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Obsidian为核心构筑第二大脑

以Obsidian为核心构筑第二大脑,第1张

第二大脑就像我们个人为自己构建的个人图书馆,并且我们有个人独特的关联、索引系统,在我们需要时,可以快速从中提取中我们需要的信息,完成我们的内容获取和输出。

因此,为了满足我的第二大脑知识体系构筑,我了解了多种笔记方法进行试用,最终选择了适合自己学习状态的笔记方法,并进行组合,最终形成自己的方法和工具流。以下,我将对笔记方法的选择、匹配以及实现进行说明。

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需要个人第二大脑系统,因为我们的大脑产生的想法,会远大于能够精准存储的数量,例如平时在工作、生活中,总是会在看到某个电影、某个景色或者读到某一本书的某一段话时,产生各种各样的灵感,但是无法成系统,或者是看过一本书、一篇文章后,想要用的时候发现找不到,当时做的读书笔记等信息也散落各处,无法快速使用,因此需要在大脑之外构建第二大脑,将散落各处的灵感、笔记等知识汇总到一起,需要使用时便能快速从第二大脑加载到”第一大脑中“;

构筑第二大脑,不只是需要选择一个笔记系统,然后实时记录下笔记这么简单,而是需要对我们平时的工作、学习、读书流程做一个整体的规划,因为我的工作内容的原因,我这里不做工作类第二大脑的构建,只做生活中学习、随想、知识拓展类的流程设计。首先来看下整体思路:

这个流程有参考老石在b站的视频,需要可以看看:

{{<bilibili BV1db4y1b7w5>}}

我会从内容积累、重点提取和信息整合三个阶段来介绍第二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在此之前,先介绍下在重点提取阶段需要用到的笔记法的选择;

第二大脑的基础是有合理的笔记方法进行支撑,因此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笔记方法,因此通过对不同笔记方法的了解,最终选用了PARA笔记法和卢曼卡片盒笔记法结合作为自己的第二大脑基本的笔记方法,同时也使用子d笔记或者只是使用flomo对平时的事物和灵感进行记录。

P.A.R.A 的作者是 Tiago Forte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生产力专家之一。他通过自己的项目在全世界教育了 2 万多人,并撰写和演讲技术如何帮助知识工作者彻底改变他们的个人效率。Tiago 的在线课程《 打造第二大脑(Building a Second Brain) 》已经有来自 70 多个国家的 1000 多名学生参加了该课程。

围绕 Area 的精进,我们需要不断吸收外部的有效信息和进行阶段性的「创作」, 而阶段性的创作需要的主题,可以是 Area 的拆分,也可以是基于 Project 的抽象和总结,但来源主要是通过实践(Project)和理论来进行的(即 Resource——外部参考、经验、方法论)。

P.A.R.A.是一个动态系统,是需要知识在四个类别之间不断流动,通过一个个项目充实我们的领域,在此过程我们会积累很多的resource,以此来充实我们的领域,同时也会完善我们的项目,归档的知识可以供以后不断使用。

本章节很多地方参考了 产品沉思录 的 P.A.R.A. 的 Notion 实践 ,对P.A.R.A.和Notion有兴趣的可以看下原文。

卡片盒笔记系统是一款个性化的,用于思考和写作的工具。它具有超文本(hypertext)的特点,让你的所思所想互相连接形成网络。与其他系统不同的是,你 创造的是一张由你的想法、看法、灵感、或者遇到的具体的知识组成的思想之网(web of thoughts),而不是孤立的笔记 。它强调笔记之间的连接关系,而非把所有笔记堆在一起。

原子化的笔记就是一条想法(One thought) ,而卡片盒笔记系统就是由想法组成的想法之网(web of thought);因此我们要给每条笔记设置唯一的编号,并且将相关的笔记链接起来,就形成了我们的笔记网。

卡片盒笔记系统是个性化的思考和写作的工具,他不是目的,二十手段:

单个笔记或者说 Zettel 是什么样的呢?每条笔记由三部分组成:

虽然你可以在笔记里写任何东西,但是我建议 输入知识而非信息 (Knowledge instead of information)。

在完成一个项目的过程中,我们会产生很多与项目相关但是必须要在本次项目中体现的副产品,那这些想法建议也放入卡片盒中,除非你知道这个想法以后永远不会用到,如果不确定,就记录下来,因为这些想法很可能会让你产生更丰富的想法,有一天如果用到可以通过卡片盒迅速找到。

卡片笔记思路主要参考了: 卢曼卡片盒笔记法介绍 ,更详细的信息可以参见原文。

作为前手账er,子d笔记(bujo)久仰大名,去掉锦上添花的排版装饰,bujo的核心其实是一种“快速记录”的方式,bullet,像子d一样快。

只需要掌握3种符号就够了:

子d笔记结构主要包括3个部分:

虽然通常来讲还有月度记录(monthly log)和未来记录(future log),不过这些我通常都一并算在个性化集子里。

虽然网上介绍bujo的视频文章很多,但还是推荐阅读子d笔记创始人赖得·卡罗尔的《子d笔记》,关于为什么他选择用这些符号而不是其他,有很详细的介绍。里面提到的丰田“五问法”用来拆解问题也非常好用。

子d笔记主要协助于我的日常手记,尤其是在脱离了电脑的时候,一部分需要画图的笔记手写也更方便,一周内反复横跳,纸质比电子来得更简易,需要留存的部分进入笔记系统,剩下的部分可以直接丢弃。

集子既可以看成是一条笔记,可以直接整理进resource,也可以看成是一个Area,链接更多已有笔记,灵活方便。

子d笔记现在还用的比较少,思路主要参考了: PAPR,Slip-box,Bullet Journey:个人笔记管理系统探索 vol.1 ,更详细的信息可以参见原文。

以上是我第二大脑的笔记方法设计会用到的几种笔记方法,我的笔记方法会在后边章节( 五、重点提取 )中详细讲解。

所有知识的积累肯定是从内容获取和积累开始的,不论是看书、看视频、看文章/博客,还是在不经意的环境下产生的灵感,都是需要能够快速将这些信息记录下来,方便以后整理归纳。

以前的做法是在浏览器、不同的APP、笔记、便签等不用的地方收藏、零散记录,结果就是微信收藏夹、浏览器书签、各类APP收藏了大量网页和信息,但是想要用的时候还是找不到,也没有积累出自己的知识,因此我对内容积累类的工具和使用也做了精简和筛选,固定了固定了个人的内容积累途径以及方法。分为读书、灵感记录、稍后阅读三类,以下是我针对自己的使用情况选择的具体APP和流程。

阅读:Kindle,使用Kindle进行阅读和读书笔记的初始记录,主要在手机使用,Kindle的读书笔记可以直接导出,方便后边整理;

手写笔记:享做,主要在Pad使用,现在用的比较少;

Pocket,遇到好的文章,或者来不及读的文章,微信、知乎、CSDN、等,都能快速保存到Pocket;

只保存单篇阅读类文章,如果是类别、功能类网站,请参考 六、网页收藏夹

Feeder+kill the newsletter,feeder用来订阅RSS,kill the newsletter( 地址 )将newsletter转为RSS,在feeder统一订阅查看;

我的订阅地址:

flomo,使用flomo快速记录实时产生的想法,可以通过微信、APP、网页等各种途径快速记录;

重点提取是第二大脑构建最关键的一步,通过内容积累,我们已经获取到大量的资讯、内容等信息,但是并未转化成自己的系统信息,因此要定期对自己积累到的内容进行整理,提取重点,提取后,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来的内容才是知识,而不是资讯或者内容。这一步可以认为是卡片笔记法中生成了大量单点知识的卡片。将读书笔记(Kindle导出)、灵感记录(flomo)以及Pocket高亮记录到Obsidian卡片中,纪录时用自己的语言来写,不止是放入原文的内容,这样就会生成一个个知识点,并通过Obsidian的链接功能,将相关的文章关联起来,方便以后学习、查找,这个阶段,我是使用Obsidian来完成的,软件具体的使用可以参考的另外一篇文章 Obsidian作为第二大脑工具的基本使用和配置

以下是我针对个人的习惯采用的满足自己要求的笔记方法。

**个人笔记管理系统 = PARA + 卡片盒 + Bujo/flomo **

PARA作为总体方法,卡片盒作为其中的Resource提供资源,Project作为当前正在进行的项目,Area是需要持续积累的领域,Archives是已完成的项目,需要输出的整理成Blog输出。

笔记总原则:

标签总原则:

整体使用流程如下:

并且在Obsidian关系图谱中根据习惯按照将不同的目录设置成不同的颜色,这样就能快速区分出进行中和已完成的项目、卡片等;

目录结构的设计参考了: 用Obsidian实现Zettelkasten看这一篇就够了 ,更详细的信息可以参见原文。

在重点提取后,我们在知识管理系统中生成了大量单点知识的卡片,但是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或者可以直接当做完整的知识输出,因此需要对信息进行整合,输出完整的文章,并将文章、卡片归档到对应的领域,方便以后使用时快速找到。

文章输出我使用Typora写博客,快速发布到,并且通过GitHub Actions快速发布到GitHub和Gitee Pages,具体流程可以参考 GitHub和Gitee博客自动发布流程

Index: #生产力-Index

Info: #第二大脑

手帐的风格如下:

1、手绘型。以手绘为主的手帐种类很多,简笔画、彩铅、水彩等等都有一大批跟随者。这类手帐大多很灵活,随时随地随心情,任何灵感都可以呈现在本子上,有经验的手绘大神甚至可以不要任何贴纸胶带装饰,全部用笔来完成。

2、bujo型。Bujo是一种可以个人独自定制的笔记形式,拥有高度灵活的组织系统,它可以是随笔集,速写本,手账本,日记本等等。一般bujo爱好者都会自己亲自绘制本子的排版,按照每年、每月、每周甚至每天的日程来排版,将边框设计发挥到极致。

3、拼贴型。手帐族有着很大一批拼贴追随者,不管是胶带拼贴、贴纸拼贴、票据拼贴,只要是他们喜欢,加点胶水,通通都可以贴在本子上。

手账小白指南

入坑手账的新手小白,到底该选择哪种类型,这个问题就像进一个餐厅点餐,每个套餐都很好,到底该点哪个,哪个最好吃。只有你吃过很多次才知道自己最喜欢哪款,同样手账需要多尝试才知道。

手帐也一样,刚开始不知道该做哪种手帐,什么都想做,什么都做不好,这是很正常的,其实只要坚持,逐渐会形成自己的风格,或者倾向于手绘,或者创造出特色拼贴,不一定非要分门别类才能做好手帐,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特点。

手帐的写法如下:

1、日程手帐:规划工作、学习、生活。

日程手帐包括有年计划、半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等等,具体内容要根据本子的内页来安排的,所以在选择日程本的时候可以好好挑一下内页。

这类本子大多已经安排好了内页规划,所以只需要根据规划好的内页写下自己的安排就好了,工作、学习、生活你觉得需要提醒自己的事情都可以写上来。再就是写完内容之后做一些拼贴装饰就完成了。

2、每日一页,记录生活中的点滴。

每日一页的内容就会随意一些,般会记录一些生活中发生的小事和每日复盘。生活中的小事是为了等到过完这一年的时候再翻阅手帐都是满满的回忆。

每日复盘就是一些手帐经验总结的过程,哪本手帐内容需要调整,哪里有不足需要提升,还有就是什么文具好用等想要分享的一些干货总结,都规划在每日复盘的内容里。为了看起来简单明了,可以用不同蓝色的圆点内容来区分内容,这样每个内容看起来就会清晰一些。

3、读书笔记

读书手帐主要是用在我看一些比较干货的书来记录知识点的,对于学生党的帮助可能会多一些。这本的话就基本没什么拼贴的装饰,就是用不同颜色的圆贴来标注不同内容的重要性。

在使用读书笔记的时候更推荐大家用活页本,因为定页本如果同时在看两本干货书的话写笔记会很尴尬。当然不是那种网红款的小小的活页本,建议尺寸选择A5或者B5,毕竟读书笔记需要记录的内容很多,买大一点的本子要划算一些。

4、观影笔记等其他手帐。

其实包括像美食手帐、护肤手帐、情侣手帐、闺蜜手帐、追星手帐等等都可以写在本子里,基本就是换汤不换药,都要准备有相应的手帐素材。

比如你要做观影手帐可以准备电影票的票根,美食手帐可以准备美食的照片或者手绘美食,追星手帐就去打印明星的照片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不用换很多种的排版方式,一种排版方式先用着,有觉得可以升级的地方就记录下来,空了再做统一的调整。

常见的手帐类型

1、手绘型

以手绘为主的手帐种类很多,简笔画、彩铅、水彩等等都有一大批跟随者。这类手帐大多很灵活,随时随地随心情,任何灵感都可以呈现在本子上,有经验的手绘大神甚至可以不要任何贴纸胶带装饰,全部用笔来完成。

2、bujo型

Bujo(Bullet Journal子d笔记)是一种可以个人独自定制的笔记形式,拥有高度灵活的组织系统,它可以是随笔集,速写本,手账本,日记本等等。一般bujo爱好者都会自己亲自绘制本子的排版,按照每年、每月、每周甚至每天的日程来排版,将边框设计发挥到极致。

3、拼贴型

手帐族有着很大一批拼贴追随者,不管是胶带拼贴、贴纸拼贴、票据拼贴,只要是他们喜欢,加点胶水,通通都可以贴在本子上。拼贴手帐可以是有固定主题的,比如胶带拼贴,将不同胶带按照一个主题贴在一起形成一幅漂亮的插画,但不是所有拼贴爱好者都能做得完美,所以无主题的拼贴还是占大多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aji/57871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1-31
下一篇 2023-01-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