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盘怎么做阵列?

硬盘怎么做阵列?,第1张

硬RAID吧,这样会有比较好的性能,首先主板要支持RAID,多买几块硬盘,组建一个RAID,设置在BIOS设置里面进行,下面是几种RAID的方式,看哪种比较适合你
RAID 0
我们在前文中已经提到RAID分为几种不同的等级,其中,RAID 0是最简单的一种形式。RAID 0可以把多块硬盘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容量更大的存储设备。最简单的RAID 0技术只是提供更多的磁盘空间,不过我们也可以通过设置,使用RAID 0来提高磁盘的性能和吞吐量。RAID 0没有冗余或错误修复能力,但是实现成本是最低的。
RAID 0最简单的实现方式就是把几块硬盘串联在一起创建一个大的卷集。磁盘之间的连接既可以使用硬件的形式通过智能磁盘控制器实现,也可以使用 *** 作系统中的磁盘驱动程序以软件的方式实现,我们把4块磁盘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逻辑驱动器,容量相当于任何任何一块单独硬盘的4倍。如图中彩色区域所示,数据被依次写入到各磁盘中。当一块磁盘的空间用尽时,数据就会被自动写入到下一块磁盘中。
这种设置方式只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增加磁盘的容量。至于速度,则与其中任何一块磁盘的速度相同,这是因为同一时间内只能对一块磁盘进行I/O *** 作。如果其中的任何一块磁盘出现故障,整个系统将会受到破坏,无法继续使用。从这种意义上说,使用纯RAID 0方式的可靠性仅相当于单独使用一块硬盘的1/4(因为本例中RAID 0使用了4块硬盘)。
虽然我们无法改变RAID 0的可靠性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改变配置方式,提供系统的性能。与前文所述的顺序写入数据不同,我们可以通过创建带区集,在同一时间内向多块磁盘写入数据。系统向逻辑设备发出的I/O指令被转化为4项 *** 作,其中的每一项 *** 作都对应于一块硬盘。我们从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到通过建立带区集,原先顺序写入的数据被分散到所有的四块硬盘中同时进行读写。四块硬盘的并行 *** 作使同一时间内磁盘读写的速度提升了4倍。
在创建带区集时,合理的选择带区的大小非常重要。如果带区过大,可能一块磁盘上的带区空间就可以满足大部分的I/O *** 作,使数据的读写仍然只局限在少数的一、两块硬盘上,不能充分的发挥出并行 *** 作的优势。另一方面,如果带区过小,任何I/O指令都可能引发大量的读写 *** 作,占用过多的控制器总线带宽。因此,在创建带区集时,我们应当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慎重的选择带区的大小。
我们已经知道,带区集可以把数据均匀的分配到所有的磁盘上进行读写。如果我们把所有的硬盘都连接到一个控制器上的话,可能会带来潜在的危害。这是因为当我们频繁进行读写 *** 作时,很容易使控制器或总线的负荷超载。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建议用户可以使用多个磁盘控制器。
RAID 1
虽然RAID 0可以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更好的性能,但是整个系统是非常不可靠的,如果出现故障,无法进行任何补救。所以,RAID 0一般只是在那些对数据安全性要求不高的情况下才被人们使用。
RAID 1和RAID 0截然不同,其技术重点全部放在如何能够在不影响性能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可修复性上。RAID 1是所有RAID等级中实现成本最高的一种,尽管如此,人们还是选择RAID 1来保存那些关键性的重要数据。
RAID 1又被称为磁盘镜像,每一个磁盘都具有一个对应的镜像盘。对任何一个磁盘的数据写入都会被复制镜像盘中;系统可以从一组镜像盘中的任何一个磁盘读取数据。显然,磁盘镜像肯定会提高系统成本。因为我们所能使用的空间只是所有磁盘容量总和的一半。下图显示的是由4块硬盘组成的磁盘镜像,其中可以作为存储空间使用的仅为两块硬盘(画斜线的为镜像部分)。
RAID 1下,任何一块硬盘的故障都不会影响到系统的正常运行,而且只要能够保证任何一对镜像盘中至少有一块磁盘可以使用,RAID 1甚至可以在一半数量的硬盘出现问题时不间断的工作。当一块硬盘失效时,系统会忽略该硬盘,转而使用剩余的镜像盘读写数据。
通常,我们把出现硬盘故障的RAID系统称为在降级模式下运行。虽然这时保存的数据仍然可以继续使用,但是RAID系统将不再可靠。如果剩余的镜像盘也出现问题,那么整个系统就会崩溃。因此,我们应当及时的更换损坏的硬盘,避免出现新的问题。
更换新盘之后,原有好盘中的数据必须被复制到新盘中。这一 *** 作被称为同步镜像。同步镜像一般都需要很长时间,尤其是当损害的硬盘的容量很大时更是如此。在同步镜像的进行过程中,外界对数据的访问不会受到影响,但是由于复制数据需要占用一部分的带宽,所以可能会使整个系统的性能有所下降。
因为RAID 1主要是通过二次读写实现磁盘镜像,所以磁盘控制器的负载也相当大,尤其是在需要频繁写入数据的环境中。为了避免出现性能瓶颈,使用多个磁盘控制器就显得很有必要。使用两个磁盘控制器不仅可以改善性能,还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可用性。我们已经知道,RAID 1最多允许一半数量的硬盘出现故障,所以按照我们上图中的设置方式(原盘和镜像盘分别连接不同的磁盘控制),即使一个磁盘控制器出现问题,系统仍然可以使用另外一个磁盘控制器继续工作。这样,就可以把一些由于意外 *** 作所带来的损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RAID 0+1
单独使用RAID 1也会出现类似单独使用RAID 0那样的问题,即在同一时间内只能向一块磁盘写入数据,不能充分利用所有的资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在磁盘镜像中建立带区集。因为这种配置方式综合了带区集和镜像的优势,所以被称为RAID 0+1。
热插拔
一些面向高端应用的磁盘镜像系统都可以提供磁盘的热插拔功能。所谓热插拔功能,就是允许用户在不关闭系统,不切断电源的情况下取出和更换损害的硬盘。如果没有热插拔功能,即使磁盘损坏不会造成数据的丢失,用户仍然需要暂时关闭系统,以便能够对硬盘进行更换。现在,使用热插拔技术只要简单的打开连接开关或者转动手柄就可以直接取出硬盘,而系统仍然可以不间断的正常运行。
校验
RAID 3和RAID 5都分别使用了校验的概念提供容错能力。简单的说,我们可以把校验想象为一种二进制的校验和,一个可以告诉你其它所有字位是否正确的特殊位。
在数据通信领域,奇偶校验被用来确定数据是否被正确传送。例如,对于每一个字节,我们可以简单计算数字位1的个数,并在字节内加入附加校验位。在数据的接收方,如果数字位1的个数为奇数,而我们使用的又是奇数校验的话,则说明该字节是正确的。同样对偶数校验也是如此。然而,如果数字位1的个数和校验位的奇偶性不一致的话,则说明数据在传送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RAID系统也采用了相似的校验方法,可以在磁盘系统中创建校验块,校验块中的每一位都用来对其它关联块中的所有对应位进行校验。
在数据通讯领域,虽然校验位可以告诉我们某个字节是否正确,但是无法告诉我们到底是哪一位出现了问题。这就是说我们可以检测错误,但是不能改正错误。对于RAID,这是远远不够的。固然错误的检测非常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对错误进行修复,我们就无法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

现在用一个diy1u的服务器,系统为win2000server来说明 怎么建阵列raid5
将硬盘固定在硬盘支架上,然后将硬盘装入1u的机箱内,暂时先装好4个硬盘,另外4个硬盘稍后安装。
给硬盘插上SATA的数据线,插入主板上的四个SATA接口,用并口线连接好我的LG刻录机当光驱用,这个主板只提供了1个并口IDE接口用来接光驱正好,连上显示器、键盘、鼠标,开机测试,启动顺利,按DEL键进入bios。
情况不错,虽然这个主板元件布局并不是很适合机箱的风路设计,但是涡轮纯铜散热器、十台高速机箱风扇和富士康945G主板的优异性能还是将CPU温度牢牢压在了45摄氏度左右,而主板芯片组的温度仅仅27度。
在BIOS里看到,主板已经识别出四块西数250G大容量硬盘和LG刻录机。
启动硬raid模式:
下面我就要进行最激动人心的一步,开启主板的硬件raid5模式,将这四个硬盘组成raid5磁盘阵列,富士康这款主板虽然不错,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说明书竟然是英文的,如果是E文不好的朋友初次使用难免要发晕,我当初也是琢磨半天,又打了富士康公司800技术服务电话,直到把值班问烦了,才搞明白大概其,下面大家就跟我来。先移动光标到integrated peripherals回车。
选择OnChip IDE Device,再回车。
选择SATA Mode,主板默认这个选项是IDE,也就是不采用raid模式,现在回车进入设置界面。
移动光标选择raid,然后回车。
启动画面显示,四个物理硬盘已经被主板raid功能识别出来,提示按CTRL-I进入raid详细设置。
进入raid详细设置界面,在MAIN MENU界面里选择第一项Create RAID Volume,新建raid卷。
现在进入CREATE VOLUME MENU界面,在第一项Name里给新卷起个名字,我这里用的是Volume0,你也可以用tanghua之类的,移动光标到第二项RAID Level,选择raid模式,这里有raid0、raid1、raid10、raid5四个选择,我们自然要选择梦寐以求的raid5。
移动光标到Disks选项,在这里回车,选择要将那些硬盘加入到这个raid卷里。
我们当然要把已经连接到主板上的四个硬盘都加入进来,选择方式是按上下箭头键移动光标到想要加入的硬盘名称上,然后按空格键,这个硬盘名称的前面就会出现一个小小的三角标记,代表这个硬盘已经被加入raid5。
按回车,回到上一级设置界面,这时看到Capacity选项显示了目前4个硬盘组成的raid5磁盘阵列的总容量是6987G,既不是raid0模式那样是四个硬盘容量之和,也不是raid1那样是四个硬盘容量之和的一半,而是大约十分之七,这时系统硬盘的传输速率理论上也获得的很大提高,今后如果有某一个硬盘坏了,数据并不会丢失,只需更换一个新的硬盘,即可重新组成raid5,服务器的对外服务不会因为数据丢失而中断,因此说,raid5模式兼顾了raid0模式的传输速度和容量大的优点,同时也具有raid1的安全性。
Strip Size选项保持默认数值即可。
最后,还要将光标停留在Create Volume选项上,按回车最终确定建立这个raid5磁盘卷。
界面回到最初的MAIN MENU,这时看到刚刚建立的raid5磁盘阵列的一些具体参数,status状态显示normal,说明该阵列一切正常,下面是已经加入raid5中的四块250G硬盘的参数。
安装系统:
在光驱里放入windows2000高级服务器版光盘,开始安装系统,这个装机的朋友就是喜欢2000,死活不要2003,我也没没办法,只好给他装这个古董。开始还顺利,当服务器重启时,及时按下回车,从光驱启动,很快2000的安装界面出现了。
但是如果你一直这么等待直到屏幕停下来时,你会看到熟悉的windows安装界面没有出现,而是提示软件没有发现硬盘!原来,虽然硬件已经组建好raid5,但是想要让windows认可它,还需要安装raid驱动程序,其实这对早期那些偏爱使用scsi硬盘服务器的朋友来说并不陌生,就是要在开始安装windows2000的时候,根据屏幕提示及时按下F6键,然后用软驱安装raid驱动!对,要用软驱,请看,这就是富士康主板盒子里带的sata raid 的驱动程序软盘。那些认为软驱早已退役,连一个软驱都没留着的朋友看到这里可能要大跌眼镜了,没办法,这当口,你如果没有软驱,什么也做不成。
好在,我还有软驱,连接好它,插入驱动盘。
再次启动windows2000安装程序,在屏幕出现提示你如果要安装scsi或者raid驱动请按F6键时,及时按下F6键,当然这里的提示是英文的,一般人安装windows的时候往往注意不到有这个稍纵即逝的小小提示。
在这里提示你如果要安装驱动,按S键,如果不安装按回车,如果要退出安装程序请按F3。
我们当然要按S,系统提示请把驱动软盘塞进软驱A。
系统提示发现软驱上的几个版本的驱动程序,这里选择第一项回车即可。
软驱吱吱啦啦地开始读盘,我真的担心最终什么也读不出来,因为现在的软盘质量太让人揪心了。
总算安装好驱动程序,windows2000安装程序总算进入熟悉的界面,程序检测出一个新的硬盘,提示是否继续安装,如果继续按C,如果退出按F3。无疑,按C。
这个界面再熟悉不过了,系统显示未划分的一个磁盘空间的容量是715410MB,这就是我们用4个250G硬盘通过硬件RAID5功能合并成的一个“大硬盘”,windows完全把它视作一个单个的大硬盘了,容量700G的大硬盘啊。
下面的步骤大家就轻车熟路了,选择在C盘上安装系统。
安装完毕,自动重启后,熟悉的windows2000的启动画面跃然而出。
进入桌面后,先用在D盘上点击右键选择格式化,别忘了在这里选择快速格式化,也就几秒种,庞大的D盘就格式化完毕。
选择光盘上windows2000高级服务器版的安装文件夹,大约340M,复制粘贴到D盘。
拷贝速度挺快,一分钟不到,就拷贝完了,看来raid5的磁盘传输速率确实不错。至此,硬件raid5的组建和使用,基本上说完

磁盘阵列首先要用阵列卡,当然。板上有自带阵列功能的也可以。阵列常用的有RAID0,1,10,5
。估计你是想做RAID0,就是把所有硬盘的容量加起来。不过。如果几个硬盘的容量不同。那阵列后。将以最小那个盘的容量为基准。

1、制作磁盘阵列(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可以有以下 *** 作:

2、在Adaptec磁盘阵列控制器上创建Raid(容器),在这种阵列卡上创建容器的步骤如下(注意:请预先备份您服务器上的数据,配置磁盘阵列的过程将会删除服务器硬盘上的所有数据!):

3、第1步,首先当系统在自检的过程中出现提示时,同时按下“Ctrl+A”组合键。进入所示的磁盘阵列卡的配置程序界面。

4、第2步,然后选择“Container configuration utility”,进入所示配置界面。

5、第3步,选择“Initialize Drivers“选项去对新的或是需要重新创建容器的硬盘进行初始化(注意: 初始话硬盘将删去当前硬盘上的所有数据),按回车后进入所示界面。在这个界面中出现了RAID卡的通道和连接到该通道上的硬盘,使用“Insert”键选中需要被初始化的硬盘(具体的使用方法参见界面底部的提示,下同)。

6、第4步,全部选择完成所需加入阵列的磁盘后,按加车键,系统键d出所示警告提示框。提示框中提示进行初始化 *** 作将全部删除所选硬盘中的数据,并中断所有正在使用这些硬盘的用户。

7、第5步,按“Y”键确认即可,进入所示配置主菜单(Main Menu)界面。硬盘初始化后就可以根据您的需要,创建相应阵列级别(RAID1,RAID0等)的容器了。这里我们以RAID5为例进行说明。在主菜单界面中选择“Create container”选项。

这个算是高级问题了。你这么个问法就像问要让导d打下天上的飞机。普通人要怎么干一样。
如果要做阵列。首先要明确你要做哪种阵列,或者说你做阵列的目的是实现什么功能,是容错还是提速,还是既冗余容错又要提速,决定你要选择的阵列种类和需要的硬盘数量,然后检查你的主板(如果支持磁盘阵列)或额外购买的阵列卡支不支持对应的阵列类型。在确认支持的情况下,将所有的硬盘连接上去,开机前根据提示进入阵列设置程序,做阵列。
如果你看不明白我说啥,只能先百度一下阵列相关知识,然后找下你的主板说明书看看。

这个太简单了。
找一个sata的硬盘单独做系统。阵列则随时都可以做,也就是说在做完系统之前或是做完系统之后都可以做,具体如何做阵列,可到百度搜索下,这个在这儿是讲不清楚的。
一般的,都是在启动时,可以看到屏幕上有按什么+什么键的,进入阵列程序,然后你按网上搜索到的这种阵列卡的阵列制作
方法,制作raid0阵列。
最后进入
*** 作系统,安装阵列卡的驱动程序。
这样做的好处是,系统不是安装在阵列上面的,所以肯定可以ghost,这样备份好做。做完备份后拷贝一个备份文件出来,以后系统出问题就算是硬盘坏了,重新找一个硬盘把系统ghost回去就可快速处理好。
关于搜索阵列的制作
方法,因为不同芯片的阵列卡的阵列的制作方法不一样,所以没有一个完全一致的做法。你可在百度搜索关键字:阵列卡芯片(如ATA0680-133R阵列卡)
阵列制作方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yw/128556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8
下一篇 2023-05-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