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十二五有哪些任务?

四川十二五有哪些任务?,第1张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enkubaiducom/view/dcc7eaea551810a6f52486cfhtml,
都在这个文件上呢,你仔细看看。这里装不下更多的内容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大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明显成效,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基本消除,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预计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6万元左右,进入中等收入地区,与全国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投资持续增长,消费逐步提高,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达到8万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到5万亿元以上,形成投资消费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效明显,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15∶48∶37调整为10∶50∶40;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由44∶25∶31调整为36∶27∶37。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以上。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48%左右,城镇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体功能区建设稳步推进,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加快发展。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积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以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人均期望寿命75岁。建成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6‰以内,户籍人口控制在9200万以内,人口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人民生活大幅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增长,与经济发展速度的差距逐步缩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0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31∶1缩小到30∶1,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居民家庭财产普遍增加,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加快生态四川建设,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36%以上,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大中城市空气质量达到II级标准,主要江河水质巩固提高,重要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废弃物处理率稳步提高,单位GDP综合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明显下降,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到180立方米以下,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
(一)加快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全面改善发展条件。
加强以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条件,夯实发展基础,是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要前提。“十二五”期间,要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方针,与产业布局、城镇发展相协调,扩大规模、完善网络、优化结构,构建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加快进出川运输大通道建设,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至甘肃、陕西、云南、贵州、重庆、青海等周边省市的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大通道建设,尽快融入国家铁路区际快速客运网,基本建成高速公路框架体系,形成6—8小时通达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北部湾等经济区的便捷运输通道。加快建设成都市与市州城际快速客运系统,进一步提升国省干线等级,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公路网络通达深度。全面完善成都主枢纽功能。加快推进“四江六港”水运通道和港口建设,加快建设干线、支线机场。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组合优势和整体效能,实现客货运输的便捷换乘、高效衔接。以提高铁路运输比重和发展水运、城市公共交通为重点,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成本的绿色交通。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和改造,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加强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的有效衔接,提升交通运输服务保障能力。加快城市智能电网建设,积极发展管道燃气,提高城市能源保障能力和安全运行水平。进一步健全城市通信网络体系,推动“三网融合”。加强供水设施建设,满足城市生活生产用水需要。加大城镇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率。加快公共绿地建设,构建布局合理的城市绿化系统。加强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完善城镇公共服务功能。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创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
——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实施水、土、路、电四大基础工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着力构建供水保障体系,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努力满足城乡居民生活和经济建设对水资源的需求。以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和渠系配套为重点,全面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努力改变川中等老旱区和农业主产区的灌溉条件,“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合理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加强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完善农村路网体系,基本实现油路到乡、公路到村,加快机耕道建设。继续完善农村电网,基本消除无电乡村。
——强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信息网络体系,提升发展保障能力。重点加快水电和天然气生产能力建设,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煤层气、规模化沼气发电等新能源,加快推进核电建设,优化能源结构。以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新能源汽车供能设施等为重点,促进能源利用方式变革,提升能源普遍化服务水平。加快煤电油气输送通道建设,优化能源区域布局,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体系。建设西部通信枢纽,以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应用、应急通信体系和数据灾备中心为重点,提高信息汇聚处理能力和信息安全支撑能力,基本建成高速、安全、可靠接入的无线城市网络系统。加快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建设,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提高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信息网络覆盖率,力争行政村基本通宽带,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
(二)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以提高四川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增强产业竞争能力为中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和发展层次。“十二五”期间,要把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围绕“三中心、四基地”建设,深入实施“7+3”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初步建成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四川经济综合实力。
——以建设“四基地”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要充分发挥我省资源、产业等比较优势,深入实施资源转化战略,加快建设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拥有突出地位的重大产业基地。以水能、钒钛、天然气为重点,基本建成国家重要的优势资源开发基地;以发电设备、重型装备、交通运输设备、工程机械、汽车制造、节能环保设备、数控机床和石油钻采成套设备等为重点,建成世界知名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以集成电路、软件及信息服务、数字视听、新一代平板显示、军工电子、智能化仪器仪表及数字医疗等为重点,建成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以川猪、川酒、川烟、川茶、川菜、川果、川药、丝麻、林竹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建成西部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以“十大旅游区”、重点旅游城镇和旅游通道建设为重点,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旅游产业层次,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
按照集中集约集群发展的要求,加快产业园区发展,努力培育壮大一批省级和国家级开发区。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强化政策扶持和体制机制创新,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以节能减排和新产品开发为重点,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推进冶金、化工、建材、轻纺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淘汰落后产能。
——以发展“六大产业”为重点,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发挥优势,抢抓机遇,着眼于抢占未来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力争在我省最具优势的领域率先取得突破。重点发展以核电、太阳能及风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装备产业和以“三网融合”、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进产业规模水平跨越式发展。加快发展以高性能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高速铁路、航空航天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积极培育节能环保和生物技术产业,建设一批国家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充分发挥我省军工优势,形成军工与民品相互促进共融发展的新格局。要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发展重点,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逐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以建设“三中心”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
(四)加快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期间,要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加快重点经济区发展,扶持欠发达地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努力构建特色突出、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加快重点经济区发展。
——扶持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优化主体功能区布局。
(五)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加快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举措。“十二五”期间,要把全面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创新社会管理,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积极扩大就业。
(六)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七)强化科技支撑和人才开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人才资源开发,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十二五”期间,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全面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加大人才开发力度,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以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区域。加强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支持、市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建成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支持成都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和绵阳科技城建设。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吸引和集聚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人才。健全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完善创新服务支撑体系,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坚持重点学科建设与重点产业发展相结合、培育与引进相结合、数量与质量相结合,实施天府科技英才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等,大力集聚高层次人才,着力培养、引进和使用“塔尖”人才,加快建设西部人才高地。加强人才培训,继续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积极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专业人才,实施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完善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促进人才开发的规模扩张和能力提升,建立促进人才开发的长效机制。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优化事业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健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体制机制。
(八)加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二五”期间,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加强生态建设、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适应气候变化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实施川西北防沙治沙、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森 林、湿地、草地等重点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深入推进天然林保护和退牧还草,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大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石漠化和沙化的综合治理力度,加快地震灾区生态修复,恢复林草植被。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禁止开发区稳步推进生态移民。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等建设管理,大力推进城乡绿化和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建设。
——着力加强环境保护。重点抓好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人为破坏活动,努力使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确保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基本稳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环境保护,积极防范环境风险。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岷江、沱江、嘉陵江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污染防治,严格保护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积极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和土壤污染防治,建设一批土壤污染综合治理试点示范工程。推进城市大气复合型污染防治和酸雨防治,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强核与辐射环境污染防治和监管,加快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地区的重金属污染治理。
——深入开展节能减排。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全面完成国家节能目标任务。积极发展低碳产业,有效减少废弃物、污染物的排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形成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的产业链,加快以低碳排放为重点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围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加大先进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结构性、技术性和制度性节能减排。以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为突破口,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重点工程建设,突出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商贸流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全面实行严格的节能减排考核制度。
——强化资源节约利用。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全面推进节水、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强水资源科学管理,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强化保护,通过技术措施和市场导向,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土地规划和用途管理,切实加强耕地保护,以提高存量土地的有效利用为主,控制建设用地过快增长,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加强重要资源规划和保护,提高矿产资源科学开发和综合利用水平。
——健全防灾减灾体系。以地震灾区为重点,加强地质灾害危险区域普查、监测预警和防治,健全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继续推进长江、嘉陵江、渠江等主要江河防洪工程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健全洪涝灾害防治体系。完善预警系统和快报系统,健全地震灾害防治体系。加快预防避让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全面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建自然灾害防治长效机制。
(九)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科学发展新动力。
进一步解放思想,用改革的办法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使改革创新成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十二五”期间,要努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社会和谐、有利于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和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构建促进转变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创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建立完善资源补偿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继续推进现代公司制改造,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垄断行业和公用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公用事业领域,改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环境,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规范发展土地市场。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开放共享机制和科技创新成果市场转化机制,建立健全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机制。
——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建立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政社会管理一体化。总结推广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大力推动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资本和人力资源市场。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探索通过农村土地权益和城镇社保权益合理置换,使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家属有序转为城镇居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建立健全平等共享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破除城乡分治管理的体制障碍,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建立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健全完善村民民主管理制度,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行政社会管理体制。
——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以建设对外开放通道和平台、改善对内对外开放环境为重点,促进全面开放,提升开放层次和水平。全面扩大连接东南亚和南亚、畅通中亚和俄罗斯,以及通达国内重点经济区域的对内对外开放的通道,加快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保税区、保税港和保税库建设,完善电子口岸平台,积极开展与沿海口岸的大通关协作,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建立健全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政策体系,进一步扩大和提升西博会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投资促进、经贸合作和对外交往的平台功能。加快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快建设新川创新科技园,扩大与欧美日韩和新兴市场体系国家的投资与经贸合作交流,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扩大全省开放型经济规模,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努力拓展国际市场,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推动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等服务贸易。继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注重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理念,增强内外资企业的产业关联和技术交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对外工程承包,促进省内相关产业发展和成套设备、材料出口。积极稳妥地开展对外投资与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加快培育我省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把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依托我省资源、市场等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发挥各类开发区的载体和平台作用,优化产业配套条件和商务环境,重点承接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转移。加大“招大引强”力度,吸引更多的世界500强和国内100强企业在川投资,设立区域总部、建立研发中心、建设制造基地。
——全面深化区域合作。以推动区域资源整合和利益共享为目标,全面加强国内区域合作,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全面深化川渝合作,促进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把成渝经济区建成全国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建立健全省际开放合作协调机制,推动与周边省区市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能源、矿产等优势资源的共同开发,实现协同发展。继续扩大与泛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以及北部湾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等区域合作,深化与港澳台的经贸投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十一)加快振兴灾区经济,增强长远发展能力。
全面推动灾区经济社会发展振兴,是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后必须抓好的一项重要任务。“十二五”期间,要编制实施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以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和生态修复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改善发展条件,提高长远发展能力,实现灾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快灾区产业发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产业发展条件,优化提升灾区产业结构,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进资源科学合理有序开发,积极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优化调整产业布局,撤并或迁建不具备恢复重建条件的产业园区,发展“飞地经济”。充分利用对口支援长期合作机制,推进对口合作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承接对口支援省市产业转移,将灾区产业合作园区建成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
——促进灾区民生改善。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灾区发展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改善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切实解决灾区群众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实施积极的就业帮扶政策,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努力扩大灾区就业。加强对口劳务合作,强化灾区劳动力技能培训。把新村扶贫、劳务扶贫、连片扶贫等扶贫工程与灾区贫困村恢复重建有机结合起来,在灾区选择集中连片和特殊类型区域扩大连片扶贫开发试点,实现灾区贫困村向新农村、小康村的转变。以“三基地、一窗口”为重点,建设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
——加快灾区生态修复。坚持人工修复和自然修复、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快恢复灾区林草植被,加强地震灾区次生灾害防治,对不具备基本耕种条件的耕地实施退耕还林。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实施大熊猫栖息地、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地等重点地区的修复工程,恢复生态环境功能。对环境特别脆弱地区实行生态移民,促进灾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简介:公司概述:湖北恒信国通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简称:恒信国通),坐落在美丽的长江明珠武汉市。是集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智能设备制造及其它信息化产品的研发、生产为一体,致力于互联网+创新产业研究和绿色节能建筑应用技术革新的创新型IT信息化服务企业。英文释义:恒信国通英文名为“escst”,是“有恒Eternal、诚信Sincerity、利国Country、通鼎First”字母缩写的组合,寓意着我们始终秉承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工作态度;以诚信为人之道、处事之本;以有助于国运昌盛,利国利民的业务发展方向为首要目标;协同有志的精英人士,一同通向鼎盛,力争第一,成为行业内的标杆典范!企业使命:保障工地一份安全,还给世界一片蓝天。企业目标:塑行业标准、创行业新高、争行业领先,做一流企业。经营理念:有恒Eternal(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诚信Sincerity(为人之道,处事之本)利国Country(国运昌盛,利国利民)通鼎First(通向鼎盛,力争第一)发展战略:立足于互联网+,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技术和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引领产业升级与变革。服务理念:诚信为本,创新科技,追求卓越,互利共赢。团队建设:建设一个默契配合度高、专业程度高、积极主动性强、向心力、凝聚力强、创造力、创新力强的高效团队。详细介绍:公司拥有具备丰富从业经验和高职业素养的人才队伍,专业而快速的根据不同用户的实际情况,对用户所面临的应用需求进行系统评估和规划,为用户从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到业务应用,提供完整的具有针对性的软硬件全面解决方案和高水准的专业化实施服务。为了适应国内建筑行业与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恒信国通成立了“智慧工地”专家组、“工地社区”运营组、“建筑全生命周期大数据”研究组等3个围绕建筑的专业工作组,工作人员共50余人,主要服务对象为政府部门、建设方、建筑承建商、建筑业主、建筑监理和广大市民,并为广大流动工友提供公益帮扶、技能培训及安全教育。湖北恒信国通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秉承“有恒”、“诚信”、“利国”、“通鼎”的精神,努力将公司打造成“互联网+建筑大数据”领域的创新型企业。核心产品:全国智慧工地大数据云服务平台(简称:智慧工地)“智慧工地”是立足于互联网+,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技术和物联网等技术手段,针对当前建筑行业的特点,结合各级建筑管理部门及建筑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需求,利用建筑行业企业信息库、项目信息库、人员信息库、设备信息库等现有数据平台为基础构建的一套信息化行业解决方案。它主要根据建筑过程中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环境保护、人员管理、信息流通等需求出发,对建筑项目的人员管理、车辆管理、视频监控、环境监测、设备管理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实时监管,对加强现场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它采用了“一体化平台,模块化架构,定制化开发”先进架构思路,结合多种开发模式,满足用户在不同设备、不同系统平台的使用需求。现已针对企业、政府、市民等对象开发出网页端和移动App端,政府方面可以实行在线执法、发布政府公告、进行政企互动、了解市民之声;企业方面可以通过云平台进行系统的人员管理、进度管理、材料管理、质量管理、实行在线办公、与政府互动、了解市民之声;作为市民也可在平台上查询了解工地概况,发布市民之声。如此,轻松实现移动智能管理,支持大家随时随地查询监管,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湖北恒信国通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是华中领先的创新型IT信息化服务公司,它研发的“智慧工地”(全称“全国智慧工地大数据云服务平台”)是一种全新的智能化的大数据应用服务。它针对当前建筑行业的特点,基于“互联网+建筑大数据”,采用先进的信息化处理技术,致力于为政府部门、建设方、建筑承建商、建筑业主、建筑监理和广大市民搭建信息传输渠道。
法定代表人:吴建恒
成立时间:2013-07-29
注册资本:1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420102000314788
企业类型:其他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地址: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山大道465号中国光谷创意产业基地曙光广场一期培训楼(二号楼)第三层312-A04

中国零售业的现状如何?

30年来,中国相继出现了百货、购物中心和连锁超市业态,实体零售一直处于追赶式发展中,但中国零售传统模式的诸多痛点也局限了实体零售的发展一直处于初级阶段。人均零售面积远不及发达国家,地区发展不平衡,一二线城市的供给过剩与三四线城市的供给不足并存,大量消费者无法享受高质量的零售服务。此外,传统零售的利润率并不乐观,商品毛利率通常不超过20%,利润来源也主要倚仗其是否能占据高流量的黄金地段,从评估卖场实力重要标准之一的坪效来看,中国大型零售卖场的平均坪效仅为05~1万元/平方米/年,盈利效率偏低,并且,随着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线上电商不仅孕育了顶级的巨头企业,也带走了实体零售的大量流量。

科技 驱动零售转型,赋能新零售变革

但今来古往,唯有江山不老。电商等线上零售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替代了传统零售的功能,贡献了无数刷新纪录的成交额,但从目前的两大顶级电商平台的获客成本来看,电商的线上流量红利见顶,与此同时,线下边际获客成本几乎不变,且实体零售进入整改关键期,因此导致线下渠道价值被重估。再加上物流链的发展以及智能终端的普及,移动支付、人工智能、大数据、ARVR等技术的不断革新,因此也进一步开拓了线下场景和消费社交,让消费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制约。加之如今消费者的消费升级需求,对于高质量的商品与服务的渴望更甚,种种因素叠加,由此催生了新的零售业态——“新零售”。

新零售,是用技术赋能消费过程,以数据驱动,进行人、货、场的重构,将价值创造作为经营核心,零售业态从生产制造出发转变以消费者的需求为转移,零售内容由单纯的商品优化为商品+服务,零售商开始承担交易的组织者与服务者的双重角色,与电商等线上零售也由对立、博弈转向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以此真正实现消费方式逆向牵引生产方式,重构供应链与消费模式。预计2022年整个新零售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8000亿元。

得助智能如何助力巨头零售企业全面打造新零售业态?

北京有限元 科技 有限公司,正是用技术驱动传统零售转型的先驱者,经数年业务沉淀,过亿用户打磨,打造了高可用、高成熟度的得助智能·新零售解决方案,包含得助数字门店、得助智播、数字会员体系、得助千寻系统、聚合支付、晓得机器人、统一服务台等。为新零售场景,提供完备的数字化、云化、智能化工具,拓宽业务边界,扩大变现范围,提升服务价值。截至目前,得助智能已经成功为占据了中国传统零售业巨头地位的两家上市集团公司建立了成熟的新零售业态模式。

这两家集团公司均有着悠久的发展 历史 ,但在新时代下也面临着相似的发展困境:

1、线下客户流失严重、无法定位到精准客群;

2、消费者与交易的数据缺乏关联、缺乏对顾客数据有效的分析;

3、需要建立销售与客户之间的链接,建立商品之间的关联度;

4、需要准确识别用户需求,利用有限资源精准营销、提升客户满意度等。

针对以上痛点,得助·新零售解决方案结合上述集团公司的痛点,针对性的为其建立了与顾客之间的有机连接,实现了贯穿会员生命周期的精细化营销与服务,全面达成门店数字化、经营数字化、服务智能化。
得助·新零售行业解决方案, 科技 为基,更具“智慧”

1、数字门店

建立APP商城、微信商城、PC商城,一键构建私域流量阵地。通过安全的平台架构,便捷开通,快速使用,全渠道覆盖,多场景复用,赋能企业的线上增长。为消费者提供随时、随地、随心的购物渠道、终端、服务体系,提升顾客体验度。

2、得助智播

得助智播是得助直播平台,强体验、新场景,万店皆可播。将门店与 科技 结合,形成更强的互动形式,通过数据智能分析,丰富用户数据,实现更加精准有效的营销,线上线下流量通过直播平台快速转化,激发数字化门店威力,同时支持全渠道、全系统、全终端的产品集成,个性化直播与产品场景充分融合。

3、数字化会员体系

不同的渠道,同一个会员,通过数字化会员体系将全渠道会员的身份统一,全业态会员共享,联营,线上线下会员统一管理,数据汇总分析加工,达成同一个消费者,不同的业态门店,不同的支付行为,同一个会员,统一的维护。

3、精准营销平台——得助千寻平台

得助千寻平台是数字化会员运营与营销方案。支持进行全生命周期的会员营销,基于数据的用户画像,支持视频直播,电话,多媒体智能营销。通过用户行为分析、客服ASR、客户经理聊天记录、销售记录等数据搭建DMP系统,对客户进行画像、客户意图与渠道进行分层。通过APP、官网等渠道的精准推荐、PUSH、销售人员联络等方式激活存客。

5、晓得机器人

晓得机器人是得助智能与中科院声学所合作研究成果,拥有超过100+专利技术,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算法,识别准确率高达96%。晓得机器人具备商品知识库,全生命周期的多会话场景,能够实现人机协作,智能跟单,最大化提升顾客转化。

(1)智能客服:晓得机器人通过与客户的多轮对话,将售前商品咨询,售中订单、商品、物流等信息,售后退换货等全场景覆盖。在实际应用中,客户重复性咨询的有效解答率达到了85%,降低人力成本70%以上。

(2)智能协作:人工模式下,晓得机器人协助应答,提升效率与用户满意度;人工应答时,机器人向人工客服学习,机器人无法识别应答的问题自动无缝转人工并提醒。

(3)智能跟单:从买家咨询开始,晓得机器人对交易过程中的每一个转化节点进行监控,确保转化率最大。

6、统一服务台

统一服务台包含电话客服、在线客服、工单客服、智能质检等。产品化对接业务系统,售后系统。通过统一服务台客服可在同一平台接待语音+文本渠道的所有客户来询。电话客服的云呼叫中心支持智能IVR,空号检测,预测外呼,智能外呼等,高效完成需要进行电话呼叫的业务。工单系统推动企业内部跨部门协作,帮助确权明责,快速处理投诉,物流问题追踪等。智能质检,采用多维度抽样,复合指标,自定义权重针对通话进行筛选和打分,对客服人员接线水平进行整体分析以及数据排名,助力提升客户满意度。在实际应用中,集团的人工客服,通过使用同一工作台,工作效率提升达100%。

在应用了得助智能·新零售解决方案后,这两家老牌零售集团均成功构建了新零售链,实现了线上和线下渠道的互通、融合。同时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将商品品类及其附加值大大提升,推动了流量价值的变现。串联多个独立业态,打通了各个业态之间的信息孤岛,提升信息扭转速率,以及提高了客户服务效率。

如今,线上零售的两强格局已定,线下零售85%的市场空间仍呈现分散化,而零售业的崛起势必将更加依赖于技术的革新。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变革的支持下,得助智能也将为更多零售企业注入 科技 元素助力扩大企业优势,融合业态创新发展。而基于具有高成熟度的一体化全栈式得助·新零售解决方案,传统零售企业向新零售转型也将不再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以下摘自市委书记高卫东在运城市第三次党代会的报告

要突出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提升综合经济实力
转型是世界潮流,是壮大运城经济的必由之路。只有加快转型,才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逐步打造我市在黄河金三角地区快速崛起的经济优势。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我市是全省的农业大市,一产基础好、规模大,但效益不高。要实现农民收入翻番,必须以农产品加工为龙头,大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数量农业向质量农业转变、粗放农业向精细农业转变,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基地。要坚持特色发展、科技支撑,狠抓农业提质增效。继续实施农业“五个计划”,全力推广“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经营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品牌农业。重点引进推广特色种植,丰富我市农产品种类,培植新的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畜牧养殖业,弥补农业生产“短板”。特别要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动粮、果、菜、棉、畜等主导产业科学发展、提高效益。要坚持对接市场、延伸链条,狠抓农产品深加工。推动各类专业合作社和专业技术协会快速发展,构建“龙头+基地+农户”和产供销为一体的生产经营模式,促进农业专业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品牌化销售。每个县(市、区)都要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力争5年后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要大力发展乡村集体经济,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创业,增加劳务性收入,多渠道培养高收入农民群体。要坚持大兴水利、改造电网,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抢抓国家加大水利投入、我省实施“大水网”建设的黄金机遇,加快大型水利设施建设,重点实施“三引六扩”水利工程,构建“河库成网”水利格局,5年内再新增灌溉面积100万亩。加快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增强农村用电保障能力。要坚持完善规划、提升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全面提升重点推进村的“四化四改”和“五个一工程”,完成新一轮“五个全覆盖”。推进生态村连片创建。搞好农村金融服务。高度重视边山老区和贫困区建设,扎实做好机关、企业与农村结对帮扶工作,抓好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确保农民收入翻番、农村面貌改观。
大力发展新型工业。提升综合实力关键在工业。我市工业正处于产业接替的关键时期,既存在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巨大压力,也面临着尽快做大新兴产业的紧迫任务。我们必须以超常努力,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优势产业集群化,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要推进传统产业向新型产业转变。传统产业既是我市长期发展的结果,也是现实财源的支撑和未来发展的基础。要顺应国家产业政策趋势,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对共性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技术引进和研发;用循环经济模式改造延伸传统产业,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提升经济效益;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与此同时,要着眼长远,尽快壮大现代装备制造、铝镁深加工、精细化工、医药、农产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要花更大的力气,推进我市由材料加工到加工材料的转变,由中间产品发展到终端产品,由低关联度向高关联度延伸,经过三至五年努力,使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要推动企业由小、少、弱向大、多、强转变。坚持大中小企业并重,积极提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支持,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增加数量、提升规模、做优产品,形成群体竞争优势。要加快产业整合、企业重组步伐,着力打造一批主业竞争力强、装备现代化程度高、财税贡献大的旗舰企业。全市力争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50亿元、100亿元、300亿元以上企业,每个县(市、区)都要有年销售收入30亿元以上企业。鼓励条件成熟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力争5年内新增上市公司5家以上。要推动企业由分散发展向园区集聚转变。按照布局合理、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管理先进的要求,重点把3个省级开发区和盐湖科技工业园、空港新区,打造成为我市产业升级的高地、对外开放的窗口、集群发展的载体,把各县(市、区)的工业园区建设成要素集聚、企业集聚、商品集聚、信息交流的枢纽和平台,努力做到新上项目一律进入、存量项目逐步迁入。要推动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坚持“绿色、低碳、洁净、健康”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行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加快推进城乡生态化,重点实施“三河”(黄河、汾河、涑水河)、“两湖”(盐湖、伍姓湖)、“一山”(盐湖南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全面实施“山上治本”和“身边增绿”工程等,建设绿化运城、气化运城、净化运城、健康运城,让运城的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环境更优美!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以重点物流项目为平台,培育和打造一批现代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建设现代物流基地。加快推进各类专业市场建设,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物联网、第三方物流等现代流通方式,积极争取建设海关、商检等内陆口岸机构和保税区,努力把我市建成黄河金三角地区的“无水港”。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改造提升商贸、餐饮、交通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会展、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商务服务、居民服务、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
大力发展旅游业。突出“盐文化”、“关公文化”和“根祖文化”特色,坚持走大旅游、大市场、大投入、大联合的发展道路,积极构建与西安、洛阳、郑州为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加大景区景点开发力度,加强宣传促销,精心打造年游客超百万、收入上亿元的龙头景点和旅游品牌。加快旅游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构筑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旅游服务体系,使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建设特色文化旅游基地。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要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完善支持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和长效机制。鼓励各县(市、区)抓住转型综改区建设机遇,先行先试,大胆创新,突破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用好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战略,培育发展优势产业,壮大产业集群,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县域经济。河津市、盐湖区要努力在全省排名争先,闻喜、永济、临猗、新绛、稷山、芮城要争取在全省排位靠前,其他5个县要确保总量翻番。3个省级开发区和空港新区要在全省开发区中争先进位。特别要进一步加快建设盐湖经济发展较快集中区域,力争早日把盐湖区建成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快速发展的经济区和商贸物流的集中区。
(二)突出建设中心城市,加快推进市域城镇化
运城地处黄河中游金三角地区,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优势十分显著。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在现有基础上,强化产业支撑,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
一要科学规划,做大城市规模。在城市发展上,必须坚持用当前规划指导长远建设的原则,科学预测资源禀赋、环境承载、人口规模、产业发展、综合交通等主要因素,高标准、高起点调整完善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市建设要按照百平方公里、百万人口的目标,加快推进与周边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县城建设要实施大县城战略,河津、永济和闻喜要按照30平方公里—50平方公里的目标搞好规划,建成中心城市的次中心城市,其余县城要按照20平方公里—30平方公里的规模加快建设。小城镇建设要统筹规划,建设一批工业主导型、都市农业型、配套加工型、商贸流通型、旅游观光型、综合交通型特色镇,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力争5年内使我市城镇化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二要加大投入,完善城市功能。在城市建设上,必须坚持用当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撑长远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按照基础先行、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协调的要求,加快推进重大设施建设,不断夯实长远发展的基础支撑。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并重,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和商贸流通领域,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并重,以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项目为重点,逐步完善城区交通系统、供排水系统、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系统、通信和供电管网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化、商业等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坚持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并重,把城市建设与文化建设、市场建设、城市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城市综合管理体制和长效机制。坚持城市扩容与城市提质并重,每年实施一批城建重点工程,特别是对城建标志性工程、标志性地段和重点片区、重点部位,精心设计、精细施工、精致建设,打造更多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城市精品,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
三要大上项目,做大支撑产业。城镇是产业的载体和平台,产业是城镇化的动力和源泉。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空壳。产业是由一个个项目组成的,项目是产业的基础,抓产业首先要从抓项目建设开始。市县四套班子领导都要亲自跑项目、引资金,每个县(市、区)委书记和县(市、区)长为官一方,在任一届,都要在项目建设中干几件有影响的标志性大事,建几个利长远的标志性项目。抓不好项目的县(市、区)委书记不是优秀书记,抓不好项目的县(市、区)长就是不称职。全市上下必须完善政策、创新思路、创优环境,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引进一批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项目;一批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产业配套项目;一批解决就业多、经济效益好的富民强市项目。全市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完成5000亿元以上。围绕项目建设,完善创业创新机制,激发创业创新动力,加快发展中小企业,进一步壮大民营经济,让全民创业的呼声成为运城的时代强音,让全民创业的实践成为运城人民的自觉行动,让河东大地成为人人创大业的广阔舞台!
四要扩大开放,推进区域合作。围绕建设大通道和桥头堡,加快构筑运城、临汾、三门峡、渭南互利共赢“核心圈”,促进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全面对接;构建西安、太原、郑州、洛阳经济协作“联动圈”,强化科技、教育、物流、贸易、金融、信息、旅游等领域合作;主动融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产业转移“开放圈”,吸引跨国公司、大型企业、战略投资者在我市建设合作园区,探索建立更加广泛的城市合作关系和城市战略联盟,争取把我市建成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三)突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市
运城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建设文化强市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力发展运城特色的先进文化,提升运城文化软实力,扩大运城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
建设文明诚信之城。文明诚信是现代城市的重要标志。要把思想道德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着力搞好精神文明创建,扎实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养成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要强化诚实守信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河东人民热情淳朴、忠义仁勇、崇教尚学、勤劳智慧的优良品德,大力弘扬“四宽”精神和改革创新、开放包容、诚实守信、敢为人先的新时期运城精神,把运城打造成诚信之都、礼仪之邦。
建设文化繁荣之城。加快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努力把运城建设成为文化名市、文化强市。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突出抓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中心城市“四馆一中心”,即有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群众艺术馆、会展中心;实现县乡村“三馆两场一站一室”,即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休闲广场、体育场,乡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村有文化活动室。要加强文艺创作,努力打造具有河东文化特色、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文艺精品。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努力把“关公文化旅游节”办成在海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节庆活动。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现代传播方式整合发展。要加快发展文化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文化龙头企业,着力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精心打造强势文化品牌。加快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到201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建设文脉传承之城。运城是华夏之根、文明之源,有五千年文明历史,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运城、感受运城、关注运城、投资运城。要加大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力度,整理和保护好一批重要历史文化遗产。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完成关公信俗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保护挖掘、整理增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基层文化骨干。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民间艺术表演团体,培育100名国家级民间艺术大师,打造传承千年文明的领军团队。
(四)突出发展民-主-政-治,加快建设法-治运城
(略)
(五)突出加强社会建设,加快构建和谐运城
和谐稳定是转型跨越的基础保障,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切实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运城。
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坚持以创业促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鼓励自主创业。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人员和下岗人员就业再就业工作,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完善就业援助、帮扶制度,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促进困难群体实现就业或再就业。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健全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让劳动者体面劳动、有尊严地生活。
加快发展教育卫生事业。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支持普通高中办出质量和特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加快形成终身教育体系。注重解决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薄弱问题和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特别要加快建立职业教育新体系,让没能进入大学、高中的学生,都能接受中等以上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实用技术人才。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四大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农村和社区卫生事业,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拓宽筹资渠道,实施大病救助,防止因病致贫。做好重大疾病防治和应急救援工作。全面做好计生和人口工作。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全民健身运动,提升全市人民的健康水平。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的大社保体系,实现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本全覆盖。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各项统筹资金配套到位。加强住房保障,健全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农村特困户住房困难。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切实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加快发展老龄、残疾人和红十字事业。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努力稳定生活必需品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我市人口基数大、经济欠发达、统筹各方面利益任务繁重,必须突出管理重点,健全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方式,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要坚持社会管理重心下移,促进人力、财力、物力向基层投放,确保农村和社区在社会管理上“有人管事、有钱办事”。要强化源头治理,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重点解决好征地拆迁、农村宅基地、农民工工资、涉法涉诉等纠纷问题,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疑难纠纷不出县、矛盾不上交”。要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解决好流动人口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创新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建立相应的社会帮扶救助体系。要深入开展“平安运城”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要强化安全生产工作,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要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落实安全主体责任,让人民吃上放心食品、用上放心药品。要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积极开展“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良好局面。
(六)突出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略)
同志们,转型跨越的新征程已经开启,我们的使命光荣而神圣,我们的任务艰巨而繁重。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锐意进取,努力把运城建设成为山西向东向西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建设成为山西省乃至黄河中游地区的“四基地一中心”,为全面加快建设运城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注释:
1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农村便民连锁商店全覆盖、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全覆盖、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
2“五型四好三满意”活动:创建以学习型、规范型、服务型、廉洁型、创新型为主要内容的“五型党组织”,以班子作风好、队伍素质好、高效服务好、团结和谐好为主要内容的“四好机关”,以上级满意、基层满意、群众满意为主要内容的“三满意”。
3“五个计划”:“双创”增粮计划、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计划、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计划、规模健康养殖计划和农业物流体系建设计划。
4“三引六扩”工程:“三引”即小浪底水库引水、黄河青石板引水、三门峡水库(部官)引水;“六扩”即对现有的禹门口、西范、北赵、夹马口、尊村、大禹渡六大灌区进行改扩建。
5“五个一工程”:一个文化活动室(院)、一个卫生计生室、一个农民休闲广场、一个便民连锁店、中心村有一所标准化小学。
6“法律六进”活动:通过开展普及法律的活动,使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
7“四强”党组织:推动发展能力强、服务群众能力强、凝聚人心能力强、促进和谐能力强的党组织。
8“四优”党员:政治素质优、岗位技能优、工作业绩优、群众评价优的员。
9“382”工程:利用3年时间,建立培养一支8万名左右高素质的入党积极分子,力争每年每村吸收两名优秀分子加入党组织。

第一,行业标准滞后,个行业标准繁杂。标准是物联网规模发展的前提。物联网涉及的标准比较复杂,包括终端、网络通信、中间件、系统架构、业务规范和安全等。以终端为例,国内做M2M终端的厂家,都有各自的硬件接口及通信协议和软件标准,厂家都是定向开发,成本高而规模小。另外,在网络层,物联网中无数个传感器形成M2M互联后就要涉及互联网、无线通信网(3G)等大网的互联互通问题。还有物联网业务的标准规范问题,比如智能电网的规范、移动支付的标准规范、智能家居的规范等。
第二,改造成本高,社会效益显著而盈利性较弱。例如,根据美国的数据统计,市政改造智能路灯,平均每盏灯投入232美元。适合政府的公共事业,如路灯、交通、环境监控等,现阶段物联网应用成本高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我国物联网技术还处于低端水平,特别是在芯片、传感器终端、信息处理和应用软件方面。在传感器方面,我国很多的技术相对来说只是做分装方面的工作,核心的技术如芯片方面还是受制于国外,包括射频识别技术、传感网、智能卡、芯片等很多都是依靠进口。技术能力的薄弱,导致我国成本相对较高,成为规模化应用的重要制约要素之一。在数据处理方面,包括应用开发、业务平台、系统集成、中间件等,各厂商处于生存及发展期,力量薄弱,相对于IBM、SAP、Axeda公司而言在技术实力和专业性方面都有很大差距。为物体智能而开发的嵌入式软件还没有规模化应用。
第四,产业链上下游缺乏清晰共赢的商业模式,也制约着应用的规模化推广。例如,终端未标准化,导致开发成本高,应用开发无法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在系统集成领域,受上游供应商供货时间限制,项目周期长,客户分期付款,需垫付资金,资金压力大。对于运营商而言,物联网收益性较差。
第五,目前的需求主要受政策驱动,来自企业的需求还比较初级。
第六,个别企业有垄断产业链的行为。通过资金实力,垄断产业链上的企业,签订排他性协议,禁止与竞争对手合作,极大制约了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数字商务建设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通知》通知中对各地方政府做出了如下要求:

一、开展消费数字化升级行动

围绕“推进品牌建设、引领品质消费”,加强横向协作、纵向联动,做大做强做优“双品网购节”,实现活动常态化、机制化。各地要组织当地实力强、信誉好的电商企业和商家参加活动,推出更多优质商品和服务,并同期举办配套促销活动,保持主题、时间、标识全国统一,在内容、形式上办出地方特色、体现各地风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出台配套措施,通过发放消费券等方式,释放消费潜力,提升消费品质。

二、开展“数商兴农”行动

统筹政府与社会资源,坚持公益化与市场化相结合,引导电商企业加强物流配送、农产品分拣加工等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智能供应链,促进数字产品和服务在乡村地区应用。各地要对当地电商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开展摸底、梳理和研究,加强工作统筹和规划设计,细化重点需求,通过政策创新,更好发挥市场资源补短板、促融合等方面作用,坚持公平、普惠、合规原则,积极引导电商、物流等企业发展电商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流通效率和便民服务水平。

三、开展“丝路电商”行动

推动地方参与国际合作。加快国际规则体系构建。建设性推进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多双边规则磋商和谈判,以推进“丝路电商”为切入点,以双边和区域合作促规则制定,推动建立互利共赢、公开透明的数字经济国际规则标准体系。

四、开展数字化转型赋能行动

扶持数字商务技术创新。着力推进商业科技发展,鼓励企业积极开展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先进信息技术在商务领域应用创新,拓展电子发票、电子合同、电子档案应用范围,提升无接触服务、云展会等新兴商业模式和场景应用水平,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五、开展数字商务服务创新行动

做优数字商务公共服务。完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深入开展电子商务公共服务惠民惠企行动,鼓励电商平台企业积极推出面向传统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普惠性数字化转型产品和服务,构建“政府引导—平台赋能—多元服务—广泛参与”的企业数字化转型联合推进机制。

数字商务的建设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助力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电子商务是数字商务的重要促成,为数字商务创新起到引领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3484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9
下一篇 2023-07-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