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好嫩黄烟、黑暴烟的烘烤?

如何搞好嫩黄烟、黑暴烟的烘烤?,第1张

嫩黄烟往往是由于栽烟密度过大,旺长期浇水过多,或遇雨徒长而形成的。其特点是干物质含量少,含水量多,烘烤变黄时转色快,烤后轻飘,质量很差。嫩黄烟采收宜早不宜迟。一般7成熟时即应采收,装烟时宜稀不宜密。在烘烤技术上,要针对烟叶干物质少、水分多、变黄快的特点,采用“先拿水,后拿色”的方法。防止硬变黄。即在变黄期首先采用偏高的干球温度,即摄氏40-42度,偏低的湿球温度,即摄氏37度。使烟叶失去部分水分,发软凋萎,变黄1-2成。若烟叶仍不发软,需进行高温快速排湿,即很快使温度升高到43-45度,打开天窗地洞,大量排湿,直至烟叶塌架发软。在二棚烟叶变黄5-6成时,即需转入定色期。定色期升温不能快也不能慢,不能在某一温度下长时间停留,以防烤黑烟。黑暴烟大多数是由于土质肥沃,氮肥偏多,水分足,生长过旺造成的。这种烟叶片大,粗筋暴脉,水分多,贪青晚熟,不易烘烤。黑暴烟在外观上变黄极慢,脱水干燥困难,很容易挂灰。烤后叶片颜色偏深,为深或红,品质差。黑暴烟烘烤的起点温度宜较高,即高温变黄,一般为摄氏39度以上,干湿球温度差3度左右。如果温度偏低,烟叶不易失水发软。当烟叶变黄5-6成时温度应超过45度,进入定色期。缓慢升温到47度,在47-48度温度下适当延长时间。当烟叶变黄达到7-8成再继续升温,在48-50度使黄烟等青烟。定色期湿球温度应控制在38-39度。变黄期温度稍高,不能采取高温快速排湿。定色期升温速度要稳不宜快,否则就会出现挂灰。干筋期温度宜比正常烟叶高一些,但不要超过72度。

工业用电,因为这算后续的加工,就像碾米机一样属工业用电其实用电应该没有工业和农业之分只有单相电和三相电之分,如果你用的是单相电,电量不是特别大,那就是农业电,如果是三相电,不管怎样都是工业用电

(一)烟叶在烘烤中代谢活动的特点:烟叶自大田采摘脱离母体后,其生命活动仍在继续进行着,即使烘烤时,叶组织细胞也还要维持生命活动。但是,这段时间的生命活动同烟叶在植株上的生命活动差别很大。我们知道,烟株上的叶片(绿色叶片)的生命活动是在有土壤养分、水分供应的情况下,有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质的保证下进行的。采摘后的叶片已经断绝了养分和水分的来源和供给,同时呼吸消耗加强,生命只能完全依靠它自身贮藏的有机物质来维持,这种代谢活动称为饥饿代谢。随着烘烤时间的加长,饥饿代谢程度必然加深,全部生命活动逐渐减弱,直至最后完全停止。
烘烤过程中烟叶的呼吸作用,通常经历6个阶段。
第一阶段,刚刚采收的新鲜叶片,呼吸作用同它在植株上正常的呼吸作用基本相似,呼吸消耗的物质主要是碳水化合物,这个阶段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比较高。
第二阶段,呼吸作用逐渐减弱,二氧化碳释放量逐渐减少,呼吸作用的消耗物质仍然以碳水化合物(简单糖类)为主。
第三阶段,呼吸作用呈增强的趋势,二氧化碳释放量增加。通常情况下,此阶段由于烟叶出汗、发软乃至塌架,叶内水分亏缺,蛋白质、叶绿素开始分解。若叶片失水少,不发软塌架,蛋白质和叶绿素分解少,将继续依赖分解消耗淀粉的糖维持生命活动,势必导致糖分消耗过多,最终烤坏烟叶。
第四阶段,以蛋白质为呼吸的主要消耗物质。由于叶绿体中蛋白质的大量分解,蛋白质叶绿素复合体解体,叶绿素分解,素、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相应地逐渐占优势,叶片很快由绿变黄。
第五阶段,叶片完全变黄后,水分的散失和内含物质的消耗使呼吸作用逐渐减弱,叶组织细胞已接近死亡。
第六阶段,细胞原生质体结构破坏,细胞死亡,细胞膜的透性破坏,氧气可以自由进出叶组织,细胞内含物质可以外渗到细胞以外的空隙中。此阶段若烟叶水分大,细胞组织内多酚氧化酶活性将大幅度提高,它和多酚类物质作用产生深色物质,使烟叶变深变黑,这表示叶内养分消耗过多,烟叶品质低劣。
(二)烟叶的干燥和颜色的变化:烟叶在烘烤中外观形态发生两个十分明显的变化。一是烟叶颜色由黄绿色变,如果控制失误,还可能继续发展变为褐色、深棕褐色。二是烟叶由含水分80~90%的膨胀状态变为凋萎、干枯直到干焦(烟叶含水分5~6%、主脉含水分7~8%)。烟叶的这两个变化,反映了烟叶内在化学组成的变化过程:一方面是有机物质的转化、分解和某些缩合的生化变化,这是酶促过程,另一方面是烟叶水分蒸发和散失的物理过程。
烟叶水分蒸发的干燥过程,除了需要一定的叶组织温度和环境温度外,还需要逐渐降低的环境相对湿度,才能引起烟叶状态的变化。
烟叶在烘烤过程中酶促和干燥两个过程是密切相连,相辅相成的,其中有些时间内是偶联着的。前期,当酶促作用剧烈进行时,水分也在蒸发,烟叶的脱水给酶促作用创造了适宜的条件,到了后期,环境温度升高,相对湿度降低,烟叶水分排出减少,又有及时限制叶内酶活性的作用,使叶内生化变化逐渐减弱,直至终止,从而固定了烟叶颜色。
很明显,烟叶烘烤的全过程中,存在着两个速度:一是酶活性变化速度,代表着烟叶组织内有机物质的转化程度;二是干燥速度,代表了烟叶水分的散失,同时也表明叶内的生化转化能否继续进行。烟叶烘烤的所有控制措施,就在于创造适宜的条件,合理调整两个变化速度,使之能相互配合,同步进行。在变黄过程中,要促进酶的活动,需要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相对湿度,但在初期必须使叶片本身丧失一定量的水分而凋萎。当对品质不利的淀粉大量分解转化为对吸食有利的糖,芳香类化合物产生和增加,蛋白质和叶绿素分解使叶片变黄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应采取逐步提高温度和降低相对湿度的方法,迅速排除水分,加速叶片干燥,终止酶的活动,将烟叶的固定下来。当叶片全部变黄后,把叶片烤干,并使烟叶特有的香吃味最大程度地保留下来。
总起来讲,烟叶烘烤前期,叶内存在有一定量的水分,是烟叶变黄这个生理生化变化所必需的条件,同时控制水分一定量的丧失,造成提高淀粉酶、蛋白酶活性的环境条件,促进绿色变。在后期,促进失水,又是逐渐减弱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控制颜色继续变化,使固定的必要手段,所以,这就是烘烤过程中的有促有控,控促结合,恰当配合,才能增进和改善烟叶的品质,防止烟叶烤青或变黑。
(三)烟叶烘烤阶段的划分与条件:根据烟叶外观性状的变化,烘烤全过程可分为凋萎、变黄、定色、干片、干筋5个阶段。但是,凋萎和变黄总是紧密联系着,很难确切地划分,原因在于烟叶遇热失水、凋萎的同时,叶片也逐渐变黄,二者内在的有机的联系是这个过程的核心,因此把凋萎和变黄就划分为一个阶段,称为变黄期。烟叶变黄后,化学成分和颜色的固定,必须排除叶片水分,否则烟叶变褐变坏。也就是说,排除水分使叶片干燥与定色紧紧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合称为定色期。最后是排除主脉水分,称之为干筋期。因此一般烘烤过程分为变黄、定色、干筋3个时期。就我国烤烟烘烤的具体实践,为了根据烟叶的变化程度掌握温湿度,又将变黄期分为变黄前期、变黄中期、变黄后期;定色期又分为定色前期和定色后期。
1.变黄期:变黄期是增进和改善烟叶品质的重要时期,从外观上和内部化学组成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其实质而言,可以归结为水分散失的物理变化和酶促作用的生物化学变化,而水分一定量的散失,使生物化学变化向着提高烟叶质量的方向发展,起着良好的作用。换句话说,变黄期烟叶必须失水凋萎,才有利于蛋白质的分解和叶绿素的降解,更有利于烟叶变黄后的色泽的固定。生化变化还必须有一定的组织温度和水分。大量的试验和实践证明,为促使烟叶由绿变黄,需要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相对湿度,以保持叶组织细胞中适量的水分,促进烟叶生命活动及变黄时生物化学变化完善地顺利进行。
由于烟叶失水和变黄是相辅相成的,所以烟叶所处的环境条件中,随着烟叶变黄程度的不断增加,温度必须逐渐提高,使升温速度与变黄程度恰当配合,相对湿度逐渐降低。
2.定色期:烟叶的变黄达到一定程度后,烟叶组织中促进烟叶继续变化的酶类活动必须终止,才能使烟叶内生物化学变化停止(严格地说减缓到非常微弱的程度),把已获得的化学组成及外观上的优良品质固定下来。为实现这一固定,需要较高的温度和较低的相对湿度,排除叶片中水分,使叶片逐渐干燥,直至最后完全干燥。
定色期的目的是使烟叶排除水分,终止变化,固定烟叶的内在组成和外观的颜色。由于鲜烟叶的60%水分要在定色期汽化排除,这就需要在较长的时间内,采取不断升高温度的办法,逐步降低烤房内环境的相对湿度。定色期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升温速度与排湿干燥速度的同步平行进行。湿球温度以稳定在38~39℃最适宜。
3.干筋期:这是排除烟叶主脉水分的时期。一般认为,烟叶主脉组织细胞结构坚实、体积大,细胞水分不易汽化排除,同时,卷烟工业上要求烤烟烟筋颜色深一些,所以干筋期就需要比定色期更高的而又不致烤坏烟叶降低烟叶内在质量的组织温度和环境温度。
(四)烟叶烘烤过程中的主要生化变化
1.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从烟株上采收的成熟叶片,在烘烤过程的前期生命活动是十分剧烈的,叶内的有机物质在规定条件的作用下,不断地进行着分解和转化。淀粉、糖类等碳水化合物变化是十分活跃的,再者是蛋白质的分解消耗、叶绿素的降解消失也十分明显,而水分的变化则贯穿于烘烤过程的始终。生物化学变化的结果见表8-10。
从表中可以看出淀粉的分解转化减少是显著的,主要发生在变黄期,由原来鲜烟叶含量293%,减少到124%,到烘烤结束时又减少到552%。由于淀粉的分解,糖含量大幅度增加。通常认为,烤后烟叶中淀粉含量为2~8%,并且认为超过5%对烟叶质量是不利的。目前对还原糖要求为16~18%。这就是说烘烤过程的前期,烟叶必须充分变黄,使淀粉的绝大多数转化为糖。其他化学成分的变化,都是伴随着这一变化发生的,并且也是向着有利于提高品质的方向发展的。如蛋白质在鲜烟叶中含量通常为12~20%,经过烘烤后部分分解,形成与烟叶质量呈正相关的氨基酸和其他有机酸,蛋白质的含量下降到8%左右。
2.叶绿素的降解与色素比例的增加:随着蛋白质结构的破坏和分解,叶绿素蛋白质复合体解体,叶绿素开始降解并逐渐加强,色素占色素总量的比例逐渐增加,烟叶外观上由绿色变为。
在鲜烟叶中,可能含有05~4%的叶绿素,成熟时素为叶绿素的1/5~1/3,开始烘烤40~50小时,叶绿素含量降低到鲜烟叶的15~20%,但在烘烤过程最初6~9个小时内,叶绿素降解比较缓慢,以后降解速度很快。
叶绿素降解的同时,色素也有降解,但降解数量比叶绿素少,这样就使得叶组织内色素比例中色素占明显优势,是烟叶变黄的实质。
(五)烘烤过程中烟叶变褐的实质:烘烤过程中,由于烘烤条件不当,技术 *** 作失误,导致烟叶由变为不同程度的褐色,这种现象称之为棕色化反应。
目前把烟叶在烘烤中发生棕色化反应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细胞结构的破坏。随着烘烤进程的发展,烟叶组织细胞不断地失水和消耗内含物质,由活体走向失去生命活动,细胞结构破坏,致使细胞内各种物质和酶类相互作用,产生深色物质。同时也有细胞液的外渗进入细胞间隙。
第二,由于细胞结构特别是半透明性膜结构的破坏,氧气自由进入叶组织,在烘烤环境温度45~50℃时,若烟叶内水分含量较高,环境相对湿度较大时,多酚氧化酶活性将会升高,多酚类物质在多酚氧化酶的作用下氧化生成醌,醌类物质大量积累,表现为褐色。
第三,烟叶在变黄过程中形成的小分子物质,在适当条件下相互反应,也表现为褐色。

雨淋烟是雨后烟的一种,是指烟叶已正常落黄待采收时,遭遇短期降雨,因而叶片湿润,带有明显的附着水分。这类烟叶只要烘烤中采取适当措施即可烤好。
首先应当在停雨后及时抓紧采收,适当减少烤房的装烟量。装入烤房后,应采取“高温多次排湿”的方法,促进烟叶凋萎变黄。
具体方法是:烟叶装房后把天窗地洞关闭严实,点火后,经5-6小时升温到摄氏40-42度,稳火保持这一温度,见观察窗水珠流淌,即进行通风排湿。停2-3小时后,再关严天窗和地洞,用3-4小时升温到摄氏44度进行第二次排湿,如果排湿不够可进行第三次。叶面附着水分排出后,再关严天窗地洞,按一般烘烤法进行烘烤。
此外,还可利用“晾烟法”排除叶面附着水分。即在变黄期采用“晾烟法”排湿。烟叶装入烤房,点火后,就将天窗全部打开,并根据实际需要打开地洞,经过一段时间后,检查烟叶变色情况。待烟叶表面附水排出,即转入正常的烘烤工艺方法进行 *** 作控制。
雨淋烟的另一种情况是已正常成熟的烟叶受比较长时间阴雨不断的影响,而又返青。这一种情形的雨淋烟较难烘烤,烘烤技术稍有不当,极易使烟叶烤糟烤坏。
在采收和烘烤技术上应采用以下措施:
(1)待烟叶再次稍落黄时采收。若长期阴雨,应及时采收,否则返青严重,中下部叶还易出现了涝烘,烘烤效果更差。
(2)这类烟叶含水量特高,可进行多次高温快速排湿,促使烟叶失水发软,并应用较高的温度变黄,尽量缩短变黄时间。变黄6-7成即转入定色期,并在摄氏45-47度稳定较长时间,使烟叶大量失水和继续变黄,直至烟叶小打筒以后再提火升温。

密集式烤房经常出现前、后端温、湿度不均匀,导致烟叶变化不一致,影响定色干燥的情况,这个是温差引起传热效率不一样,另外一个是主要原因,湿度不一样,干球温度湿球温度偏向啦,冬季气温干燥传热效率高,夏季湿热,传热效率很低!湿球温度,也称热力学湿球温度。湿球温度是标定空气相对湿度的一种手段。自动控制湿球设备是密集烤房的一个特点,在烘烤中,要灵活加以应用,减轻烘烤强度。一般情况下,烟叶在勾尖前,使用自动排湿较为适宜,之后,使用手动控制进风门,更利于提高烟叶烘烤质量。根据不同气流流向,合理设置干、湿球温度

生产出优质的烤烟,最主要的是三个问题,一是烟叶品种,二是采叶时机,三是烤烟工艺。
品种推荐:红花大金元、K326、NC297、云烟85,不同品种对土壤的适应能力不同,初期你可试种,选择1一2个品种定种。
烤烟生产过程大致可分为育苗、大田生长和烟叶烘烤三个阶段。
烘烤的好坏直接影响烤烟的品种及生产效益。
烟叶烘烤是反映和决定烤烟品质和生产效益的关键的环节之一。
它涉及到烟叶采收质量、烤房设备、烘烤工艺和实践经验等众多因素的有机配合。
所以说烟草的烘烤是一个涉及多类知识的系统的工程并不过分。
一、密集型高效能烤房
随着烤烟生产理念和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沿用多年的自然排湿式传统烤房逐步被改造和替代。近年来,在国家各级烟草管理部门的技术引导和资金扶植下,一些智能化,密集型的高效能的烤房得到迅速发展,并显示了独有的优势。新型烤房和与其配套的新技术的到出现,把烟草生产带入智能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一个新领域。初显了烟草生产并入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的端倪。
我们以普遍使用的密集型高效能烤房为例,简单介绍一下它的结构和工作过程。
1、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这种密集型高效能烤房主要由装烟室、加热室和热风循环控制系统三个部分组成:装烟室采用双门结构,容积约为70~90立方米。室内两侧墙壁上有三趟搭放烟杆的沟槽,中间设搭烟架。这些小窗口是观察窗,这里设两个排湿通道,中间的是热风循环通道。两侧墙壁上还有两个备用的排湿口。这里是加热室,下面是加热炉,炉上边六根铁管是换热器,它除承担散热作用外还是加热炉的烟囱。这是加热室和装烟室的过渡间。热风循环控制系统由循环风机、鼓风机、数字化控制器、干球温度计和湿球温度计组成。干球温度计检测的是烤房内的温度、湿球温度计检测的是烤房内的湿度,干球温度减去湿球温度的差值,我们这里称为“干湿差”。
点火后燃烧炉产生的热量经换热器到达燃烧室顶部,换热器散发的热量被循环风机吸入装烟室,而煤烟经管路直接排到炉外。在循环风机的作用下热气流穿过上层、中层和下层烟叶的缝隙到达装烟室的底层,再经热风循环通道回到加热室进行新的加热循环。烟叶在热风从表面流过时被加热烘烤。当室内温度过高时,补风门开启,冷空气进入以调整室内温度。而当室内湿度过大时,可打开排湿门降低室内湿度。在烘烤过程中,干湿球温度计随时监测着装烟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变化情况,并根据事先制订的烘烤工艺,控制循环风机、鼓风机和补风门的工作状态,从而以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等多种方式完成整个的烘烤过程。
2、密集形卧式烤房的主要特点:① 采用强制热风循环和温湿度自动控制。实现了烘烤过程的数据化和科学化,控温、控湿准确性高。降低烟叶烘烤风险,有效改善了烟叶的烘烤品质。 ② 降低了烤房高度,装烟卸烟方便,从而减轻了烘烤作业的劳动强度。③ 装烟量大,每座烤房可装烟4500~5000公斤,提高了生产效率。④ 燃烧和换热效率高,降低了耗煤量。每公斤干烟耗煤成本仅为普通烤房的50~70%左右。⑤ 加热室与装烟室分离,可以保证烟叶和烤房的安全。
二、烟叶的成熟采收
因为烟叶的采收质量与最终的烘烤品质密切相关,所以要介绍烟叶的烘烤技术我们还要从烟叶采摘这一环节说起。
不成熟的烟叶和过熟的烟叶在烘烤中变黄和失水速度与正常成熟的烟叶差异较大,极易烤青、考黑或烤成杂色烟。给烟叶的质量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准确的识别烟叶的成熟程度,适时采摘是烟农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根据烟叶在烟株上的着生位置和成熟时间的差别,我们把一颗烟株上的烟叶分为:下部烟叶、中部烟叶和上部烟叶。从下部烟叶开始成熟到上部烟叶全部成熟,整个采收过程大约需要两个月的时间。
1、下部烟叶的成熟特征
在烟株封顶后的5~10天,就应注意采收下部烟叶了。除了从采收的时间上估算外,还要注意烟叶成熟时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叶片应出现绿中泛黄的现象。但下部叶片因通风差,采光不匀等因素的影响,叶面颜色往往分布不均匀,所以要先看叶耳和叶基是否为黄绿色,再看叶尖是否开始转黄或枯尖。二是烟叶主茎与烟株茎竿的夹角要比没成熟的烟叶明显增大。三看叶脉应该出现褪色或变白。四是采摘时应有清脆的断裂声,断面光滑,符合这几个条件的下部烟叶就要及时采收了。
2、中部烟叶的成熟特征:中部烟叶一般是在封顶后的30~40天开始进入成熟期。通常是在下部叶采收完成后,停7~10天后再进行采收。成熟特征是:叶面落黄8成左右,主脉全白发亮,支脉变白,茸毛大部分脱落,叶尖叶缘下垂。
3、上部烟叶的成熟特征:上部烟叶要保证充分成熟后才能采收,一般是从封顶后50~60天开始。主要识别特征是:叶面落黄9成左右,主脉支脉变白发亮,茸毛脱落,叶面皱折明显,有时会出现明显的成熟斑块。为了防止烘烤后烟叶出现挂灰,顶部四到六片叶要待成熟后一次性采收。
4、采收注意事项
采摘烟叶时要掐住烟叶茎根部,上下稍用力,尽量减小采摘后留下的伤口,更不能随意扭折,造成烟株茎皮损坏。
采下的烟叶在搬运、装车和堆放时要避免挤压、摩擦和日晒,要放置阴凉处。堆放时要尽量松散,不可太高,避免发热烫伤。
三、编烟和装烟
编烟和装烟是烘烤前的两个重要工序。合理地编烟和装烟能保证同类烟叶所需温度的均匀一致性。如果编烟和装烟的疏密和部位不合理,烘烤中易出现烤糟和烤青的问题。那么,对编烟和装烟的要求是什么呢?
1、编烟的技术要点
一 编烟要在编烟房或阴凉处进行,要搭架编烟不要拖地编烟,编好的烟叶要在遮荫处悬挂。
二 是编杆前要把烟叶正确分类:一类是成熟叶,另一类是欠熟叶,还有一类是过熟叶和可利用的病斑叶。编杆时要把三种类型烟叶分别编杆,保证同杆同类。编好的不同类别的烟叶要分隔清楚不能混淆。
三是每撮的烟叶要叶背靠叶背。叶基对齐并露出烟杆头4厘米左右,注意绑扎结实,防止脱落。烟杆两端各留出8厘米空头,以备搭挂用。
三是要疏密得当,要求大叶两片一撮,小叶三片一撮,撮与撮间均匀一致。通常一点五米长的烟杆,每杆编烟50~60撮,重量约8~10公斤。重量大含水多的叶片编烟宜稀,每杆可比常规少5~10撮。叶片较小时每杆要比常规多编5~10撮。撮与撮间疏密要均匀一致,严禁一半密一半稀。
2、分炕装烟的原则
根据装烟室内的温度差异我们把室内的空间划分高温区、中温区和低温区。我们介绍的烤房采用的是下排湿方式,上棚为高温区,过熟的烟叶要装在上棚。中棚属中温区应装适熟的烟叶。下棚属低温区,欠熟的烟叶应放在下棚。这样利用温度的差异弥补成熟上的偏差,可使同炉的烟叶质量趋近一致。这就是我们前边讲的编烟时要分类编杆的道理所在。
装烟时要把握的是装烟密度要适宜,疏密一致。通常相邻两个烟竿的距离为8~12厘米,普通烤房改密集型烤房的装烟竿距为12~15厘米。要确保水平和垂直方向装烟密度均匀一致。烟竿两端的烟叶与墙体或邻杆烟叶要紧密接触,不留空间,否则热气流就会集中流向这些空间,造成同棚烟叶受热不均匀。
原则上,上、中、下三棚都必须装满烟叶,才可烘烤。但若一次采烟量不足时,宁可只装上、中两棚,不可稀装下棚,如两棚装满有剩余,可在门口处搭挂,密度要疏松些,而且两路要对称。
3、装烟时应注意的问题:① 装烟前检查温度计水壶是否缺水或漏水,确认纱布头已深入水槽中,两个风机是否同向运转② 装烟室过潮和过热时不要装烟,过潮时应先点火驱潮,过热时要开门降温,待温度和湿度正常后再装烟。③当日采收、编杆的烟叶要当天烘烤。④ 装满炕后要把室内杂物及散落的叶片清理干净,然后关闭装烟门并封严以防散热。
四、烘烤工艺
密集型烤房与普通标准化烤房的烘烤机理相通,其不同之处在于装烟密度大和实行了强制通风。
密集型烤房的烘烤基本模式仍然是三段式烘烤工艺。对于不同素质的鲜烟,还可在基本模式基础上灵活调整,实施应变烘烤。这样就降低了传统烤房烘烤中对人为因素的依赖程度,使烤烟质量变得更加稳定可靠。下面我们按烘烤过程分段介绍烘烤方法。
1、变黄阶段
烟叶变黄阶段要达到的目标是:叶片塌架变软,变黄达到簧片青筋微带青。
① 基本工艺条件
干湿球温度。点火后,以每小时升温1℃的速度升温至38℃,并保持稳定,误差不超过1℃。干湿球温度相差2℃~3℃,误差不超过05℃;稳温时间要视烟叶变化情况而定,一般为30~72小时,当烟叶达到8成黄左右时,以平均4小时升温l℃速度,将温度升到42℃,干湿差由2℃升到4℃左右,并延长时间,使烟叶达到既变黄又变软。这段稳温时间约为8~12小时。
坚持通风 变黄阶段要持续强制通风,风机先高速运转2~4小时,然后低速连续运转。缩小棚间温、湿度差,促使各棚烟叶的变黄与干燥尽可能均匀一致。
② 灵活控制的因素,灵活控制升温速度,通常雨天烟、薄烟、过熟烟、贪青烟或处于海拔较低的烟区,升温宜快,适当缩短38℃前的低温阶段。而旱烟、厚烟、适熟烟、处于海拔较高烟区,升温宜慢、相应延长38℃前的低温阶段。
灵活控制干湿差 对素质不高、易于烤黑的鲜烟,应将干湿差扩大到3℃~5℃,这样可以预防“硬变黄”现象。对素质较高、有烤青倾向的鲜烟,应缩小干湿差,保持在1℃左右,这样可以杜绝烤青现象。
灵活控制变黄程度 对品质优良、易于烘烤的鲜烟,可提高变黄程度达9~10成黄。对素质较差、不好烘烤的鲜烟,应将变黄程度降低到7~8成黄,让没有变黄的青色部分留给以后定色阶段较高温度下再变黄,这样可以预防把烟烤黑。
2、定色阶段 定色阶段要达到的目标是:适时适速定色,提高烟叶外观等级质量和内在品质。要做到42℃叶片全黄,48℃叶脉全黄。在干燥程度上要达到:50℃时叶片半干,54℃时叶片全干。
① 工艺条件 转火升温。烟叶在42℃稳温完成变黄要求之后,开始加大烧火,缓慢升温,转入定色阶段,这个过程的转换俗称“转火”。不适时转火会出现烤黑或烤青烟现象,所以转火时间的早或晚,升温速度的快与慢,是定色阶段关键环节。为了做到适时转火升温,烟农常采取分时段升温方法,其 *** 作要点是: 以平均3小时升温1℃的速度,用12小时将温度由42℃升至46℃,湿球要稳定地保持在38℃~39℃。再以平均2小时 升温1℃的速度,用8小时左右时间将温度由46℃升至50℃,湿球仍保持在38℃~39℃。 然后,以平均每小时1℃的速度升温到54℃,湿球要稳定在39℃~40℃间。最后,在54℃左右稳温12~20小时,确保全炕烟叶干片定色。
连续强制通风 定色阶段循环风机要持续高速运转,保证热量供给和湿空气顺利排除。当各层的叶片已基本干燥后,可转为低速运转。
②灵活控制的因素 灵活控制升温速度,对于变黄快的烟叶,在转火后应快速升温定色。对于变黄慢的烟叶要慢速升温定色,使残留较多的青色在转火后,靠更高的温度和较慢的升温速度完成变黄和定色。灵活控制干湿差,对于素质高、烘烤潜质大的鲜烟叶,要采用相对较高的湿球温度,确保烟叶进行充分和完善变化,实现烤黄、烤熟、烤香。比如在38℃~42℃时,干湿差可以达到3℃;42℃~50℃时,湿球稳定在39℃;50℃~54℃期间,湿球稳定在40℃左右。若鲜烟叶素质不高、不太好烤,则宜控制相对较低的湿球温度。
3、干筋阶段 干筋阶段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全炕烟叶全部烤干烤透,不出湿筋、湿片,无洇筋现象。
① 工艺条件 温湿度控制,干球温度以每小时1℃的速度由54℃左右升温至68℃。其中当升温到60℃时,要适度顿火稳温,等全炕低温区的烟叶完全干片定色后再继续升温,当温度达到68℃后,稳温12~20小时。在稳温过程中,当烟筋仅剩3厘米左右未彻底干燥、但已干缩呈紫色时,即可停止加煤,鼓风机仍需持续运转6小时左右才可停止工作。湿球温度的调整方法是,自干筋期升温开始,逐渐关小进排湿口,使湿球温度迅速调整至41-42℃,最高不超过43℃,最低不低于41℃。直至干筋结束。减小强制通风,干筋阶段初期循环风机要保持高速运转,保证热量供给和湿空气顺利排除。当各层叶片已基本干燥后,可转为低速运转。直至炉火熄灭,烤房内温度低于50℃后,才能关机,以防止风机电机损坏和烤房内局部过热而损害顶棚烟叶。
4、特殊工艺措施
① 低温定色 在烘烤返青烟时,除早转火促残存青色在较高温度下完成变黄外,更应坚持在47℃时充分延长时间,并将湿球温度保持在34℃~36℃。以较低的温度和较强的通风使烟叶干燥达60%以上,确保烟叶安全定色。
②湿球“前低后高”定色 烘烤身份较薄、颜色较淡的烟叶时,在干球温度达50℃之前,湿球温度应保持在35℃~38℃间,确保叶片干燥达小卷筒。在干球温度为50℃~54℃时,要采取较高的湿球温度,约39℃~41℃。这样不但可以顺利定色,还可增进烟叶品质。
五 常见的烤坏烟现象
1、青黄烟 青黄烟是指烘烤后黄多青少,浮青、黄片青筋,青黄烟的香气质差,刺激性和清杂气重。青黄烟产生原因:叶片采青,成熟度不够。采收后烟叶没分类编杆,成熟程度差异过大。热炉装烟,烘烤起点温度过高。烘烤中变黄不够,升温过早。转火升温过快,使定色前期烟叶干燥过快。在50度前烟叶未达黄片黄筋,升温后部分烟叶易青筋。
2、黑糟烟 烤后呈黑褐色,光泽暗淡,品质低劣的烟统称为黑糟烟。产生的原因常有:含水较多烟叶在定色期升温过急过猛。进风排湿面积偏小排湿不良。装烟过密,烤房升温性能跟不上。多数叶没能及时定色。编装杆时烟叶疏密不均匀。
3、挂灰 烘烤后叶面上有灰黑、灰褐、灰白、黑褐、红褐色等杂色斑块的烟叶都称挂灰烟。 过熟叶、打顶过低的烟叶和留叶数少于三片的顶部烟叶容易挂灰。变黄期温度忽高忽低。变黄期温度过低,烟叶不失水。定色期45~46℃前升温速度过快,常伴随有糟烟。45~46度后升温过快,常伴随有蒸片。定色期至60℃前烤房温度降低较大且时间长。干筋期降温易形成基部挂灰,并常伴有洇茎。
以上介绍的只是烟叶烘烤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在实际生产中存在着地域、气候、烤烟品种、烤房类型和工艺措施等多方面的差别,烘烤时许多因素都要因地制宜,合理调整。这就需要农民朋友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总结经验,加深对烟叶烘烤特性的了解和把握。在烟叶烘烤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成熟的工艺路线。
1、烘烤原则
四看四定 看鲜烟叶质量,定烘烤技术;看烟叶变化,定干湿球温度;看干球温度高低定烧火大小;看湿球温度高低,定气窗和进风洞开度大小。四严四灵活 烘烤技术应用同鲜烟叶基本素质相适应要严,具体掌握要灵活;干湿球温度与烟叶变化相适应要严,各阶段持续时间长短要灵活;确保干球温度在规定范围内要严,烧火大小要灵活;湿球温度适宜且稳定要严,排气窗、进风洞开度要灵活。
2、烘烤 *** 作流程
控制变黄阶段的温度,以 36一38℃最高不超过41℃基本完成烟叶变黄,严格控制变黄和干叶阶段的水分动态,保持相对湿度80-85%,变黄期脱水40%以上,使定色期脱水量由传统工艺的50%左右下降到35%以下,减少在定色期集中脱水的负担,45一47℃以前升温速度0.33-0.75℃/小时,之后加快为0.5-1.0℃/小时,整个定色期湿球温度控制在37-39℃,最低不少于35℃,最高不超过40℃。烟叶干燥大卷筒后,以1.0℃/小时的速度.升温到68℃,使烟筋彻底干燥,湿球温度控制在43℃以下。
3、几类烟叶的烘烤方法
(1)正常烟叶烘烤 变黄阶段 装烟后关严天窗、地洞和门窗。经若干小时预变黄使叶尖变黄后,干球温度以1℃/小时的速度升到36-38℃,湿球温度控制在35-36℃,保持干湿差1-2℃,稳温延长时间,42℃以前使底层烟叶变黄发软。变黄结束时,下部叶变黄程度要达到八成黄;中上部烟叶变黄达九至十成黄,烟叶凋萎,主脉开始变软、勾尖卷边。
定色阶段 变黄达到要求后,干球温度以 2-3小时升至 54℃,若烟叶失水慢或烟筋变黄慢,须在45-48℃稳温延长时间,使烟筋变黄,部分烟叶小卷筒后,再以1一2℃/小时升温至54-55℃,稳温至叶片完全干燥。随干球温度上升,湿球温度同步上升且稳定在38-40℃。此阶段烟叶变化要求为:50℃以前使中上层烟叶充分变黄发软,达到黄片黄筋,54C稳温到烟叶大卷筒。
干筋阶段 以1.0℃/小时的速度由55℃升温到68℃,最高不超过70℃,直至烟叶完全干燥。湿球温度稳定在40-42℃至烘烤结束。达到全部烟叶充分干燥。
(2)含水量多的烟叶(含水量多的烟叶系由成熟期雨水偏多的情况所形成)
变黄阶段 点火时,关闭门窗,适当开启天窗,干球温度以1℃/小时升至38℃,在38-40℃稳温延长时间,再以1℃/小时升至42-43℃稳定使烟叶变化达到要求。湿球温度同步上升,保持干湿差3℃左右。烟叶变化的标准是:在38—40℃使底棚烟叶变黄四至五成黄,叶片发软,42一43℃达七成黄,主脉变软。
定色阶段 干球温度以2一3小时1℃升至45℃,在45-48℃稳温延长,直至烤房内烟叶全部变黄,干燥达小卷筒,再以 0.5一I℃/小时升至54-55℃,稳温至叶片干燥大卷筒。干球温度50℃以前湿球温度稳定在36-38℃,50℃以后湿球温度再逐渐增加1℃。干燥阶段同正常烟叶烘烤。
(3)含水量少的烟叶(系生长和成熟期间天气长期干旱所形成)
变黄阶段 点火时,关严门窗、天窗、地洞。干球温度以 l-2小时I℃升至34-36℃,稳温使底棚烟叶叶尖变黄后,再以I℃/小时升至38-40℃,稳温使底棚烟叶变黄九至十成黄,主脉变软。干湿差1℃左右,温度差偏大时加水补湿。
定色阶段 以1℃/小时升温至 45℃,在 45-48℃稳温延长时间,使中上层烟叶充分发黄发软,然后以1-3小时1℃升温54一55℃,稳温达烟叶大卷筒。湿球温度稳定在38一40℃。干燥阶段同正常烟叶。
4、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l)升温和稳温是个相对的的概念,某段时间内温度在2℃内上下波动是正常的,对烟叶质量没有明显的负效应。温度指标要求升温0.5℃/小时,实际是表示一小时内温度动态上升0.5℃。
(2)在定色期,不能按照 *** 作指标机械地通过烧小火、关小天窗来达到烟叶变化目标,必须主动烧火火、开大天窗来能动控制温、湿度,以保证烘烤的成功。
(3)烘烤各阶段的各个指标是相对而定的,具体 *** 作中,根据烟叶变化的实际情况可随时进行调整。如下表设有4个温度检查点,若某一点上为未达到烟叶变黄或干燥要求,可通过调整烘烤时间和开闭天窗来实现目标。
(4)烘烤时干湿球温度计挂在烤房底棚,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的应用均以底棚为准。
5、回潮和堆放
(1)回潮 借助傍晚至凌晨外界较高的相对湿度,打开烤房的天窗、地洞、房门,使烟叶吸收空气中的水汽,或将烟叶出房放置于地面使其回潮。
(2)堆放 堆放地点要干燥,不受阳光直射,远离化肥、农药等有异味物质;以烟垛形式堆放,烟垛高度不超过1.5米,长宽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不同部位、质量的烟叶分开堆放,堆放时叶尖向里,叶基向外,叠放整齐,个别湿筋或温片烟叶必需剔除,堆好后用塑料薄膜、麻布等盖严,并覆盖遮光物,防止烟叶褪色;定期检查,防止温度过高、湿度过大造成烟叶霉烂变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4526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09
下一篇 2023-08-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