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在什么时候利用赵军主帅轻敌大败赵军?

韩信在什么时候利用赵军主帅轻敌大败赵军?,第1张

汉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 汉军和赵军在井陉(今河北井陉东南)交战,汉军大将韩信利用赵军主帅陈余轻敌之心,摆下违背兵家大忌的背水阵,鼓吹本军将士奋勇作战以求死里逃生,并另调轻骑趁隙夺取赵军军营。赵军想回营稍作歇息之余惊见本营插满汉军旗帜,以为大势已去,故一哄而散。
3 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曹 *** 率大军攻打吴国,吴蜀联合抗曹。因魏军不善水战,孔明、周瑜决定火攻。庞统假意投奔曹 *** ,建议魏军船只用铁索连在一起抵御风浪;周瑜假打黄盖,后者假装降魏;孔明推测出东风将至。黄盖带数十条船降魏,船里装满柴草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一场大型战争。双方投入的兵力总计约百万,死伤惨重,可谓空前绝后。

此时的秦国是实力最强大的,赵国次之,秦国早有吞并其他国家,一统天下的计划,于是秦国决定先攻打离它最近的韩国,并派兵切断了韩国首都新郑与边地上党郡的联系。敌不过的韩国只得投降,并将战略要地上党郡割让给秦国。孰料,上党郡军民憎恨经常侵略韩国的秦人,不甘心将上党割让给秦国,于是在郡守的带领下,违抗王命,私自将上党献给了赵国。赵国就这样不费一兵一卒就拥有了上党郡,于是,派重兵把守,秦国当然不愿意到手的鸭子就这样飞走,举兵攻打上党郡,就这样秦赵两国就干上了,长平之战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打响了。

长平之战初期,赵国的最高将领是一代名将廉颇。廉颇采取的策略就是两个字:防守。

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军,廉颇在长平一带大致构建了三道防线:1,空仓岭防线2,丹河防线3,百里石长城防线。空仓岭防线为赵军的前哨防线,丹河防线为赵军的主力所在,主战场,而百里石长城作为后路。廉颇构筑的整体防御策略很好的利用了地利,进可攻,退可守。

秦军实力强大,攻势勇猛,战争刚开始不久,秦军就攻破了廉颇的第一道防线苍龙岭。空仓岭防线失守,赵军被迫后退至第二道防线~丹河防线。到了第二道防线,赵军以地理优势成功的牵制住了秦军的攻势,秦军长途劳累,力求速战速决,而廉颇还是坚守不出,两军进入相持状态。正在战事僵持不下之际,赵王派出了赵括替换廉颇。

赵括上任,一改之前廉颇的防守策略,改防守为主动出击。当赵括开始主动出击时,秦国秘密派出有“战神”之称的白起,长平之战的决赛也开始了。

赵括采取主动出击后,下令赵军西渡丹河出击秦军。秦军佯败向丹西方向撤退,突破丹河西秦军防线的赵军长驱直入,乘胜追击,同时大部队集结在丹河东待渡突击。赵军先遣部队深入到秦军纵深后,突击秦军壁垒,发生惨烈激战,但是壁垒牢固,秦军英勇抵抗,赵军无法攻破壁垒。此次会战,双方都付出了很大伤亡。

这时,趁着赵军不备,秦军25万骑兵奇袭丹朱岭,扑向故关,从后方沿着百里石长城包抄赵军。前方秦军强行突放松了戒备的泫氏城,然后侧翼穿插赵军扑向故关,与百里石长城包抄的秦军部队会师,控制百里石长城。

至此,赵军主力被秦军团团围住。丹西秦军壁垒坚固无法突破,后方百里石长城被秦军封锁,侧翼故关一泫氏也被秦军控制,同时赵军南线部队负责粮草辎重和负责战斗的北线主力部队被一分为二,有q的无粮,有粮的无q,战争局势急剧恶化,赵军陷入极端不利的境况。面对险恶的战局,赵括命令部队停止进攻,退回阵地,筑壁坚守,等待救援。

赵军被围46天,粮草消耗殆尽,到了互相残杀吃人肉的极端地步。此时,赵括把主力部队分成四队,组织轮番突围,但始终没有成功,最后赤膊上阵,亲率精兵强行突围,为秦军所射杀,身中数十箭,壮烈牺牲。

主将被杀,将士早已饥不果腹失去了战斗力,于是被迫全体投降。最后白起使诈,一夜之间,赵军降卒被全部坑杀。

轰轰烈烈的长平之战一赵军的全军覆灭而告终。

近日,山西高平市农民意外发现了一处带状尸骨层,尸骨层厚度约有06米、长度超过了20米,里面头盖骨、腿骨、臂骨等呈不规则散落状态。后经有关专家鉴定,认为这次尸骨层与发生在两千两百多年前的长平之战有关。千百年来,古长平战场,也就是现在的高平市附近不断有尸骨出土,从而再次将那场残酷的战争映入了我们的眼帘。

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2年—前260年,一共历时三年之久,交战双方是战国末年最为强大的两个诸侯国——秦国与赵国。

长平之战的爆发起因于韩国的上党郡之争。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国出兵攻占了韩国的野王城(今河南沁阳),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韩王在惊恐之下决定割让上党郡给秦国以求停战,但此举遭到了上党郡守冯亭的反对。冯亭随后自作主张将上党郡的十七座城市献给赵国,希望借助赵国的力量击退秦军。赵国君臣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终经赵孝成王拍板决定,接纳了韩国的上党郡,此举引起了秦国的震怒,秦国随即决定发兵攻占以夺回上党。历时三年的长平之战正式爆发。

可以说,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充满了意外性。它本来是秦国和韩国的战争,但由于“意外之财”的突然降临,赵国被拖入了战争的泥潭,战争的主角变成了秦国和赵国。对于秦国来说,争夺上党是实现秦国东出之策的重要战略,必须要打。而对于赵国来说,这是一场意外的战争,它本无意与秦国进行战略决战。双方不同的心境影响了两国对于战争的态度,也最终影响了战争最后的胜负。

秦国决定出兵夺回上党,秦军先是在次年(前261年)攻占了韩国的缑氏(今河南偃师)和纶氏(今河南登封),以震慑韩国,做好与赵军决战的准备。随后在第二年(前260年),派遣秦将王龁攻占了上党郡。上党郡的百姓随即纷纷向赵国逃亡,赵国派廉颇率军在长平接应逃难的百姓,并与随后赶来的秦军正式交战。

双方的激战持续了数月,从四月一直持续到了六月,秦军连败赵军,不但斩杀了赵军数位将领,还接连攻占了赵军的两处据点。廉颇随即修改了作战方案,退守丹河东岸,修筑壁垒坚守不出,欲拖垮秦军,双方因此而对峙在长平。

赵军在战场上的接连失利引起了赵王的不满,秦国也苦恼赵军不出来迎战,担心久拖生变,于是决定实行反间计,宣言秦军害怕的赵国将军是原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赵王本来就不满赵军失利,亦不满廉颇坚守不战的策略,赵国国内也出现了粮荒,军队供给出现了问题,急欲与秦军开战的呼声高涨。于是,赵王决议用赵括替换廉颇,转守为攻。

得知赵军易帅之后,秦军亦偷偷换上名将白起,并对易帅之举采取绝对保密的措施。赵括上任后立刻率军欲与秦军决战,白起便命令秦军佯败,诱惑赵军追击。赵军一直追到了秦军壁垒之前,但久攻不下,而此时白起已经命令了一直两万五千人的部队突袭赵军后方,切断了赵军与其壁垒之间的联系,将赵军悉数围困了起来。发现被围之后的赵军立刻开始进行突围,但均被秦军击退,无奈之下赵括决定原地筑垒坚守,等待救援。

真的。

长平之战,秦国军队前后斩杀赵国士兵45万人,长平之战以秦国获胜而告终。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单独和秦国全方位对抗,此战后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长平之战结果,赵军固全军覆没,秦亦伤亡近20万,即双方伤亡超过60万。此役成为春秋战国时代一次持续最久、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诚如古人论及东周500年的战争时,唯推晋阳、长平两役,所谓“晋阳之围,悬釜而炊;长平之战,血流漂橹”。

扩展资料:

白起的作战特点

1、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而且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

2、为达歼灭战目的强调追击战,对敌人穷追猛打,较孙武的“穷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显然前进一步。

3、重视野战筑垒工事,先诱敌军脱离设垒阵地,再在预期歼敌地区筑垒阻敌,并防其突围。

4、精确进行战前料算,不论敌我双方军事、政治、国家态势甚至第三方可能采取的应对手段等等皆有精确料算,无一不中,能未战即可知胜败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白起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长平之战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争霸,战争频繁,重大战争有很多,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直接将战国首霸魏国打成中等诸侯国,乐毅联合五国伐齐,差点让东方最富裕的强国灭亡,要属战争最惨烈的当属长平之战了。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最惨绝人寰的战役,这场战役牵扯军队达到100多万人,而死亡的人数也达到60多万人,其中60多万人中有45万被秦军无情地坑杀或歼灭,其中降卒有20多万人左右,那么秦军坑杀20多万赵军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长平之战发生的始末:

长平之战前,秦国已经强悍到有了一统六国的实力,六国之力都斗不过秦国;而秦国对于赵国的攻伐,使得赵国王室朝野极为动荡,不过好在当时赵国还有名将廉颇,廉颇对于敌我双方的实力极为清楚,他知道赵军是无法和秦军对抗,一旦决战那么结果只有失败。

廉颇接过这个烫手芋头,他只能够最大程度地保存赵国的有生军事力量,采取防御抵抗的措施,而秦军虽说锐不可当,但拿着矛和拿着盾的互相打,你来我往的谁也占不到便宜,秦军不想被赵国给消耗,就派人离间赵王和廉颇的关系,最终廉颇下野,赵括上帅。

赵括就是那个纸上谈兵的天才,不过打仗,赵括就没有纸上那么聪明,秦军灵活多变的战术让赵括眼花缭乱,而赵括却一门心思想和秦军决战,但秦军这时候的主帅白起却一直吊着赵括,越是吊着他,大鱼越容易上钩。

白起采取用小部分的士兵与赵括决战,而没打一会,秦军就佯败逃走,赵括看到秦军溃败,号令全军追击,却中了白起的计策,赵军被分割包围,秦军直接把赵军击败,甚至当,20多万赵军直接投降。

可是这20多万赵军降兵该怎么处理,白起犯难了,养着吧!每天得消耗极大的粮食,杀了吧!太可惜了,放了吧!这不得给自己找麻烦,把这些参加过战争洗礼的士兵,放回赵国,几年后又可以东山再起,对秦国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威胁。

在《大秦帝国》影视剧中,对于怎样处理赵国降卒,白起曾请示秦王,但秦王没有直接表态,把这个烫手的山芋又推给了白起,白起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最终选择坑杀45万降兵,《大秦帝国》虽然是一部影视剧,但对于长平之战的描述还是符合史实的。

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坑杀就发生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后,赵国再也没有还击之力,之后的邯郸保卫战,若不是其他诸侯国支援赵国,恐怕赵国早就直接被秦国占领,可以说长平之战直接打垮了赵国,可是问题是长平之战,为何秦军选择坑杀20万降卒呢?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点:

白起,被大家称为“杀神”,就是因为长平之战坑杀了40万赵军,长平之战的胜利,与白起的领兵指挥才能密不可分,赵括亦因为一时失误,在长平之战中惨败,我们来看看具体的经过。

长平之战的缘由是韩国欲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但被赵国接收了,秦国打着收复上党郡的旗号与赵国展开了长平之战。赵国廉颇将上党郡设置了三道防线,以至于秦国始终攻打不下,持续了整整三年,廉颇认为设置的三道防线秦国是无法攻下的,再加之消耗几年下来,秦军远道而来,必定供给不足,所以决定死守。长平之战的转折就在于秦国换了主将白起,赵国换了主将为赵括。赵括并不只会纸上谈兵,赵军勇猛,按理说不会轻易输的。但他输就输在了战略上。

白起一方面派正面与赵军交锋的秦军故意溃败,以至于赵军士兵气势高涨,乘胜追击溃败的秦军,急于求胜的赵军被引进一片谷地,遭受了秦军的埋伏。然后白起利用赵军主力军都被引开的机会,切断了供应赵军粮草的大粮山,使赵军没了粮草供给,然后又回剿赵军。当赵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被包围了,而白起并没有打算直接围剿赵军,而是将赵军围困,赵军也曾试图突破包围,派人突袭大粮山,尽管有成功带回粮食的士兵,但也只是扛回了数袋粮草,也就是赵军百夫长们的一顿口粮,赵军无力解决自己的燃眉之急,被秦军围困了46天后,不得不投降。

长平之战虽然秦国取得了胜利,但赵军的勇猛也让白起刮目相看,赵军虽然损失惨重,但秦军将士的死伤数也不少,可以说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了。

长平之战赵军被围,廉颇和李牧没有救援的原因有几方面:

1廉颇当时已经被赵王召回,赵王对他的才能不信任。

2李牧在雁门关抵抗匈奴,无法分身救援。

3长平已经被秦军围困,消息无法传出,赵国不知道具体情况。

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格局的分水岭,长平之战后秦国统一中原的步伐无法阻挡,赵国当时元气大伤,无力再独自对抗秦国,只能和其他几个国家联手,从此无法和秦国争霸。长平之战赵军被围困长达46天,但是赵国并没有派兵救援,可见当时长平已经被秦军围困,消息根本无法传出。

一、长平被秦军围困,消息无法传出,赵国因此没有派兵救援。

长平之战对秦国和赵国都非常重要,当时的赵国和秦国实力超群,只要打败对方就能称霸,秦国和赵国也知道长平之战非常关键,因此派出了全国的兵力,尤其是秦国,在长平之战后秦国把十二岁以上的男子都派往前线,长平之战中赵军被围困之后,秦军切断了赵军和后方的信息传递,长平的具体情况赵国并不知道,因此赵国并没有派人救援。

二、廉颇已经失去赵王信任,不可能被委以重任。

长平之战的主将本来是廉颇,但是他一直固守不出,导致赵国消耗巨大,当时秦国派出了奸细,让赵王产生了误判,认为廉颇不如赵括,因此让赵括代替了廉颇。赵王对廉颇产生了不信任。廉颇当时已经从前线召回,不可能被委以重任。

三、李牧在雁门关抵抗匈奴,无法分身救援。

李牧是赵国名将,长平之战的时候,他在雁门关抵抗匈奴,虽然李牧很厉害,但是雁门关也十分关键,一旦把李牧召回,匈奴就有可能破关而入,到时候赵国就会面临两面受敌的情况,因此当时李牧没有被派往长平。

长平之战的时候,廉颇和李牧都分身乏术,无法去长平救援。大家对此有什么其他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28827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8
下一篇 2023-05-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