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妄尽还源观》?

如何理解《妄尽还源观》?,第1张

《妄尽还源观》的中心实在是止观两门,尤其是最后的六种观法。 从自性清净圆明的心体,起二用:

(一)海印森罗常住用,又名海印三昧,是说真如本觉,妄尽心澄,众德同时炳然圆明显现,森然交罗,常住不动,犹如大海,风息水澄,万象齐观。

(二)法界圆明自在用,又名华严三昧,是说菩萨广修万行,契理称真,成就众德,普周法界而证菩提,放大光明,度脱众生,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及禅定、智慧、方便、神通等一切自在,无有障碍。 海印、法界二用一一都周遍法界。周遍有三种:

(一)一空普周法界遍,一切事法都无自性,要因真如理体而得成立;一尘亦揽真如理而成;一尘亦和真如同样周遍法界。

(二)一尘出生无尽遍,一尘现起必依止真如,真如既然具备恒沙众德,一尘亦应称真如法界起无边的妙用,出生万法,无有穷尽。

(三)一尘含容空有遍,一尘是因缘所生法无自性,即是空;众缘相续的假相幻用宛然,即是有;所以一尘同时具有真空、妙有二义。 依前一尘能遍的境界而修四种行德:

(一)随缘妙用无方德,众生根器不等、受解万差、乐欲不同,随顺机缘,起应病与药的妙用,施化万品,仪式难量。

(二)威仪住持有则德,行住坐卧四威仪等,於如来所制禁戒,常护讥嫌,堪任住持,可为轨范。(三)柔和质直摄生德,慈悲平等,调柔和顺,体无妄伪,言行相符。

(四)普代众生受苦德,菩萨由大悲方便力,以身为质,于三恶趣救赎一切受苦众生,令离苦得乐。 依前能行四德之行而修五止:

(一)照法清虚离缘止,观照真谛之法本性空寂,俗谛之法似有即空,真俗清虚,肃然无寄,能缘之智既寂,所缘之境亦亡。

(二)观人寂怕绝欲止,观五蕴假合之身寂然无主,诸欲皆尽,无愿无求。

(三)性起繁兴法尔止,观真如体随缘起万差诸法,任运常然,古今不变。

(四)定光显现无念止,于此六止妙观门中,心体相彻,十方齐照,无思无虑,任运成事。

(五)理事玄通非相止,观幻相的事法,无性的理体,此隐彼显,此显彼隐;隐复显了,俱时成就;悲智双

《妄尽还源观》的中心实在是止观两门,尤其是最后的六种观法。 从自性清净圆明的心体,起二用:

(一)海印森罗常住用,又名海印三昧,是说真如本觉,妄尽心澄,众德同时炳然圆明显现,森然交罗,常住不动,犹如大海,风息水澄,万象齐观。

(二)法界圆明自在用,又名华严三昧,是说菩萨广修万行,契理称真,成就众德,普周法界而证菩提,放大光明,度脱众生,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及禅定、智慧、方便、神通等一切自在,无有障碍。 海印、法界二用一一都周遍法界。周遍有三种:

(一)一空普周法界遍,一切事法都无自性,要因真如理体而得成立;一尘亦揽真如理而成;一尘亦和真如同样周遍法界。

(二)一尘出生无尽遍,一尘现起必依止真如,真如既然具备恒沙众德,一尘亦应称真如法界起无边的妙用,出生万法,无有穷尽。

(三)一尘含容空有遍,一尘是因缘所生法无自性,即是空;众缘相续的假相幻用宛然,即是有;所以一尘同时具有真空、妙有二义。 依前一尘能遍的境界而修四种行德:

(一)随缘妙用无方德,众生根器不等、受解万差、乐欲不同,随顺机缘,起应病与药的妙用,施化万品,仪式难量。

(二)威仪住持有则德,行住坐卧四威仪等,於如来所制禁戒,常护讥嫌,堪任住持,可为轨范。(三)柔和质直摄生德,慈悲平等,调柔和顺,体无妄伪,言行相符。

(四)普代众生受苦德,菩萨由大悲方便力,以身为质,于三恶趣救赎一切受苦众生,令离苦得乐。 依前能行四德之行而修五止:

(一)照法清虚离缘止,观照真谛之法本性空寂,俗谛之法似有即空,真俗清虚,肃然无寄,能缘之智既寂,所缘之境亦亡。

(二)观人寂怕绝欲止,观五蕴假合之身寂然无主,诸欲皆尽,无愿无求。

(三)性起繁兴法尔止,观真如体随缘起万差诸法,任运常然,古今不变。

(四)定光显现无念止,于此六止妙观门中,心体相彻,十方齐照,无思无虑,任运成事。

(五)理事玄通非相止,观幻相的事法,无性的理体,此隐彼显,此显彼隐;隐复显了,俱时成就;悲智双

《妄尽还源观》的中心实在是止观两门,尤其是最后的六种观法。 从自性清净圆明的心体,起二用:

(一)海印森罗常住用,又名海印三昧,是说真如本觉,妄尽心澄,众德同时炳然圆明显现,森然交罗,常住不动,犹如大海,风息水澄,万象齐观。

(二)法界圆明自在用,又名华严三昧,是说菩萨广修万行,契理称真,成就众德,普周法界而证菩提,放大光明,度脱众生,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及禅定、智慧、方便、神通等一切自在,无有障碍。 海印、法界二用一一都周遍法界。周遍有三种:

(一)一空普周法界遍,一切事法都无自性,要因真如理体而得成立;一尘亦揽真如理而成;一尘亦和真如同样周遍法界。

(二)一尘出生无尽遍,一尘现起必依止真如,真如既然具备恒沙众德,一尘亦应称真如法界起无边的妙用,出生万法,无有穷尽。

(三)一尘含容空有遍,一尘是因缘所生法无自性,即是空;众缘相续的假相幻用宛然,即是有;所以一尘同时具有真空、妙有二义。 依前一尘能遍的境界而修四种行德:

(一)随缘妙用无方德,众生根器不等、受解万差、乐欲不同,随顺机缘,起应病与药的妙用,施化万品,仪式难量。

(二)威仪住持有则德,行住坐卧四威仪等,於如来所制禁戒,常护讥嫌,堪任住持,可为轨范。(三)柔和质直摄生德,慈悲平等,调柔和顺,体无妄伪,言行相符。

(四)普代众生受苦德,菩萨由大悲方便力,以身为质,于三恶趣救赎一切受苦众生,令离苦得乐。 依前能行四德之行而修五止:

(一)照法清虚离缘止,观照真谛之法本性空寂,俗谛之法似有即空,真俗清虚,肃然无寄,能缘之智既寂,所缘之境亦亡。

(二)观人寂怕绝欲止,观五蕴假合之身寂然无主,诸欲皆尽,无愿无求。

(三)性起繁兴法尔止,观真如体随缘起万差诸法,任运常然,古今不变。

(四)定光显现无念止,于此六止妙观门中,心体相彻,十方齐照,无思无虑,任运成事。

(五)理事玄通非相止,观幻相的事法,无性的理体,此隐彼显,此显彼隐;隐复显了,俱时成就;悲智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133478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9
下一篇 2023-07-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