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产品精益求精

对产品精益求精,第1张

精益产品需求的要义

数字经济新时代,需求的不确定性更强,挑战来自外部市场、组织内部结构和管理、能力等多个方面。企业在实施转型或改进时,可以从更系统的角度来看待,真正实现“精益产品化治理”。

1.需求的新定义

这里所说的“需求”是指计算机技术诞生以来的“软件需求”,可以稍微追溯一下历史。下图是迈克尔·波特的《IT变革的三次变革》[1]。作者的本意是看技术在变化的时代中的作用和地位,但这里我们将看IT需求的变化特征。

图1迈克尔·波特信息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信息技术时代:IT主要是用于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期望利用技术来提高“效率”,相对而言,因为工业时代的业务流程相对固化、计算机技术资源能力的相对稀少,商业市场对软件的需求变化并没有那么大;Internet时代:互联网变成新的营销渠道,市场对技术的期望不单是自动化固有流程,而是延展业务,所以外部需求的不确定性、变化越来越多;同时也因为技术渗透更广,软件服务的竞争程度也更加激烈;数字时代:技术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引领着消费、生活、商业生态的革新,市场变化日新月异,高度竞争,企业都在追求创新,市场对企业的期望是“高响应力“,甚至是引领力。需求变得更加易变、不确定。

我想大家都深刻感受到了这个突出的变化,就是总体来说,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竞争越来越激烈。

同时,如果对比软件开发方法的发展,似乎有三个对应的时代:

图2软件开发方法的演变和需求定义的推导

软件工程时代:对应于上图的“信息技术时代”。市场需求聚焦在现有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大工业时代固化下的业务流程并不会天天变,所以对需求的定义是“软件功能的规范说明”。工作方式是瀑布式的:先花大量的时间模型化业务流程,制作出详细的“需求规格说明”,然后才进行开发实现。敏捷转型时代:对应于上图的“互联网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信息技术不再是自动化固有流程,而开始延展业务,如进行网上展示、销售和营销。这时,发现需求的不确定性变大了,用传统的“瀑布”方法不能适应外部市场的需求变化,软件项目失败率非常高,于是开始寻找更轻量的、迭代试错、小步前进的轻量级敏捷方法,来提升软件团队的响应力。这时,对需求的定义也演绎为“代表着业务价值的一个单元”。但是,这种变化始于IT也仅限于IT,敏捷方法簇[^2]里需求相关的实践和方法大多是面向技术团队的,如小步发布(SmallRelease),产品负责人(ProductOwner)要和技术团队在一起,来制定团队的迭代计划、排优先级、澄清需求问题等等。虽然开始关注业务价值,但却仍主要度量IT团队的效率和产能。精益企业时代:对应于上图的“数字经济时代”。面对高度不确定、激烈竞争的市场,发现需求和定义需求的过程,变成一个不断试错、然后逼近“正确结果”的过程,这已慢慢成为大家的共识;同时,面对市场的高响应力、引领力的要求,对需求的验证环路必然要穿越IT、销售、运营、市场等所有职能部门,才能形成端到端的闭环,持续创造市场价值,即“整个组织的更广阔精益变革”[^3]。

因此,在当前高度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有必要重新定义“需求是”:

需求是“在业务、技术和人之间建立的一组动态的、有待验证的假设”;挖掘和定义需求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验证假设,通过试错学习,逐步逼近,直到找到与市场的“契合点”的过程。

2.需求问题的多重挑战

以下是我们收集到的一些常见需求。看起来眼熟吗?

图3组织中常见的需求问题

如果您仔细分析这些问题,本质上可以归结为以下挑战:

图4需求的多重挑战

挑战之一

需求上升时的“不确定性”。产品需求的本质变成了一种“有价值的假设”,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确定,从一开始就被准确定义。“市场用户需要一匹更快且永不疲倦的马”是一个“有价值的假设”;“用户需要车”是不断转和学习的结果。人善于解决确定性问题,面对不确定性时,往往会手足无措。产品创新连接了业务、技术和人,但是方向太多了。应该从哪一点入手?当你第一次想出一个产品创意时,如何找出“比竞争对手更可靠的假设”?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挑战之二

需求层层分解后,可能会完全失去初衷。即使在开始的时候,我们已经确定了更接近“正确结果”的假设,但是在实现的时候,由于组织分工、政治、规划等约束,必然会被拆解成零件,然后一个一个实现,组装之后再进行验证。在这个过程中,拆装的结果很可能会让初衷无法实现。

挑战之三

实现需求所必需的社会合作导致了需求的扭曲或“污染”。需求的交付是一个社会化和协作的过程。所有参与的人都有不同的背景、知识、能力、起点和兴趣。当他们理解、表达、传输、接收、消化和再传播需求时,他们将“解释和过滤”这些需求。这种协作过程的产品很可能会扭曲需求或者被“污染”成另一种样子。

挑战之四

需求的及时性。在验证假设的过程中,外部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可能即将在网上验证。突然,市场上诞生了另一个产品horizontal空,消费者行为发生了变化。“原来的选项不再是选项”。

3.这么多挑战,有解吗

如果我们认识到需求只是一组假设,那么我们将:

转变思维——我们的所有工作过程,不再是一个对确定问题求解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个构建(Build)-度量(Measure)-学习(Learn)的螺旋前进过程,我们会认为“不确定”是常态,积极主动地调整计划以适应变化;步子迈得更小一点——每次定的“需求目标和范围”会更小一点,这样尽可能让错误的弯路更短一些,验证的成本也更低一些;尽量缩减验证、反馈周期——因为这样试错成本更低,所以我们就要拼命靠近客户和用户,与他们对话,花精力研究他们、了解他们;迫切想知道验证结果——所以在在产生需求想法时,就确定好度量指标和验证方法;为了一开始找到更接近的假设,我们需要对用户、领域问题、行业生态有更为深刻的洞察;

如果我们认识到需求的分解会导致需求扭曲,那么我们就会:

需求目标定小一点,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分解;简化组织结构,层级少一点,减少层层分解;建立跨职能部门,减少分解;

如果我们认识到需求的社会协作(沟通、传递、协调)会导致需求的变形,那么我们将:

统一需求接口,减少沟通节点;按照产品职责来设置团队,让市场、技术和消费者直接沟通,减少中间环节;建立跨职能团队,避免部门政治给需求带来的污染;采用更直接、更简洁、更高效的方式去沟通,减少信息失真;

如果我们意识到需求具有时效性,那么我们将:

需求目标定得尽可能小,因为目标越大、验证学习周期就会越长,失效的可能性更大;时刻关注市场变化,随时做好调整转向准备

因此,应对需求挑战不仅仅是IT团队对个人和团队负责的事情,更是各个层面的思想文化、组织架构、管理流程、领域洞察、沟通协作能力等多个维度的事情。

4.精益产品需求是什么

目前,在很多已经开始尝试或者已经实施敏捷转型的企业中,团队层面的“敏捷开发方法”应用最为广泛。如果将与需求相关的方法和实践进行浓缩,大概会是下图这样:

图5目前常用的“敏捷需求分析”

回过头来看,我们会发现图中的这些方法、实践和工具主要是改善了IT交付团队内部的“需求的沟通和传递”,通过“小步发布”略微改善了“及时性”问题,其他问题似乎变化不大。所以有这样一个问题:“实施敏捷需求分析的效果,就是团队内部的合作和沟通更加顺畅,对业务没有影响?”

如果要完全应对这些需求挑战,就需要应用“精益企业”的指导方法[4]——将敏捷和精益思维应用到与需求相关的所有维度和层面,如组织结构、管理流程、领域洞察、沟通协作能力等。

此外,“传统上,大多数企业都在坚持以范围、成本和进度为中心的交付管理,这使得所有人都迷失了方向。似乎项目交付才是目的,而忽略了投资的初衷本身就是为了达到的用户和商业目标,更不要说持续创新了。现代科技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用户和市场瞬息万变。要能够快速适应变化,真正创造出用户喜欢的有竞争力的产品,并保持创新,就必须告别过去多年“以项目为中心”的管理,建立以产品为中心的软件交付模式”[5]。要按照面向业务的能力来组建产品团队,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机会发现、定义、推出、成长、成熟、进化来看待和管理需求。

如果我们尝试定义“精益产品需求”,那就是以“精益企业”为导向,以产品为中心,将敏捷和精益理念应用于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相关的组织结构、管理流程、需求沟通和协作的方法和实践。

结合第2部分中的常见需求挑战,无非是在组织级别应用精益思想和原则:

精益产品要求的目标:

通过在组织、团队、个人层面的精益需求发现、管理、沟通和协作实践,来提升组织的响应力和创新力。

“精益产品需求”的原则:

对业务领域、市场、用户需要有洞见,来主动驱动业务变化,而不是仅仅理解跟随业务变化;真正以客户/用户为中心,像客户/用户一样思考,由客户/用户价值来驱动决策,而不是利用组织政治来决策;共同一致的需求愿景和目标,高度透明、可视化、协同地、高质量地需求沟通,而不是不写文档、频繁但低效地沟通;去中心化的产品体系架构和产品团队,负责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而不是项目团队,只注重交付的速率不注重交付的价值;以业务成效来度量和验证价值,形成价值闭环,而不是单单衡量IT团队的交付效率和产能;产品的需求,少就是多(LessisMore),做减法;

图6精益产品需求的价值闭环

“精益产品需求”方法:

产品化方法,区分探索期和拓展期的工作方法

不同产品生命周期的关键方法:

图7产品生命周期和关键方法

“精益产品需求”的实践和工具;

图8精益产品需求的实践和工具的例子

以某大型外资金融企业为例。他们实施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结构调整,并实施了五年的敏捷转型。他们想借这次重组实现“精益产品化治理”,解决“业务需求响应慢”的问题。他们面临的具体挑战是:

经过了几十年的运营,IT系统非常复杂,仅客户平台这块新老系统超过200个,相互紧耦合。以项目团队进行工作,项目之间相互依赖,经常出现因为等待依赖而浪费大量的时间;项目启动基本上是瀑布方式,概念阶段和启动阶段长达数月;开发和运维分开,负责维护的团队觉得不被重视,长期士气低落;

它们的改进路线和应用实践如下:

图9XX金融企业需求改善路线

应用实践:

“以面向业务的能力来构建产品团队”,每个产品团队自己规划自己的项目,以持续交付、持续验证的方式来演进自己的“能力”(如发展新产品,退役旧产品);每个产品团队设立ProductOwner和ProductArchitect,按照“业务能力职责”,共同规划自己产品体系的发展蓝图及运维支持;持续的产品需求技能提升训练和实践社区;产品团队建立后,运维放到产品团队做了之后,发现总体人员规模可以减少1/5–目前这1/5的人用来识别创新机会,在团队内开展创新项目。5.写在最后

很多企业在面对图4所列的需求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组织需求分析师的技能培训,为他们制定一个工作流程,给他们发一本“进阶实践”的手册,然后期待这些需求问题得到解决。但是这样过了一年,好像什么都没有改变,那些存在的问题依然存在。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大家认识到,在新的数字经济时代,需求的不确定性更强,挑战来自于外部市场,内部的组织架构和管理,能力等各个方面。企业在实施转型或改进时,可以从更系统的角度来看待,真正实现“精益产品化治理”。

另一方面,从个人和团队的角度来看,图5所示的“敏捷需求分析”的方法和实践仍然适用,但是应该有两个关键的变化:

一是“产品思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认识负责产品的生命期,根据不同的生命期取舍不同的需求实践,全面掌握不同生命期的实践方法;二是“精益思维”,以业务成效来度量,对需求要有效做减法。参考资料:

[1]:迈克尔·波特,http://www.FAZ-forum.com/SCP/150121_SCP_Porter_Harvard_heppelMann_PTC.pdf。

[2]:“敏捷方法集群”是指以Scrum、XP等为代表的轻量级迭代开发方法。

[3]:小然,《从敏捷到精益企业》,http://insights.thoughtworkers.org/From-Agile-transformation-to-Lean-Enterprise

[4]:“精益企业”。[5]:姚安峰《精益企业的原则:关注产品而不是交付项目》,http://www.infoq.com/cn/articles/the-principles-of-Lean-Enterprise-以产品为中心。

作者:康ThoughtWorks首席商业分析师、顾问,中国区行业研究团队负责人,负责金融(银行、保险)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精益产品创新方法咨询。

作者@康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康江美

注:阅读相关建站技巧请移至建站教程频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7690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5-02
下一篇 2022-05-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