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解决了数据从逻辑结构到物理结构的存储问题对吗

数据库解决了数据从逻辑结构到物理结构的存储问题对吗,第1张

数据结构有哪些》一节讲到,数据的存储方式可分为线性表、树和图三种存储结构,而每种存储结构又可细分为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数据存储方式如此之多,针对不同类型的数据选择合适的存储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到底如何选择呢?数据存储结构的选择取决于两方面,即数据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又称物理结构)。
逻辑结构
数据的逻辑结构,简单地理解,就是指的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家庭成员关系图
图 1 家庭成员关系图
例如,图 1 显示是一张家庭的成员关系图,从图中可以看到,张平、张华和张群是兄弟,他们的父亲是张亮,其中张平有两个儿子,分别是张晶和张磊。
以上所说,父子、兄弟等这些关系都指的是数据间的逻辑关系,假设我们要存储这样一张家庭成员关系图,不仅要存储张平、张华等数据,还要存储它们之间的关系,两者缺一不可。
一组数据成功存储到计算机的衡量标准是要能将其完整的复原。例如图 1 所示的成员关系图,如果所存储的数据能将此成员关系图彻底复原,则说明数据存储成功。
“多对多”关系示意图
图 2 “多对多”关系示意图
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可细分为三类,“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
“一对一”:类似集合 {1,2,3,,n} 这类的数据,每个数据的左侧有且仅有一个数据与其相邻(除 1 外);同样,每个数据的右侧也只有一个数据与其相邻(除 n 外),所有的数据都是如此,就说数据之间是“一对一”的逻辑关系;
“一对多”:图 1 中的数据就属于“一对多”,因为对于张平来说,有且仅有一个父亲(张亮),但是有 2(多)个孩子;
“多对多”:拿图 2 来说,从 V1 可以到达 V2、V3、V4,同样,从 V2、V3、V4 也可以到达 V1,对于V1、V2、V3和V4来说,它们之间就是“多对多”的关系;
通过学习数据结构,我们可以学到 3 种存储结构分别存储这 3 类逻辑关系的数据,换句话说:
线性表用于存储具有“一对一”逻辑关系的数据;
树结构用于存储具有“一对多”关系的数据;
图结构用于存储具有“多对多”关系的数据;
由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决定使用哪种存储结构,但具体使用顺序存储还是链式存储,还要通过数据的物理结构来决定。
存储结构(物理结构)
数据的存储结构,也就是物理结构,指的是数据在物理存储空间上选择集中存放还是分散存放。假设要存储大小为 10G 的数据,则集中存放就如图 3a) 所示,分散存放就如图 3b)所示。
数据的物理存储方式
图 3 数据的物理存储方式
如果选择集中存储,就使用顺序存储结构;反之,就使用链式存储。至于如何选择,主要取决于存储设备的状态以及数据的用途。
我们知道,集中存储(底层实现使用的是数组)需要使用一大块连续的物理空间,假设要存储大小为 1G 的数据,若存储设备上没有整块大小超过 1G 的空间,就无法使用顺序存储,此时就要选择链式存储,因为链式存储是随机存储数据,占用的都是存储设备中比较小的存储空间,因此有一定几率可以存储成功。
并且,数据的用途不同,选择的存储结构也不同。将数据进行集中存储有利于后期对数据进行遍历 *** 作,而分散存储更有利于后期增加或删除数据。因此,如果后期需要对数据进行大量的检索(遍历),就选择集中存储;反之,若后期需要对数据做进一步更新(增加或删除),则选择分散存储。

以上就是关于数据库解决了数据从逻辑结构到物理结构的存储问题对吗全部的内容,包括:数据库解决了数据从逻辑结构到物理结构的存储问题对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sjk/101102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