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第1张

因材施教原则 孔子是怎样践行“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有何借鉴意义?

我们不但要“因材施教",还要“因人施教”。

毕竟学生的个性、根基是有差别的。

因材施教,实行天才教育。

目的在于发现“上智”,选拔精英,培养精英。

让那些具有聪明之姿,睿哲之质的精英们统一治理国家,使百姓庶民富福,使国家强大。

这一教育原则是孔子发明的,经南宋朱熹的弘扬,己经成为历代教育工作的神圣原则。

孔子在《论语》中按人的智商高低把人分成上中下三等。

天生聪明的叫做“上等人”,天生愚笨的叫做“下等人”。

并且以为聪明和与愚笨的差别是不可改变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述而》7.3)孔子把介乎“上智"与“下愚”之间的人叫做“中等人”,这种人是可以教育的,“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雍也》6.21)这就是说教育学生要根据他们他们的天赋的智力的差别,对中等以下的人,即天资愚笨的人,不能教给他们高深的大道理。

朱熹把孔子的这一条概括为“因材施教”,他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于是“因材施教"的思想,就成了神圣的教育原则,作为培养人才的理论依据。

1958年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亍》指出:“施行教育,要把‘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启发式教学,就是落实“因材施教"的好方法。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7.8)这段话是孔子教学经验之总结,教学方法之自述。

孔子主张教导学生,不到他苦思苦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告诉他一个角是什么样子,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角是什么样子,就不再教育他了。

这种对学生“不愤”就“不启”,“不悱”就“不发”,不能“举一反三”就不教的办法,其实质就是实施天才教育,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此,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0200520)(谢王营评教育君之邀)(谢系统将拙文推荐进巜头条》首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1045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4
下一篇 2022-10-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