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我们看到,比亚迪的成功绝不是一个单项上的创新,而是系统的模式的成功。比亚迪用自己的创新逻辑,将这一模式从电池复制到手机部件,再复制到汽车都取得令业界震惊的快速发展。比亚迪的营销的主要策略:
价格:成本=售价-利润
“成本=售价-利润”是比亚迪技术运用的核心思维。比亚迪的“成本=售价-利润”的思维方式,使得比亚迪更加专注于成本的控制,比亚迪更加关心的是如何运用技术改进的方式来降低成本。比亚迪的做法是在现有的战场上,做到比竞争对手更加出色,以节约成本的研发来驱动技术创新。
比亚迪最让竞争对手惧怕的就是他的撒手锏——高性价比,以超高的性价比将产品投放市场,打乱现有的市场价格体系,迅速占领市场,是比亚迪的市场拓展的“简单”逻辑。
在汽车业,比亚迪的价格策略是更具杀伤力的“一半的价格”策略。从第一款新车F3开始,比亚迪就贯彻着这一策略。在外观上F3和丰田花冠有90%的相似度,甚至内里的部分零部件都可以通用,但价格不到花冠的一半。比亚迪后来推出的数款车型都复制了这种成功模式。微车F0高仿丰田AYGO,风格时尚,但价格只有4万左右;F3-R翻版上海通用凯越HRV,但售价只在6万左右;F6财富版则被业内称为比亚迪“凯凯定律”,即“凯美瑞的享受,凯越的价格”;而明年上市的新车T6与保时捷外型相似度达98%,价格只有保时捷的1/8。
产品:比亚迪式多元化
比亚迪造车,延续了比亚迪占据制高点,积累品牌能量,扩大品牌影响力的策略。比亚迪2003年刚一进入汽车制造业,就瞄准了汽车产业的最前沿——纯电动汽车。比亚迪先是研制出“铁电池”,续航旅程达400公里,普通家庭电源8小时可完成充电,专业充电站10分钟可以充满一半,一举解决了电动车续航旅程、充电电源等问题,进入电动车电源的世界领先行列。比亚迪更进一步推出了全球首款纯电动车E6,使得比亚迪这个汽车业初出茅庐的小子名噪一时,获得众多的关注。比亚迪对用新能源技术建立起来的品牌能量的运用也更加成熟,比亚迪的参展每次必定会带上这些尚未上市的新概念能源车,以此来打造比亚迪汽车的高技术的品牌形象。
渠道:超低成本“千店工程”
比亚迪汽车确定渠道建设工作目标,内定开始实施“千店工程”。具体包括:网络覆盖率要在省会城市达到100%、地级市达到80%以上、县级市达到70%以上、总网点达900个。按照恽力的估计,“千店工程”明年就会实现,全国1000家,平均每家每年销售800台车。
促销:低价促销模式
价格是消费者购车首要考虑因素,服务对于消费者购车的影响正在逐步提升,比亚迪在产品上主要有节能的巨大优势同时,低价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竞争优势。产品的性价比在中低端汽车中更具优势,“千店工程”将汽车的销售渠道大大的扩展同时,也降低了很大的销售成本,将更多的利润分给了经销商和消费者,是得比亚迪为更多消费者所接受。在售后附加服务上更是加大了投入如:“缤纷双月,全心回馈”除了开展技术人员服务技能大赛、提高服务人员服务水平以外,比亚迪售后还在终端积极开展针对消费者需求的服务活动。从比亚迪汽车A2网了解到,为了给车主提供贴心、实惠的服务,比亚迪F0、F3R启动了“缤纷双月,精彩双周” 精诚服务活动,以双周为一个服务周期,其中包括了清凉双周、安全双周、舒适双周、畅行双周,为车主在炎炎夏日送上一份清凉和舒爽。
差异化的分站式巡回上市。比亚迪公司的销售队伍组织模式有:差异化的分站式巡回上市,精准营销的市场与客户定位,袋鼠理论模式多元扩张,垂直整合术发展等。比亚迪股份公司创立于1995年,由20多人的规模起步,2003年成长为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生产商,同年组建比亚迪汽车。一体化战略比亚迪采用纵向一体化战略有利于节约上、下游企业在市场上进行购买和销售成本、控制原材料,保证关键材料的质量并获取客户的认可,但是企业一体化也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并且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1)前向一体化。汽车行业的增长潜力较大,国内市场尚未饱和,企业原有的销售商难以满足企业的销售需求。因此,比亚迪采用精准营销,建立个性化的顾客沟通服务体系,实现企业可度量的低成本扩张之路。08年、09年的高速增长,使企业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销售额节节攀升。至2010年末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点共1100多家,不得不说,大量扩张销售网点对比亚迪站稳市场功不可没。但是,分销商、代理商的迅速扩张没有考虑到市场的实际状况,由于管理滞后,致使分销商、代理商的投诉升级。比亚迪压榨了中间商的利润空间甚至使其出现亏损状况,导致中间商怨声载道,形成了“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局面。(2)后向一体化。比亚迪通过对关键原材料、零部件等投入的成本、质量及供应的可靠性,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稳步进行。后向一体化战略在汽车行业采用的较多,产品价格的稳定对企业而言非常关键,有利于控制成本,从而确保产品价格的稳定和质量的稳定。比亚迪拥有上游产业的供应商,通过统一的生产控制系统使其生产流程大大加快,产品与其他企业相比具有成本的优势。但是后向一体化的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研发投资数额较大且资产专用性较强,并且自己制造失去了从其他供应商处获得知识和专门技术的好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在汽车行业的退出成本。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