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买什么东西都有套路,拼团的,秒杀的,返现的,可以说促销手段是五花八门。但真正的底价,依旧是掌握在卖家手里。俗话说,买的没有卖的精。买车更是如此,你以为跑上三五家4s店,加了七八个汽车销售员的微信,就能胜券在握?想要低价买车,这还远远不够呢,去买车时,尽可能用上这3个“套路”。
第一个是购车时遇到的商家购车优惠活动,也许看起来优惠力度非常大,但是这也仅仅只是商家的贩卖手段,对于这所谓的优惠,一定要仔细看清楚,认清是国家的优惠政策还是商家的优惠政策,国家的优惠政策是类似于购置税减半这种,买车时稍微做点功课,这样别人就不会觉得你好忽悠。
第二个是抓准一个概念,裸车价格。成交价格里面还含有保险,购置税,上牌费用等等杂七杂八的。再谈价格的时候先集中精力谈裸车价,裸车价格下来了,税费也自然会低一些。不要被销售口中的特殊优惠,全套赠品忽悠,这些是他们的营销套路,对任何人都是这样说的。你可以说赠品那些最后再说,先把价格压到最接近自己心理价位的位置。裸车价敲定了以后,赠品也能慢慢磨下来,就看怎么巧用语言技巧了。
第三个就是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买车买房比较忌讳的就是热血上头,一次敲定。这样做可能会后悔。第一次了解报价后,不要透露自己心理价位,可做出价格不理想考虑其他车型或者其他品牌的意思。第二次再接触,可以接触上层人员,看有没有机会接触到销售经理之类的,他们给低价的权限更高一些。
买车即是个体力活,又是个细致活,一定要在付款之前做足功课,多跑几家4S店,多对比对比总归是没错的,最后祝大家都能买到自己满意的车。
近期,有消费者反映,某些保险销售人员为提高销售业绩,在保险产品销售过程中,向消费者提供与实际不符或让人误解的信息,诱导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存在套路营销、诱导消费、强制搭售等问题,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为此,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2年第5期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注意防范保险销售误导行为。
保险销售误导是指保险公司、保险代理机构、保险销售人员在保险销售业务活动中,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通过欺骗、隐瞒或者诱导的方式,对保险产品的情况作引人误解的宣传或者说明的行为。
销售误导行为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等权利。
表现一:隐瞒、混淆产品信息误导消费者。故意隐瞒保险产品属性,将具有相近保险责任的产品进行混淆,或混淆保险产品和其他理财产品,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比如以银行理财产品、银行存款、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其他金融产品的名义宣传销售保险产品;或者使用保险产品的分红率、结算利率等比率性指标,与银行存款利率、国债利率等其他金融产品收益率进行简单对比,给消费者造成误导,容易引发理赔争议或退保纠纷。
表现二:暗藏搭售误导消费者。在保险产品销售过程中,个别销售人员为提高销售业绩,以折扣优惠、公司规定、核保政策为由,变相误导消费者盲目投保高保额产品。也有部分网页、APP *** 作页面,以默认勾选、强制勾选等方式捆绑搭售,强制要求消费者购买非必要的产品或服务等,侵害了消费者自主选择权。
表现三:夸大保险责任或承诺保证收益误导消费者。在保险产品营销过程中,个别销售人员介绍保险责任时断章取义、避重就轻,夸大保险责任范围,弱化保险责任免除等关键信息。比如向投保人口头承诺“什么都能赔”,故意曲解保障范围误导消费者,给消费者理赔埋下隐患;或在销售分红险、投资连结险、万能险等人身保险新型产品时,存在只强调“高收益”而不展示不利信息、承诺保证收益等虚假宣传行为。
针对保险销售误导行为,中国银保监会不断完善制度、强化监管力度,联动相关单位齐抓共管,有力整治突破道德底线、漠视群众利益的行为。同时,中国银保监会消保局提示保险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时,不盲目跟风、不随意委托、不轻信“代理退保”“代理维权”,谨防销售误导风险。
一、不盲目跟风,确认保险合同内容后再投保
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公司订立的约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保险产品所提供的保障范围以合同条款中的保险责任为准,建议消费者根据自身保险需求,认真了解拟购买保险产品的承保机构、保障范围、除外责任、保费、保险金赔偿或给付条件等,选择最适合自己需求、风险承受能力和经济实力的保险产品。注意防范营销过程中混淆、模糊、夸大保险责任等风险。此外,在投保时,无论是线下投保或是线上投保,缴费前一定要仔细核对投保险种,在了解合同重要条款后再投保。
二、不随意委托,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消费者在选择和购买保险产品时,不要随意委托他人办理投保,不要随意签字授权,注意保管好重要证件、账号密码、验证码、人脸识别等个人信息,线上、线下投保务必做到本人确认,谨慎对待签字、授权、付费等重要环节,确保自己了解所签署或授权的协议内容。
三、不轻信“代理退保”“代理维权”,选择合法合理途径维权
如您对保险产品或服务有异议,或在购买保险过程中存在纠纷等,要注意保留相应证据,及时向保险公司投诉,或向行业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必要时还可以根据合同约定,申请仲裁或向法院起诉。通过正常渠道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不轻信“代理维权”“代理退保”等虚假承诺,不参与违背合同约定、提供虚假信息、编造事实的不法行为。
职场人,请不要多说话,才是最好的自我保护。1、自以为和别人关系好,其实你只是他获取信息的来源而已。一家公司的某区域销售总监刘先生,和董事长助理关系很好,经常一起聊天、吃饭。有时候还送董事长助理一些小礼物,不是非常贵重,但是精致典雅。
一次,公司营销副总离职,刘先生想通过董事长助理了解公司营销副总是外聘,还是内部提拔。
董事长助理自以为自己很聪明,找了一个合适的时间,顺口问了董事长一句话关于公司营销副总的人事安排。此事引起董事长内心的极度不适,直觉告诉他,自己的助理可能和其他管理者有私下交往……
于是,董事长安排公司HR秘密调查,发现董事长助理和某区域营销总监关系不一般,经常私下交往……
最后,董事长狠心地把自己的助理换掉了……
老王认为,职场上,不要以为和别人关系好,有交情,就是好事。很多时候,你只是别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而已。尤其公司领导的助理、司机、秘书、财务、审计等之类岗位,千万不要和不相关的人员走得太近,因为你的任何举动都有其他人在监控着呢。
2、自以为喝酒找到了知音,大放厥词,把本该属于秘密的事情公之于众。真正成熟的人,喝醉酒后,一句话也不说,就是睡觉,只有傻子喝醉酒后才会乱说话。几年前,一位房地产公司的营销总监喝醉后开始对公司高层品头论足,正兴奋时,公司HRVP电话打进来,让他明天办理离职手续……
老王认为,谁的职场都不顺心,但只要你把心态放平,你的职业就会顺利。职场顺不顺,多数是因为心态导致。但老王建议,在外面不要喝酒。如果一定要喝酒,请少喝!如果你喝醉了,请马上睡觉,千万不要醉酒说醉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