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谥是什么意思

私谥是什么意思,第1张

私谥是什么意思 私谥靖节是什么意思?

私谥是古代士大夫死后由亲属、朋友或门人给予的谥号

陶渊明的私谥叫做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济听闻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

同年,渊明卒于浔阳。

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

人物生平陶渊明少年时受传统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生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理想的梦幻注定会破灭。

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虚与委蛇。

到他三十九岁时,多年来的经历使他的思想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他开始转向躬耕来自给自足,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澹泊。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陶潜

私谥是什么意思年号,谥号,庙号什么意思?

【年号】“年号”为中国历代皇帝即位后用以纪年的名号,是帝王当政的时代标志,是表示皇帝统治纪年的一种制度。

“年号”制度始于西汉武帝。

自西周至汉武帝这一时期,皆以帝王、诸侯即位的年次纪年,有年数而无年号。

如西周宣王元年(前827)、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汉高祖八年(前199)等。

中国第一个年号是“建元”,为汉武帝即位之初的年号。

而确定实行年号制度则始于前114年(汉武帝元鼎三年),并追定了“建元”以来的年号(近年来据称发现有“建元”字样的器物,并由此推断,建元年号应为原有,并非追定)。

自此以后,历代王朝均承袭年号制。

凡新皇帝即位,便建新年号以更替前代年号,表示新君统治之开始。

按规制,先皇驾崩、新君嗣位的次年元旦(夏历正月初一)方建新年号,如东汉光武帝于中元二年(57)二月驾崩,皇太子刘庄即位(汉明帝),第二年元旦方改元为“永平”元年。

但亦有甫一即位便立时改元建号的,如宋太祖于开宝九年(976)十月驾崩,其弟赵光义继位,年尾十二月便迫不及待地改元为“太平兴国”元年了。

据统计,自汉武帝起至清朝末代宣统皇帝溥仪止,在中国建国立号的历代王朝、农民起义、地方割据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年号共820余个。

(汉武帝)明清以前,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如因祥瑞或重大事件而多更换年号,故一个皇帝建有一个或多个年号。

年号最多的如汉武帝、武则天都超过十个。

唯明、清两代,每位皇帝只建一个年号,故习惯上又以年号称明清两代皇帝,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

年号一般常用两个字,也有用三、四个字的,如南朝梁武帝萧衍之“中大通”和“中大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太平真君”,唐武则天之“万岁登封”与“万岁通天”,宋太宗赵光义之“太平兴国”等。

【谥号】“谥号”亦称为“谥”,是中国古代帝、后、诸侯、贵族、大臣、名士等人逝世后,根据其生前事迹和品德所评定追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逸周书·谥法》:“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

”谥号有“盖棺定论”之意。

评定谥号的标准为“谥法”。

谥法始于西周初,秦始皇废之不用;汉初恢复,历代因袭至清。

帝王之谥号,由礼官议上;贵族大臣死后定谥,由朝廷赐予。

谥字分美、恶,每字皆有特定含义,故有美谥(文、昭等)、恶谥(幽、炀等)之别。

明清定谥属礼部。

此外,又有私谥,始于东汉。

大多是士大夫、名士死后由亲族门生故吏为之立谥,故称私谥。

【庙号】中国古代皇帝驾崩后,在太庙内立室奉祀,并追尊以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

庙号始于殷商,以“宗”为有功的复兴君主之称,如商王太甲死后尊为太宗、武丁尊为高宗等。

西周则以始祖称“祖”,继祖者称为“宗”,后代帝王祖宗庙号皆承用周制。

汉承其制,称某祖、某宗,但并非立庙者皆有庙号。

庙号由即位皇帝议立,如汉惠帝尊高帝庙为太祖庙,汉景帝尊文帝庙为太宗庙、汉宣帝尊汉武帝庙为世宗庙等等,太祖、太宗、世宗皆是庙号。

其后,历代多沿用此制。

一般开国之君称某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其后继者称某宗,如唐太宗、宋仁宗、明神宗等。

然亦有例外者,如明成祖朱棣(初尊为太宗,后尊为成祖)、清圣祖玄烨。

概括之,“年号”为皇帝统治纪年之名号,“谥号”为皇帝驾崩后经评定给予的带着褒贬含义的称号,“庙号”为皇帝驾崩后立庙奉祀所尊的某祖某宗的名号。

图片皆选自网络。

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自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太宗、世宗等。

谥号:所谓谥号,又称谥,乃帝王、大臣、士大夫身后,朝廷依其生前事迹予以之称号。

皇帝谥号(包括庙号),多是由后一代皇帝追加。

然亦有由隔代或后数代而追赠者。

三者的主要区别为:年号是帝王登基时的名号,而庙号与谥号均为其死后的名号,其中,庙号只针对帝王,而谥号除帝王外百姓也可有。

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殁世帝王的全号。

如汉武帝的全号是太宗孝武皇帝,隋文帝的全号是高祖文皇帝。

扩展资料:帝王身后的三号:除庙号与谥号外,还有陵号通常说来,谥号并非君王独有,上了秩品的公卿及入品的夫人都有,但皇帝的谥号里一定有“皇帝”二字。

庙号、陵号则为皇帝专有,这是皇家的祖先祭祀和葬仪。

亡国之君,在新朝已成为臣子,所以庙号、陵号皆无。

即使有谥号,也只是臣子的谥号。

公卿大臣也有入太庙祭祀,陪葬皇陵的,但都是陪祀、陪葬,没有独立的庙号和陵号。

著名的陵号,有唐高宗的乾陵(武则天也葬在乾陵,但因为她晚年退位,以唐高宗皇后身份去世,所以没有自己的陵号,照皇后葬仪),明十三陵,还有清东西陵。

习惯称呼中,唐代以前对殁世的帝王简称谥号,不称庙号;唐代以后由于尊号的出现,尊号、谥号加在一起很长,不便称呼,所以又改称庙号。

到了明清两代,因为每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明英宗除外),所以明清两代的皇帝习惯上常称他们的年号。

称年号的皇帝生前也可以称呼,故而若康熙和乾隆皇帝在世时,称他们为“康熙帝”、“乾隆爷”,那就不能说是错误的,但如称他们为“圣祖”(康熙庙号)和“高宗”(乾隆庙号),就不对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9207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0
下一篇 2022-10-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