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无外物

心无外物,第1张

心无外物 如何理解“心外无物”?

“心外无物”是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的命题,也是中国哲学中最容易被人误解的命题之一。

很多人认为,物就是指物体、物质。

这种理解是不对的,如果物指物体,那“心外无物”就是说人心之外没有物质存在,这不是说胡话吗?显然王阳明并没有这么糊涂。

事实上王阳明说的物,和人们在日常中说的物并不相同。

王阳明对于物有明确的解释: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果意在于孝亲,则孝亲就是一物,意在于忠君,忠君就是一物。

所以王阳明心学中的“物”,就是“意之所在”,翻译成白话就是“人意识的对象”。

你此刻的意识观照在什么对象上,那一对象就是物。

如果理解了物的含义,我们就可以明白“南山花树”的故事是什么意思了。

有一天,王阳明的朋友指着南山中一棵开花的树问王阳明:“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也就是说,你没看那花时,你是你,花是花,两不相干,花对你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没有成为你的对象。

只有当你看到那花时,花才进入了你的心中,成为你的意识的对象。

从此花便在你的世界中占据了一个角落,你的世界有了花,花的世界有了你。

王阳明把物解释为意识的对象,主要还是为了阐释自己的“格物”学说。

朱熹将格物解释为研究客观事物。

但是王阳明认为,朱熹的解释是错误的,“格”是“正”的意思,“物”是“意之所在”,因此格物的意思是:当你的意识在一件事情上时,你就堂堂正正地做那件事,让它符合你心中的良知。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梦露居士”,阅读更多有趣文章。

心生万物,何止万物,整个大千世界都是众生想心造出来的!“心外无物”,“心外无法”,说得对极了!“一切唯心造!”心没有了,心寂灭了,就万物皆空。

万法皆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3470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