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博节度使

魏博节度使,第1张

魏博节度使 唐朝为什么始终不能摆平河朔三镇?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把唐王朝拖入了中晚唐时期,唐朝诸多弊病被变相地繁衍了出来,尤其是“藩镇之乱”,最终把唐王朝葬送到灭亡的深渊里,而藩镇中与中央政府对抗最为激烈的莫过于“河朔三镇”,范阳、魏博、成德这三镇同唐王朝斗智斗勇,分庭抗礼,持续不断,使得其它藩镇有了坏的榜样,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割据势力,成为中央政府的心病;对此李唐王室心知肚明,但在中晚唐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唐王朝对“河朔三镇”束手无策,原因在哪里呢?1.出现“河朔三镇”这样的怪现象,实际上是中央政府武力平叛不彻底,甚至与叛军妥协的结果,没有武力征服,见好就收,导致了“河朔三镇”的反复无常,甚至率性而为!后来一直是中央政府的心病,也是唐王朝重点的打击对象;在唐宪宗时代,曾经一度完全收回了三镇,还闪烁了短暂的中兴的迹象,但仅昙花一现,宪宗驾崩后,三镇迅速死灰复燃,又摆脱了唐王朝的统治。

2.“河朔三镇”在天长日久的与唐王朝分分合合的对立过程中,摸清了李唐王室的脉搏,甚至形成了有条件的“共生”关系,可以说二者休戚与共,甚至“风雨同舟”,一旦唐王朝在政策上对藩镇不利时,三镇则成为了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共同进退,成铁板一块,把了一团;这力量强大到唐 中因朝“三镇”兴叹的地步,到唐德宗年间,“河朔三镇”有明显的裂土封王举动,在自己辖区内任意禅让,自封官职,搞世袭制等等,晚唐时期军事、经济实力都捉襟见肘,只好听之任之,3.“河朔三镇”所在的河北地区,经济开发程度较高,河北南部区域适合农业生产,北部山区有矿藏资源;有足够的财政收入增加军事设施设备和招兵买马,战力充沛,在自给自足的基础进行发展与备战,这是能长期存在的根源所在!

我是人者仁义也,最近在看唐代史。

首先河朔三镇指的是范阳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三个节度使的合称,其中范阳节度使的名号变化过很多次,可以叫做幽州节度使,也可以称之为卢龙节度使,下面我统一叫做幽州节度使。

这三个藩镇就是唐朝大部分时间是不受唐朝中央控制,官吏自行招募,税收不交给中央的地方割据政权,但是他们又有一个特色,那就是他们都是打着唐朝的旗号控制地方,他们所做的事就是想把藩镇的权利传给子子孙孙。

河朔三镇的最早由来是安史之乱之后朝廷接收大规模的安史叛军将领的投降,其中以安史之乱最后一个首领史朝义的部将张忠志、田承嗣、李怀仙为主,这三个人投降朝廷之后,分别被朝廷委任为地方上的节度使,主要安置在安史之乱的主要发源地——河北地区。

张忠志被任命为成德军节度使,赐姓名李宝臣,统恒、赵、深、定、易,冀,驻恒州;田承嗣为魏、博、德、沧、瀛五州都防御使,不久升为节度使;李怀仙为幽州卢龙节度使,统幽、营、平、蓟、妫、檀、莫七州,驻幽州。

这三个人作为当时安史之乱的安史叛军的大将,都是带着着自己的土地和士兵投降朝廷的。

据历史记载幽州节度使李怀仙他本来就是安史叛军中的燕京留守、范阳尹。

而且手底下就有部队,在杀了安史之乱最后一个首领史朝义之后,他便召集原来安史之乱军队的士卒,得到了数万精锐士卒,并且开始修建要塞和壁垒,作为军事防御。

而田承嗣,张忠志也是如此,这些人在自己的地盘上大肆招兵买马,就是怕朝廷秋后算账以求自保。

当时的唐朝首都所在的关中地区正遭受吐蕃人的猛攻,其中吐蕃人一度占领长安十五天,其后又和唐朝将领仆固怀恩相勾连,这导致唐朝的西面处于很大威胁之中,无暇顾及河北的状况。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河朔三镇开始做大做强。

而在说唐朝始终摆不平河朔三镇就有点夸大其词了,唐朝在历史对于河朔三镇的其实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是为了应付吐蕃的进攻,朝廷不得已开始对于河朔三镇姑息养奸,第二阶段是唐德宗和唐宪宗时期对于河朔三镇的征服战争,最后以河朔三镇的妥协,第三个阶段就是唐朝已经完全失去了对于河朔三镇的控制。

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过程中,唐朝对于藩镇是大力打击的。

唐代宗在姑息养奸之后,腾出手来在西方开始和吐蕃人作战,大历十四年,唐军在西川边境大破吐蕃和南诏的军队,随后和吐蕃进行了合盟,在大历末年唐朝的收入开始逐渐提高,达到了一千二百万缗,而唐代宗即位之初不过是四百万缗,在唐德宗继位之后,当时的吐蕃人攻势已经没有这么猛了,朝廷的收入也提高了,那么削藩的问题就摆在唐德宗的眼前。

其实当时朝廷和河朔三镇的主要矛盾在于藩镇节度使的世袭权,河朔三镇虽然兵力强盛,但是统治地方还得借助唐朝皇帝的名义,并不能够自立为帝。

这就产生了矛盾,河朔三镇想要世袭,但是朝廷不允许,双方能够解决矛盾的就只有战争了。

在781年,李宝臣去世后,李宝臣的儿子李惟岳请求朝廷准许自己担任成德节度使,唐德宗坚决不允许,于是双方开打,为了维护世袭权的利益,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镇节度使李纳,山南东道梁崇义相继加入叛乱,这就是四镇之乱,但是唐德宗意志坚定,唐军在战场发挥不错,于是战争继续,不久梁崇义就兵败被杀,成德镇兵马使王武俊杀了李惟岳,魏博节度使田悦被打败,只能龟缩在魏州不敢出现,眼看魏博镇就要被消灭了,此后成德镇兵马使王武俊和幽州节度使朱滔害怕朝廷扫除魏博下一个就是自己,于是王武俊和朱滔就加入了叛军,导致原本就快灭亡的叛军势力猛增,淮西镇节度使李希烈又起兵造反,局势更加崩坏,782年底,卢龙节度使朱滔自称冀王、成德王武俊称赵王、淄青李纳称齐王、魏博田悦称魏王,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自称天下都元帅、太尉、建兴王,不久又称楚帝。

但是唐德宗的削藩的决心并没有被打击,依旧继续战,783年十月,唐德宗调往淮西前线平叛的泾原兵马途经长安时,士兵因为待遇太差发生了哗变,乱军拥立朱滔的兄长朱泚为大秦帝,年号应天。

唐德宗逃亡奉天,削藩一败涂地,唐德宗下罪己诏,赦免这些叛乱的藩镇,表示承认河朔三镇的世袭权,王武俊、李纳、田悦见到大赦令,取消了王号,上表谢罪,此后战争很顺利,淮西的陈希烈被被部将所杀,784年五月,京师收复,唐德宗最终回到了长安,这一次的削藩战争全面崩溃。

但是不久唐德宗的孙子唐宪宗继位,在唐德宗的基础上,唐宪宗再一次进行削藩战争,这一次十分顺利。

朝廷顺利的收回了几乎所有藩镇的权利。

但是唐宪宗去世之后,河朔藩镇又回到了老路子割据叛乱,这是因为河朔藩镇出现了一个新的集团——牙兵集团,牙兵的强大使得藩镇的节度使都不能够控制他们更别谈唐朝的皇帝了,其中以河朔三镇中的魏博节度使牙兵最为有名,号称:“长安天子,魏府牙军。

”实际上藩镇的主动权已经不在藩镇的节度使手中,而到了牙兵的手里,这些原本是节度使养着用来抵抗唐朝中央的武器,但是随着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些牙兵已经成为职业军人,他们的收入都是靠着节度使的赏赐,而不事农业生产,完全是一只独立性的力量,一旦节度使损害到他们的利益,他们就杀害节度使,自行还立节度使,完全不由中央和节度使控制,直到唐朝的灭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1631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5
下一篇 2022-10-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