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余之所愿不负尘世不负卿?

《浮生六记》余之所愿不负尘世不负卿?,第1张

印象中听过汪涵推荐《浮生六记》,一直敬佩汪涵的满腹经纶,皆缘由广读文学。每每听到敬佩之人有书推荐,都是满心雀跃,似乎这样可以离他们更近一步。

始读惊讶,因并未做好功课,原来是清代文学家沈复之作,读着原文有些吃力,但好在不影响理解。看到美句也是感慨, 如:东坡云:“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又如,闺房记乐篇,细节描述的确不愧有小红楼之称:“ 并肩夜膳,余案与案下握其腕,暖尖滑腻,胸中不觉怦怦作跳";“低垂粉颈”。描述与芸娘爱情甜蜜之情溢出书面:“ 自以为人间之乐,无过于此矣。”

后发现其实每章有译文,于是断然舍弃原文,快速阅读译文。急躁性格使然,却也许因为读到如此浓情蜜意,却见芸娘对其夫曰:“ 今日得见美而韵者矣,顷已约憨园明日过我,当为子图之。”虽后紧接其夫骇曰:“如果没有金屋,那里供养的起,怎敢有此妄想,后曰: 你我伉俪情深,何必再添外人”,读此心中便有不满,也许源于时代,封建社会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却读此仍觉此男曾对其母说:”若为尔泽夫,非淑姊不娶”,而此刻反倒欲拒还迎,来者不拒,仅读此篇,便难以理解为何后人封之为最治愈的爱情故事。
反觉三观尽毁,不知此书此情为何受捧?

沈复的妻子叫做芸娘,这位女子曾被林语堂先生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可爱的女人”,沈复非常爱她,但也仅限于非常爱而已,他不能为芸娘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却总是捅娄子让芸娘善后。沈复的父亲在外地做官,沈复陪侍,他父亲对他讲:“你媳妇能识文断字,以后家里的书信往来就由她来管吧。”后来沈复的母亲怀疑芸娘在信里乱写,就不让她写了,沈复的父亲却怀疑是芸娘偷懒不想写,芸娘由是失欢于公公。后来沈复的父亲由于久居外地,身心寂寞,想招个小妾,委托沈复办理,沈复让芸娘办此事,结果沈复的母亲不同意,芸娘由是失欢于婆婆。再后来沈复的弟弟手头拮据,问邻人借钱,找芸娘作保,事后却无钱偿还,芸娘写信给沈复,被沈复的父亲发现,却认为是芸娘无事生非,自己借钱还不上反而诬赖小叔,芸娘由是失欢于小叔。再后来,芸娘由于身体柔弱,常常吃药,需要人服侍,由是失欢于奴仆。总之,被林语堂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可爱的女人”的芸娘,竟然成了沈家的眼中刺,沈复虽然口口声声爱芸娘,但却没有为她做任何辩解,导致沈家上上下下讨厌这个女人。

如此贤妻,结局寄人篱下,客死异乡。照着沈复所讲,当时的他“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就连芸娘的下葬费,还是找人借的。寸心欲碎?后来还不是和朋友赠送小妾逍遥快活。

也许就是因为世人看沈复在一连串的打击下(丧妻丧父又丧子)仍然活得优哉游哉,感叹浮生二字吧。总之,以现代或者狭隘的眼光,只觉沈复虽无法称之为渣男,考虑时代背景,也许相比之下,当真是那个时代,也是女人可以托付的好男人吧。但我却无法苟同被当今还如此称赞的爱情,只觉可称赞之处不过是芸娘之可爱,嫁给爱情,却其夫的不作为或是懦弱,却悲剧一生。

依我拙见,沈复是一个谈恋爱的理想男朋友,打情骂俏,嬉笑怒骂,甜蜜日常。却是个不合格或是失职的丈夫,旁观妻子被误解,虽陪其一同被冷落,赶出家门,却担当不起大男子,大丈夫。可以说一个妈宝男吧。单纯嫁给爱情的女生,犹如飞蛾扑火,倒是令人感慨。

最近看了一本清朝期间沈复字"三白"写的《浮生六记》。里面的女主角陈芸,被林语堂感叹为:人世界最可爱的女人。
然读下来,从我的角度看上去,芸娘遇见了沈三白却是在爱情和家庭中经历了坎坷不幸,颠沛流离的一生。

芸娘从小没了父亲。只有母亲和弟弟两个亲人,家徒四壁。芸娘在这样的环境中,精通纺织、刺绣、缝纫等女工。三个人的生活靠芸娘的十指为生。就是这样的生活却没有磨灭芸娘读诗学文的热情。能写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诗句。

因芸娘是沈复舅舅家的女儿,自幼熟悉,又互相默认对方是知心爱人,所以13岁便定了亲。在沈复的眼中,芸娘眉清目秀,顾盼生辉,使理想中的爱人。芸娘看三白也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新婚燕尔,沈复的家庭条件当时还算不错。应该是过了一段衣食无忧,举案齐眉的幸福生活。然成家后的沈三白没有自己的担当,自己的收入一直不能供芸娘和两个小孩的家用。前期与其父母生活时,毫无生存的危机感。

新婚前期的一段日子里,是有一段诗生活的。两人爱好相同,与朋友对酒当歌,吟诗作画,游山玩水,将平淡的日子过成了诗。

然而诗却不能代替生活。沈复和芸娘的生活并没有一直幸福下去。首先结婚后,沈复的收入不足以给芸娘和他们的女儿青君,儿子逢森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开销常常依靠父母的资助,才得以解决温饱。

沈复自诩:讲情谊,重承诺,性格直爽,不拘小节。然却是愚孝,加没脑子。为什么这样讲:首先当芸娘和他父亲因为写信的缘故有了误会。明明是婆婆怀疑芸娘代笔讲述事情不妥当,不让芸娘写家书。可却被他父亲认为是芸娘不屑于代写家书。在这误会之中,儿子和父亲之间本来三言两语就能解释好的事情,可沈复却始终没替芸娘辩解。

当然芸娘自身也有点糊涂,或许也是当时的环境所然。竟然有事不直接说开,还替小叔子担保借钱,又替公公找小妾,却还瞒着婆婆。最后弄得里外不是人,被公公,婆婆,小叔都厌恶。

其实沈复的小叔从让芸娘担保借钱开始,就有可能是别有用心。文中开始说:沈复是被他父亲过继给了他堂伯父了,父母偏心也是很正常的。或许总感觉小儿子更亲一点。后面因为沈复替朋友担保,朋友卷款逃跑。又因芸娘和"憨园"来往过于密切等缘故。两人一再被赶出家门,却又没有独立生存的资本,直接导致了他们后面的生活颠沛流离,坎坷不已。

芸娘对沈复的爱更多的像是一种惺惺相惜,知己的爱。却少了一份醋意,而对名妓女儿"憨园"的爱,却又显得如此的不同。文中有"从那日起,芸娘没有一天不谈论憨园"。心心念念要把"憨园"介绍给沈复做小妾。文中说"憨园"是"一泓秋水照人寒"的俊美人。

真正的爱是不喜欢与人分享,可芸娘的爱却是为老公沈复亲自找小妾,最后没成功,却得了"咯血"的毛病。临终还感叹人心不古。"浮生六记"里沈复的回忆是深情,却也仅仅是深情的回忆而已。却看不见他身为爱人的担当和责任。如果说沈复没钱,他却有钱在广州召"喜儿"。

可芸娘在生命的最后却借居在别人家。自己的女儿和儿子。一个早早的给别人家做童养媳,一个早早夭亡。一家四口,凄凄惨惨。而他自己的生活却是又取了个小妾重入春梦。

如果回忆应该是深情,那沈复和芸娘这一生的深情也只是落花流水一场空。家不成家,只剩了一个回忆而已。

总说《浮生六记》男人爱看,女人不能看。男人是找到了想象中的浪漫的芸娘。可芸娘的泪,芸娘的苦却都是沈复带给她的,只是她自己也不明白而已。过去和现在一样,女人如果只有恋爱脑,却看不清风花雪月背后的残酷,结果总究是悲情的。

最早知道沈复和陈芸的名字,是在某个游戏的科举系统里做到的某个题目,问镌刻“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二方为礼,各执朱文白文的,往来书信以此为凭的,是以下哪对情侣?我知道唐明皇李隆基和杨玉环曾经“七月七日长生殿”,以为这么有情趣的事大抵是身为皇帝的秀恩爱日常,没想到答错了,答案是沈复和陈芸。
《浮生六记》,沈复的自传体文学的散文,书中自述其46岁时有感于“苏东坡云‘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乃作《浮生六记》。季羡林先生曾评说:“那一部是贵在心灵之自由的记录,写布衣寒窗的风月往事。”林语堂先生则评说:“我相信淳朴恬适自甘的生活——如芸所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生活,是宇宙间最美丽的东西。在我翻阅重读这本小册之时,每每不期然而然想到这安乐的问题——读了沈复的书每使我感到这安乐的奥妙,远超乎尘俗之压迫与人身之痛苦。”
我读《浮生六记》,有一点沈复和芸娘闺房情趣,有一点江湖之远的畅玩志趣,有一点苦中作乐的闲情别趣,还有一点人生艰辛的百态愁绪。得意处仿佛带点炫耀,落魄处又似乎在叹息。就好像在读沈复的日记,真实,毫不作伪。
沈复,一个清代的文人,没出过仕,没经成商,肩不能担担,手不能提篮。家境不错,却不善经营,经常要靠典当度日,大概剩下的只有点文人的风骨,以及一个温柔体贴又有才有情,被誉为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的妻子。如果放在现代,大概可以在网上成为一个网络写手,或者作旅游直播、小手工艺的网红。但在清代,那确是“百无一用是书生”。

 所以,沈复看起来确实是窝囊,上不能调节父母的怨气,下不能管教弟弟弟媳,外不能经商致富养家,内不能顾全妻子儿女。在外和朋友合伙经商,好不容易积攒百金,还要拿去狎妓,“半年一觉扬帮梦,赢得花船薄姓名”,还颇有几分沾沾自喜。

如果是我,我不会找这样自顾不暇的浪荡公子为夫;如果是我,我也不会忍气吞声牺牲自己来顾全公婆家族的颜面;如果是我,我是不会拔得金钗为沈复的狐朋狗友典当换酒钱的;如果是我,我也不会家徒四壁的时候还奇技巧思地成全沈复的那点文人的风雅趣味。所以,我成不了沈复的“贤妻良友”。大概也因为此,芸娘才会成为“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

人说《浮生六记》是“小红楼梦”,我多少能感受到一些相类之处。芸娘的才情与巧思,不亚于红楼梦中诸多女儿。而沈复的单纯痴情,对美的追求,也颇有几分宝玉的神采。只是一朝大厦将倾,宝玉颠沛流离,无一能保全,沈复也只能留下这部《浮生六记》,聊慰平生。

沈复的身上,有着几千年来中国文人的积习——以内心宁静、清净恬淡、超凡脱俗的生活观和精神旷达为核心的适意人生哲学,审美情趣趋向平淡幽远的闲适之情。——要保持从容闲适,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闲工夫,二是有闲心情。有了闲情逸致,人们才能从容地、舒心地享受人生、思考人生、超越人生。从好的方面来讲,闲适是身不由己的生活中唯一可自持的东西,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修心的大境界。奈何,贫贱夫妻百事哀,文人精神境界的提升,往往伴随着对贫贱困境的无奈。好一点的一生颠沛流离、失群离索,惨一点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仿佛精神的境界与物质的追求是背道而驰,无法二者兼得。

也许是人的精力只能倾向一个方向,若要兼顾,终将一无所获。

所以也谈不上好坏。就如李后主、宋徽宗,这样的文人帝王,若无“国破山河在”的惨痛体验,大抵也成不了千古风流的艺术造诣。浮生流年,帝王犹如此,何况沈复一介平民。

看了很多评论,大都恨沈复窝囊,为芸娘不平。我独无感。如果不是那样“无能”的沈复,大抵也成就不了“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这样的芸娘。其实还有几分羡慕,两袖清风、家徒四壁、子女无依的情况下,还能苦中作乐,四处悠游,放在现代的你我身上,还真是难以承受。所以,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境界。
最后,曾经读过一首元代无名氏的《永遇乐》,正好作结:

 忙里偷闲,闹中取静,利名休竞。有限光阴,无涯尘事,贪爱何时尽。无情乌兔,催人早老,暗里换了绿鬓。此形骸,假合幻化,算来有甚凭准。随缘度日,和光同尘,惹甚闲愁闲闷。富贵由天,荣华是命,休更劳方寸。心中无事,眼前清净,俱是快活时景。你若待,般般称意,耐心。

只不知,没了芸娘,嫁了女儿,夭了儿子,续了妾室,无家无归的沈复,写完这本《浮生六记》之后,是否也有些许追悔,文雅风流与家宅安稳,若得重选一回,是否还会坚持初心不改。
——廖木空青

2019/5/3

好。
浮生六记梦窗翻译翻译真的很好,古今情感的想通性跃然纸上。虽然原文没有通读,但故事内容确实不错。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集,成书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

浮生六记》为清代文人沈复所著生活散文,着重记述了自己与妻子陈芸的两情情趣,充满了温暖与欢乐,同样也有烦恼与悲伤的一面。既让人羡慕他们的浪漫婚姻生活,又让人感叹于贫贱夫妻百事哀的困窘。芸娘也不至于早逝,仅活41岁。
《浮生六记》填补了我国文学描写夫妻家庭生活的空白,陈寅恪因此极力推崇此书。
1、雪夜里,生暖炉,促足相依偎,静闻雪落无痕。
这应该是人间最静谧美好的镜头之一了。不由得让人想起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只不过将其中的朋友之谊换作夫妻之情,更见那种暖融融的氛围。
2、舞衫歌扇,转眼皆非。红粉青楼,当场即幻。秉灵烛以照迷情,持慧剑以割爱欲,殆非大勇不能也。余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
这一个长句,作者感叹了一番红尘滚滚,爱恨情仇,转眼成空,而要超越这些,摆脱情涛欲海,是修行也是造化。需要慧根,也需要觉悟。当然,也还需要经历过,挣扎过,徘徊过。
最后一句,却画风一转,说起了人要有独立人格的话,对事有思考,不盲从,这对网络时代的我们,更是应该有所自省。
3、世间反目多由戏起。
这是有阅历人的过来话,世间事,常常就是这样,哪怕亲朋好友之间,也不可随意玩笑。伤人常在不经意间。有时候两人关系突然变淡,你可能还不知道裂痕在哪里。
4、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
现代人认为,古人是慢生活,木心的从前蛊惑了很多人,其实呢,古人认为,他们也不慢呀,也是日日奔忙,不知为何,不知为谁。古人、今人同一困,只不过工业时代,感受更强烈了。每个人都想歇一歇,每个人都觉得没有时间。哪怕你知道,忙来忙去都是空。
5、晓月时对窗翻卷,是我翻书还是书阅我?
6、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
将琐碎的日常过成诗,是当代人的追求,而诗是闲情雅趣,寡欲才好,现代人又要的多,这不是矛盾吗?于是只能在视频里看到这些了。像火到国际的李子柒,大家都跑去看这个了。古风与美食。
7、但见隔岸萤光,明灭万点,梳织于柳堤蓼渚间。
萤飞绕窗,是城里早已绝迹了的景象,农村也不多了,很多生态已悄然改变。只在回头一瞥的瞬间,可能内心会有惊心之感。

读了沈复的《浮生六记》,颇觉轻快活泼,尤其是“闺房记乐”中,作者与芸娘的相处之道,夫妻情深,让人只觉轻灵可爱。

林语堂先生评价芸娘“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女人”,芸娘聪慧,小时初读《琵琶行》,就可以很快背诵。在书籍中翻出《琵琶行》,然后才开始识字,在刺绣之暇,渐通吟咏。有:

此外,手巧会打点。

堂姐出嫁,沈复见满座衣色艳丽,独芸娘衣服素淡,唯有鞋子绣工精致,一问,才知是她自己所绣,可见其慧心不仅在笔墨。

芸娘幼时丧父,弟弟的学费也是靠她针炙所换,竟然没有拖欠,说明芸娘很会打点,生活井井有条,嫁给沈复,两人被逐出家门,生活困顿,依然没有消磨生活情趣,被她收拾地干干净净。

两人在一块时候,经常志趣相投,感情日笃。有一次,在赏菊花的时候,芸娘对沈复说“布衣菜饭,一生欢喜,没必要去远游了”,沈复也感同身受。碰到一生欢喜之人,填字作诗,饮酒赏花,名利钱财之心日淡,芸娘那时候过得幸福快乐。

在萧爽楼居住时,虽然为金钱所困,但是如人间神仙美眷,两人赏花品酒填词,过得自由率真。

他们所穿衣物,为芸娘亲手所做。衣服破了,也是移东补西,务必干净整洁。她给沈复的衣服,以颜色素淡为主,可以使污垢不显,既可待客又可家居。

有一次,沈复与友人去郊外赏油菜花,可惜不能边饮酒边欣赏风景,又可惜周围没有酒馆,遗憾不能尽兴。然而聪慧的芸娘想到了点子,将此事包揽下来。沈复还怕妻子承揽下来做不到,而芸娘告诉他,雇佣卖馄饨的挑夫一天,用他的炉子为他们温酒煮茶,芸娘另外食盒备好下酒菜。

那天,他们果然玩的尽兴,当时沈复是这样写的:

芸娘更是宽容温和。

两人过着布衣蔬食的生活,有时候,在坎坷愁记中,写到两人为了躲避债务,在夜里偷偷出发,儿子森峰醒来,哭喊着,芸娘更是哭的肝肠寸断,然而还是悄悄走了,伤心难过,更皆病重,连句路也走不了,是沈复背上船。

虽然贫困,缺衣少食,但是芸娘没有对沈复抱怨过,两人在闲暇,还习字对韵,莳花弄草,不为金钱却累。

沈复喜欢喝酒,芸娘经常典当衣裙发钗为其置酒菜。
二、深情不移的沈复
沈复随母亲归宁,得见芸娘才思隽秀,心中欢喜。

所以,告诉母亲:

母亲也喜其柔和,脱金戒指为他们缔结婚约。

在他去求学中,两人分离,对沈复来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刻了“愿生生世世为夫妇”,为书信往来之用。

沈复生于江南文人腹地,落拓不羁,喜欢饮酒作诗,园林景观,自然也有文人的浪漫,所以,芸娘才会对他不求回报,死时觉得有他的深情,自比其他闺阁女子都要幸运,所以一生无憾。

沈复带芸娘游沧浪亭,游西湖,带她男扮女装观庙会,芸娘自然比一般闺阁女子要幸运。沈复由于爱她,所以很多事情依她,再加生性自由不羁,更不会在意旁人眼光。

两人相处自然随性,本人不觉有什么,但其他人不那样想,也因此,芸娘遭到家中老妇的嫉妒,在婆家得不到婆婆的喜爱。

沈复随性自由不羁,喜欢饮酒游玩,一生没有参加科考,做过幕僚文书,也尝试做过几次生意,但都没有什么成色,越穷困,功利之心反倒日渐淡薄。

沈复平生最厌恶臭腐乳与卤瓜之味,然芸以箸强塞,竟觉美味异常,沈复曰:

芸娘曰:

夫妻两人日常,可见感情深厚。

沈复期望芸娘来世化女为男,两人一起相伴搜胜迹,访名山,快意人生。又期望来世芸娘化为男子,他变为女子,两人做来世夫妻。因此,请人作画月老一张,每逢朔望月祭拜,祈求来世。

盖因芸娘善解人意,兴趣相同,虽是夫妻亦为知己。文中这样描写:

所以,两人相处,才会惺惺相惜,想要来世。

“他生未卜此生休”,希望两人能有来世。

两人迁居仓米巷后,沈复取卧楼“宾香阁”,是以芸的名字而取的“如宾”之意,可见,沈复的爱,藏在各种细节之中,今人大概是不会像沈复一样,率直地爱,坦诚可爱。

在芸娘病逝后,沈复经常去芸娘坟头哭诉,一来相思,二来生活困顿,离开芸娘的打点,沈复的生活大概会一团糟糕。

他说“恩爱夫妻不长久”,大概上天也是嫉妒的吧!所以才会残忍拆散他们,阴阳相隔,无处诉相思。愿他们有来世,得月老牵线,再做夫妻。

01

说起沈复,我们可能印象最深的就是初中语文课本上的那一篇《虫之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查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那是十三四岁,不大懂其中的意思,却总能在老师的强制要求下倒背如流。

现在重新读来,竟然有了不一样的领悟。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清代乾隆二十年生于江苏苏州,文学家。

在当时来看,他出生于书香世家,不曾科考中第,声名远播,算不上个人物。但在生活里,他却是个鼎鼎有趣的妙人。

如他所说,他从小便是观察力极强的孩子,常能得到“物外之趣”。成年以后,又和妻子芸娘将平淡的日子过成了诗,更成就了这样一部作品——《浮生六记》。
02

一屋两人三餐四时,本就是爱情该有的样子。

沈复写下这本书的时候已经46岁,此时,他的挚爱芸娘已经悄然离逝。“事如春梦了无痕”,正是怀着这样的思念与留恋,他写下了这本自传体的作品《浮生六记》,从两人青梅竹马时期写起,记录了那恬淡、从容的生活轨迹。

沈复自小定亲的金沙于氏早夭,打小便看上了舅舅家大自己十个月的姐姐——淑珍,也就是他的“芸娘”。沈复母亲也喜欢芸娘柔和温顺,便欣然应允。

此后的许多年,直至芸娘逝世。他们夫妇二人坦诚相待,同舟共济,总能互相体谅,恩爱和睦。
03

译者周公度说:“如果说芸娘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那么沈复一定是中国文学中最深情的男人。”

这话我是认同的。

芸娘自小便聪明伶俐,父亲早逝,靠着自己刺绣织染的好手艺供给一家人的吃喝用度,更是在刺绣闲暇读书认字,写下过“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样的句子。结婚之后,更是能够洞察世事,可以和沈复谈论诗书伦理,又能够用寻常之物将家里布置地精致,静室焚香,还想到给案头插花做上草虫的主意。即便女扮男装去游水仙庙,也能落落大方,欣然前往。

沈复则最是深情,妻子刚入门不喜言谈,他便主动逗芸娘开心,拿臭腐乳打趣,最后又在妻子的影响下爱上了这种食物。更是在七夕时节刻下“生生世世为夫妇”两枚方章。一次,芸娘偶然听到老妇人说一个风景极好的野外去处,心向往之,沈复就恳求母亲,带上芸娘二人搬去住下。又一次去游水仙庙,女子不便前去,他便给芸娘出了女扮男装的主意,两人同去。
04

人们常说一句话:“贫贱夫妻百事哀。”

我不知道这句话说得对不对,但在沈复和芸娘的故事里,我觉得不对。起码,不全对。

在作者沈复的眼中,芸娘不仅仅是他的妻子,还是他志同道合的伙伴,他难以割舍的灵魂伴侣。有她,已经是上天的厚待,足矣。

在妻子芸娘的眼中,沈复不仅是她的丈夫,更是敬她爱她,心疼她怜惜她的枕边人,有他,已经是上天的眷恋,足矣。

尽管他们的深情抵不过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困生活的煎熬,但是他们在一起的每一个日子,都是他们倍加珍惜,无怨无悔的岁月。
05

如果说这本书需要一个词来形容的话,我想,这个词应该是——“清新”。

在沈复的故事里,他和妻子芸娘宁愿过着一种布衣素食的平淡生活,并甘之如饴。

在这样的生活里,山水、人物、美食、花草、鱼虫都有一种畅然自得的感觉。像一幅简简单单的水墨画,没有艳丽得的颜色;又像是某一种乡间小调,娓娓道来。却让人感受得真切。

是的,这是一本绝美的情书。

(文中提及书籍版本为2017年4月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浮生六记》,沈复著,周公度译,也截自该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130841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30
下一篇 2023-05-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