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至民国初年,蜀绣在国际上已有很高声誉,1915年在国际巴拿马赛中获金质奖章,产品远销南洋,欧、美、印、澳等地。清代还传说有一位蜀绣艺人王一凤,和其他名家绣制的动物四联屏获“巴拿马赛会”金质奖章的故事。那时,清政府在成都成立四川省劝工总局,内设刺绣科,聘请名家设计绣稿,同时钻研刺绣技法。有一天,劝工总局一位姓安的官员,来到刺绣科找到一位男绣工王一凤。他把一张五虎图画稿拿给王一凤看。
然后对他说:“王师傅,这张五虎图是一位有名的画家画的。但外国人对我国的画看不太懂。劝工总局要求你们刺绣科把这张五虎图绣制出来,送到巴拿马赛会上去参赛,你们要为中国人争志气!”王一凤听完便说:“安先生,既然劝工总局对我们这么信任,请你放心。”那位安官员听了王一凤的一席话便说:“有你这个表态,我就放心了。”安官员走后,王一凤把刺绣科的蜀绣名艺人召集起来开会,在绣房里,大家都静静地听着王一凤谈如何将这五虎图绣出特色。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许多古老的刺绣手艺已失传了,怕是绣不出非同凡响的绣品。但作为蜀绣古老技艺的传承人王一凤却鼓励大家说:“我们这次不仅仅是绣5只老虎,实际上是为咱中国人争志气。”他这一番话说的大家心里热血沸腾起来,当大家开始绣制五虎图的时,他们却发现绣出的样品还没有画上的精彩。
王一凤看后说:“这样的绣品我们决不能拿出去参赛,要重新绣制。”
但是离参赛的时间却越来越近了,可大家还是没有研究出更好的方法。王一凤一直思考如何才能让绣出的老虎,活灵活现。他突然想起到动物园去看真老虎。
第二天,他便来到动物园,观察老虎的每一个动作。忽然,他找到了灵感。便跑回刺绣坊,一个人绣起来。一连几天,他都在绣坊内不回家,专心致志的绣制那5只老虎。
这时大家也来向他献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在实践中还创造了几种针法,把我国水墨画的神韵移到了绣画中。
没多久,这幅五虎图便绣好了,劝工总局的安官员来取绣画时,他看到后连连称赞。这幅蜀绣作品被送到了巴拿马赛会参赛,竟然获得了“巴拿马赛会”获金质奖章。蜀绣从此走出国门,赢得了世界的赞誉。清代蜀绣已形成专业产业,仅成都市内已有很多绣铺,绘画,蜀绣高手云集,精美的绣品纷纷问世,蜀绣被誉为“天下无双之物”。
最能体现蜀绣的代表作有双面绣《芙蓉鲤鱼》、双面绣《熊猫》等。芙蓉是成都的市花,成都也称为锦城,鲤鱼也是成都的代表之一,而熊猫更是天府之国四川的国宝,充分体现了天府之国厚重的文化底蕴。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
羽毛扇遥指千军阵,锦缎裁几寸;
看铁马踏冰河,丝线缝韶华,红尘千帐灯;
山水一程风雪再一程……
一曲悠扬动听、荡气回肠的《蜀绣》带我们穿越到千年前的川西民间,绣女坐在绣绷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针一线埋头刺绣,不时盼着远方为国征战的情郎早日归来。千针万线温婉唯美,牵引着无限春光在如水锦缎上翩然翻飞,织就世间最美丽的情思,也缔造了艺术上的传奇,这就是对蜀绣最动人的诠释。
初识蜀绣,是在十年前。为了带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新媒体作品大赛”,特意安排参观四川省博物院作素材收集和刺绣体验。
步入博物院“蜀绣馆”,就被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刺绣作品吸引住了。那气势磅礴的山水、憨态可掬的熊猫、惟妙惟肖的花鸟鱼虫,无不展示出蜀绣技艺的巧夺天工。
讲解员介绍:“蜀绣又称川绣,起源于川西民间。它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据《全蜀艺文志》记载:“蜀土富饶,丝帛所产,民制作冰绣等物,号为冠天下。”可见当时蜀内刺绣之盛。这起源于中国的丝绸生产和织锦刺绣工艺,曾经孕育了万千锦绣作品并通过古老的丝绸之路运往西方。刺绣艺术在丝绸织绣中更是独树一帜,是我国工艺美术宝库中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早在汉末三国时,蜀绣就已经驰名天下。作为珍稀而昂贵的丝织品,它经常被蜀国用来交换北方的战马和其他物资,从而成为朝廷的主要财政来源和经济支柱。
据史料记载:汉以后至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79年),四川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为蜀绣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加之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大,进一步刺激了蜀绣业的飞速发展。在晋代,蜀绣以“蜀中之宝”的美誉闻名于世。
唐代末期,南诏进攻成都,除了掠夺金银、蜀绣,还大量劫掠蜀绣工匠,视之为奇珍异宝。
时至宋代,蜀绣之名已遍及神州,文献称蜀绣技法“穷工极巧”。
清朝时,蜀绣艺人吸取了历朝历代的刺绣技法,同时又不断创新。清政府提倡振兴实业,还在成都开办了“劝工局*”,劝工局下设刺绣科,专门管理蜀绣的生产和销售,极大地鼓励了蜀绣的生产。
清末至民国,蜀绣在国际上已享有很高声誉,在1915年国际巴拿马大赛中蜀绣作品荣获金奖。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刺绣题材增加了不少西方文化元素,历代西方名画用作刺绣图稿的蜀绣作品也大量涌现。
抗战时期,文化中心内迁,江南的许多画家和刺绣技工来到成都,为蜀绣的创新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解放后,政府在成都设立了蜀绣厂,蜀绣技艺不断创新,这时的蜀绣也登上了新的巅峰 。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除了从事刺绣的专业绣工外,农村的富余劳力也迅速加入到刺绣这一行列,给蜀绣这一古老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蜀绣作为中华文化一颗灿烂的明珠,其夺目光辉不仅源自它悠久的历史,更仰仗于它在这漫长岁月里不断传承与创新积淀下来的独特针法技艺。在蜀地文化的长期熏陶下,蜀绣技艺不断地发展完善,也形成了不同的分类:“单面绣”、“双面绣”、“三异绣”。
所谓单面绣,就是在一块丝绸缎面上,绣出单面图像,可以是山水、花草、人物、动物等精美图案,经过精心装裱后悬挂在墙上,供观者仔细欣赏的绣品。
双面绣是在一块底料上,一针同时绣出正反色彩同样图案的绣法。它和单面绣不同的是要求正反面针脚线路一样整齐均密。
三异绣是在双面异色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特点是:绣品正反两面异样、异针、异色。即正反两面对应部位图样不同,针法不同,色彩不同。它能使观赏者能在一幅绣品上欣赏到不同图案、不同针法、不同色彩的刺绣艺术形象。
蜀绣强调选料妥当、配色自然、气韵生动。不仅要求绣工在施针方向上要符合蜀绣的自然连贯规律,还要车拧自如、浑厚圆润,达到一气呵成、气韵连贯的艺术效果。
在蜀绣技艺千百年的传承中,大师们创造出了一百多种针法。不同的针法都能非常细腻地表现不同绣品的质感和光、色、形。根据不同的绣物把一根丝线分成多丝,多种颜色搭配,结合各种针法,使绣品色彩丰富,绣面针脚整齐、边如刀切、疏密有致,既充分体现画意,又比自然景物更加光彩瑰丽。
一根绣花针,牵着五彩丝线在软缎绸面上翩翩起舞,蜻蜓点水般轻巧的技法,好似优雅的芭蕾……蜀绣大师们的巧手在丝布上穿针引线,赋予了蜀绣一派清雅诗意,传承着蜀绣这一民间艺术瑰宝,让一件件绣品栩栩如生。鲤鱼的灵动、熊猫的憨态、山川的秀丽、花鸟的多姿,无不像一幅幅五彩写意,自针尖涓涓而出……
蜀绣,中国工艺美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沉淀了厚重的民族文化,我们需要传承的,不仅仅是她精湛的技艺,更是她所带给人们的美的感受和蓬勃的生命力。
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和民间蜀绣大师们共同推动并积极开展了“非遗蜀绣进学校、进社区”的传承活动,蜀绣这一传统技艺走近普通大众,受到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和广大市民的欢迎和喜爱。学生在校就能了解蜀绣,并在蜀绣大师的亲传中学到蜀绣这一古老技艺;社区的居民足不出小区就能成为非遗蜀绣传习的主体,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同。
“古老蜀绣领时尚,东方风来满眼春。”随着时代的发展,蜀绣也成为了时尚的新生命。她的生命已不仅仅停留在摆设物件上,而是走出深闺,与现代时尚逐渐紧扣,从艺术品开始慢慢融入人们的生活。一束束色彩鲜明,条纹柔美的刺绣之花随着衣饰的布局,或静默,或流动,流光溢彩,摇曳生姿,给人带来无限的艺术之美。
愿:蜀绣这一古老的优秀传统技艺之花在新时代的大花园里,风华尽展,越开越盛!
【芙蓉城】:四川省成都市的别名。后蜀孟昶于宫苑城上遍植木芙蓉,因以得名。简称蓉城。
【劝工局】:清末推行实业的省级机构。光绪三十年(1904年)设于成都旧皇城原宝川局旧址。试办进行各项近代工艺制作的企业及近代福利事业,并向全省推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