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函数的定义域与奇偶性?要详细。。。

如何判断函数的定义域与奇偶性?要详细。。。,第1张

一般地,对于函数f(x)

(1)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奇函数。

(2)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偶函数。

(3)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f(-x)=-f(x)与f(-x)=f(x)同时成立,那么函数f(x)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称为既奇又偶函数。

(4)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f(-x)=-f(x)与f(-x)=f(x)都不能成立,那么函数f(x)既不是奇函数又不是偶函数,称为非奇非偶函数。

说明:①奇、偶性是函数的整体性质,对整个定义域而言

②奇、偶函数的定义域一定关于原点对称,如果一个函数的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则这个函数一定不是奇(或偶)函数。

(分析: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首先是检验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然后再严格按照奇、偶性的定义经过化简、整理、再与f(x)比较得出结论)

③判断或证明函数是否具有奇偶性的根据是定义

2.奇偶函数图象的特征:

定理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图表,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或轴对称图形。

f(x)为奇函数《==》f(x)的图像关于原点对称

点(x,y)→(-x,-y)

奇函数在某一区间上单调递增,则在它的对称区间上也是单调递增。

偶函数在某一区间上单调递增,则在它的对称区间上单调递减。

函数的定义域表示方法有不等式、区间、集合等三种方法。

例如:y=√(1-x)的定义域可表示为:1)x≤1;2)x∈(-∞,1];3){x|x≤1}。

定义域

(高中函数定义)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属于集合A。其中,x叫作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作函数的定义域。

扩展资料:

函数值域

值域定义

函数中,因变量的取值范围叫做函数的值域,在数学中是函数在定义域中应变量所有值的集合

常用的求值域的方法

(1)化归法;

(2)图象法(数形结合)

(3)函数单调性法,

(4)配方法;

(5)换元法;

(6)反函数法(逆求法);

(7)判别式法;

(8)复合函数法;

(9)三角代换法;

(10)基本不等式法等。

求定义域的方法:根据解析式求偶次根式的被开方大于零,分母不能为零;据实际问题的要求确定自变量的范围;据相关解析式的定义域来确定所求函数自变量的范围等。

定义域函数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之一,对应法则的作用对象。求函数定义域主要包括三种题型:抽象函数,一般函数,函数应用题。含义是指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扩展资料:

函数值域

值域定义

函数中,因变量的取值范围叫做函数的值域,在数学中是函数在定义域中应变量所有值的集合

常用的求值域的方法

(1)化归法;

(2)图象法(数形结合)

(3)函数单调性法,

(4)配方法;

(5)换元法;

(6)反函数法(逆求法);

(7)判别式法;

(8)复合函数法。

你可以看作限制函数值域的自便变量的取值范围,比如一次函数 y=2x+1,对于x,没有任何限制 所以此函数的定义域为R,但是如果反函数 y=1/x 这个,因为分数分母不能为零,所以此函数的定义域位(0,+∞)。

简介

函数定义域:数学名词,是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之一,对应法则的作用对象。指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即对于两个存在函数对应关系的非空集合D、M,集合D中的任意一个数,在集合M中都有且仅有一个确定的数与之对应,则集合D称为函数定义域。

复合函数的定义域由内层函数和外层函数共同确定的。

已知

y=f(x)

u=g(x)

则f(g(x))称为由f(x)和g(x)复合而成的复合函数,其中f(x)称外层函数,g(x)称内层函数。

若已知f(x)的定义域为(a,b),求f(g(x))的定义域,

则只需要使a<g(x)<b,

其解集即为f(g(x))的定义域;

若已知f(g(x))的定义域为(p, q), 求f(x)的定义域,

则由p<x<q,可求出g(x)的范围,则g(x)的范围即为f(x)的定义域。

总结:函数f(x),f(g(x)),f(h(x))等函数或复合函数,只要前面对应法则f相同,则定义域的求法为:对应法则f后面括号内的表达式的取值范围相同,即可求出x的范围,即为定义域。

1、由ln(x)的性质可知x>0,即可确定函数的定义域为x>0;

2、对函数求一阶导数,确定其单调递增及递减区间,并尽可能确定其极大值或极小值;

3、对函数求二阶导数,确定其斜率的变化规律,即确定其凹凸性;

4、y=ln(x)/x的图像如下:

扩展资料: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时候,当时在自然科学领域(特别是天文学)的发展上经常遇到大量精密而又庞大的数值计算,于是数学家们为了寻求化简的计算方法而发明了对数 。

德国的史蒂非(1487-1567)在1544年所著的《整数算术》中,写出了两个数列,左边是等比数列(叫原数),右边是一个等差数列(叫原数的代表,或称指数,德文是Exponent ,有代表之意)。

欲求左边任两数的积(商),只要先求出其代表(指数)的和(差),然后再把这个和(差)对向左边的一个原数,则此原数即为所求之积(商),可惜史提非并未作进一步探索,没有引入对数的概念。

纳皮尔对数值计算颇有研究。他所制造的「纳皮尔算筹」,化简了乘除法运算,其原理就是用加减来代替乘除法。 他发明对数的动机是为寻求球面三角计算的简便方法,他依据一种非常独等的与质点运动有关的设想构造出所谓对数方法,其核心思想表现为算术数列与几何数列之间的联系。

参考资料:

-对数函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langs/121810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1
下一篇 2023-05-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