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这种实 *** 性比较强的工具类书籍,光了解概念和原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把它们运用在工作和生活中才算是真正把知识内化成了能力。其实这本营销圣经最让我佩服的地方不是它的深度和广度,而是它的迭代能力。作为“保鲜期”很短的工具书,作者需要根据营销环境的变化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才能保持内容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时代变迁的速度总是超出常人的想象,如果把五十年前的第一版和现在的第十五版放在一起,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两本书。曾经见过不少版本更新的书籍,都是在原书的基础上进行局部调整,增删一些内容。但科特勒走的却是“颠覆式创新”的路线,他的书从版面设计到内容编排就像刚“出炉”的新书一样,始终站在营销实践的最前沿来描述营销的基础性概念和解析各种品牌案例,与读者之间完全没有时空上的距离感。李敖生前曾经感叹自己“人书俱老”,但比他年纪还大的科特勒却让自己的书实现了“逆生长”,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一直持续迭代到现在,这种与时俱进的能力着实值得我们认真领悟和学习。
和《市场营销》相比,两本书的主要作者都是科特勒,在章节设置和内容编排上有不少相似的地方,每一章都包含了两个较长的品牌营销案例,而且配有讨论题和应用题,既强化了关键概念,又密切联系了营销实践。但《市场营销》的内容要稍微紧凑一些,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不同颜色的标题),每一个章节的结束部分都列出了关键术语; 而《营销管理》的内容覆盖面广,涉及到的概念和引用的案例都比较多,还专门设置了“营销洞见”和“营销备忘”栏目提供深度概念和实践解说,每一个章节的结束部分都有“本章小结”栏目,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重点概念。这两本书的内容编排各有侧重,特别是在对某些相同的原理或者概念进行阐述的时候,表现得特别明显。当《市场营销》简单概括某个概念(原理)的时候,《营销管理》却对后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或者当《市场营销》对某个概念(原理)讲解地较为深入透彻的时候,《营销管理》对后者只是粗略地提一下而已。比如制定营销战略中提及的SWOT分析,《市场营销》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下该分析原理(P57),而《营销管理》是从内(外)部环境的不同视角展开,并结合典型的品牌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P44-45)。又比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市场营销》用了好几页的篇幅从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行动、“超越绿色”行动以及产品环保责任制等多个方面来阐述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并列举了好几个知名品牌的案例进行辅助说明(P596-599);而《营销管理》只用了很少的篇幅来阐述企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P353)。这两本书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结合在一起看会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收获。
在认知上的收获:
认知1:自有品牌产品与无牌商品应该区别开来。
出处:自有品牌是零售商或者批发商自己开发的品牌产品。无牌商品就是那些没有品牌、包装简陋、十分便宜的常见商品。(P509-510)
解读:以前在超市里看到那些廉价、没有品牌标识的产品时,我都误以为是超市自产自销的,把它们等同于自有品牌的产品。通过学习相关知识,我了解到自有品牌的产品,不仅价格优惠,而且质量比较好;无牌商品虽然价格非常便宜,但是质量标准较低。
认知2:要想马儿跑得快,马儿还得多吃草。
出处:没有任何体系能同时满足分销成本最小化和客户服务能力最大化。(P515)
解读:不少企业都爱标榜自己要实现零库存,通过整合物流体系使产品直达顾客,我还以为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看了科特勒对市场物流目标的分析后,我对零库存的发展前景就没有那么乐观了。提高物流效率和最小化物流成本在实际 *** 作中是很难同时做到的,很多市场物流成本都是相互交织、彼此制约的关系。当企业产品的库存量降到最低甚至零的时候,会导致产品脱销、订单延误、计划外生产以及高成本的货物快运。就算企业提前进行了销量预测,或者对不同产品予以区别对待来降低库存成本,但一遇到突发情况就会运转失灵,不及时补救的话,就得承担供应链瘫痪的后果。至于那些按照订单生产的零库存策略,要么是为了满足客户的特殊需求,要么是客户对效率要求不高。
认知3:负面口碑也是口碑。
出处:任何病毒营销或口碑运动最终是否能够取得成功都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愿意与他人讨论有关信息。顾客评论有可能特别具有影响力。(P587)
解读:常言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负面信息在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和唤醒情绪方面的作用要大于正面信息。消费者喜欢转述负面口碑,将他们所听到的关于别人的负面消费体验传播出去。虽然负面口碑从表面上看对企业是不利的,但从传播的角度看却是有利的,只要企业擅长危机公关,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反而可以趁机提高知名度和扩大影响力。书上也指出,正面在线评论不如负面评论那么具有影响力或者价值。这种现象有点类似于逆营销形成的反d效应,越是被正规渠道禁止传播的东西,越能吸引更多人关注和购买。
认知4:销售额增长不一定表示销售代表的业绩好。
出处:每位顾客的平均销售额与毛利润的水平以及增长情况,在与公司的整体水平相比较时,数据变得更有意义。(P612)
解读:如果销售代表的某个业绩指标看起来很不错,比如产品的总销售额每年都在增长,并不一定表示他的业绩出色,还得留意其他指标的变动情况,像总毛利润就有可能是下降的,而且还低于公司的平均水平,说明该销售代表可能在不恰当的顾客身上浪费了太多时间,导致拜访成本增加,摊薄利润。
认知5:驱动营销新现实的核心力量。
出处:三大变革力量:科技、全球化和社会责任。(P13-15)
解读:科技创新给营销者带来新的市场和机会的同时,也带来挑战。不管是营销者还是顾客,都能通过网络获得强大的信息支持,并且顾客在营销活动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对隐私保护之类的自身权益更加关注,营销者也需要培养更多的应对和回应能力。未来的全球化会不断促进国家和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在全球行业中经营的企业越来越普遍,它们早已习惯在全球市场中评价和确立自己的定位;随着经营风险的加大,它们在识别和判断竞争对手上会面临更大的困难。未来社会责任的范围会越来越宽,对企业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企业需要变被动为主动,做对顾客、企业和地球的未来都有利的事,实现共同的可持续发展。
认知6:制定营销计划应该从全方位营销的维度来考虑。
出处:全方位营销观念是对各种营销活动的广度和相互依赖性有清楚认识的情况下,对营销项目、过程和活动的开发、设计和执行。全方位营销观念认为在营销中,任何事情都很重要。(P20-24)
解读:从全方位营销的维度来制定营销计划,不仅需要明确公司如何建立和维护有利可图的顾客关系,以及形成连接企业内外部关系的营销网络(关系营销);而且需要在营销策略(整合策略)和财务预测(绩效营销)上,通过设计多样化的营销活动并整合营销项目来为消费者创造、传播和传递价值。在对营销计划进行财务风险分析时,针对每一个影响盈利能力的不确定变量(财务和非财务回报)作为检测营销效果的指标,使财务预测的结果更客观,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性。
认知7:某个产品(服务)的品牌属性和品牌利益有可能是负相关的。
出处:在建立品牌定位时通常会碰到的困难是,构成共同点和差异点的许多属性和利益都是负相关的。消费者通常对属于负相关的两个属性或利益都想要得到最大。(P270-271)
解读:品牌属性是品牌的功能特性,品牌利益是品牌的价值所在。如果某品牌在功能特性上表现很好,比如价格实惠、外表好看,消费者反而会怀疑它的质量和实用性,滋生潜在的消极联想。营销人员为了实现品牌属性和利益的平衡,必须在这两个维度都表现良好,转变消费者的联想模式,变负相关为正相关。
认知8:产品差异化比服务差异化更有效。
出处: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顾客已经把服务看作十分类似甚至是相同的产品了,所以他们更多的是关注服务的价格,而不是服务提供者。(P387)
解读:产品差异化的方式包括形式、特色、性能、质量、耐用性、可靠性、可维修性、风格和定制化;而服务差异化的方式包括容易度、交货、安装、顾客培训、顾客咨询、维护与修理以及退货。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对产品的评判标准比较具象化,顾客很容易识别出某种产品与竞争对手产品之间的差异;而对服务的评判标准相对模糊抽象一些,顾客往往不是很在意某种服务与竞争对手的服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会认为不同提供者的服务都差不多。相比服务由谁来提供,他们更在乎价格是否合理。
认知9:内部销售人员的重要性。
出处:为了降低成本、减少对外部销售人员的时间需求并充分利用技术创新,许多公司扩大了内部销售团队的规模和职责。(P609)
解读:企业不仅需要外部销售人员,也需要内部销售人员。外部销售人员外出拜访顾客,花费较高,内部销售人员在公司通过电话、互联网、社交媒体互动或接待来访的潜在顾客等方式开展业务,花费较低。内部销售人员负责挖掘新客户,为外部销售人员提供信息支持,使他们有更多时间向主要客户推销和寻找潜在新客户。
市场营销(marketing),就是 识别并满足人类和社会的需要 。对市场营销最简洁的定义,就是“ 满足别人并获得利润 ”。市场营销可以把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转变为商机。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为市场营销下了一个定义,认为市场营销是一项 有组织的活动,包括创造、传播和交付顾客价值和管理顾客关系的一系列过程 ,从而使利益相关者和企业都从中受益。
我们可以把 营销管理 (marketing manage-ment)看作艺术和科学的结合——选择目标市场,并通过创造、交付和传播优质的顾客价值来获得顾客、挽留顾客和提升顾客的科学与艺术。
一般而言,营销者主要经营以下十大类产品:有形的产品、服务、事件、体验、人物、场所、产权、组织、信息和想法。
体验
通过合理地把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组合起来,企业往往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营销体验。现在,有许多提供体验各种经历的市场:例如,在棒球训练营花上一个星期的时间,与一些退役的棒球队员举行比赛,或付钱指挥芝加哥交响乐队演奏五分钟,或是攀登珠穆朗玛峰等。
人物
“名人营销”已经成为营销的重要手段。艺术家、音乐家、首席执行官、医生、高收人的律师、金融家和其他专业人士都从名人营销中获益不少。建立自我品牌,建议每个人都要努力使自己成为“知名品牌”。
场所
城市、州、地区和整个国家都致力于吸引游客、居民、工厂和公司总部。场所营销者包括专业开发专家、房地产代理商、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协会和广告关系代理商等。
产权
产权是所有者的无形权利,包括不动产(房地产)和金融资产(股票或债券)。
组织
组织总是积极致力于在目标顾客心中建立起强势的、宜人的、独特的品牌形象。
信息
信息的生产、包装和分销是一个重要行业。诸如图书、学校和大学等都在以一定的价格面向父母、学生和社区对信息进行生产、营销和分销。
想法
每种市场供应物都包括基本的观念/创意。社会营销者往往在忙于推广诸如下列创意:“别让朋友酒后驾车”和“不要浪费才智”。
营销者和潜在顾客
营销者(marketer)是那些从潜在顾客(prospect)那里寻求响应的人,如寻求潜在顾客的注意力、购买行为、选票或捐赠等。营销者往往很善于 刺激消费者对其公司产品的需求 。营销者需要努力去影响需求的水平、时机和构成,以便使其符合组织的目标。
八种需求 :
营销者都必须确定 每种潜在需求的基本原因 ,然后 制定出促使该种需求朝着自己所期望的需求类型转化的行动方案 。
市场
有关市场的传统观念认为, 市场是买方和卖方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换的实地场所 。经济学家则把市场定义为“ 对某一特定产品或一类产品进行交易的买方与卖方的集合 ”(房地产市场或粮食市场)。营销者经常利用市场(market)这个术语来指代各种各样的顾客。一般而言,他们往往把 卖方的集合看作行业 ,而把 买方看作市场 。
主要的顾客市场
主要的顾客市场包括消费者市场、组织市场、全球市场和非营利市场。
需要是 人类最基本的要求 ,如人类需要空气、食物、水、衣服和住所。当 存在具体的商品来满足需要 的时候,需要就转变成 欲望 了。欲望往往是受特定的社会所制约的。需求是 有支付能力购买具体的商品来满足的欲望 。
有些顾客并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或者说他们根本不能描述出自己的需要。可以从以下五种需要模型中加以分析:
只是对消费者明确表述的需求做出反应,可能会误导消费者。
企业就应该帮助顾客学习,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营销者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对市场进行细分。通过分析顾客的人口统计信息、心理特征信息和行为差异信息,往往可以识别出具有不同产品与服务需求的不同顾客群体。
在进行市场细分之后,营销者还必须分析判断哪个细分市场存在最大的市场机会,即选择自己的目标市场。
然后,企业需要针对自己所选择的每个细分市场开发特定的市场供应物,并使目标市场认可该供应物能够为其带来某些核心利益。
为了接触到目标市场,营销者往往可以利用三种营销渠道。
营销者可以通过 传播渠道 发送信息,并从目标顾客那里获得信息。这种渠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信件、电话、布告栏、海报、传单、光盘、录音磁带和互联网等。
营销者利用 分销渠道 向购买者和使用者展现、销售或交付有形产品或服务。其中,分销渠道可以是直接渠道,如通过网络、邮件、移动电话或者电话进行直销,也可以是间接渠道,即通过分销商、批发商、零售商和代理间接进行销售。
营销者也可以通过 服务渠道 与潜在顾客进行交易。其中,服务渠道包括仓库、运输公司、银行和保险公司等促进交易的机构或个体。
竟争包括所有的现实竞争对手、潜在竞争对手和购买者可能考虑的替代产品。
市场营销环境主要包括任务环境和宏观环境两大类。
任务环境是指从事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分销和促销的组织或个体,具体包括生产企业、供应商、分销商、经销商和目标顾客。
宏观环境主要包括六类环境因素,分别是 人口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技术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
生产观念
生产观念(production concept)认为,消费者喜欢那些随处能够购买到的、价格低廉的产品。
产品观念
产品观念(product concept)认为,消费者喜欢那些具有最高质量、性能水平或富有创新特色的产品。
推销观念
推销观念(selling concept)认为,如果任其自然发展,消费者和企业并不会足量购买所需要的产品。
营销观念
营销观念(marketing concept)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的,强调“以顾客为中心”,“先感知再反应”。
全方位营销观念
全方位营销(holistic marketing)观念是以开发、设计和实施营销计划、过程及活动为基础的,但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上述营销计划、营销过程和营销活动的广度和彼此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全方位营销者认为,在营销实践中每个细节都是特别重要的,广泛的、整合的视角不可或缺。
它的四个主题: 关系营销、整合营销、内部营销和绩效营销 。
麦卡锡(McCarthy)把不同的营销活动概括成四大类营销组合工具,即营销中的4p: 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地点(place)和促销(promotion) 。
用一个月的时间读了一本书。刚拿到《营销管理》的时候,完全没意识到原来这本书这么大这么厚。上一次拿到这种大部头的书还是“中国美术史教材”。那么,我也可以理所当然的认为这本《营销管理》是一本教材级的百宝书。里面有关于营销方方面面的知识和见解,还有“如何做营销”的手段与方法。
营销不是一条单支线,而是全方面的团队协作。虽然书的主题是“营销管理”,但是任何一位与企业管理相关,以及做广告的人都需要读这本书。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本可以扩大视野,撑大格局的书。
1、知道的越少,越觉得全天下“白痴”真多。
甲乙方的对立一方面是在事情本身的冲突,也有为了“吐槽”而建立的,更有是认知的冲突。双方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以自我为主要包容对象,自然很难在沟通上达到平衡。
首先是甲乙方对各自的专业都不甚了解。甲方觉得最好马上改稿越快越好。乙方认为你这是要逼我上山吗?很多事情只是看着简单,要不你来?
有时候乙方会觉得这么点预算,怎么做创意?想得挺多,花钱太少,做不了!而甲方会认为,这个部分的预算够多了,怎么随便做了PPT都要花钱?
可以负责任的说,广告人的专业在创意的表达与技术的呈现上花非常多的时间,但是人性研究的太少。对营销、管理等内容也涉猎不足。
不仅是乙方,甲方对于营销管理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大部分的Boss不是正规军,对于战略定位及整合营销的把握是欠缺方向的。这也是为什么CEO经过一番风雨打下一座江山后都会不断充电学习,精进管理和战略定位的把握。
2、当大家的认知能在一条线的时候,谈话才刚刚开始。
甲方如果永远站在成本角度考虑,心里没有战略愿景的话,是永远不可能花费太多钱在营销上的。因为看不懂不敢投不敢做,只做自己能把握的。但是小打小闹一番后,证明一下“自己不投广告是对的”。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或者是已经对营销有意识,但是不敢投,很难跨出那一步,心里痒痒但是动作没有。
对我来说,这本书收获最大的地方在于让我更为坚定自己要走的战略营销的路子是对的。只有坚持的战略的方向才能走好每一步。并且,整合营销,对于企业就是全息,每个人每个产品都是营销的窗口马虎不得。同时,营销要有目标。不管是资金还是战略战术,都是以目标为导向的。我要企业有什么样的产出,吸引多少目标消费者,布局多少区域能够达成目标,都需要“制定目标”。往往没有“目标”的战斗最后都会觉得乏力。自己都不敢想,想不到的时候,事情怎么会成?
3、好书要反复读。
以前我看书也挺快的,单独记笔记的不多。当感悟不够的时候,忘得也快。从德鲁克的管理开始写笔记到现在读完科特勒营销,花了接近69天的时间。如果问我记得多少,恐怕也不是那么多,但是有一点,感悟都是自己的,很多时候是印心了。当遇到事情的时候,可以想想,回头知道翻翻书,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方向对不对,做的决定对不对的时候就成功了。
4、打卡分享,一方面对激励自己;另一方面,如果对你有用,我深感幸福。
不得不说,每天更新写作是一件需要坚持的事情。去年做过一次,坚持了100天,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坚持下去。或者说,不想在没观点的时候”写日记“。后来突然意识到,读书做笔记是一件和写作相关并且能有产出又相对有意义的事情,所以就开始了我的读书笔记之旅。
现在我出了两本书的读书笔记,接着还会继续读战略营销管理相关的书籍,并且记录下来。
5、愿大家安好,愿共同成长,一起进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