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活,第1张

      “教育即生活”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著名命题。若问教育是什么?我们可以看看杜威先生的思想——“教育是生活的过程, 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仅是读出这些话就让我激动不已。怎能不激动呢?我的生活离不开教育,无论是自我教育、被他人教育还是教育别人,它们都在塑造我,创造一种高于现实生活的更加美好的生活。

      激动之余我又时常有无力感。“教育是生活的过程, 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出自一百年多年前杜威先生的《我的教育信条》一书,是他在解说“什么是学校”时说的话。他特别强调:“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一百多年后,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能否实现杜威先生的理念呢?

      在杜威看来,教育首先要关注儿童当下的生活,儿童的兴趣和思维等机能离不开真实感性生活。只有从儿童现实生活入手,教育才是有效的、生动活泼的,而不是专断的。真正的教育是通过对儿童潜能的有效刺激而发挥效用的,而这种刺激是儿童当下生活中各种要求引起的。

      他认为,学校生活不但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还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需要做的是根据儿童的特点设置课程,而不是完全掌控儿童的学习内容。在儿童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角色,教师是参与者而不是掌控者。

      杜威提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方法: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第四,他必须负责有条不紊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他要有机会和需要通过应用检验他的观念,使这些观念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发现它们是否有效。

      杜威是真正地发现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的教育思想家。但因为时代的局限,杜威的教育思想并不能有效地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难题。现在,这个难题留给了我们。

      我们借鉴、继承与发展杜威的教育理念,首先应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基于真实情景,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入课程中。学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项目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是真实世界中的难题和挑战。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在课堂上,教师应扮演引路人、指导者、辅助者的角色。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解放学生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19世纪流行的是殖民时期沿袭下来的旧教育,再加上19世纪后期从德国传入的赫尔巴特教学方法逐渐刻板化,使得当时的学校陈陈相因,缺乏生气。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859--1952)是当时传统教育的改造者,是新教育的拓荒者,他提倡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

由于生活就是生长,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长的过程,因此,杜威又强调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由此,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其实,他反对的是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正式目标。

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他强调说,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在学校里,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应该呈现儿重现在的社会生活。就"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来说,杜威提出,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

但是,"学校即社会"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里的简单重现。杜威又认为,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应该具有3个比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简单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从做中学

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由于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how to do)的知识。因此,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在他看来,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那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儿童生来就有一种要做事和要工作的愿望,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对此要给予特别的重视。

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入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由于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就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在杜威看来,这也许标志着对于儿童一生有益的一个转折点。但是,儿童所"做"的或参加的工作活动并不同于职业教育。杜威指出,贯彻"从做中学"的原则,会使学校所施加于它的成员的影响更加生动、更加持久并含有更多的文化意义。

思维与教学

杜威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所谓思维,就是明智的学习方法,或者说,教学过程中明智的经验方法。在他看来,如果没有思维,那就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因此,学校必须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境。

作为一个思维过程,具体分成五个步骤,通称"思维五步",一是疑难的情境二是确定疑难的所在三是提出解决疑难的各种假设四是对这些假设进行推断五是验证或修改假设。杜威指出,这五个步骤的顺序并不是固定的。

由"思维五步"出发,杜威认为,教学过程也相应地分成五个步骤,一是教师给儿童提供一个与现在的社会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情境二是使儿童有准备去应付在情境中产生的问题三是便儿童产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假设四是儿童自己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加以整理和排列五是儿童通过应用来检验这些假设防。这种教学过程在教育史上一般被称之为"教学五步"。在杜威看来,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儿童可以学到创造知识以应付需求的方法。但是,他也承认,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论儿童与教师

尽管杜威并不是"儿童中心"思想的首创者,但是,他是赞同"儿童中心"思想的。其最典型的一段话是:"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政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从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做法出发,杜威认为,学校生活组织应该以儿童为中心,使得一切主要是为儿童的而不是为教师的。因为以儿童为中心是与儿童的本能和需要协调一致的,所以,在学校生活中,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杜威强调说,"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

在强调"儿童中心"思想的同时,杜威并不同意教师采取"放手"的政策。他认为,教师如果采取对儿童予以放任的态度,实际上就是放弃他们的指导责任。在杜威看来,要么从外面强加于儿童,要么让儿童完全放任自流,两者都是根本错误的。

由于教育过程是儿童与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是他们双方真正合作的过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儿童与教师之间的接触更亲密,从而使得儿童更多地受到教师的指导。杜威说,"教师作为集体的成员,具有更成熟的、更丰富的经验以及更清楚地看到任何所提示的设计中继续发展的种种可能,不仅是有权而且有责任提出活动的方针。"在他看来,教师不仅应该给儿童提供生长的适当机会和条件,而且应该观察儿童的生长并给以真正的引导。

杜威还特别强调了教师的社会职能。那就是:"教师不是简单地从事于训练一个人,而且从事于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认识到他所从事的职业的尊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aji/58168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2
下一篇 2023-02-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