洞等。

这里明清时期曾出过9位进士、23位举人,有一直沿袭的“抢猪节”、“大漈罐”、“花鼓戏”等民俗特色文化。2003年被授予国际民俗摄影创作基地称号。

扩展资料

畲族以农业生产为主、狩猎经济为辅。早在公元7世纪,畲族先民就以自己辛勤的劳动开辟了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当时畲族先民的农业生产主要是“耕火田”,即“刀耕火种”,所耕之地多属于缺乏水源的旱地。

由于耕作粗放,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作物产量很低,加上长期居住在深山老林、野兽出没之地,所以狩猎经济一直比较发达。“农耕”与“狩猎”是畲族早期的生产特点。

明、清时期,是畲族先民向闽东、浙南大迁徙的时期。他们到达那里时,平坝地区已多为汉族居住,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已为汉族所垦殖。因此,他们只能开山劈岭,拓荒造田,新建家园。他们所到之处,荒山变茶园、沟壑变良田。畲族人民为开发祖国东南山区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景宁畲族自治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景宁畲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80536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3
下一篇 2023-04-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