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是一个营销编辑

我曾是一个营销编辑,第1张

晚上11点,我关上了电脑。刚刚,我为近期出版的新书做了微信推荐页面,在公众号后台写文案,剪裁文字,打开photoshop制作插图,排版美化页面……屏幕熄灭的那一刹那,我突然意识到,刚刚我那一连串的 *** 作,都是曾经所熟悉的。

我曾是一个营销编辑

我毕业后进入出版社成为一名图书编辑。出版社规模小,也不分策划编辑和文字编辑,编辑就是策划编辑+文字编辑。

彼时社里没有营销编辑,我作为新人,兼做一部分新媒体运营工作和联系个别媒体的工作。但营销工作就像滚雪球,越是想做得好,工作内容和工作量就越多。日常编辑工作的节奏和思路很受此影响(因为本来就是半生不熟的新手,工作状态有点凌乱,心态也变得浮躁)。一年后,考虑到自己有着和别的编辑一样的考核压力,这种状态不是长久之计,我主动向领导说明无法一心两用。我的原意是希望领导招一位专职营销编辑,让我解脱。没想到领导说,要不你转岗做全职的营销编辑?我说,我的性格不太外向,不适合。领导说,性格不影响的。我想可能是社里太穷了,招不起人,就答应了。

可能还有一个潜在的原因。当时我在编辑工作上遇到一些小打击,心里有点怀疑自己情商和智商可能都没达到做学术图书编辑的能力。我想,是不是可以借此避开编辑前线,反省反省,修炼修炼,感觉自己可以胜任了再回来继续做编辑?我并不是想告别编辑岗,我的长远职业规划是做社科图书编辑,此信念坚定不移。

我只提了一个要求,就是我只做三到五年营销,在此期间我可以报选题,可以做书,之后我还要回到编辑岗。我觉得三到五年后社里应该没那么穷了,应该可以招得起营销;同时,三到五年也够我掌握图书营销的基本情况,也算没白历练一场。

就这样,我从编辑转到了营销,应该是社里历史上第一个营销。

工作内容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无非是从编辑兼营销,变成了营销兼编辑,但是工作节奏和整个人的状态却完全不一样了。

从工作状态来说,编辑转营销,不是说转就能转的,因为往往编辑手上都有不少选题待出版,那时我手上有几部待出版的稿子,都有截止时间,本就需要加班加点地干活。同时,转岗后,我放开手脚“大展鸿图”,把以前心里已经酝酿了很久但不敢去实践(怕影响看稿子的时间)的想法,都提上了日程。这样,我就变得很忙很忙,比转岗前还要忙,感觉每天都在自虐。别人可能晚上10:30已经睡觉了,我晚上11:30基本还在工作;别人可能早上9:00踩点打卡, 我8:00已经到社里了,基本是最早的一个。(后来年纪大了一点,身体吃不消了,早上就爬不起来了,经常徘徊在迟到的边缘。)

几个月后,我的稿子处理得差不多了,就搬到发行科。因为早前领导说过,做营销应当懂点发行。当时我只是觉得有点道理,但等到耳濡目染大半年后从发行科离开时,我觉得领导说得很有道理,因为我对没做的事情感觉有遗憾。如果有条件的话,我希望当时能够有时间接手一个省的业务,能够体会如何与客户沟通,如何开单发货,如何处理急务,如何沟通在地面店做营销,如何结算催款。很多道理和经验一定要亲身体会后才能深刻理解。但我想,如果时光倒流的话,恐怕还是不能实现这样的想法,因为我的工作量一直处于饱和状态,有心也无力。

后来我尽力做了很多弥补工作,比如积极与发行业务员沟通,了解他们日常的工作,也经常参加馆配会,体会在馆配现场奔忙的“吃土”状态,体会一次次被人拒绝的心情,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图书馆的不同需求,与不同的采购对话。我很积极,甚至比业务员还要积极,因为我知道我不会一直做这些事,但我实在迫切想要从发行的角度了解与理解图书市场。这些经历我至今回想仍旧觉得是有价值的。

久而久之,作为营销,我是发行科的半个成员,他们有人手需要或者有选题消息时,大多会首先想到我,聚餐也不会忘了我(此处特别感谢);而作为编辑,我是与发行沟通最顺畅的一个,因为能够理解他们说的话。可以说,我与发行的关系算是比较融洽了。但我并不觉得这个就是营销最终的状态,我觉得营销既然独立于发行部门,就应该有自己的思路。

所谓营销的思路,我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能理清楚,是在工作期间渐渐想明白的。比如,图书营销的目的是什么?自然是促进图书销售。但是很多出版社的营销后来都会发现,自己还有一部分“公关”的工作,要展示出版社的良好形象,传播出版社积极动态,所以,说是“营销”,其实是“宣传”。很多时候,说不清楚应该哪个部门的人去做的事情,也会落到营销的头上。这些事,要不要分孰轻孰重?还是说不要在意那么多?

营销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是怎么把书卖出去吗?那是发行的工作。在这个行业里有点经验的人都会明白,一本书的销售影响因素太多了,营销并不能踩到所有点,甚至不能踩到最重要的点。这也就是一本书畅销的功劳基本不属于营销,而滞销的责任却要营销担着的原因。有时候想想还是很郁闷的,没有成就感。

营销又是为谁服务的?为社领导服务吗?只做让领导喜欢、领导看得到的工作,这不是我的风格。为媒体服务吗?我只是觉得媒体是合作伙伴,可以尽力为媒体提供所需资源,但工作不至于为媒体服务。为读者服务吗?读者千千万万,众口难调,怎么服务?为编辑服务吗?每个编辑都恨不得自己做的书宣传得铺天盖地,但这可能吗?为发行服务吗?那营销编辑的工作和发行业务员的营销工作有什么区别?

最后我想明白了,我应当为好书服务,围绕好书的曝光和推广,做应当做的事情,做可以做的事情,此外与我无关。真正为好书服务,最后一定也有益于读者、编辑、发行、领导等。明确了自己的工作定位后,我觉得营销工作还是有意义的,这样的意义也成为我努力工作的一个动力。虽然工作内容无非是这些那些,但是定位如何还是影响着一个人的工作状态。后来,当我的定位被干扰时,其实也基本意味着我要离开这个岗位。这是我后来离开营销岗位才想明白的事情,想明白这一点,也为我以后的出版生涯设了一个预警。

但其实这些都是我个人的见解,因为日常工作没有前辈带领,没有人告诉我营销编辑每天要做什么,大部分时候我要靠自己去摸索,遇到困惑,尽管有时候可以请教领导,但大部分时候只能自己想办法,因而我的想法只能算是基于自己处境的野蛮生长。如果换一家出版社,或者有个学习的过程,可能我对于营销的想法会变得不一样。有此认识,哪怕很欣赏有些单位的营销做法,我也不会盲目模仿,也不喜欢自己向别人介绍经验,因为处境不一样。何谓处境?本社的出版方向、出版规模、在不同领域的知名度,作者群的社会影响力,常规书的成本、销量和利润,营销部门的人手、经费、资源,社领导的态度与见识,编辑和发行的营销意识和能力……都是营销编辑的处境,都是影响营销做法的现实因素。

还有一点,营销编辑必然会遇到的困惑,那就是,营销工作如何评价、考核?营销编辑常常需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还要接受高强度的工作,加班是家常便饭。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营销编辑并没有多劳多得,因为很难说清楚营销编辑的劳动创造了多少的价值。我也没想明白过,但是我想可以尝试基于自己的情况,做一些尝试。比如评价营销工作,对于领导而言是方便考核成绩,看看发多少年终奖;但是对于营销编辑而言,合理的评价也是自己工作的一个反馈。但这样的反馈并不一定是数字,冷冰冰的数字之外应当适当考虑一些带着温度的内容。我曾经和领导说过,我希望每年能够得到编辑对我工作的匿名评价。可能有人觉得我矫情,领导给你一个评价就结束了,还要劳动领导组织编辑评价你这一点点工作?另外,这个做法也不是所有营销编辑都能接受。但我有自己的考虑。我算是一个很用心工作的人,既然我用了心,又不能从图书的销量上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效,就希望从我所服务的书上得到反馈,当然,书不能说话,但书的责任编辑是可以说话的。我相信,众人的眼睛是雪亮的,每个人也有自己心里的一杆秤,营销工作做得如何,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够,哪怕比较苛刻,我也可以由此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尤其知道哪里做得不好,以后的工作自然也有参考。但比较遗憾,在我做营销的几年期间,社里没有实施这样的评价方式。

话说回来,以上都是一些非日常工作层面的思考,真正的日常工作是围绕着一本本新书的具体事务。就像上文所说,每个社每个营销编辑的处境是不一样的,加上做事的人难免都有自己的想法,因此具体的营销做法多多少少会不一样,具体表现在工作重心有差异。举个例子,出版社的知名度比较弱,但出书的品位和数量正在拉升阶段,那么在做新书曝光时,除了基本的营销做法之外,抓住几个品位比较接近的媒体重点合作,可能会是比较好的选择,不必为出版社微信和微博那点可怜的阅读量难过,也不必苦苦哀求一线媒体和大咖的关照,更不必费口舌吐槽领导只给任务不给经费,能做多少是多少,只要出版社各方面都在进步,营销的局面会越来越宽阔的。如果出版社总体没有进取心,编辑做不出几本好书,有没有营销又有什么区别。正因为有差异,所以我觉得也不必多说具体工作,否则本文会太长。

无论是基于本社情况对图书营销的总体思考,还是针对具体图书的具体营销做法,我在日常工作中越发理得清晰。但是我没有十足的信心说自己的工作做得很好,毕竟我全力以赴做营销工作也就两年半左右,很多方面待成熟、优化。两年前我离开营销岗位,之后很少再做营销工作,但一直关注着图书营销界的动态,看着比我更年轻的同行做得比我更好,有时也会被激发“老当益壮”的进取心。

在我做回策划编辑(也是文字编辑)之后,过去沉浸于营销的岁月可能让我在编辑工作上落后于同龄编辑。但我仍感念过去那段打了鸡血一样的岁月,这段经历是我此生编辑事业中一段重要的插曲。回想当初我决定转岗做营销之时,有同事劝我,工作是需要积累的,换岗位不利于积累。这是善意的劝告,也很有道理,但是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出版人,虽然志在编辑事业,但何必就着眼于编辑工作的积累?若干年后,在我怀着复杂的心情告别营销岗位时,我想起了在校时老师说过的话,“没有什么事情是白白经历的”。是的,我收获很多,虽然很难一一列明,但是我至少可以说,视野不一样了。

我很理解有些行业媒体上发表的营销编辑的抱怨,这是我们这个可怜行业的可怜之处之一,短期内应该无法改善。但我仍想说,无论如何,既然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就去好好做吧,在我们这个看重经验的行业,只有有所积累才有可能改善自己的处境;如果真的觉得无法承受,说明这份工作不适合你。

好了,行文至结尾,让我呼应一下开头吧,让我大晚上写微信推文的近期新书,正是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的经典作品《浮想录》。这本书近日当当网特价活动,原价45元,现价只要22.50元。精装本,值得入手阅读收藏。豆瓣点个“想读”也行。支持一下吧!

首先你需要知道什么是策划运营,岗位需要什么技能,你会什么和不会什么?之后就是你自己学习了,结合你销售的工作经验做综合分析,之后就是找几个公司面试,积累经验,真的上岗后就看你的专业能力了,努力吧,只要肯学习,一定可以的! 来自职Q用户:孙先生

首先你需要的是面试机会,其次你要有一整套的方案。第一轮面试是人力资源部门,第二轮才是需求单位,没有经验和相关资历往往第一轮就没有被选,第一轮过后就看你的相关知识储备,说的需求部门一愣一愣的你就是唯一人选了!但任何职位都不会比销售岗位赚钱!道理都懂 来自职Q用户:丁先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89442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