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有什么缺点

英语有什么缺点,第1张

汉语与英语的比较

汉字的优势在于,汉字是二维表现方式,二维是平面媒介表达信息能达到的最高效率。中英文对照,英语的字母对应汉字的笔划,单个汉字对应的是英语的词,中文的词对应的是英语的词组,中文表达、传递信息的优势一目了然。中国国家汉字的扫盲标准是1500个字,理工科的大学生一般掌握2000个汉字。就凭这2000个字,大家可以读书、看报、搞科研。只要有小学文化就可以看懂绝大多数文章,有初中文化,其掌握的科学知识,就足以了解绝大多数产品的使用。比如高科技的电脑要求高吧,在中国那些考不上大学的高中生经过一年半载的培训就能熟练 *** 作,一些没有条件上高中的初中生也能做到。

汉字的重复利用率非常高,历代积累的汉字总数以万计,康熙字典就收录了4万多,专家指出常用仅三千五,选取当代的常用字作为学习和使用汉字的重点,是历代历朝整理和教学汉字的一个重要内容。历史上的《三字经》《千字文》都是用当时的常用字编成的识字课本。

而英文呢?例如因为一个地名就是一个单词,想正确认识,需要的时间精力只有少数人能够应付,英文真是笨人的语言,由于在表达方面的缺陷,靠字母的一维线性组合,试图给天下每一事物起一个名字,一种东西就是一个单词。宇宙无穷,英文词汇无穷——可惜人的精力有限!

英文是发散的。

在英文世界里,一般美国高中毕业生掌握的单词量也就在三千到三千五百个左右,这样已经应付日常生活需求足矣,但是没有20000个字别想读报,没有30000个字别想把周刊读顺,大学毕业10年后的职业人士一般都懂80000字。新事物的涌现,总伴随着英文新词,例如火箭(ROCKET),计算机(COMPUTER)等,可汉语表达这些很轻松,不就是用“火”驱动的“箭”么,会“计算”的“机”么!可英文就不能这么干,不能靠组词,原因是“太长”了。如火箭将成为“FIRE-DRIVEN-ARROW”,计算机将成为“COMPUTAIONAL-MACHINE”等。人的视角有限,太长的字会降低文章的可读性与读者的理解能力。这是因为英语的字母对应汉字的笔划,单个汉字对应的是英语的词,中文的词对应的是英语的词组,中文表达、传递信息的优势一目了然。

目前英语词汇量已经超过40万,预计本世纪中叶会达到百万。而汉语则相对稳定,现在只有很少的古文知识的中学生就可以琅琅上口地读屈原的楚辞。英文就难了,太不稳定。现在的人们读沙士比亚的原著已困难重重,更不用说读400年前英国诗人乔叟的诗了。由于英语以表音为主,同时号称是讲者分布最广泛的语言。正因如此,讲英语者往往因语义词汇和地域习惯,引起误会。因此谓英语是“世上最广泛被误解语言”,也绝不过分。英语也是世界上最容易引起人事纠纷的语言。就目前英国和美国还分出了英式和美式英语,加上其他所谓的英语国家,虽然都说英语,其拼写读的差异不次于中国各地方言之间的差别,交流的难度是远超过使用表意的中文的。

现代所有学科领域,中国都有很好的学者,没听说哪位因汉语“不精确”而搞不好研究的。中国的火箭照样可以精确升空,中国的原子d照样可以精确爆炸。所有的英文科技文献都可以翻译成汉语。个别人会说了,为什么中国现在落后,就是由于中华文化中杀气少,数百年来对杀人武器研究太少,遭到掠夺以至落后了,虽然如此,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中国现在正以世界最快的速度复兴。汉语文献影响力正随着国力的增强而在世界范围内增强。

现代汉语的发展(本节引用自《谈汉语与英语的优劣》)

研究表明:汉字作为一个复杂的文字符号系统,其信息熵很高。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逐渐扩大汉字容量,随着汉字容量增大,信息熵的增加趋缓;汉字增加到12370以后,不再使信息熵有明显的增加。我国科学家指出:汉字的容量极限是12366个汉字,汉字静态平均信息熵的值 (平均信息量)是9.65比特。通过数理语言学中著名的齐普夫定律(ZIPF’SLAW)核算,这是当今世界上信息量最大的文字符号系统。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文字的信息熵的比较如下:

法文:3.98比特

西班牙文:4.01比特

英文:4.03比特

俄文:4.35比特

中文:9.65比特

可以看出,拼音文字的信息熵小,差别不大。汉字的信息量最大。

汉字对拼音文字的这种信息熵优势是什么概念?简单的比喻就是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的差别。十进制数字系统需要人记忆0-9,10个符号,二进制只需要记忆0和1两个符号。十进制乘除要记忆9X9表,二进制只需要学会与、或、非的简单逻辑。但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不使用二进制数字系统呢?因为那样很浪费,一个数字“7”表示成二进制就成了“111”,记个大数不把人累死?反过来,人类为什么不用十六进制,或更高的进制呢?一方面是人脑智力的限制,另一方面,十六进制也未必能大幅度提高信息熵。这种信息熵反映在文字上,就是联合国文件中,中文版本一定是最薄的。信息熵高是不是就不利于计算机处理呢?这方面恐怕还很难下结论。简单的比较汉与英文的输入速度是不能说明问题的,因为“字”与“word”是不同的概念。要比较只能比较同一内容的中英文两个不同文本,计算击键数的差值。在“词”的单位基础上,现代汉语与英语是可以进行比较的。现代英语为了应付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新思想、新科技、新概念,也在不断地造词。无非是借助拉丁词根、或重新组合已有单词,结果越是专业科技的词汇,就越长、越难记。或者是大量使用缩写:如WTO、FBI、IBM、UFO等等,缩写一多就容易混淆、难以理解。在这方面,现代汉语造词的优势就十分突出了。这就是汉字字符集信息熵高的优势。

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作为信息化的标准,来衡量汉字与英文字母的优劣是件很荒诞的事情。现代计算机技术说到底就是基于“二极管”的技术,将来的发展很难预料。难道要人类高度智能的思维模式,去模仿“二极管”式的思维?那是典型的削足适履。试想,难道当年就因为发明了黑白照像术,人们就该废掉油画的色彩?难道当年就因为摩尔斯电码适合新发明的电报,人们的语言就都应该改成“ 嘀嗒”?

汉字在应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我们不应该忽视,但是没必要过分夸大。当年中国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应用。直到清朝末年中国还在大量使用雕版印刷术。其原因就是汉字数量太大,要制造一套足够印书的字模难度太大,也不经济。最后还是20世纪初,西方人引入了机制字模,中国才实现了活字印刷。在20世纪,人类进入计算机时代的初期,汉字处理软件的缺乏也曾经是一种阻碍,但是很快也就解决了。现在在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汉字的传播比以往更方便了。

真正阻碍中国进步的并不是技术,而是人们思想的禁锢。在西洋活字传入中国之前,利马窦、徐光启翻译的欧洲文艺复兴思想书籍,已经通过古老的雕版印刷出来了。但是在当时及后世很长时间内,却得不到国人重视。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在落后思想的禁锢下,即便我们象伊朗、土耳其那样把自己的文字全部改成先进的阿拉伯文或拉丁文拼写,我们也无法逃避象古波斯和奥斯曼帝国那样的衰败。

赵世民《探秘中国汉字》

一 、汉字浓缩着字前史中国人对自然的认识。

如“活”字,最早的字型说明有水有根就活。

如“家”字,最早的字型房里有猪,猪繁殖力强,当时,人的生产力是最重要的生产,以生产能力旺盛的猪象征家的人丁兴旺。

二 、汉字浓缩着字前史中国人的科学精华。

比如“思”字,现在看是“田”和“心”,好像说“心田”是管思想的。有人由此断定中国人早先不知思维的器官是大脑。这是他没看“思”的最早字形。“思”的最早字形下面是“心”,上面是“囟”,“囟”是象形字。像头盖骨的汇合处,不信你去医院找一个人头骨标本,你看头顶的纹路和“囟”非常相似。那么,“思”不是指“心田”,而是指头和心的相通。我们祖先的这一认识非常前卫。今天的科学证实,“心”“思”这字形,暨有思维,又称情感。

三、汉字体现先人哲学的思辨。

比如“默”,表示的是不言语,无声,按说仅一个“黑”字就足以象征,为什么还要加个“犬”呢?谁都知道,狗最爱叫。用善叫的狗去趋近寂静、无言,更能体现出“默”的充实内容。巧了,从思想上说,“沉默”是由能言善辩的智者提出来,从造字上说,“默”又是由“汪汪”狂叫的狗来象征。“默”是可以说,能说而不出声。一个天生的呆痴再不说话,我们也不会以“沉默”刻画他,如同我们不会说一段木头失明了一样。

汉字不仅构筑了隐性的中国哲学体系,也塑造着中国人的心理结构。表面上看,汉字不过是一个符号,指称着对应的事物,但就在这对应背后,还潜伏着中国人的情感、习惯甚至本能。

汉语是C语言,英语是Basic(ZT)

汉语是C语言,高度灵活;

英语是Basic,是半成品,僵硬呆板;

汉语可以从基础上构造一切;

只要想得到就能表达出来;

而英语则是固定配置;

不能很好地表达个性的需要;

汉语的最小单位是字,英语的最小单位是词;

两个汉字可以组成一个词,而英语的词就是词;

比如汽车火车自行车都有车这个字;

于是抓住了共性和个性;

共性上加个性就是新概念;

可组合性非常强;

而英语的bus、car、bike没有任何共性;

因此中国人只要知道几千个字就可以表达世界;

而英语由于没掌握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每一个事物都要造一个词;

描述世界需要极大的词汇量;

十分愚蠢;

事实也是如此;

聪明人一般学不好英语,而死记硬背的笨蛋都出国了;

汉语里没有时态;

只有表示时间的词;

因此不需要在动词上变来变去;

只要把动作与为数不多的表时间的词组合

就可以清晰地表达时间中的动作;

而英语里为了表示时间要把所有的动词都变换形式;

这些动词数以千计;

不是有表示时间的词吗?

为什么还要在动词上变化?

还是愚蠢;

英语只能横排不能竖排;

竖排是神经病;

而汉语就没有这个问题;

汉语从前就是竖排的;

汉语可以从右往左排;

在阅读上没有困难;

但是英语的单词因为是表音的;

只能从左往右读;

如果把英文语句从右往左排;

读者必定跟吃了摇头丸一样;

30分钟后头晕至死;

英语以空格作分隔符;

本身不表达任何含义;

却占一格;

浪费版面;

浪费bit天理难容;

而汉字没有这个问题;

汉字之间不需要空格;

这个字与下一个字不会混淆;

这就是汉字的优势;

汉字是方的,英语是长条的;

因此汉字写的扁一些长一些都可以;

不会比例失调

而英语如果写成方的就非常难看;

并且由于有的单词长,有的短,都写成方的;

也不知道占几行;

并且,由于英语的长

英语书一般也很长;

浪费纸,不环保;

这行的词无法与上一行的词对齐;

看上去乱七八糟的;

汉字书写自由;

可以倒笔画;

而英语就不行,英语必须按照顺序写;

如果倒笔画了;

将一塌糊涂;

英语单词有长有短;

换行是个问题;

如果用-号;

一个单词被分两行看起来费劲;

如果整个单词换到下一行;

对齐又很困难;

汉字的信息含量非常大;

比如道字之字有很多很多含义;

而英语则十分弱智;

一个词的含义有限;

关于这个观点各位可以参考文言文;

英语表音,而汉字表音形意;

在读音上有启发性;

而根据形可以直接想象客观存在的样子;

而英语缺乏相应的内涵;

moon与月亮没有任何关系;

horse与马也没有任何形象上的联系;

机械的很;

汉语可以表意;

看到偏旁可以理解大意;

而sleep算什么玩意?

不过是字母的组合

无法反映客观实际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英语就是拼音;

汉语可以用拼音表达;

中国的小学生都会拼音;

可见英语之简单;

事实上中国人完全可以把语言建立在拼音之上;

而拼音由声母韵母构成;

可以很简单地组合出汉语的发音来;

而英语就笨的跟笨蛋似的;

一个词需要很多音标;

有人说汉语难学难写难认;

要改成表音文字;

而英语能读一般就会写;

于是比汉语好;

其实那是放屁,崇洋媚外;

汉语拼音是中国的拼音文字;

比英语简单得多;

完全可以做到能读会写;

但是中国人只把拼音当作识字的工具;

当作小儿科;

语言的目的是表达思想和客观世界的;

而不是一些字形和声音;

读和写,在语言表达世界方面;

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重要的是语言的含义;

是语言表达世界的能力;

而汉语在表形和表意方面比英语强一万倍;

从汉语本身就可以直接映射部分客观世界;

而英语完全缺乏这个功能;

英语仅仅是语音的编码;

而汉语则是音形意的编码;

是立体的编码;

阅读英语时人们往往注意了读音;

而忽略了含义;

然后再从音去检索意;

这种音与意的映射全靠死记硬背;

语言反映了人的思维;

英语国家的人;

比中国人单纯呆板幼稚的多;

他们宏观思维能力很糟糕;

处理事情缺乏灵活性;

做事偏激;

与阿拉伯的极端分子处于同一个档次;

汉字输入比英语麻烦;

这只能说计算机笨蛋,而不能说明人笨蛋;

毕竟汉字是按照音形意编码的;

现在的计算机和程序还没聪明到能够完美地处理汉字的程度;

计算机能够很好地处理英语;

说明英语的水平也就是计算机的水平;

计算机不能很好地处理汉语;

说明足够丰满和复杂;

难道汉语的先进也是一种错吗?

世界变化发展

新的概念层出不穷

字母文字应付的办法只好是造词

过了上千上万年之后

超负荷将把字母文字压垮

整个世界唯有汉字独领风骚!

他是一位科学计量学专家,也是一位科学史专家。

当今的学者们对科学引文索引SCI (Science Citation Index) 爱恨交加。它是由美国情报学家和科学计量学家尤金·加菲尔德 (Eugene E Garfield,1925-2017) 于1955年引进的。当年他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为科学设立引文索引指标” ( Citation indexes for science ) 的文章,第一次提出了引文索引 (SCI) 的构想,旨在提供一种文献计量工具来帮助科学家寻找和识别感兴趣的专业文献。加菲尔德于1960年创办了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1963年建立了全球SCI数据库,1964年起开始公布SCI年度数据,随后在1973年开始公布 社会 科学引文索引SSCI年度数据和在1978年开始公布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HCI年度数据。他生前担任汤森路透 科技 集团 (Thomson Reuters Corporation) 的终身名誉董事长。

国际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学会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Scientometrics and Infometrics) 于1984年设立了“德里克·德·索拉·普莱斯纪念奖” (Derek de Solla Price Memorial Medal) 并把第一个奖章授予加菲尔德,表彰他对情报学和计量学做出的卓越贡献。

次年,加菲尔德在《科学计量学》 ( Scientometrics ) 杂志为纪念这位普莱斯 (1922 年 1 月 22 日- 1983 年 9 月 3 日) 而写的题为“向德里克·约翰·德·索拉·普莱斯致敬”的文章中说:“只要我们生活和工作在这正在成长的领域中,我们不仅会怀念德里克,还会每天都想到他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已经成为永恒。”

在这篇致敬文章中,加菲尔德评论道:“‘科学论文网络’可能是普莱斯最具影响力的信息科学领域的论文。它试图描绘世界科学文献网络,并证明了世界论文引文的模式,为科学前沿研究提供了参数。最初让普莱斯成为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科学家之一的工作是他的著作‘巴比伦以来的科学’。1960 年,他被任命为耶鲁大学新创立的科学史系主任。他关于科学史的转折点作了五次讲座,定义了现代科学的基本特征。这个就职系列演说的内容后来以‘巴比伦以来的科学’一书出版。”

这段话刻画了普莱斯的两个学术背景:他是一位科学计量学专家,也是一位科学史专家。

普莱斯出生于英国伦敦东郊的Leyton镇,父亲菲利普·普莱斯 (Philip Price) 是个裁缝,母亲范妮·德·索拉 (Fanny de Solla) 是名歌手。

1938年,普莱斯中学毕业后到西南Essex技术学院物理实验室从事了一段时间的助理工作,之后进入伦敦大学修读物理和数学。在伦敦大学,他于1942年获学士学位、1946年获实验物理博士学位。在研究生阶段,他发表了几篇论文和一项光学高温计专利。随后,他获得美国联邦基金会的助研金前往美国,在匹兹堡和普林斯顿工作了一年,于 1947 年返回英国。同年,他在哥本哈根与 Ellen Hjorth (1925-1995) 结了婚,两人后来育有两子一女。

1948年,普莱斯到了新加坡University of Malaya的Raffles College工作,担任应用数学教师。在那里,有两件事对他后来的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他遇到了英国剑桥大学的海军 历史 学家诺斯科特·帕金森 (C Northcote Parkinson,1909-1993) 。帕金森激发了普莱斯对 历史 的兴趣和热情。二是普莱斯在大学图书馆里负责《英国皇家学会哲学汇刊》的整理工作。当他按1665至1850年的时间顺序排列会刊时,注意到了它们按年份堆砌起来的高度随着时间呈指数式增长。普莱斯后来回忆道:“我把它们按时间顺序整齐地堆放在卧室内的墙边,……我注意到它们的高度形成一条漂亮的指数曲线……”他于是产生了科学发展可能也是指数式增长的想法并在多年以后设计了一个数学模型来刻画这种增长规律。

普莱斯在新加坡工作三年后便返回英国。他决定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来到剑桥大学修读科学史博士学位。在剑桥大学Peterhouse图书馆,他意外地发现了一篇用中古英语写成的手稿“行星赤道” (The Equatorie of the Planetis) ,描述了一种天文用的行星定位仪 (Equatorium) 。于是他以之为题材,在 1954 年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并在翌年出版了一本关于这个行星定位仪的科学史专著。普莱斯以为该行星赤道手稿是属于“英国文学之父”杰弗里·乔叟 (Geoffrey Chaucer,约前1400-1340) 的,因为乔叟还写过另一篇天文星盘论的文章。但经后人考证,该手稿其实是英国古天文学家约翰·韦斯特维克 (John Westwyk,约前1400-1350) 留下的。

在剑桥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普莱斯遇见了中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 (Noel Joseph T M Needham,1900-1995) 。由于普莱斯在行星赤道方面的研究工作,李约瑟邀请他参加了一个关于中世纪中国天文钟的调研项目。这次合作让李约瑟,王铃和普莱斯三人联名在1960年出版了《天钟》 ( Heavenly Clockwork ) 一书,其主要内容后来收录在李约瑟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王铃 (1917-1994) 是江苏南通人,当年在剑桥留学 历史 专业,是李约瑟早期中国 科技 史研究和著述的主要助手。1968年,普莱斯还发表了一篇关于希腊雅典水力钟的文章。

普莱斯获得第二个博士学位后,于1957年移居到美国。他开始时在华盛顿史密森学会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当科学史顾问,参与协助建立美国国家 历史 和技术博物馆。他后来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IAS) 工作至1959年,然后到耶鲁大学 历史 系任职教授,1960年担任系主任及大学Peabody自然 历史 博物馆馆长。1962年,普莱斯晋升为Avalon讲座教授。他在耶鲁大学工作直到1983年在伦敦朋友家因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仅61岁。

普莱斯在 1950 年代开始研究神秘的“安提基特拉机械装置” (Antikythera mechanism) 。这台机器是1900年由潜水员从希腊克里特 (Crete) 岛西北部的安提基特拉海域一膄沉船的残骸中打捞出来的,后来一直收藏在雅典的国家考古博物馆里。它结构复杂,功能未知,许多研究人员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分析过它,结论众说纷纭。普莱斯在 1959 年和 1974 年先后发表过两篇关于该机械装置的论文,指出它是一台关于行星轨道的计算机械,制造时间可追溯到公元前 65-80 年之间。1959 年,普莱斯在《科学美国人》发表了一篇封面文章“一台古希腊计算机” (An Ancient Greek Computer) ,详尽地描述了并尝试初步还原出这台复杂的机器。他写道:这台机器“在海底下两千年被腐蚀得摇摇欲坠了,但它的表盘、齿轮和铭牌依然向 历史 学家展示着神秘的疑团。……它或许会改变我们对古希腊科学的诸多猜测”。他指出:“据我们所知关于希腊化时代 (Hellenistic age) 的科学技术,便应该认为这样的设备是不可能存在的”。他认为,那是 历史 上第一个“High-Tech”例子。1974年,普莱斯出版了论文及专著“来自希腊人的齿轮:安提基特拉机械装置——公元前80年的日历计算机”,把它和牛津大学博物馆里1221-1222年出土的伊斯兰齿轮日历装置作了比较。普莱斯始终借用“计算机”这一称谓,意指该机器就像一台计算机,使用旋转部件的连续运动来模拟特定的天文和历法中时间周期关系。在这之前, 1961年普莱斯还出版了一本极具影响的科学史书《巴比伦以来的科学》。他的科学史研究指出,巴比伦人是第一代“程序员”,他们的天文数学读起来就像今天计算机程序的打印输出一样,折射出巴比伦古代技术的复杂性和先进性。

1963年,普莱斯出版了一本有口皆碑的计量科学科普著作《小科学,大科学》 ( Little Science,Big Science ) 。这本书一直是他所有论著中被引次数最高的。

1965年,普莱斯在伦敦皇家学会作了一个题为“科学政策的科学基础”的讲座,阐述了他关于“科学学” (Science of Science) 的理念。同年,该报告在《自然》杂志以同样标题正式发表。

普莱斯的科学学和计量科学的基本思想来自于后来以他命名的平方根定律, 即“普莱斯定律”。该定律说:每份工作的一半是由参与工作的总人数的平方根数目的人去完成的。比如有25位作者发表了100篇论文,则其中50篇论文是由5位作者参与撰写的,这个5就是25 的平方根。这种比例也可以用来反映其它一些 社会 现象。

当然,普莱斯并非研究这种作者人数与其出版文献数量之间关系的第一人。统计学家阿尔弗雷德·洛特卡 (Alfred J Lotka,1880-1949) 很早就研究过这类问题并提出了一个“洛特卡定律”:发表n篇论文的作者数约等于n的倒平方数。也就是说,发表n篇论文的作者总数,是发表1篇论文作者总数的n平方分之一。例如写2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1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4,写3篇论文作者数量约为写一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9,如此类推。还可以估算出,只发表一篇论文的作者总数约占全部作者总数的6079%。

常言道,没有最早,只有更早。哲学家让-雅克·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n,1712-1778) 在一个世纪之前就已经指出了:任何产品集合n中,品质优良的产品数量约等于n的平方根。

现代许多学术工作和文献的计算都基于洛特卡定律和普莱斯定律。这两个定律与意大利工程师和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 (Vilfredo F D Pareto,1848-1923) 提出的“80-20法则”类似。该法则说:通常80%的贡献是由20%的人做出的。洛特卡定律和普莱斯定律也被比喻为马太 (也称马修) 效应 (Matthew Effect) ,其典出自《马太福音》:“凡有的,还要加给他,让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拥有的也要夺去”。这很生动地描述了今天我们常说的“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经济规律和 社会 现象。

1934 年,英国数学家塞缪尔·布拉德福德 (Samuel C Bradford,1878-1948) 描述了一种模式,称为“布拉德福德定律”,用来估计在科学期刊中搜索参考文献的回报呈指数式递减。比如一个领域的期刊按文章数量分为三组,每组大约占所有文章总数的三分之一,那么每组的期刊数量将以 1:n:n² 成比例,即少量的杂志发表大量的文章而大量的杂志只发表很少的文章。

1949年,哈佛大学语言学家乔治·齐夫 (George K Zipf,1902-1950) 也发表了一个基于大量数据的统计实验定律,称为“齐夫定律” (Zipf Law) :在自然语言的语料库里,一个单词出现的频率与它在频率表里的排名成反比。具体地说,频率最高的单词出现的频率大约是出现频率第二位的单词的2倍,而出现频率第二位的单词则是出现频率第四位的单词的2倍,如此类推,于是全部结果服从一个幂律分布。

普莱斯对科学论文之间的引文网络进行过许多定量研究。他1965年发表在《科学》杂志的文章“科学论文网络”第一次指出引文网络的入度和出度均符合幂律分布。这篇论文为今天周知的“无标度网络” (Scale-free Network) 提供了一个早期发现的具体例子。

说到无标度网络,就不能不提及“普莱斯模型” (Price Model) 。1976年,普莱斯在《美国信息学会杂志》上发表论文“文献计量学和其它累积优势过程的一般理论”,获得了该杂志该年度最佳论文奖。受“通才人物”司马贺 (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1916-2001) 幂律分布随机模型的启发,普莱斯在这篇论文中引进了一个具体的网络数学模型,用来描述引文网络增长的过程和度分布生成的规律。该网络模型基于一个文献数目的“增长” (Growth) 过程以及一个具有累计优势即今天称为“偏好性连接” (Preferential Attachment) 的文献引用机制。普莱斯从数学上证明了他新模型的节点度累积分布在某种统一形式下反映了上面提到的布拉德福德定律、洛特卡定律、帕累托法则和齐夫幂律分布。

也许是由于在普莱斯那个时代人们尚未有高速计算机和大规模数据库,特别是还没有互联网可以使用,计量科学领域的专家们对普莱斯模型不太重视,其它领域绝大多数科学家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因而该模型并不为大众知晓。直到1999年,阿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 (Albert-László Barabási,1967-) 和他的博士生雷卡·阿伯特 (Réka Albert,1972-) 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影响极为广泛的论文“随机网络中标度的涌现”,才激发了研究者们对这个后来被称为“BA无标度网络模型”的兴趣和热情。现在知道,BA网络本质上是“重新发现”了普莱斯模型。不过,普莱斯模型描述有向网络而BA模型刻画无向网络,两者并非全同。回顾二十多年来的 历史 ,BA模型最重要的贡献是在新千禧之年带起了一波研究网络科学的热潮,在科学发展进程中功不可没。

1956年,普莱斯在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cience Unions) 旗下创建了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联盟 (International Union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以及国际科学政策研究理事会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 Policy Studies) 并任第一届主席。

1960年代,普莱斯被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SF) 任命为科学信息委员会成员。这项工作让他有机会深入研究了大量的科学文献,启动了他后来的科学计量学奠基工作,并让他有条件分析各种科学政策和进行“科学学” 研究。普莱斯后来还担任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科学政策顾问,应邀到过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丹麦、埃及、德国、印度、以色列、巴基斯坦、瑞士、苏联等国家进行调查咨询和政策研究。

1976 年,普莱斯获得国际技术 历史 学会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Technology) 的最高奖达芬奇奖章 (Leonardo da Vinci Medal) 。1981年,他又获得国际 社会 科学研究学会 (Society for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的伯纳尔奖 (Bernal Award) 。1983年初,他被选为瑞典皇家学院的外籍院士,同年受美国科学促进会 (AIAA) 邀请作萨顿讲座 (Sarton Lecture) 的演讲。

1978年,普莱斯创办了《科学计量学》 ( Scientometrics ) 杂志并担任主编。

普莱斯1983年去世后,国际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学会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Scientometrics and Infometrics) 自1984年起设立了德里克·德·索拉·普莱斯纪念奖章 (Derek de Solla Price Memorial Medal) ,每年颁发一次,授予在科学计量研究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商务合作及投稿转载 swarma@swarmaorg

搜索公众号:集智俱乐部

加入“没有围墙的研究所”

让苹果砸得更猛烈些吧!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电子商务论文题目,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电子商务论文题目1

1 B2B电子商务对交易成本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2 B2B电子商务框架结构

3 BtoB电子商务的主要技术

4 EDI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与安全

5 PDA在移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6 PKI构建安全电子商务的基石

7 XCBL及其在2BB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8 XML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9 把电子商务引入图书营销

10 产地证电子签证与贸易链电子商务

11 从电子商务走向电子业务

12 从范式的转变看证券电子商务

13 戴着锁链跳舞──发展电子商务的法律环境

14 电子商务课税研究的国际动向与借鉴

15 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第三产业结构的影响

16 电子商务时代网络营销的变迁

17 电子商务的发展创新与环境构筑

18 电子商务的相关问题与对策分析

19 电子商务安全协议的特征及企业对策

20 电子商务的安全机制与体系结构模型

21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敏捷制造研究

22 电子商务犯罪初论

23 电子商务的风险及其安全管理

24 电子商务环境下审计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25 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企业经营战略分析

26 电子商务时代和信息时代的供应链管理与物流配送

27 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业发展对策探讨

28 电子商务时代的物流配送思考

29 电子商务对企业的影响与对策

30 电子商务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31 电子商务对渠道的影响

32 电子商务模式分析及展望

33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

34 电子商务对工业企业的影响

35 电子商务时代的新型市场结构

36 电子商务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37 电子商务的交易费用基础和发展障碍

38 电子商务的安全性和SET技术

39 电子商务时代对会计假设的影响

40 电子商务对会计的挑战与影响

41 试论企业电子商务的风险控制

42 试论电子商务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

43 数字双签名及其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44 网络经济时代下的传统企业电子商务化

45 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难题及对策分析

46 电子商务的发展

47 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48 电子商务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49 汽车企业电子商务实施浅析

50 西部地区发展电子商务的途径

51 西安杨森的电子商务站点案例研究

52 香港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现状

53 新经济时代中国电子商务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54 医疗器械电子商务的实施方案

55 医药企业内部信息化与外部电子商务

56 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与支持技术研究

57 以工作流系统和电子商务技术构建企业数码平台

58 用企业级Java计算方案构建B2B电子商务软件平台

59 政府商务和网络经济的法律激励和管制

60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之路探索

61 中国电子商务的量化分析及对策

62 中国加入WTO的电子商务发展对策

63 中国企业如何走向电子商务时代

64 中国实施B-C电子商务的问题与对策

65 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赢利模式的探讨

66 中小企业怎样实施电子商务

67 电子商务对国际税收管辖权的挑战

68 保险电子商务在中国

69 产学研结合建设电子商务与信息管理专业的初步探索与实践

70 电子商务、采矿及战略

71 电子商务B2C配送研究

72 电子商务的安全支付标准

73 电子商务的避税与反避税探析

74 电子商务的物流模式

75 commerce电子商务中的国际避税思考

76 电子商务对会计的挑战及其发展趋势

77 电子商务对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影响

78 电子商务对企业运营环境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79 电子商务发展的障碍及对策

80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

81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系统

82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战略成本管理

83 电子商务环境下发展物流业的策略

84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实施网络财务的对策

85 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的特性及实例分析

86 电子商务技术在现代粮食流通中的应用

87 电子商务交易中法律冲突问题的思考

88 电子商务教育模拟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89 电子商务经营模式的实施

90 电子商务经营模式分析以制造商和市场营造商为例

电子商务论文题目2

电子商务条件下的市场营销理念变革

P2P网络信贷的核心优势及风险控制——以好利网为例

中国yhk产业的网络经济性分析和发展策略探析

浅论国内电子商务对税收之避税与反避税问题的影响

长沙旅游公司开展电子商务的情况分析;

化妆品网上定价策略和消费者消费心理分析

视频网站网络广告的效果评价

基于因子分析的B2C电子商务网站评价分析

为例平台网络广告的效果分析-以京东商务舱为例

电子商务条件下休闲旅游乡村的发展分析

探讨网络品牌广告的寡头效应

直销行业在电商领域的新型发展和前景

电子商务市场的价格机制研究

电子商务引发的税收征管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淘宝网店排名;传统零售业的发展

如何提高网店进店转化率

测算xx电子商务发展指数

中国五省市数字鸿沟的比较分析

基于上海自贸区环境下的跨境电子商务直销平台浅析

数字音乐的用户体验研究

百度自然搜索中关键词的ZIPF分布分析

网站转化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物流配送在电子商务中应用现状研究

网络退货策略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手机游戏的盈利模式浅析

从唯品会看电商精准营销

电子交易与支付、商务安全与法律

网络游戏中的法律问题

基于网络外部性视角的互联网社区论坛研究

网站商品价格离散度的实证研究——以手机产品为例

电子商务团购模式的研究

移动电子商务模式分析

电商平台发展

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售后服务的思考与创新

双边市场平台企业的策略及相关反垄断问题研究

电子商务在手机软件中的应用分析;

团购网站的盈利模式分析

门户网站定价影响因素与模型分析

基于因子分析的某类淘宝网店评价分析

探讨用户体验对商品购买的影响

传统零售业的发展

网店二次营销战略分析

基于淘宝与新浪微博合作下的网络外部性研究

微信的收费模式探究

企业导入EPR成效的探讨预期影响的因素分析

基于博弈论的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形成探析——买卖双方之间的博弈分析及政策

顾客关系管理于电子商务应用的互动与相关系研究

O2O模式下电子商务生态环境研究

基于网络外部性的O2O模式应用研究——以地图APP为例

新浪微博的广告价值分析

基于SNS的B2C电子商务模式研究——以美丽说为例

O2O在二三线城市的应用分析

中国移动IM市场差异化分析

电子商务营销与线下服务问题的探讨

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与支持技术研究、中国旅游电子商务的现状与路向

B2C模式下电子商务的逆向物流分析

基于垂直网络下汽车营销研究——以易车网为例

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比较分析

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网络广告价值研究——以淘宝网网络广告业务为例

电子商务在餐饮业的应用分析

即时通讯工具在网络营销中的应用分析

网络营销传播渠道研究

基于微信的社区化商品销售的研究

论电子商务市场和传统市场的价格离差

论电子商务助力泰康人寿保险公司发展

o2o电子杀怪物安全信任问题的相关研究

国产化妆品网络定价的探讨

电子商务网上支付及其法律问题

基于顾客感知价值如何提升淘宝小卖家的顾客重复购买率

基于B2C语言分析的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探究网店活动对商品的购买影响

移动互联时代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及消极策略研究(对区域规划的影响)

对我国电信运营商竞争策略的博弈分析

淘宝网网店流量来源入口分析

电子商务对未来市场营销方式的影响

O2O模式

护肤品行业网络营销模式与实体店营销模式的对比与创新

基于JSP/ASP的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网站构建

新浪微博的广告价值分析

腾讯QQ与微信网络外部性分析及对比

基于UC手机浏览器的盈利模式分析

论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前景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欧莱雅化妆品基于品牌忠诚度的网络定价探讨

长沙地区电子商务物流现状及发展分析

O2O网络环境下消费者的权益保护

网上购物中的消费者行为研究

基于天猫平台商家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营销来做电商网站

肯德基式餐饮企业网络营销战略研究

电子商务与手机软件应用分析

C2C在线客户评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分析-以淘宝网为例

消费者视角下的网络广告营销策略分析

基于网上商城平台O2O模式问题的研究

团购网站的盈利模式分析——以百度团购网为例

网络零售与传统零售的融合研究

从消费者视角谈电子商务在线支付的安全问题及对策

天猫旗舰店的引流途径及效果分析——传统中小型企业

网络促销与传统促销中消费者行为的对比分析

长沙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对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研究

中国手机支付业务的市场分析与推广方式的研究

中小超市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做到社区化的讨论

长沙O2O模式市场研究

基于淘宝平台商家节日营销研究

家电行业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价格的比较

从网络营销角度(或者基于经济学原理)浅析网络预售模式

电子商务论文题目3

1、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3、B2B电子商务的未来趋势--全程电子商务模式研究

4、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5、完善电子商务税收征管问题的探讨

6、电子商务视角下农村物流配送问题探析

7、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营销模式分析

8、物流快递业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研究分析

9、电子商务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0、电子商务环境下茂名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运作模式研究

11、“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区建设研究

12、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绩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13、传统零售企业电子商务发展及对策研究

14、浅析电子商务网络财务会计发展方向

15、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平台的安全性分析

16、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营销策略

17、关于周口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问题的研究

18、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模式创新与发展趋势

19、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电子商务O2O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1、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发展对策研究

22、跨境电商背景下的电子商务人才能力需求调研

23、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研究

24、电子商务的发展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25、浅析我国电子商务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6、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税收流失问题及其对策

27、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供应链优化发展对策研究

28、借鉴国外经验优化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29、我国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30、大数据时代下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新方向

31、电子商务环境下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研究

32、我国电子商务税收征管问题与机制创新研究

33、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34、黑龙江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策研究

35、跨境电子商务的人才需求与培养策略

36、论“互联网+”的酒店电子商务经营策略

37、大数据时代的电子商务服务模式革新

38、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品牌资产研究--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

39、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电子商务营销模式研究

40、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41、基于阿里数据的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策略探析

42、基于O2O模式的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探析

43、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影响分析

44、电子商务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原因及激励策略研究

45、文化距离、制度距离与跨境电子商务中的感知风险

46、消费者剩余视角的电子商务发展内驱力研究

47、基于数据挖掘的电子商务交易风险评估

48、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与应对策略分析

49、我国电子商务B2C企业的发展趋势和经营策略体会

50、“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企业经营生态链研究

51、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现状与发展

52、电子商务经济下江苏省淘宝村发展特征及其动力机制分析

53、移动电子商务互动营销及应用模式

54、网络口碑对电子商务物流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

55、电子商务发展与促进中国新农村建设的辩证关系

56、B2C电子商务环境下鲜肉类食品物流配送模式的研究

57、医药电子商务B2C模式与O2O模式对比分析

58、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浅析

59、现阶段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特点

60、国内医药电子商务发展问题研究与对策

61、物联网技术在电子商务物流中的应用

62、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趋势

63、电子商务背景下我国铁路货运模式的转型研究

64、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政策创新研究

65、我国社会化电子商务研究现状分析--基于CNKI的文献研究

66、我国电子商务快递绿色包装策略研究

67、经济全球化视角下B2C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发展探析

68、我国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

69、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研究电子商务与物流业联动发展

70、外贸企业凭借跨境电子商务提升竞争力的策略研究

71、O2O电子商务顾客满意度影响因素探究

72、移动电子商务时代的末端物流协同配送模式分析

73、低碳经济型电子商务的发展与研究

74、电子商务企业成本控制研究

75、我国C2C电子商务模式下的税收法律制度探究

76、浅析我国农村电子商务风险因素

77、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与对策研究

78、电子商务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

79、旅游移动电子商务个性化服务设计

80、试论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应用现状

81、日本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实践及借鉴

82、“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83、农村电子商务中的空间压缩与价值

84、电子商务环境下财务管理创新探讨

85、我国电子商务合同法律问题探析

86、电子商务背景下外贸企业发展路径研究

87、论电子商务对反国际避税原则的冲击

88、湖南农村电子商务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89、电子商务交易风险评估模型仿真分析

90、推进云南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91、“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92、旅游电子商务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93、电子商务对制造企业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基于信息整合视角的实证研究

94、大数据环境下电子商务的发展探讨

95、互联网+背景下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策略浅析

96、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发展的新趋势

97、电子商务和传统商务之融合

98、B2B电子商务模式下的商务经济效率研究

99、浅谈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00、大数据环境下的电子商务安全问题及对策

scale - free network, 现实世界的网络大部分都不是随机网络,少数的节点往往拥有大量的连接,而大部分节点却很少,一般而言他们符合zipf定律,(也就是80/20马太定律)。将度分布符合幂律分布的复杂网络称为无标度网络。

厚尾分布一般指“尾部”比指数分布“厚重“的分布,如下图所示, 红色的曲线为指数分布的CCDF,蓝色为厚尾分布的CCDF

尾部厚重

常见厚尾分布 有

帕雷托Pareto分布,也称为幂率power-law分布, 具有渐近尺度不变性,对于性质分析很有帮助

power-low distribution

对数正态 LogNormal

Weibull

Zipf

Cauchy

Student’s t

Frechet

厚尾分布的子类目

以上就是关于英语有什么缺点全部的内容,包括:英语有什么缺点、普莱斯和他的定律及模型丨陈关荣、电子商务论文题目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98456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2
下一篇 2023-05-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