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你的内容是做给谁看的?这是我们在输出内容前要搞清楚的问题
短视频作为品牌输出,需要建立一个人设,来打造专业形象。在思考药店要做的具体内容前,我们首先要想清楚药店要打造什么人设,因为人设和调性会影响内容。这个形象可以是有趣亲民的,专业严谨的,活泼可爱的,药店根据不同人设和调性来展现自身的形象定位。
针对顾客的人设不是固定的,这要看药店购买决策者的群体画像和具体规划。为什么是购买决策者而不是消费者,因为有的家庭可能是孩子或老人生病,但是由妈妈或孩子买药,因此打造人设时要考虑清楚你的内容是做给谁看的,顾客群如果是中年人,可能更喜欢严肃稳重的人设;如果是老年人,可能喜欢接地气的的人设;如果是年轻妈妈,可能更容易被卡通可爱的形象击中内心的柔软。
当然,这些不是绝对的,有的妈妈更偏向于短时间内快速科普的人设,便于快速获取内容做决策,所以视频内容的具体人设要三思。
知名微博号“丁香医生”就是这样的例子,早在做视频号前,就针对其年轻的顾客群,在公众号上打造“有趣亲民”的人设和“活泼轻松”的调性来科普医学知识,简单不失严谨,树立“轻松专业”的形象。后期丁香医生卖单价数千元的脱毛仪毫不费力。如果是抖音上一个不认识的主播在卖脱毛仪,你会觉得很不靠谱,因为没有前期形象的打造,你不知道这个主播的讲解是否可靠。丁香医生正是通过“轻松有趣”的专业形象来俘获了年轻群体的心,让销售事半功倍。
其次,你的内容具体要做什么?这是在制作内容时要想清楚的。
专业内容常见的是干货,以科普、常见用药、常见误区等“硬知识”为主。从这些点出发,科普话题的范围非常多,比如大家对自我健康的重视:夏天吃什么养生,饮食误区误解;比如用药基础知识,科普正确选药,品牌的选择等;比如针对目前抖音上盛行的民间偏方,完全可以以专业、正确的用药知识科普,在不良生态中去树立专业形象。
但是干货也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药品是敏感商品,对顾客意味着“不健康和疼痛”,因此比其他产品更难接近顾客。
第二,年轻人没有时间,老年人可能不愿意听“唠叨”,或者觉得复杂记不住。
第三,内容同质化。如果都是讲干货,讲药品差异,讲甲类OTC和乙类的区别,没有吸引力。
这就需要我们用非干货的内容,多维度,多方面的去补充调剂,而且在做这种相对“娱乐化”的内容时,我们尽量要保持内容的可传播性。
脑白金是一个百听不厌的例子。直到今天,很多老人在孩子送礼买产品时,仍然毫不犹豫点名要脑白金。“洗脑”的脑白金,十多年来在电视广告中始终坚持着一个使用场景:过年过节送礼的社交,至此,它的社交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本身的保健功能,成为中国人有面子的送礼首选。
药品类短视频同样可以洞察这样的人性心理,给内容注入社交价值,把视频本身作为一种可传播的沟通方式去输出。
比如每天固定时间发一个视频,提醒顾客该从沙发上起来运动一下腰腿了,或者该喝水了,该去跳广场舞了,能让不常在群里活跃的姑姑转到到家人群;一条定时喝水的视频提醒,能能成为苦于和儿女沟通的父母,去关心孩子,维系亲情的一个机会和渠道;一个专门做老年人保健品误区和养生科普的视频,可以让看到的年轻人迫不及待地转发给他们的爸妈..... 这样具有社交价值的内容,就是在用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方式,极大的增加传播性。
传统的药店人只能等着顾客上门,而互联网给了我们这个机会,你必须出现在人们眼前,因为你不这样做,你的顾客就可能去对手那里。在生产内容前,一定要想清楚明确的人设,这也会影响具体的内容,否则就是对牛d琴,不感兴趣;在制作内容时,要确保干货和具有社交价值的娱乐性、非干货内容的结合。抓住这两点,才能让短视频,更精准的达到人群,更易传播的到达。
1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