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卡哪家好啊?

物联网卡哪家好啊?,第1张

判断一家物联网公司的好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规模及稳定性:卡都是三大运营商开出来的,所以卡片基本都能用,然后看你是用在什么设备上面,应用场景是什么,和你合作的公司说清楚。大一点的公司都能满足你,主要看的是这个卡后面是否能续费,续费价格是否稳定,这些主要就是看物联网卡公司是否稳定了,各方面稳定的话就是一家好公司,尚通集团是08年成立的,在行业内时间长,客户体量大,经验丰富,稳定持久。
物联网卡片管理:因不同公司的实际合作收费是保密的,所以需要消费者通过多家对比,一般是按照流量进行收费。目前有有预交费以及先使用后交费两种模式,尚通中点物联网平台运营管理精细化,强大的管理平台可实时查看所属物联卡流量使用情况、卡片状态、套餐资费、账户缴费续费管理和流量预警,分润管理等精细化运营功能。尚通中点物联网SaaS云管理平台,支持第三方平台接入,开放API接口,提供技术支持 24小时内极速接入平台
服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服务很重要,响应速度尤其重要,合作之后拉微信群对接,提交报障后10分钟内回复解决,另外专业顾问7X24小时为您服务,尚通中点物联网售后团队目前50余人,2班倒服务客户,高效解决售后问题。

0前言部分

1我所理解物联网

2公司业务架构

3个人职业规划

毕业后第一次跳槽,来了家物联网公司,感觉回到了大学时候,每天被大量智能设备包围的感觉很熟悉,有一些感悟,关于产品、关于技术、关于生活,抽空写下来。

物联网这个词被讲了很多年,毕业后也一直从事移动互联网相关工作,自然对其较为熟悉,物联网就是大量的智能设备联网共同工作。但当我深入了解这个领域,真正接触物联网产品,我反倒很难说清楚什么是物联网。亲人或朋友问我新工作是做什么的,我也很难描述清楚,不单是设备,不单是软件硬件,不单是数据,不单是场景现在我能体会到一些知乎大神上关于物联网的回答都是用一些很虚、很飘渺的词:处处皆入口,万物皆相连,边界不复存在。这不是装深沉,而是真的无法用一两句话描述清楚。

我也沿用这种很虚很飘渺方式来理解物联网,从两句耳熟能详的诗开始,来理解物联网中频频提到的两个词:“连接”和“数据”。

这句话诗描述的几时古人对“连接”这个词的理解。这一刻,全天下的人看得都是同一个月亮,通过一个月亮,把所有人都连接在一起。可见从古时候开始人们就有着一些隐隐约约的思路,通过一样东西,把所有人都连接起来。终于在今天,腾讯把这个使命完成了,微信让人与人之间可以即时通信,实现了天涯若比邻的愿景。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到微信的启动界面,也是一个冰冷的月亮,跟我这个配图有点像,不知道设计灵感是否也是想表达,当代的微信就像古代的月亮,承载着连接的使命。如果文章有幸被微信的设计师看到,可以回复一下。

这是一个哲学家说的,我想用这句话来表达,数据是带有时间维度的。川流是不息的,河流中的水质、流速、温度每一秒钟都不一样,左脚踏进一条河流,右脚再踏进去的时候已经是另一条河流,它的水质、流速、温度等都不一样了,即便一样,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已经不一样了。我们需要记录下每个时刻的数据,让这条历史的长河具有可分析意义。

物联网系统要连接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要记录和分析历史数据,感知每个瞬间的数据变化,在最适合的时候提供最时候的服务。举个例子,你的身体状态每一秒钟都在变化,天气每秒钟都在变化,我们要结合你昨天的睡眠情况,今天的皮肤特性,建立很多数据模型,可能还需要融入中医的知识图谱,心理学知识图谱,告诉现在的你最适合和什么汤,甚至告诉炖锅每一秒钟的火力是多少,计算出热力曲线,炖出来的汤才最适合2个小时后的你喝。

其实写到这里我会想起我爸爸妈妈,每当我回到家他们看到我的黑眼圈,或者脸部发红,会问我昨晚睡得怎么样,然后猜测我是阴虚火旺,然后炖一个苦瓜黄豆汤给我喝。类似的事情你们爸妈也经常做吧。现在机器可以完成这些事情,而且不再是靠猜测,而是精准的数据采集,结合各种知识图谱进行多维度数据分析,将分析结果转化成设备服务。

好了,故弄玄虚的文字写完了,我还是得理清我具体是做什么的,公司业务架构是怎样的,我的岗位在整个业务流里处于哪个环节。其实面试时,甚至入职前我都不太清楚我的岗位职责,拿到offer后我深入了解物联网,领略到其魅力,以及判断到公司的研发实力能驾驭物联网的魅力,还不是很清楚岗位工作内容就入职了。现在已经入职两周了,对公司业务架构有一定了解了,以产品经理为焦点梳理一下业务流程。

公司业务方面:公司主要是面对B端客户,以数据服务为核心提供行业解决方案,提供服务平台和开放平台,让数据的雪球越滚越大,在幕后担任“大脑”角色。另一方面,在图中下方也看到了两条小小的产品线,一条是互联网产品,另一条是硬件设备,既做互联网产品也开发硬件,虽然力度很小,但也看出公司并不放弃从幕后走到台前的想法的。

部门架构方面:从对外部门架构上来看很不清晰的,有两家子公司多个部门,每个部门均有自己的产品经理、开发人员,职能交叉,部门自成体系,难以梳理清各部门的依赖关系。我按照业务流程以产品经理的视角捋一遍可分三种产品经理。第一类是走在业务流最前端的市场部的产品经理,他们直接对接客户需求。第二类是业务流中端的物联网产品经理,他们把各方面资源整合起来创造出应用场景,供商业转化。第三类是业务流后端的AI产品经理,他们负责人工智能产品的落地,负责数据大脑的需求。

我的岗位:我是上述第二类,业务中端的物联网产品经理,负责场景的创建和数据的打通,让算法结合使用场景落地。从图上可以看出负责的产品可以“一横两竖”概括,“一横”就是平台性的项目,包括B端开放平台、C端超级APP等;“两竖”中分别为家庭场景和商业场景,家庭场景包括睡眠产品线、美容产品线、家电产品线,商业场景更多了:智慧校园、智慧农场、医疗健康、养老、酒店、水生态这些场景和数据需要相互打通。

2013年毕业后就在上一家公司工作,老东家是一家电视厂商,一共待了5年时间。也有多朋友问过我为什么在一家电视终端公司待那么久,找工作时面试官也会问这个问题,待了这么久的公司为什么现在想离开。我的择业逻辑是这样的:

为什么在一家做电视的终端公司呆那么长时间,因为它的工作范畴比较广,我能学习的知识面广。前沿技术的方面涉及了大数据、AI、语音,移动互联网领域涉及购物、内容、社交等模块产品,硬件方面的有智能设备产品等。终端公司业务覆盖领域广,如果我对某一个领域感兴趣可以找相应的项目去做,再自己深入学习。比如甚至我对外卖行业感兴趣,现在的TV也有内置的外卖APP,通过项目和自主深入学习我能转到外卖这个垂直领域的公司去。但如果在外卖领域公司,就比较难转到终端公司了,这就是终端公司的好处。

这几年互联网高速发展,很多新技术、新模式在瞬间爆发,也很快没落,今天共享单车群雄逐鹿,明天短视频三分天下,如今无人零售打的火热,区块链又何去何从我不知道哪些方向才是对的,不知道转到哪些垂直领域去才合适。所以我选择在一个大的平台待着,能看清楚当前形势再行动。

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逐渐能看透一些东西,个人感觉到移动互联的发展到达了一个瓶颈,新模式枯竭,产品差异化最终也只能体现在运营上,没有太多的机会,遂放弃了进入移动互联网的想法。这一两年人工智能悄然兴起,能强烈感觉到它带来的变革,它将像移动互联网那样,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百度李彦宏也提到,中国互联网的人口红利不再,但AI的机会正在走来。各种迹象表明,站队人工智能是正确的选择。所以我摒弃了一些移动互联网属性的工作经历,选定了“一个方向,两个场景”:AI的方向,以及AI赋能的两个场景,一个是机器人,另一个是智能家居。然后准备简历,面试,最后来了目前这家物联网公司,虽然岗位不是AI产品经理,但能跟AI团队紧密合作,且能调用其资源,想深入学习AI技术也是很容易的事情。

下阶段:

在业务层面,希望能尽快上手和适应新工作,并能在工作中体现应有的价值。目前从“一横两竖”中的“一竖”入手,即家庭场景产品线,后续会接触商用行业的产品线,再到横向的平台类项目。最后向前后端延伸,学习范畴渗透AI核心技术、各垂直行业的商业需求,努力成为全栈人才。

在职业层面,目前产品经验尚不足,是一个初级、执行层面的产品经理,希望通过努力,发展到能在规划层面有一定话语权产品经理,最后发展到在战略层面有一定影响力的产品经理。

在生活层面,好像单身挺久了,抽空找个女朋友。入职两周,感悟大概就这些了,以上,共勉。

物联网其实是互联网的一个延伸,互联网的终端是计算机(PC、服务器),我们运行的所有程序,都是计算机和网络中的数据处理和数据传输,除了计算机外,没有涉及任何其他的终端(硬件)。

物联网的本质还是互联网,只不过终端不再是计算机(PC、服务器),而是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及其配套的传感器。这是计算机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人类服务的计算机呈现出各种形态,如穿戴设备、环境监控设备、虚拟现实设备等等。只要有硬件或产品连上网,发生数据交互,就叫物联网。

物联网就业机会非常多,因为物联网技术应用非常广泛,例如:

1、智能家居;智能家居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通讯技术,将与家具生活的各种子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统筹管理,让家具生活更舒适,方便,有效,与安全。
2、智能交通
3、智能医疗
4、智能电网;智能电网是在传统电网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集传感、通信、计算、决策与控制为一体的综合数物复合系统,通过获取电网各层节点资源和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分层次的控制管理和电力调配,实现能量流、信息流和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稳定性,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效利用率,提高安全可靠性,节能减排,提高用户供电质量,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
5、智能物流

扩展资料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其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things(IoT)"。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

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活点定义: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它包括互联网及互联网上所有的资源,兼容互联网所有的应用,但物联网中所有的元素(所有的设备、资源及通信等)都是个性化和私有化。

物联网( IoT ,Internet of things )即“万物相连的互联网”,是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机、物的互联互通。

1、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RFID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由一个询问器(或阅读器)和很多应答器(或标签)组成。标签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扩展词条一的电子编码。

标签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它通过天线将射频信息传递给阅读器,阅读器就是读取信息的设备。RFID技术让物品能够“开口说话”。这就赋予了物联网一个特性即可跟踪性。就是说人们可以随时掌握物品的准确位置及其周边环境。

2、传感网

MEMS是微机电系统( Micro - Electro - Mechanical Systems)的英文缩写。它是由微传感器、微执行器、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通讯接口和电源等部件组成的一体化的微型器件系统。

其目标是把信息的获取、处理和执行集成在一起,组成具有多功能的微型系统,集成于大尺寸系统中,从而大幅度地提高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和可靠性水平。

3、M2M系统框架

M2M是Machine-to-Machine/Man的简称,是一种以机器终端智能交互为核心的、网络化的应用与服务。它将使对象实现智能化的控制。M2M技术涉及5个重要的技术部分:机器、M2M硬件、通信网络、中间件、应用。

基于云计算平台和智能网络,可以依据传感器网络获取的数据进行决策,改变对象的行为进行控制和反馈。

4、云计算

云计算旨在通过网络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 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完美系统,并借助先进的商业 模式让终端用户可以得到这些强大计算能力的服务。

如果将计算能力比作发电能力,那么从古老的单机发电模式转向现 代电厂集中供电的模式,就好比现在大家习惯的单机计算模 式转向云计算模式,而“云”就好比发电厂,具有单机所不能比拟的强大计算能力。

扩展资料:

物联网功能

1、获取信息的功能

主要是信息的感知、识别,信息的感知是指对事物属性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知觉和敏感;信息的识别指能把所感受到的事物状态用一定方式表示出来。

2、传送信息的功能

主要是信息发送、传输、接收等环节,最后把获取的事物状态信息及其变化的方式从时间(或空间)上的一点传送到另一点的任务,这就是常说的通信过程。

3、处理信息的功能

是指信息的加工过程,利用已有的信息或感知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实际是制定决策的过程。

4、施效信息的功能

指信息最终发挥效用的过程,有很多的表现形式,比较重要的是通过调节对象事物的状态及其变换方式,始终使对象处于预先设计的状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物联网

物联网(英文:Internet of Things,缩写:IoT)起源于传媒领域,是信息科技产业的第三次革命。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体与网络相连接,物体通过信息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管等功能。
在物联网应用中有两项关键技术,分别是传感器技术和嵌入式技术。
目前,教育部审批设置的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本科专业中有"物联网工程"、"传感网技术"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三个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专业。此三个专业从2011年才开始首次招生,首届毕业生于2015年毕业,但整体人数较少,所以,无法从往年的就业率来判断未来的就业情况,但可从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和人才市场的需求等方面了解该专业未来的就业形势。
作为国家倡导的新兴战略性产业,物联网备受各界重视,并成为就业前景广阔的热门领域,使得物联网成为各家高校争相申请的一个新专业,主要就业于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行业,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无线传感器、信息安全等的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也可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中科院院士、华东师大软件学院院长何积丰表示,未来的物联网技术要得到发展,需要在信息收集、改进、芯片推广、程序算法设计等方面有所突破,而做到这些的关键是如何培养人才。柏斯维也指出,从整体来看,物联网行业是非常需要人才。

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不止四种啊,有很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Zigbee、WiFi、蓝牙、Z-wave等短距离通信技术;另一类是LPWAN(low-power Wide-Area Network,低功耗广域网),即广域网通信技术。
LPWA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工作于未授权频谱的LoRa、SigFox等技术;另一类是工作于授权频谱下,3GPP支持的2/3/4G蜂窝通信技术,比如EC-GSM、LTE Cat-m、NB-IoT等。
1、WIFI,WIFI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无线通信技术,传输距离在100-300M,速率可达300Mbps,功耗10-50mA。
2、Zigbee,传输距离50-300M,速率250kbps,功耗5mA,最大特点是可自组网,网络节点数最大可达65000个。
3、电力载波,传输距离可达500M,速率可达500Mbps,最大优点是可基于电力线传输,无需布线。
4、蓝牙,传输距离2-30M,速率1Mbps,功耗介于zigbee和WIFI之间。UWB(Ultra Wideband),是一种无载波通信技术,利用纳秒至微微秒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通过在较宽的频谱上传送极低功率的信号,UWB能在10米左右的范围内实现数百Mbit/s至数G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
5、Z-wave:Z-Wave是由丹麦公司Zensys所一手主导的无线组网规格,Z-wave联盟(Z-wave Alliance)虽然没有ZigBee联盟强大,但是Z-wave联盟的成员均是已经在智能家居领域有现行产品的厂商,该联盟已经具有160多家国际知名公司,范围基本覆盖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
6、RF:无线射频的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射频技术相对于传统的磁卡及IC卡技术具有非接触式、阅读速度快、无磨损等特点。无线射频技术在阅读器和设哦卡之间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传输,以达到目标识别和数据交换的目的。与传统的条形码、磁卡及IC卡相比,射频卡具有防冲突功能,能同时处理多张卡片,基于以上特点,平常用的大多数刷卡门禁用的都是射频技术,另外无线射频也被一些厂家应用在智能家居中。
7,NB-IoT是IoT领域一个新兴的技术,支持低功耗设备在广域网的蜂窝数据连接,也被叫作低功耗广域网(LPWA)。NB-IoT支持待机时间长、对网络连接要求较高设备的高效连接。据说NB-IoT设备电池寿命可以提高至至少10年,同时还能提供非常全面的室内蜂窝数据连接覆盖。

专访网易跟贴:一个低调的互联网产品团队

引导语:云跟贴这样一个由“慢一拍”公司出品的“慢产品”,拥有母公司的庇护,拥有强大的资源,“慢”对于它来说,并非像普通的互联网产品一样,是一个致命的弱点。“慢”对它来讲,很可能是稳,是扎实,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表现。

网易是一个总慢一拍的公司。至2005年以后,它再也没有站在任何一个风口,总是以慢一拍的节奏站在风口边缘,看着别人驰骋的背影。虽然做产品的步调晚了一拍,但是所谓慢工出细活,它的品质丝毫不减:网易云音乐、网易云阅读、网易云课堂、网易考拉、LOFTER、有道产品……它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没有赢得时间上的先机,但是最终都获得了优秀的市场反响。

2016年对于第三方评论系统来讲,似乎并不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年头因为个人网站日渐式微。竞争对手占据了庞大的市场份额,在今年4月份,网易非常低调地推出了网易云跟贴,然后整个团队就忙着在做产品迭代,而不是急于向外界推销自己。A5创业网很荣幸有这次机会可以和网易云跟贴的负责人近距离交流,通过这次交流也更深入的了解了网易云跟贴!

云跟贴给大家的感觉就是有点太晚了,您怎么看待这件事

云跟贴:哪会晚呢俗话说,好饭不怕晚,好话不嫌慢。谁先笑不重要,谁能笑到最后才是关键。

在竞争对手面前,您觉得网易云跟贴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什么

云跟贴:无疑是网易的跟贴文化、网易的互动氛围。互联网市场是浮躁的,很多东西都太容易复制。但是文化这种东西是无法复制的。市面上很多第三方评论系统都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技术实现,工具是冷冰冰的,摆在那里,很难让用户直接去使用,久而久之,这个工具就沦为了摆设。而云跟贴绝非一个简单的评论工具,她具有鲜活热度,天然拥有网易跟贴浓厚互动氛围的精神内核。

据我所知,跟贴拥有不少铁杆粉丝,它产生了盖楼团,以及很多非常经典的梗,还有一群神秘的湿人…感觉它就是互联网评论产品中的一朵“奇葩”。

云跟贴:是的,网易跟贴已自成文化,跟贴量用户量庞大。通过接入网易云跟贴,站点可以不花一分钱成本,直接共享网易十余年的成果。

能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说云跟贴天然拥有浓厚的互动氛围吗云跟贴和跟贴是什么关系

云跟贴:云跟贴就像一张大网,将网易以及所有接入云跟贴的站点连接了起来。通过文章抓取和内容分析等技术手段,根据特定算法,判定并联通相似文章,从而聚合相似文章的跟贴评论,实现网易跟贴的全面导出。

网易跟贴的全面导入,这听起来像是一种强势的品牌输出

云跟贴:我们的初衷是抱着一种开放的分享的态度,考虑到这个因素后,最后的设定是:网易网友将全部显示成云跟贴网友,而其他各站的网友则分别显示成实际的网站网友。另外在评论框的外观设计上,也刻意弱化自己的角色,希望能实现与网站更好的融合。总之,只想做一枚安静好用的评论框,不去喧宾夺主。

对于网站来说,网易跟贴的导入,除了量的提升之外,是否能带来质的改变呢

云跟贴:量上的提升是短期可见的,而质的改变则需要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大家试想一下,如果摆在文章下面的只是一个冷冰冰的评论框,没有一条评论,或者只有几条灌水的评论,用户一眼扫过,根本不会产生参与热情。然而如果用户扫过的是一片由一个个易友产生的鲜活的观点,保不准哪一条就戳中了他的神经,自然而然便加入到与易友热烈的讨论之中。所以,网易跟贴的导入,对于其他站点来讲是一种带动本站互动氛围的抛砖引玉。

目前有好的案例可以分享一下吗

云跟贴:北京晨报网是我们最要好的合作伙伴之一,6月中旬接入了云跟贴。通过Q3的使用,(不到一个季度的时间)联通至北京晨报网的评论总量是2400万+,日均28万+。日均评论总量上涨9994%,日均原生评论量提高了15%。原生评论量还有很大的上涨空间,但是我相信这只是时间问题。

的确是可喜的数据。我们都知道活跃的社区环境很重要,说明该站用户黏度高,是一项颇具商业价值的因素。可是社区环境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就是管理成本,很多网站可能没有管理成本,云跟贴怎么去应对这一点呢

云跟贴:社区环境的管理问题也是网易跟贴成长历程中所无法回避的。我们给云跟贴设定了三重过滤机制:机器过滤-人工审核-站长自主审核。第一重,若被机器判定为垃圾信息,将直接删除,能快速过滤掉广告、色情、灌水等垃圾信息;第二重,网易专业高效的审核团队会根据国家政策法规,灵活掌控审核尺度;第三重,站长拥有多种便捷的审核工具,可自主管理站点的跟贴和用户。这样一来,其实网站是非常省时省力的。另外,我们的第一重和第二重过滤都是以网易这么多年的反垃圾专业经验和成熟完善的监控体系为基础的,安全、值得信赖。

做云跟贴的初衷是什么云跟贴未来的愿景又是怎样的呢

云跟贴:我们主要想做两件事,第一,将跟贴评论平台化。如果说文章内容是上层,那么跟贴评论就是下层,现在每个人都懂得争抢优质的文章内容,却只有极少人关注下层的跟贴评论。互联网是一个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的过程,相信不少人会有这样的体验,觉得跟贴评论比文章精彩。精彩的跟贴评论是很受追捧的,可是现在跟贴评论这块是分裂的、附属的。

第二,服务好我们的两个用户,一个是网站,一个是普通网民。用户是上帝,而我们有两个上帝。

云跟贴除了给网站提供第三方评论,以及您刚刚重点聊到的助力打造活跃社区这一点之外,还有其他附加服务吗换句话说:很多网站都已经在使用市面上其他的第三方评论系统了,云跟贴怎么去撬动这个市场

云跟贴:简单来说就是:了解需求,满足需求,从而达成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需求分为普遍性需求和个性化需求,个性化需求先不做赘述,因为这个涉及到具体需求具体评估。普遍性的需求我想答案很明显吧,无非就是钱和流量。

够简单粗暴直接,那么应对这个普遍的显性需求,云跟贴有哪些措施呢

云跟贴:首先尽快搭建广告联盟平台,直接给网站带来现金收益;对于流量,则是竭力以各种形式为合作网站引流,等到云跟贴初具规模的时候,我们会去向公司争取更多的资源,比如流量入口。

所以未来广告平台的建立与运转是云跟贴主要的盈利模式吗

云跟贴:是的,我觉得通过产品的`人气去吸引广告主是一种非常良性的商业模式。云跟贴产品对网站用户是完全免费的,不仅完全免费——就像我刚刚聊到的一样——我们还会想方设法为其带去切实的利益,使所有网站用户与网易一起达到多赢。在我们这里,用户是真正被当做了上帝。

那普通的草根网民呢

云跟贴:通过对网易跟贴的耕耘,大家也可以很明显地可以看出网易一贯以来对于草根网民的珍视。对于普通网民来说,他们接触网络的一大目的就是为了获知信息,为了情感宣泄,而云跟贴就是致力于打通现在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使网民实现跨站互动,更加自如地在互联网海洋中徜徉。如果说互联网让世界变小,那么云跟贴就是让互联网变小。

听您聊了不少关于云跟贴未来的愿景,感觉很不错。云跟贴当下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哪些事情是咱们团队急需完善的呢

云跟贴:产品的本身是关键的关键,排首位的肯定是功能的完善和产品的迭代——现在我们的产品支持WEB/WAP/APP SDK的一键安装,以及WordPress和织梦插件的安装;其次,我们不能再像之前一样,我们会多走出来,让大家多多认识我们,特别是一些网站的朋友和站长朋友们,大家的接受和认可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另外,希望大家多给我们提建议,一起参与到我们产品中来,一起来见证我们这个产品的成长。

互联网世界风云万变,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从业者们都在抢占先机或者跟风,有点难以理解为什么一个互联网产品团队居然去理会一个在多年前就已被抢占且一直都处于不愠不火的状态的市场。通过与云跟帖的交谈,我们知道了原来对于网易来讲,云跟贴并不仅仅是一个第三方评论系统,它是网易公司愿意深耕跟贴评论领域的策略使然,是网易跟贴的延续与发扬光大。

云跟贴这样一个由“慢一拍”公司出品的“慢产品”,拥有母公司的庇护,拥有强大的资源,“慢”对于它来说,并非像普通的互联网产品一样,是一个致命的弱点。“慢”对它来讲,很可能是稳,是扎实,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表现。

可是,这汹涌的互联网大潮,会吞噬什么,会成就什么,没有谁敢断定。云跟贴会爬多高,会走多远,让我们拭目以待。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1310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08
下一篇 2023-06-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