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区别是什么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区别是什么,第1张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区别是基本结构不同、输入输出不同、意识控制程度不同、学习速度不同、记忆储存不同、测量角度不同。

1、基本结构不同

陈述性知识是符号所代表的概念、命题与原理表征的意义,掌握陈述性知识的关键是理解符号所表征的意义;程序性知识是对陈述性知识的应用,其基本结构是动作或产生式,形成程序性知识的关键是对 *** 作方法的熟练掌握。

2、输入输出不同

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态的,容易用言语表达清楚;程序性知识是相对动态的,不容易用言语表达清楚。

3、意识控制程度不同

陈述性知识的意识控制程度较高,激活速度较慢,往往是有意识地搜寻过程;程序性知识的意识控制程度较低,激活速度较快。

4、学习速度不同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速度较快,能在短时期内突飞猛进或积累,但遗忘也快;程序性知识学习速度慢,需要大量的练习才会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程序性知识属于过度学习,因而保持比陈述性知识牢固。

5、记忆储存不同

由于陈述性知识具有结构化、层次化的特点,因而陈述性知识的储存呈现非独立的网络性,其迁移具有叠加扩充的特性;程序性知识的储存呈现独立的模块性,程序性知识的迁移具有序列转移的特性。

6、测量角度不同

陈述性知识通过口头或书面陈述或告诉的方式测量;程序性知识只能通过观察行为,是否能做、会做什么的方式测量。

1)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事件等信息的表达。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 *** 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 *** 作程序。

2) 共同点:二者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表征的特征完全不同,但两种表征方式都旨在使知识既能在长时记忆中得到经济的表征,又能在有限的工作记忆容量中被灵活的使用

3)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主要区别在:

① 知识类型不同: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

② 表征方式和功能不同:陈述性知识主要通过网络化和结构性来表征观(命题、表象、线性次序、图式)念间的联系,为人考虑或反思事物之间的联系提供方便;程序性知识主要通过目的流将一系列条件-行动组装起来(产生式),体现了人会在何种条件下采取何种行动来达到一系列中间的子目标,并最终达到总目标。

③ 静态和动态之分: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态的知识,反映事物的状况及其联系;而程序性知识则要对信息进行某种运作从而使之发生转变。

④ 获得的速度和方式不同。陈述性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激活的传播来完成,而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更多的依赖于程序化和自动化;陈述性知识的获得速度较快,图式经历的时间稍长,命题往往在几秒钟内就被掌握,程序性知识获得速度要慢的多,有的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究其原因,是由于两类知识对人的生存有着完全不同的影响,程序性知识直接引发或控制人的行为,所以人在获得此类知识时不得不小心谨慎。

⑤ 作出改变的难易程度不同:对于陈述性知识,修改比较容易,当然对一些定型的图式进行修改也比较困难;对于程序性知识,在获取的早期修改比较容易,然而一旦他们在人的记忆中被编码且达到自动化,修改起来就会相当困难。

⑥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达到的标准不同,检验陈述性知识是通过看其能否被陈述、描述,而检验程序性知识则是通过看其能否被 *** 作和实施。

4)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学习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陈述性阶段才能进入程序性阶段。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就是陈述性知识向技能的转化过程。练习与反馈是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重要条件。程序性知识的运用有助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在人类的绝大多数的活动中,这两类知识是共同参与,互为条件的。

程序性知识包括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和动作技能。

程序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有意识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其存在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办事的 *** 作步骤,是关于“怎么办”的知识。在学习过程性知识的第一个阶段,是习得过程性知识的陈述性形式,新知识进入原有的命题网络,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

第二阶段,经过各种变式练习,使贮存于命题网络中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以产生式系统表征和贮存的程序性知识。第三阶段,过程性知识依据线索被提取出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现代知识观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 *** 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怎么想”“怎么做”的问题,主要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两个亚类。心智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认知策略也可叫策略性知识,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

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点:(1)展开性策略:在程序性知识的教学中,应该重视向学生演示程序 *** 作的展开的、完整的、精细的过程,以帮助学生明确 *** 作程序及其 *** 作步骤。示范及联系的讲解应注重程序性知识的执行过程的演练、分析和评价。(2)变式策略:变式是促进概括化的有效方法。(3)比较策略:比较是指在呈现感性材料或例证时,与正例相匹配呈现一些较易混淆的典型反例,以促进分化的顺利进行,并提高其准确性。反例尽可能选择那些与正例具有较多共同点的非本质特征,仅有少数本质特征不同的例子,或者能直接矫正学习者以往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已经形成的带有普遍性误解的例子。(4)辅助辨别策略:教师运用一些独特的、想象的、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辅助方法,来增强学生对符号模式、规则等的记忆和辨别。(5)练习与反馈策略:教师设置的联系应该数量充分,难度多样,安排合理。提供反馈是保证程序性知识的准确性的有力手段。(6)条件化策略:教师要经常注意提醒和帮助学生进行将知识“条理化”的工作。(7)分解性策略:分解性的训练能促进学生学会建立子目标的策略,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防止学生形成不恰当的程序组合。

第五章 学习及神经生物学基础

1联想式学习及其特点:

①联想学习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所引起的脑内两个以上的中枢兴奋之间,形成的联结而实现的学习过程。分三种类型:尝试与错误学习、经典条件反射、 *** 作式条件反射。②三者的共同特点是:环境条件中的变化着的动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近性,造成脑内两个或多个中枢兴奋性的同时变化,从而形成脑内中枢的暂时联系。因此,这三种学习模式统称为联想式学习,包含着外部动因(CS——US)间的联结、刺激—反应(S——R)间的联结和脑内中枢的联结(暂时联系)。

2非联想式学习,两种模式及区别:①非联想式学习:行为变化仅由单一模式的刺激重复呈现而引起,与之相应在脑内引起单一感受系统的兴奋变化。②非联想式学习有两种模式:习惯化、敏感化。区别:习惯化是由生物学意义不明确的无关刺激重复作用而引起;敏感化是由显著生物学意义的刺激,如痛觉刺激重复作用造成。

3程序性学习及其脑中枢位、经典实验。

①程序性学习:无论是联想式学习还是非联想式学习,经过多次训练可以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这时的学习模式出现了新的特点,短潜伏期的快速反应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②其脑中枢是小脑深部核。③在生理心理学研究中的经典实验——兔瞬眼条件反射实验。

4认知学习:高等灵长类和人类的许多学习过程,并不总是建立在重复的个体经验基础之上,往往一次性观察或摹仿就会完成,被称为“顿悟式学习”。这种学习模式建立在视觉认知过程的基础之上,又称为认知学习。

5味-厌恶学习行为模式,即具有联想式学习的特点,也具有非联想式学习的特点。

6论述脑等位论与机能定位论的统一:

(1)脑等位论的思想认为暂时联系的形成是神经系统的普遍功能,并不是大脑皮层的特殊功能。①美国学者拉施里研究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大脑的等位性、整体性机能原则。不论损毁或切除的皮层部位有何不同,只要10%-50%的大脑皮层损坏,动物学习行为就受到影响。其动物学习障碍与损毁皮层部位的大小成正比。损毁50%皮层就使动物完全丧失学习能力。②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赖以形成的暂时联系是大脑皮层的特殊功能。暂时性联系只能发生在皮层-皮层、皮层-皮层下或皮层下-皮层的中枢之间。所以,他提出健康的、功能正常的大脑皮层是动物建立条件反射的重要前提。③大量的实验证明,没有大脑皮层的动物,甚至低等软体动物都能建立条件反射。切除大脑的动物仍可建立经典瞬眼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建立的重要脑结构是小脑。因此,现在公认的经典条件反射建立的基础是,暂时联系的接通是神经系统的普遍特性,并不是大脑皮层的特殊功能。

(2)脑机能定位论认为因学习类型和复杂程度不同,完成学习过程的脑网络组成也就有所不同。如①简单运动条件反射最必要的中枢位于小脑②简单空间辨别学习的中枢位于海马③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变化的快速条件反射形成的中枢位于杏仁核④复杂空间关系或视觉认知学习,是由下颞叶或颞顶枕联络区皮层实现复杂时间、空间综合学习由前额叶皮层完成。

(3)由此可见,尽管暂时联系的形成是神经系统的普遍功能,符合脑等位论思想,但因学习类型和复杂程度不同,完成学习过程的脑网络组成也就有所不同,这又符合机能定位的思想。脑机能的整体性和等位性与机能定位性同时存在于学习过程,是脑功能对立统一体的两个侧面。

7①远离枕叶颞下回的部分与三维物体的认知学习有关,②与枕叶邻近颞下回的部分与二维图形鉴别学习有关。

8颞顶枕联络区皮层的功能及实验(延缓不匹配训练,它证明什么问题?):颞顶枕联络区皮层在复杂空间关系、视觉认知学习和延缓记忆中有重要的作用。

(1)延缓物体不匹配实验:首先让猴观察一个圆柱体,当它将圆柱体移开会发现下面有一小块食物。间隔10秒钟后,猴的面前出现两个物体,一个是刚刚见过的圆柱体,另一个是未见过的长方形。这时猴移动长方体也会得到一小块食物,如果它移动曾见过的圆柱体得不到食物。训练几日,这种行为模式就得到巩固。然后,对猴手术损毁与枕叶相邻的两半球颞下回,需训练73次才能重新习得这种行为;而损毁与枕叶远隔部位的颞下回,训练1500次仍不能重新学会这种行为模式。将行为训练中匹配时间间隔从10秒逐渐延长达120秒,损毁与枕叶相邻的颞下回,不影响逐渐延长的延缓反应;损毁远隔枕叶的颞下回,猴不能学习延缓的不匹配行为。

(2)实验结果证明在认知学习行为和物体记忆中,远隔枕叶的颞下回具有重要作用。电刺激颞中回和记录颞下回神经元单位发放的实验研究,也证明了颞下回在不同颜色物体匹配学习和延缓记忆中具有重要作用。

9前额叶联络区皮层的功能及实验(延缓反应和交替延缓反应,它证明的问题)

前额叶联络区与空间辨别学习和短时记忆的功能有关。

(1)杰克逊的延缓反应实验:让猴观察眼前的两个食盘,其中一盘内有食物,然后将两食盘盖起来再用幕布将它们遮起以避免猴盯食盘。几秒或几分钟后将幕布拿开,观察猴子首先打开哪个食盘盖。如果猴打开原先放好食物的食盘盖,它就会得到食物奖励。对实验程序稍加修改,只有当猴记住前一次获得奖励食盘的位置,下一次打开另一位置食盘的盖,才能再次得到奖励。这种行为模式称为交替延缓反应。

(2)延缓反应和交替延缓反应既是空间辨别学习模式,又是短时记忆的行为模式,即是时间、空间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正常猴对于不同延缓时间的延缓反应,甚至是几分钟的延缓反应,也很容易建立起来。但是,对双侧前额叶损伤的猴即使是建立1-2秒钟的延缓反应,也十分困难。

(3)实验结果证明,前额叶皮层损伤引起短时记忆障碍,是导致延缓反应或交替延缓反应困难的主要原因。但只有空间辨别反应和时间延迟反应同时存在,前额叶损伤行为障碍才能表现出来。如果仅仅要求动物进行空间辨别,前额叶损伤并不影响这种行为模式的训练;对动物仅进行延缓条件反应不伴有空间辨别,这种行为模式也不受前额叶损伤的影响。可见,前额叶联络区皮层与时间和空间关系的复杂综合功能有关。

10海马在学习中的作用:

(1)空间辨别学习:8臂迷津实验说明海马结构的功能类似于“空间处理器”

(2)海马在学习过程中的抑制性调节:海马损毁的动物,多次重复某一新异刺激,朝向反射也不消退;在食物强化的延缓条件反射中,动物在延缓期内就出现过多的过早食物运动反应,这些事实说明海马具有抑制性调节作用。

(3)海马在情绪性学习的调节:海马对学习的调节作用更可能是由于它属于边缘系统的结构,参与情绪反应的调节机制,对学习行为发生的间接效果。

以上就是关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区别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区别是什么、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方式、程序性知识包括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92683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