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销售案例小故事分享1:
玛克特·安德鲁从7岁开始推销女童子军小曲奇饼干以来,其销售额已经达到了8万多美元。这位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销售员不在乎你叫她“小姑娘”。每天放学之后,她都挨家挨户地去推销小曲奇饼干。经过几年锻炼,这位性格羞怯的小女孩变成了推销高手,在13岁时,她找到了营销秘诀。而这一切都从一个梦想开始。
玛克特·安德鲁的妈妈是美国纽约一家餐馆的服务员。爸爸在她8岁时离开了母女俩。玛克特和妈妈相依为命,生活虽然清苦,但是,她们有一个梦想:要一起环游世界。
“我现在拼命干活,好供你上大学。”一天,妈妈对她说,“等你大学 毕业 以后,你挣钱供我俩一起去环游世界,好吗?”
13岁时,她从女童子军杂志上看到一则消息说,推销女童子军小曲奇饼干最多的冠军将会得到一份嘉奖:两张环游世界的免费票。于是,她决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争取做销售额最高的那一位。
但是,仅有梦想是不够的。玛克特·安德鲁知道要实现这个梦想,还得有计划。
“一定要做得更专业些,穿上制服。”叔叔告诉她,“做生意时,就要穿得像那么一回事。当你在4点半或6点半,特别是在星期五晚上到达人家门口时,向他们请求多买一些你的商品。不管他们买还是不买,都要保持微笑,尊重顾客。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说让他们买你的饼干,而说请他们投资。”
当然,一定还有许多童子军都想要争取这两张免费票,一定还有许多童子军也有自己的计划。但是,只有玛克特·安德鲁坚持在放学后,穿上童子军制服,准备好挨家挨户去请求人们为她的梦想投资。
“嗨!您好!我有一个梦想,我想用卖童子军小曲奇的方式挣得两张免费票,好让我妈妈和我去环游世界。”她会站在人家门口说,“您愿意买一两打小曲奇饼干吗?”
那一年,玛克特·安德鲁卖出了3526盒童子军小曲奇,赢得了两张环游世界的免费票。从那以后,她一共卖出了4.2万盒童子军小曲奇,还多次在全美的销售会上发表演讲,她的传奇被拍成迪斯尼电影,她还是一本畅销书的两个作者之一,该书向人们介绍怎样销售小曲奇、公寓房、卡迪拉克轿车、电脑以及其他一切东西。
玛克特并不比其他成千上万年轻的或年老的心怀梦想的人更聪明或更外向,所不同的是,她发现了销售的秘密:不停地请求,坚持不懈。许多人甚至在开始推销前就失败了,其原因在于他们没有鼓起勇气要求得到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害怕被拒绝的心理导致我们中的许多人在有机会前就先拒绝了自己——不管我们推销的是什么。
其实每个人都在做推销。“你每天都在推销自己——在学校向老师推销,在公司向老板推销,向刚认识的人推销。”14岁的玛克特说,“我妈妈是服务员,她每天都在推销餐厅里的特色菜。市长和总统拉选票也是在推销自己……我眼睛所见到处都在做销售。做买卖是世界的一部分。”
人们请求得到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是需要勇气的。有勇气并不意味着不害怕,而是克服惧怕,坚持做下去。玛克特发现,越到后来,你越是坚持,整个过程也就越是容易,也更加有趣。
有一次,在电视实况转播中,制片人决定用最难的推销来为难她。玛克特被要求向现场的一位观众推销她的童子军小曲奇。
“您愿意投资一两打童子军小曲奇饼干吗?”她问。
“我一点都不想买。”他说,“我是联邦监狱看守人。每天晚上,我得安顿2000个强奸犯、抢劫犯、行凶犯、虐待 儿童 犯,让他们安静地睡觉。”
玛克特平静地反击道:“先生,如果您吃上一点童子军小曲奇,您就不会这么生气,也不会这么烦恼了。而且,先生,我想如果您能给2000个犯人都带一点童子军小曲奇回去的话,您的工作也会容易一些。”
最后,监狱看守人签了一张支票。
成功销售案例小故事分享2:
她出身良好,家人个个都才华横溢,又生得容颜姣好,天资聪颖。十四岁时,她开始写稿,十五岁就已经成为了编辑们不敢得罪的“小姐”,常常被编辑部追着要稿。她做过报刊记者,担任过电影杂志的编辑,后来又去英国修了学位,做过酒店主管,做过政府部门的新闻官,还在电视台当过编剧,可谓是资历极深。
做俗气的事,直到成功这样的女子,完全可以用她的才华去做些更体面的事情。或是谋得更高的职位。可她却用了将近五十年的时间来做一件事:写言情小说,开始是兼职写 文章 ,后来便辞了职,做起了专职作家,而且做得不亦乐乎。
她就是香港著名作家,人称“言情师太”的倪亦舒。
写言情小说,一向被人认为是登不了大雅之堂,而亦舒却做得用心。1945年出生的亦舒,写到现在。丝毫没有要封笔的意思。她曾表示自己精力尚足,十年内并不打算退休。香港的《明报》每周仍有她的专栏,刊登着她的新作。她的小说也是一版再版,销路仍然奇佳。
几十年来,亦舒做了许多事,采访、攻读学位,后来又结婚,生子,料理家务。生活不是不忙碌,她却从来不肯耽误写作。每天清晨五:最钟,亦舒准时起床,然后坐到书桌旁,喝一杯西米露红茶,然后开始她的写作,日日如此笔耕不辍。在亦舒的努力下。她终于成长为香港文坛上颇负盛名的畅销书作家,可是却依然保持着曾经的好习惯:永远有存稿,从来不拖稿。
有人曾经问亦舒,写了这么多“不入流”的言情小说,是不是觉得委屈,何况她的家人个个都生活得那样体面:哥哥倪匡是香港 文化 界的名人,弟弟倪亦靖25岁就读完机械科的博士,现在是新加坡的工程院士,其他几个兄弟姐妹,不是出色的会计师,就是化学工程师,或者任飞机工程师侄子又是众所周知的香港才子倪震。独独她,却一直在做一件俗气的事。
亦舒却坦然作答:“并不是所有俗气的事情都不值得做,只要一直做下去,就一定会有收获。言情小说里一样可以反映精彩生活。”亦舒这样说,也这样做了,把世故人情写得滴水不漏,又把自己的人生智慧纳入其中,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女性读者。帮助她们更加优雅自信地生活。随着时光推移,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迷恋于她的文字魅力,不少人对其文字爱不释手,看了又看,成了十足的“亦舒迷”。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精明的人,总是期冀着做更高雅的事,拥有更体面的工作。却鲜见有人能像亦舒这样守着俗事做下去。永远不气馁,也从来不骄不躁,直到做出不俗的成绩。也许我们该谨记:能者多劳,多劳多得,这是个不变的定律。即便你做的只是件俗气的事。
不了解客户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是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后果是:每年全球大概有30000个新推出的消费产品投入市场,但是90%都失败了。传统上,营销被定义为规划并执行创意、商品和服务构想、定价、促销与分销的流程,其目的是创造满足个人和组织目标的交易。这个定义本身没有问题,但在执行过程中,公司往往太过于注重产品,而忽视了顾客的需求。公司经常利用人口统计数据来预测需求,然后侧重于产品设计以满足公司设想中的需求。我们需要开启一种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的新营销思维。陈歆磊教授称之为“智慧的营销”。这种新营销思维与Eric Ries提出的“精益创业”概念异曲同工,即强调在与客户的交互中不断改进产品,真正帮助客户解决问题。
什么是“智慧的营销”?
营销到底是什么?关于营销的概念,世界各地的商学院每隔几年就会更新一次。2005年,Clayton M.Christensen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营销的新定义:“营销最根本的目的是找到消费者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设计产品来满足需求。”陈歆磊教授认为,这是营销最精华的部分,也是他所谓的“智慧的营销”的核心。
哈佛另一位教授Theodore Levitt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没人想要一把四分之一英寸的电钻,他们要的是一个四分之一英寸的洞!”如果电钻厂商一心想着生产质优价廉的电钻,这也没有错,但是也大错,错在他连竞争对手是谁都没有搞清楚如果他清楚顾客需要的只是一个洞,他就会知道竞争者是所有能为消费者打洞的人。这就是为什么每隔一段时间,一个行业会被另一个看似不相关的行业给颠覆了。营销的核心是如何找到顾客面临的问题。但是商业世界的反例比比皆是。随意举几例:
1985年,可口可乐公司花费几百万美元,经过各种调研、盲测,推出了一种新可乐。可是,这种新可乐上市仅三个月就因销量低迷而退市了。可口可乐公司困惑不解,盲测的时候大家不都很喜欢这种口味吗问题出在哪里?可口可乐公司不明白,消费者喜欢喝可口可乐,不是因为口感,而是因为喜欢这个品牌。在盲测中,别说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消费者甚至连可口可乐和某些超市自己出品的可乐都难以区分。
成功的营销,首先必须抓住顾客真实的需要。
再举个宝洁公司的例子。宝洁曾经推出一种叫做Febreze的清新剂,产品推出两个月,销售额远远低于预期,并开始出现下滑。为了找出原因,宝洁公司派出专业人士展开家访。在家访过程中,他们来到一户养了9只猫的人家。这家的主人很自豪地反问他们:“是不是很棒?这些猫一点味道都没有!”家访人员瞬间明白了Febreze失败的原因:爱猫的人根本不觉得猫有异味,就像抽烟的人不觉得自己身上有烟味,以去除异味为诉求点,自然难以打动消费者。
从上述失败与成功的案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大部分的营销失败不是由于开发不出产品,而是由于没有顾客来买。那么,有什么系统性的方法来锁定顾客需求呢?
第一,用精益创意的思维在与客户互动中完善产品第二:利用新技术。强调市场测试而不是细致的筹划强调顾客反馈而不是自我的直觉强调反复的设计和改进而不是前期大而全的产品研发。这三大特点,恰好与“智慧的营销”所倡导的主旨吻合,能确保公司生产的产品符合客户的实际需求,而不是自己的主观臆想。而传统的商业模式始于一个商业计划:详细描述可能的机会,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该计划提出的解决方案。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之下,大部分商业计划无法在和顾客的初次接触后生存下来。我们应尽快地将产品或概念传递给顾客以获取化们的反馈。需要了解你的目标顾客在那里,以便有效地传递信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