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之能御是什么意思

莫之能御是什么意思,第1张

【释义】没有人可以抵挡。

【读音】mò zhī néng yù

【近义】无法抵挡

【例句】敌军势如破竹,莫之能御啊!

【语法】中性词

【出处】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

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扩展资料:

“莫之能御也”详解

“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此句当属倒装。意即“莫能御之也”。

但将代词“之”理解成“他”——齐宣王或“保民而王”者,是不合适的。

其一,孟子与齐宣王对话时,只有他们两个人,彼此直面对方,齐宣王想成就霸业,孟子自然是心知肚明的,那么犀利善辩的孟子,既然要说服齐宣王,当然不会也没有必要再把话题转移到别人身上 。所以不能将“之”理解为“保民而王”者。

其二,如果这个“之”指代齐宣王,也只能译作第二人称代词“您”,而不可译成第三人称代词“他”。

一、解释: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译文] 爱护百姓,推行王道,就没有谁能够阻挡。

[出典] 《孟子梁惠王上》

二、知识扩展

1. 【译文】一切为着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这样去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挡。

2.《孟子》是一部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典著作,也是关于孟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实录。孟子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渗透着仁政、王道的思想,蕴涵着和谐的理念,“发政施仁、保民而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目标明确,民本观、忧乐观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翔实,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探究其理论必将在历史长河中感受其伟大,也必将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3.

孟子一生的理想是建立一个在国家统一、太平基础之上,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类似于“大同”社会的“王道”社会。孟子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其思想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在政治上主张推行仁政,施行王道。孟子作为战国时期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大家,他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能够贯彻施行尧、舜之道的发政施仁、保民而王的大政治家。”

4.

“保民而王”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体现,“保民而王”是建立在仁政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保民而王”、实现王道是施行仁政的目的,是孟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最终落脚点。

5.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春秋战国之际,中原列国已全面进入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剧烈变化引起意识形态的变更。地主阶级开始把人民地位、民心向背看成是自身统治是否稳定牢固的关键。

6.

孟子更明确地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保民而王”。可以说,“保民而王”是一条关系一个国家命运的大战略。虽然这种“保民”无法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人民地位高于一切”同日而语,但不能不看到,在历史上,军事战略家、政治战略家们,能认识到民众是致胜的根本,已经很难能可贵了。

7. 纵观历史,我们不能不说,“保民而王”是历史上形成的统治术中的瑰宝。“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为历史上明智的帝王将相所接受。

8.

吴起在给魏文侯进谏治国之策时,提出了“先教百姓而亲万民”,以新兴封建阶级的“道、义、礼,仁”去引导、治理和安抚民众。“四德”修好,国家兴盛、强大废弃“四德”,国家衰败、灭亡。“四德”修好,可和于国、和于军、和于阵、和于战,就可以进行兼并战争,争夺霸权。要求做到“民安其田宅,亲其有司”,发展生产,保持国家安定。《六韬》对这一问题有更明确的论述。吕尚说,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参考资料

古文学网:http://www.9hax.com/wenyan/173.html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aji/58495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9
下一篇 2023-02-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