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九州

古代九州,第1张

古代九州 中国古代被称为“九州”,是指哪九州?

九州,又名汉地、中土、神州、十二州,最早出现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是中国汉族先民自古以来的民族地域概念。

自战国以来九州即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而自汉朝起成为汉族地区的代称,又称为“汉地九州”。

汉族先民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

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顺序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尔雅》中有幽州与营州,没有青州和梁州。

周礼》中有幽州与并州,没有徐州和梁州。

先秦的华夏之域仅限于鲁、晋、齐、郑、蔡、卫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诸国及行周礼的宋、陈等中原诸国,汉代在先秦诸国的基础上萌芽出后世汉族九州的概念。

至迟自汉代起的华夏之区域与《禹贡》所载九州之区域等同,九州等同于汉地。

又有“东夏” 、“南夏”、“西夏”等词称呼汉地内的局部地区。

九州,意即汉地。

五岳五镇四渎都在九州这个地理范围内,九州这个地理范围是在汉代确立。

华夏起源探究地在鲁北青铜时代汉地划分九州的范围地理。

来源初期:“九州”最早见于《禹贡》,相传古代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又有 一说,为黄帝始创“九州”之说),于是九州就成了古代汉地的代名词。

九州区域范围划分也不同。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方圆”是指范围。

因此,“九州方圆”,即“中国这块地方”。

即九州方圆、地大物博、气势磅礴的一种景象。

大禹:《尚书》中的《夏书·禹贡》记载,大禹的时候,天下分为“九州”,分别为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

《禹贡》所叙述的九州的范围,北有燕山山脉、渤海湾和辽东,南至南海,西至甘肃接西域,东至东海。

九州也是当时学者对未来统一国家的一种规划,反映了他们的一种政治理想。

豫州,因位于九州之中,故别称中州。

当今河南省大部分属豫州,故简称“豫”其中冀州的范围极大,按马融曰:“禹平水土,置九州。

舜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

燕、齐辽远,分燕置幽州,分齐为营州。

于是为十二州也。

”即并州、幽州、营州是由冀州所分出来的,加上原来的九州,是以九州有时又被称为十二州。

冀 、兖 、青、雍 、豫 、徐、梁 、荆 、扬《尔雅·释地》中的记载,没有青、梁,而有幽、营,将青州合并入徐州,将梁州合并入雍州,以冀州之地分出营州和幽州。

《周礼·变官·职方氏》中的记载,没有梁、徐,而有幽、并,因为武王灭殷商之后,将徐州合并入青州,将梁州合并入雍州,以冀州之地分出并州和幽州。

起源探究:九州之称,由来已久。

从字面上看,“州”字金文中写作“A”,正像河流环绕的高地(山丘)之形,《说文解字》第十一下曰:“水中可居曰州。

”可知其本意当与《诗经·王风·关雎》中“在河之洲”中的“洲”字略同,与行政区划无关。

古时降水丰沛,人们往往居于傍水的高丘之上。

因而“州”又成为居住区域的名称,遂有“夏州”、“戎州”、“平州”、“阳州”、“外州”、“瓜州”、“舒州”、“作州兵”之说,犹如“商丘”、“雍丘”、“作丘甲”之类。

“九”字之意有二:一是确指,如“八年之中,九合诸侯”之“九”;一是虚指,表示很多,如“九山”、“九川”、“九泽”、“九薮”、“九原”等之“九”。

既然“州”是很小的地理存在,“茫茫禹迹,画为九州”。

而“九”可能是确指,而不是虚指。

所以从本意上讲,“九州”是指九个大型的地理人文区划的总称,也是众多有河流环绕的高地(山丘)的总称;由人之故,又引申为“全国”的代称,犹“天下”、“四海”之谓。

到后来,“九州”终于具体化为九个大型的行政区划。

因在现有流传下来的文献中,具体的“九州”只见于战国,而未见于春秋,所以其时间可能在战国初期。

《禹贡》虽然托名为大禹所作,其实却是战国后期的作品。

具体的证据很多,最主要的理由是《禹贡》中所记的不少地理状况都是战国时的现象。

《周礼·夏官·职方氏》曰:“东南曰扬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

(《逸周书·职方解》与《周礼》全同,考虑到《周礼》较有系统,很可能是《逸周书》抄袭的《周礼》。

)九州地图《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曰:“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

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

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

东方为青州,齐也。

泗上为徐州,鲁也。

东南为扬州,越也。

南方为荆州,楚也。

西方为雍州,秦也。

北方为幽州,燕也。

”《尚书·禹贡》:“冀州”,“济、河惟兖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扬州”,“荆及衡阳惟荆州”,“荆、河为豫州”,“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

《尔雅·释地》曰:“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州,汉南曰荆州,江南曰扬州,济河间曰兖州,济东曰徐州,燕曰幽州,齐曰营州:九州。

”《淮南子·地形训》曰:“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阳州曰申土。

”《后汉书·张衡传》注引《河图》曰:“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

东南神州曰晨土,正南昂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开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东北咸州曰隐土,正东扬州曰信土。

古代中国被称为“九州”,是指哪九州?古代中国被称为“九州”,可以说,历来的说法不一,没有定论。

因为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划分方法。

从行政区划意义上的九州:《尚书》所记为夏朝九州;《尔雅》所记为商朝九州;《周礼》所记为周朝九州。

所谓“三代九州”。

我认为,主流的有如下说法:《尚书·禹贡》作: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尔雅·释地》作:冀州、兖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幽州、营州;《周礼·职方》作: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幽州、并州。

追根溯源,我们还得从没有朝代之前的大禹治水说起。

早在四千多年前,中华大地上洪水为患,禹受命治水。

他采用“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高处凿通,低处疏导”的治水理念,疏通河道,让洪水快速通过,最终导之流入大海。

经过13年的治理,洪水终于全部都向下游流入海中,江河从此畅通,中华大地上也就初步形成了“九州”。

“州”,从字形上看,乃是河流环绕着高地、山丘之形,《说文》称:“水中可居曰州。

”可见,最初的本意与行政区划无关,而是天然的地形地貌。

↑这种划分方法与行政区划最大的不同,就是以自然形成的山河为界,更接近于本来的地形地貌了。

从上图可见,北方三大板块,南方三大板块及黄河与长江之间的三大板块。

因此,中国(原)的中,是指居黄河、长江之中,(非地球之中),这就是——中国之所以叫中国的缘由。

古中国的九州,实际上,就是分布在黄河长江沿岸的九大陆地板块:凉州、并州、幽州、雍州、中州、青州、益州、荆州、扬州。

九州,就是一个巨大的井田制九宫格。

天子居中,八方朝贡。

九州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2688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