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是什么意思?

寓言是什么意思?,第1张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

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著名寓言:揠苗助长

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死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思想和主张,而把它们寄托在一个小故事里说出来。这种小故事,我们通常称为“寓言故事”,或简称“寓言”。因此,寓言具有比喻的性质,是一般比喻的发展,或者说,是比喻的一种高级形式。

寓言较早出现于《孟子》一书。其中为人们熟知的有“揠苗助长”。

庄子是先秦作家中最善于运用寓言的大师。他创作的寓言,一部分和孟子一样,只是作为著述的论据而存在,如众所周知的“朝三暮四”、“庖丁解牛”等,都是为了说明全文观点而设置的小故事,本身并不独立成篇。但另一部分则全篇都由寓言组成,表面看来并不直接阐明某种观点,其实却蕴含着极其深刻的思想。如《庄子》的《秋水篇》,全篇约2000字,整个都由寓言构成。行文有时如风行水上,虽波澜起伏,却自然流畅;有时如巨眼喷泉,虽汪洋恣肆,却妙趣横生,既有激动人心的形象和情感,又有令人沉思的哲理和思想,使人在获得艺术享受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文章的观点。至今活跃在人们口头的“望洋兴叹”、“北海难穷”、“大方之家”、“贻笑大方”、“河伯见海若”、“井蛙之见”等成语,都自出于《秋水篇》,可见其影响深远。

继庄子之后,韩非子是另一位善于创作寓言的先秦作家。脍炙人口的“守株待兔”、“郑人买履”、“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等寓言,都出自《韩非子》一书。此外,先秦时期的其他诸子散文和史传著作中,也有不少寓言。如《列子》里的“疑人偷斧”、“纪昌学箭”,《淮南子》里的“掩耳盗铃”、“死里求生”,《吕氏春秋》里的“刻舟求剑”、“唇亡齿寒”,《战国策》里的“鹬蚌相争”、“画蛇添足”等等,都是形象具体、含蓄幽默、意韵丰厚、耐人寻味的名篇。

先秦寓言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它的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不仅直接影响了唐代柳宗元、明代刘基等人的寓言创作,使寓言脱离了只是作为著述论据存在的状况,成为一种蔚为大观的文学体裁;更重要的是,它在中国文学发展中,起着上继神话,下启小说的关键作用。不少先秦寓言故事,实际上都是上古时期民间口头创作的继承和发展,它的拟人化手法和夸张的表现方式,同上古神话传说是一脉相承的,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等,都存有明显的由神话改编的痕迹。另外,先秦寓言有具体形象描绘、有简单故事情节、有富于个性的对话,这些都直接启发了后代小说的产生。《韩非子》里记载的许多民间寓言故事,可谓汉魏之际杂事小说的胚芽,《庄子》里许多寓言记叙的鬼怪异事,实可谓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的鼻祖。在这个意义上也可说,后代小说的兴起,便是对先秦寓言的推陈出新。

中国的先秦寓言和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大约出现于同一时期,两者风格不同,却价值相当。它们在世界文化的宝库中可谓双峰并峙,遥相媲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aji/58842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3
下一篇 2023-03-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