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有许多方言,为什么浙江人说普通话没有特别浓的口音

浙江有许多方言,为什么浙江人说普通话没有特别浓的口音,第1张

浙江方言并不算复杂,绝大多数的地方都是以吴语方言为主,最多也就是吴语不同的片区,而浙江人普通话说得好,是因为江浙沪一带普遍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经济也很发达,所以说浙江人的普通话同样也是不差的,包括上海也是,就算是他们讲的方言口音和普通话差距再大,他们普通话学的都比较好,反倒是一些北方省份,因为他们的方言和普通话差异不大,都属于官话区,也就是带一点口音,因此他们都不愿意把普通话学好,反正出去讲家乡话人家也可以听懂,但是南方省份就不行了,想要走遍全国,必须得学好普通话。

说到浙江省,人们都知道浙江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面积不大,但是浙江的经济很发达,当地的老百姓生活水平也很高,尤其擅长做生意,浙江和上海,江苏距离都很近,彼此人文也很相似,因此被誉为是江浙沪地区,而浙江当地的方言,也是以吴语为主,和苏州,上海属于同一片区,但是浙江南北的吴语差异也很大,比如说温州话就是那种让其他城市都听不懂的方言,哪怕浙江省内也很难通行,更别说其他省份,而就是这样的方言环境下,浙江人普通话却口音不重,甚至比很多北方省份的人还轻。

之所以浙江人的普通话口音不重,是因为浙江的经济发达,还有这里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普及比较高的,包括上海,江苏也是如此,虽然像上海话和苏州话,和普通话的差别也是很大的,但是当地人非常重视教育,所以小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普通话了,然后光光讲本地话是无法和外地人进行交流的,毕竟吴语地区很多城市都吸引了外来人口前来工作落户。

而北方的一些省份,虽然他们的方言和普通话差别不算大,毕竟普通话也属于北方官话演变而成,但是因为很多北方省份,比如说河南,山东,当地人并没有把普通话学的很深,因为有一部分北方人觉得自己的家乡话和普通话差不多,听得懂普通话的人,就可以听懂北方方言,所以到任何地方直接说家乡话,但是吴语,闽南语,粤语区的人,就无法直接说了,只能学会普通话。

中国方言志数据库中,余兆方言属于吴语里太湖片中的临绍小片和甬江小片。余姚话的形成要讲到余姚的历史,余姚自秦朝设县,至汉朝建城,自此开始隶属于会稽郡,唐朝在会稽郡设置越州,余姚县隶属于越州,王阳明先生固有“古越阳明子,余姚王守仁之说”,至元明清改越州为绍兴府,余姚一直隶属于绍兴府,余姚话是吴语-太湖片-临绍小片的一种方言,语法上深受绍兴话影响,而解放后被划入宁波地区,经过60多年,吴语-宁波话的词汇也被余姚话采用,而余姚话有保留了自己独特的发音和语尾助词,从而形成了特有的余姚话。

浙江省境内的徽语分布在西部跟安徽省相邻的一些地区,使用人口约有90万人,绝大多数属于严州片。徽语主要分布在安徽省,还分布在江西省。

杭州市:淳安县(西北角与休宁交界的樟村乡高笋塘、下家坞村)。

衢州市:开化县(齐溪镇除齐溪田、大龙、官台、岭里等村以外)。 杭州市:建德市(包括县城在内的部分地区),淳安县(包括县城在内的部分地区)。

衢州市:开化县(马金镇、何田乡、霞山乡、塘坞乡及齐溪镇的齐溪田、大龙、官台、岭里等村)。 衢州市:开化县(苏庄镇)。

因为浙江山多,以前交通不方便,大家交流少,自然方言多

浙江方言分布

>

浙江历史文化记忆工程(以下简称“浙江记忆工程”)是浙江省档案局在“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该工程的实施对传统的档案收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在深入学习贯彻国家档案局第9号令,构建覆盖广大人民群众档案资源体系过程中,档案收集工作如何转变观念、创新手段,更好地服务档案文化建设是个亟待探讨的问题。

浙江记忆工程对档案收集工作的影响

浙江记忆工程由具有国家或全省意义、省内区域、城市、乡村意义的历史文化记忆及反映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的历史文化记忆等组成。“十二五”时期,主要实施“浙江名人”、“浙江方言”、“浙江名镇(村)”、“记忆浙江”、“家庭档案”、“家谱族谱”等十大全省重点项目,以及区域特色文化、城市记忆、重大历史事件、著名企业、老字号、典型建筑物(构筑物)、口述历史等省内各地统筹推进的项目。该项目是以档案部门建档存史的特有方式和视角主动记录和见证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将档案资源建设提升到档案文化建设,以档案文化建设引领档案事业跨越式发展。这种档案部门主导的,以优质档案资源建设为切入口,推进档案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工程项目,势必对传统的档案收集工作产生冲击和影响。

首先,档案收集范围必将大大拓展。从内容上看,除按《各级各类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国家档案局第9号令)接收档案外,对浙江在形成、变迁和发展中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即“浙江记忆”都将列入档案收集范围。如浙江名人(浙江百行百业著名代表人物)档案,是指那些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科技或其他领域推动浙江进步与发展实践中具有浙江精神、突出才能、杰出贡献、重要影响、存史价值的浙江籍或在浙江境内长期工作活动过的非浙江籍重要人物和知名人士形成的档案。从形式上看,更注重照片、录音录像、证章、书画作品等载体形式档案的收集,对无法收集进馆的特色建筑、壁画等实物档案,更注重抢救、保护、维护,以留存特定时期的社会记忆。

其次,档案信息收集更加注重时效性。如浙江省档案局主编的《记忆浙江》作为系列丛书,每年编纂一册,从档案的视角,以纪实的笔法,原始、客观、真实地记录发生在浙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主动见证当下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轨迹。今年1月由红旗出版社正式出版的《记忆浙江·2011》以创新的主题分类、图文结合的方式,盘点了2011年浙江的N个贡献、N个财经亮点、N个文化风景、N项管理创新、N个绿色空间、N个幸福攻略、N个感动瞬间等,收集选择了2011年中的200余幅档案,将它们重新建构,系统编排,立体再现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见证了2011年的浙江精神和风采。2012年新年伊始,《记忆浙江·2011》在杭首发,时效性非常强。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为此作出重要批示:编辑出版《记忆浙江·201l》很有创意,很有意义,说明档案部门在记录历史、服务大局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第三,引起档案收集方式的变化。一般来说,档案收集方式主要有接收和征集两种,其中征集方式又可以细分为接受捐赠、移交和寄存、征购、复制原件等。浙江记忆工程对档案收集方式的最大突破首先是从被动接收转到主动存史。不管是以“记忆浙江”形式盘点浙江年度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还是为“浙江名人”、“浙江名镇(村)”、“浙江方言”主动建档,都是档案部门主动去记录、见证当下事、当下人。其次是加大了征集的力度。对在现有档案接收制度下无法进馆或提前进馆的记忆工程档案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诸如协商捐赠、接受寄存、征购等征集方式,以及合作交流、共建共享或先提取利用档案信息等不拘一格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方法。

浙江记忆工程对档案收集工作的内在要求

兼具文化性、开放性、时效性等诸多特点的浙江记忆工程一经实施,就对档案的收集范围、收集时机和收集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究其原因,是浙江记忆工程从档案资源建设及档案文化建设的高度,对档案收集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内在的必然要求。

1 从实体档案收集转向档案信息、知识管理

“浙江名人”是为当代浙江重要人物和知名人士建档,“浙江方言”是为正在“逐渐消失的声音”留档,“记忆浙江”是盘点、真实记录每年发生在浙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浙江名镇(村)”、“著名企业”、“老字号”等都是对鲜活历史的建档记录。相比传统的以“实体占有”为主的档案收集,浙江记忆工程视角下的档案收集是基于档案实体收集工作,但又不囿于此,更侧重于档案信息的搜集、主动记录、管理和利用。

一是着眼于更加广泛的信息来源。凡是对浙江在形成、变迁和发展中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无论信息源是档案实体还是图书资料,抑或典型建筑物(构筑物)、口述材料,都是“浙江记忆”信息收集的范围;二是主动记录。与传统档案收集“坐等上门”、被动接收相比,“浙江记忆”需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开拓创新的理念深入研究挖掘、甄选、开发,主动记录、见证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轨迹;三是从资源建设上升到文化建设高度,档案信息的收集不仅仅是要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库,更需要把资源转化为知识、文化力,要以专题、立体、多维、有序的方式来加工这些档案信息,“输出”档案文化成果,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 收集关口前移,边收集边保护边利用

与各级综合档案馆接收到期移交的档案不同,浙江记忆工程更加注重对当下事、当下人的记录,注重对现行文件信息的开发、利用,注重报刊、资料的现实报道。这不仅要求档案信息的收集时间大大提前,有时甚至是重大事件、重大活动第一时间的现场记录、真实记叙,而不是等到文件形成之日、归档之日或进馆之日。如档案部门组建自己的声像拍摄队伍,跟踪拍摄重要领导实地调研,重大活动、重点工程建设过程等;为著名镇村、著名企业、老字号、典型家庭、浙江方言等主动记录、真实见证。

同时,浙江记忆工程视角下的档案信息收集不仅要求关口前移,其以项目推进的方式更要求信息的收集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走边收集边保护边利用的立体发展路径,突破传统的“收、管、用”线性方式及“先占有、后开发”的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如由浙江省宁海县档案局(馆)编著的《宁海的农、林、牧、渔、气象谚语》,运用宁海百姓常用地方语言,将宁海农民在日常生活及生产实践中积累的大量农、林、牧、渔、气象谚语汇编成册,既保存了方言档案,还对指导当下发展现代农业、抗灾救灾、避灾等具有现实意义。

浙江内部交流起来如此困难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因为地形原因,其次是因为交通方面,然后是因为外来人口方面,最后是因为没有统一的官方方言。

1地形原因

浙江境内有很多的山,这些山就把浙江分成一块一块的,这一块一块地方的人各自发展,也就发展出了很多种不同的方言。据说浙江的方言有多达八十多种。八十多种的方言有点让人难以想象这么多种是怎么发展出来的真是神奇,但是不管是怎么发展出来的都会和他的地形原因有关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被山隔开了,生活环境就不一样了。

2交通方面

因为浙江地形地貌的原因,有很多的山,所以交通肯定是不方便的,所以每个地方的人们见面也很不容易,所以说的话也就不太一样。正所谓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所以地方的口音会差的比较多,交流也就不那么顺畅。但是交通方便的地方方言就差不多了,还有海路之类的交通方式呢,所以浙江还是有地方方言差不多的。

3外来人口方面

浙江其实是有一部分外来人口的,有在战争时期逃难逃到那边去的,而且难民数量还不少。如果少的话肯定很快都被同化了,但是人多的话他们就说自己原来的语言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外来人口的方言可能之后又被其他的语言影响了一点,就形成另一种浙江的方言了。

4没有统一的官方方言

浙江没有统一的方言,也就是说没有规定什么方言是什么意思。而且和普通话的差别也很大,外地人可能学会了一种方言,但是还是行不通。像是北方的方言虽然也有不同的,但是大多都能听懂,只有对一些物品的称呼的方式有些不同。

都说“吴侬软语”,吴语也似乎成为了浙江省的一个代名词,它的声调婉转,较为复杂,一般外地人比较难听懂。吴语是浙江省大部分人所使用的一种主体方言,使用范围非常广,也是浙江境内最重要的语言。但其实,浙江省的方言分布情况远比你想象中的要更加复杂。除了吴语,还有闽语、客家语、官话、蛮话、赣语等多种方言。以下是对其中部分方言的具体介绍。01、徽语

徽语其实也就是徽州的方言。由于浙江省距离安徽省较近,因此与安徽省相邻的浙江西部地区,当地居民在方言上也受到了徽州方言的影响。徽语属于广义上吴语中的一种,非常具有地方特色,除分布在安徽和浙江外,在江西部分地区也有人使用这种方言。徽语兼具吴语和赣语的特色,与普通话差异较大。

02、闽语

由于浙江南部与福建地区也有相接壤的部分,也因此,这些地方在方言上受到了来自福建的影响。浙江南部部分地区使用的是福建大多数人所使用的方言,即闽语。除闽语的主要分布地福建外,它不仅在浙江部分地区被使用,在台湾、海南和广东等地也均有所分布。闽语的形成具有多种渊源,是汉语族中保留上古汉语特色较多的一种语言。

03、官话

官话的使用则主要分布在浙江西北部与安徽省相交界的部分地区。浙江所使用的官话种类较多,有河南移民官话、湖北移民官话和江淮移民官话。其中又以河南移民官话使用人数最多,江淮移民官话使用人数最少。主要是在历史变迁中其他地区的居民在迁移过程中的传播与融合所最终形成的。

以上便是对浙江方言中除吴语外其他部分方言岛的具体介绍了。不同地区方言的使用所体现出的是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差异与风俗习惯的不同。它的形成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也因此,方言可以算是研究地方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以上就是关于浙江有许多方言,为什么浙江人说普通话没有特别浓的口音全部的内容,包括:浙江有许多方言,为什么浙江人说普通话没有特别浓的口音、中国方言志数据库中,余兆方言属于哪片区、浙江方言的徽语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sjk/95417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9
下一篇 2023-04-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