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读自己写的东西。作为一个初学者,因为无法做到下笔成章,一般写完一段就要反复读一读,感受一下是否行文流畅,是否词句优美;写好一章则不知道要读上几遍,反正读读改改,到满意为止,这是为了写而读。
由于没有什么读者,我会隔一段时间,就从头读一遍自己写的东西,为自己提振士气,这是为了读而读。
然而有一天,就在这样的日常 *** 作过程中,我突然发现,我“读懂了自己”,确切地说,我在自己写的文章里读到了躲在文字背后的另一个自己。如果读文的我受意识支配,那么写文的我则受潜意识支配。
精神分析说通往潜意识有四种途径:催眠,梦境,自由联想,口误、笔误。写作应该属于自由联想范畴。如果说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情节在写作之时,都是经由意识指引,主动创造的,或者说是由意识决定的,那么问题来了,意识的决定依据又是什么呢?这些创意进入到意识以后,就被写了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又做了写什么呢。
我发现自己这样而不是那样设定小说情节,似乎不是因主观意识参与而决定的。因为写的时候,那些情节是自动出现在脑海中,然后就写了下来,意识仅仅做了确认,甚至连确认也没做。例如:女主角出差送给男主角的礼物是一支钢笔,因为她去的那个城市的钢笔很有名,而他也爱写字。由意识做出判断,这样写当然说得过去。但我却宁愿相信,潜意识早就安排好了这个“礼物”。理由也非如上所说,而是,现实中,我喜欢笔,更重要的是,我送过她一支笔,这才是小说中礼物以钢笔形式出现的原因。
这现象是否表明我仍对她有忘而不能的情感,对那段往事有放而不舍的眷恋,这是我读懂自己之后需要考虑和澄清的。
当然,发现这种情况于现实层面的写作可能无任何意义,因为高手们不会纠结是意识还是潜意识让他们写出了优秀的作品,而我纠结再三也依然还在为如何写出让人心动的文字殚精竭虑。但毋庸置疑的是,我的确可以通过自己的文字,与另一个自己沟通,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对话,也即精神分析说的潜意识意识化。这个认识使我能够扩大意识范畴,进而自我疗愈,进而走向觉醒。
引用一些古人的观点,作为此观点的佐证。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
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有意识的思考促成了写作,而写作则打开了潜意识思考的大门。每个人都可能因此收获一份源于自己内心深处的特殊馈赠。它不但是礼物也是使命。我已经在文字中遇见自己,接下来我要重新认识自己,用心感受自己,最终成为自己。
看到潜意识广告这个名词我是有点懵的,我知道弗洛伊德的潜意识,也学着广告心理学,我今儿还是第一次见潜意识广告,它真的存在吗?你又对它了解多少呢?如果存在,生活中有哪些案例可以说明?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习这个“潜意识广告”。
首先给大家补充一下关于什么是潜意识,它的提出者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把人的意识比作一座冰山,我们日常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意识就是复出海面的冰山一角,隐藏在冰山下的一大部分内容是人的潜意识和前意识,潜意识在最底层,是人内心最深层的结构,有时候也叫无意识。那潜意识什么时候和广告联系上的呢?
据悉,潜意识广告理论最早是在美国由维卡瑞提出,利用了消费者的潜意识知觉进行广告刺激,然后不知不觉中促成人们的掏钱购买行为。也就是说,在广告中植入一些只被人们潜意识所吸收的商品信息刺激,有意无意就影响到你的行为,增加购买欲望。维卡瑞为此做了一个关于可口可乐的潜意识广告实验,事实证明,这样的潜意识信息干扰的确奏效,有点催眠的感觉,但又不是催眠的做法,我觉得它也是存在的。
对于潜意识广告,人们称之为魔鬼营销,能在短时间内影响消费者,刺激购买,达到营销的目的,但是这有悖伦理,与法律相冲突,人们对它的作用褒贬不一,世界上最好的潜意识广告往往都是在不经意的时候产生的,刻意为之的反而反响平平,再往下给大家罗列几个有名的潜意识广告。
驼牌香烟:
每当消费者看到这个广告, 就自然而然的会联想到一个裸体男士挺着他的“香烟”,阳刚性感,无意间打动了无数男性消费者以及他们的另一半。
相类似的还有可口可乐的字体、“Pirates of Caribbean” 电影海报、SFX杂志LOGO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