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CUS系统多道反褶积模块的改进

FOCUS系统多道反褶积模块的改进,第1张

舒虎

摘要 FOCUS地震资料处理系统的多道反褶积模块MCDECON在使用中常出现同相轴振幅突变问题,在水合物资料的处理中这一缺点显得更为突出。本文尝试从反褶积的原理出发,分析MCDECON模块的具体算法,寻找其子程序在处理死道计算中的错误并改进平均自相关算法,最终形成一个改进后的多道反褶积模块,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关键词 FOCUS系统 多道反褶积 死道 同相轴 平均自相关

1 引言

反褶积(也称反滤波)是地震反演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其作用是提高分辨率和拓展频带。实际地震勘探资料的处理多采用的是统计反褶积方法,从方法上可以分为脉冲、预测、表面一致性反褶积等,从道数上可以分为单道和多道反褶积,理论上多道反褶积比单道反褶积的统计误差更小,实际应用中的效果等方面也具有优势,因而得到了更广泛的使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资料处理研究所在以往海上资料的处理中,也多次采用了FOCUS地震资料处理系统MCDECON这一多道反褶积模块,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由于其模块本身设计的缺陷,处理效果也存在不足之处。

例如,在某次野外地震勘探资料的处理工作中,在试验阶段发现多道反褶积的处理效果好于单道反褶积,但叠加处理后,在少数测线的局部区域发现了同相轴振幅突变的现象,如图1、图2所示,图1中左图为输入炮集,海底较浅,从图中可以看到有四处死道,右图为多道反褶积模块处理后的效果,可以看到分辨率明显增加,但死道附近的振幅产生突变,图2为做过多道反褶积的叠加剖面,叠加后的整体效果令人满意,但在海底反射较浅的地方,图中1.10s处的同相轴被频繁中断,随着海底反射的变深,这种中断现象逐渐好转。根据以上分析,说明多道反褶积模块造成了同相轴的中断,经过比较,发现导致MCDECON模块出现运算偏差的炮集记录有两个特点:①海底较浅(在双程时间剖面上约2s以上);②炮集记录中有死道。由于死道在野外资料中经常出现,并且在室内处理中对野外干扰强的资料进行编辑也会形成死道,因此符合以上两个特点的地震资料是普遍存在的;另外,在水合物资料的处理中,由于对浅层处理有特殊的要求,如果出现以上问题,将不得不放弃使用MCDECON模块。因此,必须对FOCUS系统多道反褶积模块MCDECON进行改进。

图1 FOCUS系统多道反褶积模块MCDECON在炮集中的使用

Fig.1 The effect of modulc MCDECON applied in shot domain

图2 使用FOCUS系统多道反褶积模块MCDECON后的叠加效果

Fig.2 The horizontal-stacked section after applying MCDECON

2 方法原理

2.1 基本原理

反褶积在地震勘探中使用最广的是最小平方反滤波(或称维纳滤波、最佳滤波),其基本思想是:设计一个滤波算子,用它把已知的输入信号转换为与给定的期望输出信号在最小平方误差的意义下是最佳接近的输出。按此思想求得的滤波算子称为最小平方反滤波因子。

众所周知,地震勘探中常用的求取反滤波因子的基本方程是:

南海地质研究.13

其中n为地震记录长度,rgg(i)(i=1.2,…,n)为地震记录的自相关函数,a(i)(i=1.2,….n)为待求的反滤波因子。

用上述公式求出的反滤波因子与地震记录进行褶积运算所得到的反褶积结果接近于理想地震记录(反射系数序列),从而大大提高了纵向分辨率。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地震资料常存在零值或接近于零值的道,用上述方法得到的反滤波因子往往收敛很慢,震荡激烈.解决的方法是将一小白噪加入到输入道的频谱中,相当于给输入道的零延迟自相关加上一个小幅度的尖脉冲,即用[1+λrgg(0)]代替rgg(0)。这种处理方法称为预白噪化,A称为白噪系数。

2.2 FOCUS系统MCDECON模块分析

(1)算法介绍:FOCUS系统的多道反褶积模块MCDECON在进行多道运算时,根据用户控制的设计门长,在给定的道数内计算出此窗体的平均自相关函数,据此用上述方法设计一个滤波器应用到窗体的中心道上,然后窗体往后移动一道,类似地再设计一个滤波器应用到新窗体的中心道上,如此循环运算直到最后一道。

(2)源程序简介:MCDECON模块主要由5个库函数、子程序和1个信息包描述文件(ipd)组成,分列如下:

mcdecon.ipd 信息包描述文件,描述MCDECON模块的功能,并可编译连入FOCUS库;

MCDECONCB.FIN 库函数,定义子程序共同变量;

editp.f 子程序,设定模块的输入参数,开辟内存缓冲区并设置指针;

ing.f 子程序,输入用户定义的控制窗体,并将指针指向下一窗体:

do.f 子程序,计算平均自相关函数;

procp.f 子程序,模块功能的主要实现部分,恨据用户的输入参数进行SPIKE、BPASS、GAP、BPGAP、ZERO、UNIT等6种反褶积运算。

(3)模块分析:根据上述反褶积原理和MCDECON模块各子程序的功能,可以发现地震资料中的死道对反褶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自相关函数的计算上,特别是,对多道反褶积主要影响平均自相关的计算。经过分析子程序do.f和procp.f,并对模块各参数进行试验比较,发现如果地震资料中出现死道,则子程序do.f在进行平均自相关函数的计算时就会出现偏差,最终导致在反褶积剖面上死道及其附近道(范围由用户输入的窗体控制)的振幅突然变大,产生了如前所述同相轴的振幅突变现象。所以对MCDECON模块改进主要是修改子程序do.f。

3 实现步骤

根据以上的模块分析,重新编写了一个计算平均自相关的算法,以卜为修改多道反褶积模块MCDECON的具体步骤:

(1)利用MCDECON模块的资源重新建立一个新模块名,以免将原模块覆盖;

(2)修改子程序do.f及相关子程序,使之能够消除死道的影响,正确地计算平均自相关函数;

(3)对修改后的各子程序进行调试、编译连接;

(4)建立FOCUS系统对修改后的模块所必需的各种库,具体如下:

①用ipc编译器将ipd文件分别编译成ipo、pdf文件;

②创建FOCUS信息包库并插入ipo文件;

③用pdf编译器将pdf文件编译成pdo文件;

④创建FOCUS参数描述文件库并插入pdo文件:

(5)编辑包含新模块名的卡片,并连入FOCUS系统:

(6)检查改进后的处理结果。

4 实际资料的处理效果

上述步骤建立了一个改进后的多道反褶积模块MEWDEC。为试验改进后的效果,进行了实际资料的处理对比,如图所示,图3和图4均为NEWDEC模块的处理效果,图3为NEWMCD模块在炮集中进行反褶积计算的结果,其中左图为原始输入炮集,右图为新模块的处理结果,与图1比较可知,运行新模块后的炮集同相轴振幅一致,消除了突变现象,保证了真振幅处理;图4为采用NEWMCD模块后的叠加剖面,叠加参数与图2相同,比较可知,改进后的模块在保留原有多道反褶积模块优点的基础上,消除了图中1.1秒处同相轴的中断现象,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图5为MCDECON模块与NEWMCD模块对同一炮集处理后的波形对比,左图为MCDECON模块处理后的波形,其中第108道是死道,可以看出第115道明显产生了畸变,并且在第109道至第115道中2.16~2.18s处的同相轴振幅突然变大,右图为NEWMCD模块处理后的波形,消除了左图的缺点,同相轴显得很自然。

图3 改进后的多道反褶积模块NEWDEC在炮集中的使用效果

Fig.3 The effect of the corrected multichannel deconvolution module NEWDEC applied in shot domain

图4 使用改进后的多道反褶积模块NEWDEC的叠加效果

Fig.4 The horizontal-stacked section after appling new module NEWDEC

图5 MCDECON模块与NEWDEC模块处理后的波形对比

Fig.5 The seismic wavelet after processed by MCDECON module a nd NEWMCD module

5 结论

经过以上分析、改进并对实际资料的处理验证,可以看到对MCDECON模块的修改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说明以上采取的步骤是成功的。另外,修改FOCUS地震资料处理系统的其他模块和增加新的模块,也可以借鉴此方法,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FOCUS系统不仅可以是地震资料处理的有力工具,也可以成为新模块、新算法的开发平台。

参考文献

1.COGNISEIS,FOCUS Programmer's Manual(Volume1.2).

2.COGNISEIS,FOCUS Reference Manual(Volume 1).

REVISION OF MULTICHANN EL DECON VOLUTION MODULE IN FOCUS SYSTEM

Shu Hu

Abstraet

The using of the multichannel deconvolution FOCUS module MCDECON often results in mutation of the event amplitude.This problem is bulqed in processing of the BSR seismic data.After analysis the theory of the deconvolution and the module MCDECON,we find the error of the subroutine in this module,correct the calculation of the average autocorrelation,and design a new multichannel modul.This method is proved quite feasible in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Key words:FOCUS,multichannel deconvolution,dead traces,event,averge autocorrelation

注释

重磁类处理解释软件主要用于资料处理、数据转换及反演解释。国内不少单位和个人针对不同的处理解释技术编制了不同的软件系统,如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的 RGIS 软件、GeoExpl 软件,中国地质大学 ( 北京) 的MASK 重磁二三维可视化建模实时正反演软件系统、IMAGEO 重磁处理转换系统,中国地质大学 ( 武汉) 的 MAGS 磁法勘探软件系统,中国石油大学 ( 北京) 的 EMGS 重磁电震综合解释系统,吉林大学的 GeoProcess 区域重磁数据处理软件,浙江大学的 GMDPro 软件,金维公司的 Geopis 软件等。国外关于重磁处理的软件也不少,较为常用的有加拿大 GEOSOFT 公司的 OASIS MONTAJ 的软件,澳大利亚 ENCOM 公司的 Encom ModelVision/PA 软件,澳大利亚 IN-TREPID Geophysics 公 司 的 INTREPID 分 析 处 理 软 件,英 国 哥 伦 比 亚 大学的GRAV3D 与 MAG3D 反演软件等。

( 1) RGIS

重磁电数据处理软件 ( RGIS) ( 附图26) 是基于 MapInfo 二次开发技术和微机 Windows 平台、利用 Visual Basic 语言和混合语言编程技术开发的具有重力和磁测数据可视化管理、数据预处理、数据处理、重磁电正反演、图表图形图像处理及制作的一套多功能的资源勘查地球物理信息系统软件。该软件系统在重磁电数据处理及成果表达方面的功能基本可以满足基层物探工作与普通科研工作对重磁电异常进行常用数据处理与反演解释的需求。

系统主要功能有: ①基于 GIS 功能管理空间点位、图形、RGIS 格式区域重力和航磁、地磁数据及电阻率、激化率、大地电磁、瞬变电磁数据②数据投影转换与预处理③重、磁面积测量数据的频率域和空间域转换处理④重、磁剖面测量数据的频率域和空间域转换处理⑤重、磁异常正反演解释⑥电法数据处理⑦重力基础图件和重、磁处理解释成果图件制作与输出⑧电法拟断面图制作与输出。

重磁数据处理、反演与分析方法包括滤波、延拓、导数换算、化极、分量转换、解析信号、梯度模、曲化平、异常分离,界面反演、磁源深度计算、伪重或伪磁异常计算、2. 5D 可视化重磁联合反演 ( 包括 Δg,ΔT,Za,Ha) 、相关分析、趋势分析、回归分析等。

( 2) MASK

MASK 是重磁二、三维可视化建模实时正反演软件系统 ( 附图 27) 。该软件是在 Windows *** 作系统下开发的具有友好界面的重磁异常正反演系统。对于面积性重磁异常,利用成熟的 2. 5D 进行三维建模反演技术,对整个平面异常进行可视化建模及正反演,为平面异常快速解释提供了方便的手段。所选模型为水平有限长的棱柱体,截面为任意多边形,其任意组合具有逼近复杂形态地质体的能力。解释人员可根据实际观测重磁异常场的形态,在计算机屏幕上直观地建立模型、动态地修改模型,且能同时看到模型重磁场与实测异常的拟合情况。另外还可以快速直观地反演模型的物性及形态,由于该软件系统功能强, *** 作简便,使用者可把精力集中于要解决的目标问题,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异常的反演效率和解释效果。

( 3) GeoProcess

GeoProcess 软件 ( 附图 28) 是重磁数据常规处理系统。本软件对网格化化后的重磁数据进行处理,包括延拓、求导、化极、滤波、对数能谱、分量转换、统计参数提取、特殊处理等功能,界面简单易懂,使用方便,数据格式为通用的 Surfer 文本格式,处理后的结果可直接用于 Surfer 软件的成图。其中,组合处理的目的是减少 FFT 的次数,避免过多的截断误差,也可使处理参数的统一。

( 4) OASIS MONTAJ

GEOSOFT 公司的 OASIS MONTAJ 软件 ( 附图 29)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非地震物探处理软件,其功能强大。它提供了广泛的滤波器和统计工具,可以用于处理巨量地球物理数据。其中,重力和地形校正模块用于处理和校正常规勘探中的重力数据,它利用数字高程模型或栅格化的高程数据进行地形校正。借助流程式的菜单系统快速轻松的实施所有标准重力数据处理步骤,应用独特的优化地形简化算法可以实现快速精确校正。

重磁解释扩展模块是利用欧拉三维反褶积处理程序,对已经栅格化的磁法和重力数据进行自动定位并确定场源深度,可以自动进行三维地质解释,描述磁力和重力场源的边界并计算出其深度。该模块还包括用于金伯利岩勘探的Keating 磁场相关系数工具,这个工具使用一种简明的模式识别技术,用于定位与模拟与金伯利岩筒的响应相似的磁异常体。

场源边缘检测工具可通过分析局部梯度可以定位地质体边缘或确定位场数据的峰值区。场源参数成像工具可以快速轻松的计算出磁源体的深度。激发激化扩展模块可以对 IP 数据实施各种 *** 作和处理,在时间域和频率域内完成勘探数据的输入、质量控制、处理及显示等。可以处理偶极—偶极数据、单极—偶极数据、单极—单极数据以及梯度勘探数据,能够自动计算视电阻率、金属导电系数、IP、自然电位和单独的时间切片。应用独特的质量控制工具评估采样值,应用标准的 Pant - leg 滤波器对数据进行滤波,可以生成拟剖面,包括叠加剖面,并能即时在三维空间里显示叠加剖面。

( 5) ENCOM

ENCOM 是澳大利亚 Encom 公司研发的一套重磁电后处理解释系统,它包括 Encom ModelVision,Encom PA,EM Flow 三部分。

Encom ModelVision 为重磁数据处理、反演提供解决方案。适用于矿产资源勘查、油气勘探、环境地球物理等行业,主要解决各行业中重磁数据的处理、正反演模型的建立和重磁解释中碰到的各类问题。特别适合于金属矿勘查,非金属矿勘查领域的重磁 2D 与 3D 反演。ModelVision 软件系统是最先进的基于模型的通用解译系统,可以进行频率域和空间域的重磁数据处理,除滤波、延拓、化极、求各阶导数等常规位场数据处理外,还有解析信号、反褶积等新处理方法,几乎包括了目前所有的重磁处理方法,可以对单线、面积( 网格数据) 进行处理,强大的模型反演功能,可以方便的建立、修改模型及相关参数,进行 2D 与 3D 重磁正反演,方便进行地质解释。还实现了地磁三要素自动计算,对磁场数据进行日变改正、正常场改正、化极等处理工作。

Encom PA 可以合成、创建和解译不同的地球物理数据、模型与地质、地球化学、土木工程、钻探和 GIS 数据,利用可获取的完整的地质数据特征,完成数据的集成Encom PA 为实现不同软件间的融合,提供了合适的交互式解译,可以通过复杂的特征管理,在剖面、地质图和 3D 中创建、可视化、编辑解译也可以利用特征管理,记录异常或引入数据库,或在地质图、剖面图和3D 中绘制复杂解译。

EM Flow 主要用于航空时间域和频率域瞬变电磁系统测量的数据的处理和解释,以最大限度提取有效的地质信息的显示与分析。EM Flow 提供对单分量或多分量航空时间域、频率域电磁数据的显示、分析和解译功能,可以 *** 作处理大规模的电磁数据并且提供电阻率深度断面和异常圈定和分析,应用 CRC- AMET 最新开发的电磁理论和成熟算法技术。理论上定义的电磁系统波和实际测波被用于反褶积电磁多通道数据。可以对电阻率深度断面的处理和生成过程进行控制。可将航空电磁数据处理成地下的电导性图。处理结果可以与磁法、地形、能谱仪、遥感和钻孔数据以一维、二维和三维视图的方式进行集成。

( 6) Fugro - LCT

Fugro - LCT ( 附图 30) 是美国 Fugro - LCT 公司研发的一款基于 Linux 系统的专门针对重磁原始数据整理、数据处理和解释的软件系统,主要由Process 与 Interpretation 两大模块组成。

Process 模块提供了二维、三维重磁数据各种常规校正以及厄渥特斯校正、数据调差、数据库管理、数据网格化工具等处理功能,Interpretation 模块提供了二维、三维重磁震联合建模及反演、方向导数、延拓、化极、区域场分离、总体度模、频率域滤波、欧拉反褶积估计最小磁性体埋深等解释功能。Linux系统下软件的安装包括重磁数据的整理模块 ( DATAPRO) 、数据加载模块( DATALOD) 、数据网格化方法 ( GRDPRO) 、网格数据分析模块———包括频率域和空间域各种滤波方法,位场数据分离方法等 ( CALGRD,GRDFFT,GRDSDT) 、网格数据显示工具、基于测线和平面磁异常数据分析的磁深度反演 ( MAGPROBE,3DEULER) 、二维重磁震建模和物性反演 ( MAK2MOD/LCTSEIS,2MOD) 、三维建模、重磁数据以及其他条件约束下进行反演物性以及地层结构约束下的重磁联合反演等方法 ( MAK3MOD,JAVA3DMOD) 。

LCT 软件主要特色体现在重磁震联合反演、功能强大的滤波器工具箱等方面,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可。

野外地震记录包含着地下构造和岩性的信息,但这些信息是叠加在干扰背景上的,而且被一些外界因素所扭曲,信息之间往往是互相交织的。地震信号处理就是对野外地震记录进行一些运算,从中提取有关的地质信息,为地质解释提供可靠资料。地震信号处理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当时只是简单地改造野外资料,其主要内容包括数字滤波、反褶积、动校正及共中心点叠加。到了90年代,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提高,偏移技术获得很大地提高,叠前时间偏移,叠前深度偏移成为现实,大大提高了地震资料的成像精度。层析静校正技术也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提高了复杂地区的静校正精度。煤炭地震资料处理中的主要环节包括以下几种。

1.观测系统

地震道由道头和数据两部分组成,道头用来存放描述地震道特征的数据,如野外文件号、记录道号、CMP号、CMP点的坐标、偏移距、炮点和检波点的坐标和高程等。观测系统的定义就是赋予每个地震道正确的炮点坐标、检波点坐标,以及由此计算出的中心点坐标和面元序号,并将这些信息记录在地震道头上,以便于后续的处理。现在国际通用的是利用野外提供的SPS文件,处理软件直接把SPS文件加到地震数据的道头里面从而进行后续处理。

2.预处理

预处理是指地震数据处理前的准备工作,是地震数据处理中重要的基础工作,主要包括数据解编、道编辑。数据解编就是把野外的时序记录转化为处理中应用的道序记录。不同的处理软件都有相应的解编程序,把野外数据转化成自己内部的格式。在野外采集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大量的强振幅野值、不正常工作道、不正常工作的炮、极性反转的道等,这些对后续的处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要把它们都编辑掉,这个过程就称为道编辑。道编辑是地震数据噪声压制的重要环节。

3.静校正

地震道的静校正时差与地震道的时间无关,它是一个常数。一个地震道对应一个炮点和一个检波点,因此某一地震道的静校正量应该是炮点校正量和检波点静校正量之和。炮点和检波点的静校正量是炮点和检波点空间位置的函数,可以分为低频分量和高频分量。高频分量的静校正量称为短波长静校正量;低频分量的静校正量成为长波长静校正量。短波长静校正量使得共中心点道集的同相轴能实现同相叠加,影响叠加效果;长波长静校正量对叠加效果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但容易产生构造假象,影响低幅构造的勘探。一般而言,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主要解决短波长静校正问题,而长波长静校正问题主要通过野外静校正和折射波静校正来解决,长波长静校正问题危害更大,解决更困难。

现在资料处理过程中常用的为折射波静校正。由于低速层的速度低于下覆地层的速度,因此地震记录上能够记录到来自高速层的折射波。一般情况下,折射波先于地下反射到达地表,通过拾取折射波的初至时间,从中提取低速层的速度和厚度等信息,利用这些信息所进行的静校正,通常称为折射波初至静校正。

近几年,层析反演静校正技术获得很大的发展。层析反演静校正就是通过拾取地震波的初至,用地震波走时速度层析成像的方法反演出近地表速度模型,然后根据模型计算静校正量的静校正技术。层析反演静校正的研究对象是与表层结构有着密切联系的初至波,这里的初至波是广义的,包括直达波、回折波、折射波,以及几种波组合后首先到达地表的波。由于直达波主要体现了均匀介质模型,回折波主要体现连续介质模型,而折射波主要体现层状介质模型,因此初至波在近地表地层的传播过程中包含了丰富的信息。通过三者的组合以及层析法对横向变化的适应性,使得该方法能够适应任意表层模型的反问题。

4.反褶积

在反射波法地震勘探中,由震源产生的尖脉冲经过大地滤波作用后会变成具有一定延续时间的地震子波,降低了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在地震资料处理中要把地震子波压缩为一个反映反射系数的窄脉冲,这个过程叫反褶积。通过反褶积可以有效拓宽地震信号的频带,提高地震记录的分辨率。

5.速度分析

地震波在地下岩层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中非常重要的参数。通过速度分析,可以得到准确的速度参数,提高动校正、水平叠加、偏移成像的精度。在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要比较精确地求得速度,首先要进行速度扫描,求得初始速度;其次利用求得的速度作为初始的迭代速度,通过速度谱分析,求得较准确的速度;最后利用求得的速度作剩余静校正,用速度谱,进行速度分析,多次迭代,求得准确的叠加速度。

当地震数据的偏移距较小,反射波的埋藏深度较大时,常规的速度分析可以保证动校正的精度,但当偏移距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不可忽略的误差,表现为动校正过量,或中间下弯。在这种情况下,近年来发展了一种高阶速度分析技术,就是把动校正的公式由常规的二阶提高到四阶,可以很好地解决大偏移距的弯曲和畸变问题,提高了速度分析的精度。

6.叠加

叠加就是将不同接收点接收到的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地震道,经动校正叠加起来。这种方法能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主要方法有水平叠加、保持振幅叠加、DMO叠加。水平叠加是建立在水平层状介质模型之上的,当地层具有倾角时,CMP道集数据不对应地下界面同一反射点上的信息,动校正叠加后也不能形成真正的零炮检距记录;另一方面,当一个地震记录上同时接收到倾角不同的两个界面的反射信息时,由于动校正速度与倾角有关,而我们又只能选择一个速度,因此某个倾角的反射信息必然受到压制。为了克服水平叠加存在的问题,改善水平叠加的效果,发展了倾角时差校正(DMO)技术。DMO技术是把动校正之后的数据,先偏移到零炮检距位置上,然后叠加。现在我们在资料处理中常用的为DMO叠加。

7.偏移

地震偏移是一个反演过程,它将地震反射波和绕射波归位到产生它(们)的地下真实位置上,并恢复其波形和振幅特征。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地震偏移成像基本上是在叠后完成的。当地下构造复杂、横向速度变化剧烈时,叠后偏移已不能使地下构造正确成像,即使采用倾角时差校正(DMO,也称叠前部分时间偏移)也难以得到真正零炮检距剖面。而叠前偏移不受水平层状介质、自激自收的零炮检距剖面等假设限制,比叠后偏移技术更适应实际资料的复杂情况,所以只有叠前偏移技术才能更好地适应复杂构造成像。

叠前偏移处理技术利用叠前道集,使用均方根速度场将各个地震数据道偏移到真实的反射点位置,形成共反射点道集并进行叠加,提高了偏移成像精度。叠前时间偏移方法自身迭代过程也使最终得到的速度场精度比叠后时间偏移方法高,从而有利于提高构造解释成图精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yw/110129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3
下一篇 2023-05-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