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都知道,在陆续发布了RTX 3090/80/70之后,NVIDIA终于又开始了全新的动作,但让大家绝对没有想到的是,发布的新品竟然是RTX 3060Ti,很让大家惊讶。一般来说带有Ti后缀的显卡会在普通版本发布后几个月再推出,同时一般大家最早见到的会是80Ti级别的显卡。笔者这次拿到了一张影驰 RTX 3060Ti 金属大师 OC显卡,可以给大家仔细评测一番,感兴趣的朋友不要错过了。
这一代3060Ti确实是笔者最期待的一款产品,它也必将会有非常出色的销量。至于原因嘛,非常简单,甜品级别的价格却能带来超越前代次旗舰的性能,自然会让每个人都想把它收入怀中。
影驰RTX 3060Ti 金属大师 OC
这次,笔者就对影驰的一款RTX 3060Ti 金属大师 OC显卡进行评测,让大家通过这款性能出色外观好看的非公版显卡,更加直观的对RTX 3060Ti显卡增加了解。
01 特点简介及购买建议
按照惯例,在文章开头,笔者会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影驰RTX 3060Ti金属大师 OC的主要特点,方便大家对产品建立起初步的印象,然后结合售价给出购买建议,再进行细致评测。
1、以60级别的售价给出超越80S的性能表现,并进行了出厂预超频。甜品价格,旗舰性能
2、全金属上盖,坚固耐用冰冷有质感
3、三风扇散热,静音速冷
4、光线追踪、DLSS等功能加持,游戏画面更加真实畅爽
购买建议:影驰RTX 3060Ti金属大师 OC的定价为3199元,厚道的让人难以置信。虽然它定位于甜品级别,但实际上的性能已经超越了前代的次旗舰级别80S系列,价格却依旧保持在甜品价位段,让人不由得不心动。其外观冷酷帅气,散热表现出色,性能方面足以通吃3A大作,是游戏玩家们近期装机的优秀选择。
02 金属外壳 冷酷帅气
影驰RTX 3060Ti金属大师 OC显卡的具体尺寸为318×107×49mm。系列大量使用金属,冷酷又坚固的设计风格被很好的延续了下来。和这一系列的其他产品一样,3060Ti金属大师采用了全铝合金的上盖设计,纯银色的金属外观颇具质感,纯金属背板同样为银色,保持了很好的统一性。
全铝合金上盖
无论是上盖还是背板,都进行了复杂的几何设计和镂空切割,在保证美观的同时兼顾了使用强度和散热透气。影驰RTX 3060Ti金属大师 OC在背板的圆环状镂空中间,还有影驰金属大师logo的露出,非常帅气。
颇具设计感的镂空背板
背板甚至在边缘处进行了弯曲,从而对PCB板进行格外加强的保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影驰RTX 3060Ti金属大师 OC显卡采用单8PIN供电,其设计TGP为220W,推荐电源功率为650W以上。
背板弯曲 增强保护
影驰RTX 3060Ti金属大师 OC的散热方面,三个90mm风扇组成的寒光星散热系统很好的完成散热工作,静霜三折扇叶的独特形状可以提高风量,减少噪音。
90mm散热风扇
03 NVIDIA Ampere架构下RTX 3060 Ti
影驰RTX3060 Ti金属大师OC采用了NVIDIA Ampere架构,我们首先来看一下RTX 3060 Ti的提升。
第一代RTX架构 Turing下的RTX 2060 SUPER
第二代RTX架构 Ampere下的RTX 3060 Ti
相较于初代的Turing RTX架构,NVIDIA Ampere架构在算力上有着成倍的增长,这一点在RTX 3060 Ti中依旧有体现,每个时钟执行2次着色器运算,而Turing为1次,RTX 3060 Ti的着色器性能达到16.2 TFLOPS单精度性能,而Turing为7.2 TFLOPS。
NVIDIA Ampere架构翻倍了光线与三角形的相交吞吐量,RT Core达到31.6 RT TFLOPS,而Turing为21.7 RT TFLOPS。
全新的Tensor Core可自动识别并消除不太重要的DNN权重,处理稀疏网络的速率是Turing的两倍,算力高达129.6 Tensor TFLOPS,而Turing为57.4 Tensor TFLOPS。
RTX 3060 Ti采用GA104核心拥有174亿个晶体管,392平方毫米的面积,基于三星的8nm NVIDIA定制工艺,另外在RTX 3060 Ti中我们都知道仍然采用了GDDR6显存,不过不同于RTX 3080的Micron,RTX 3060 Ti采用了三星的GDDR6显存。
我们在发布会中经常听到性能翻倍的说法,其实是因为本次NVIDIA Ampere架构的SM在Turing基础上增加了一倍的FP32运算单元,这就使得每个SM的FP32运算单元数量提高了一倍,同时吞吐量也就变为了一倍。
而通常我们计算显卡的CUDA数量,并不是把SM中的所有单元加起来计数,而是只统计FP32单元的数量,所以这样一来,SM中的【FP32 : INT32】 从 1:1 变为 2:1。
RTX 3060 Ti共有4864个CUDA,其实它有2432个INT32单元,但由于内部的FP32数量翻了一倍,所以最终实现了4864这个惊人的数字。
而这样粗暴的提升CUDA数量对于游戏其实有着非常大的帮助,通常在游戏中浮点运算相比整数计算要常用的多,图形、算法以及各种计算 *** 作中着色器工作负载通常需要混合使用FP32算数指令,而FP32的加速也有助于光线追踪降噪着色器。
光追工作原理示意
在此次的NVIDIA Ampere架构中,NVIDIA官方宣布为第二代RT Core,它和第一代有什么不同呢。首先要知道RT Core的工作原理是,着色器发出光线追踪的请求,交给RT Core来处理,它将进行两种测试,分别为边界交叉测试(Box Intersection testing)和三角形交叉测试(Triangle Intersection testing)。基于BVH算法来判断,如果是方形,那么就返回缩小范围继续测试,如果是三角形,则反馈结果进行渲染。
而光线追踪最耗时的正是求交计算,因此,要提升光线追踪性能,主要是对两种求交(BVH/三角形求交)进行加速。
RT Core的变化
在Turing的RT Core中,可以每个周期完成5次BVH遍历、4次BVH求交以及一次三角形求交,在第二代RT Core 里,NVIDIA增加了一个新的三角形位置插值模块以及一个的额外的三角形求交模块,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诸如运动模糊特效时候的光线追踪性能。
运动模糊渲染原理
第二代RT Core可以让光线追踪与着色同时进行,进行的光线追踪越多,加速就越快,它将光线相交的处理性能提升了一倍,在渲染有动态模糊的影像时,按照NVIDIA自己的实测,比Turing快8倍。
稀疏深度学习
Tensor Core可以看作是GeForce RTX GPU上的AI大脑。可加速用于深度神经网络处理功能的线性代数,这是现代AI的基础。例如用于AI超分辨率的NVIDIA DLSS和用于AI增强的声画处理技术NVIDIA Broadcast应用。
在本次的NVIDIA Ampere架构的Tensor Core也得到了极大地加强,在第三代Tensor Core中,NVIDIA引入了稀疏化加速,可自动识别并消除不太重要的DNN(深度神经网络)权重,同时依然能保持不错的精度。
首先原始的密集矩阵会经过训练,删除掉稀疏矩阵,再经过训练稀疏矩阵,从而实现稀疏优化,进而提高Tensor Core的性能。
与此次RTX 30系显卡一同发布的还有一项新技术——RTX IO。目前很多游戏动辄几十G甚至百G的安装空间,对于存储空间的负担暂且不提,但存放在硬盘中的数据,如果显卡想要读取到,需要先由CPU从硬盘中读取压缩过的数据,经过解压缩再发送到显存中。
虽然随着NVMe SSD的推出,读取速度相较机械硬盘能够快20倍,但受制于传统I/O限制,NVMe高达7GB/秒的高速读写对于CPU是极大的负担。
传统的数据交换
在这个过程中,会占用多个CPU核心,压力急剧增大,占用较多的内存,而此时其实GPU是处于闲置状态的。RTX IO的作用就是越过CPU解压再传输数据这一步,直接从PCIE总线读取硬盘上经过压缩的数据,并且完成无损GPU解压,降低CPU占用,变向提升了性能。
RTX IO可以极大解放CPU负担
当然这项技术作为系统底层的运行方式改变,还需要借助微软发布的DirectStorage来实现,对于目前容量的游戏来说,RTX IO的改善效果有限,但假以时日等游戏容量上百G成为常态的时候,这项技术将会发挥巨大的功效。
同时搭配新增的HDMI 2.1接口,可以支持单线8K的视频输出,而上一代HDMI 2.0仅支持4K 98Hz的视频输出,如果想要连接8K电视,则需要更多的线缆支持。
04 强大核心 出厂超频 用料厚道
首先介绍一下测试平台,为了保证此次评测能够发挥影驰 RTX 3060 Ti金属大师 OC 显卡的最佳性能,主板和CPU采用了目前桌面旗舰级配置,具体如下。
配置信息
首先看一下GPU-Z的参数,影驰 RTX 3060 Ti 金属大师 OC 显卡使用了GA104芯片,芯片采用8nm工艺制成,拥有4864组CUDA核心,其核心频率为1410-1750MHz,进行了出厂超频,比公版性能更强。显卡采用8GB GDDR6显存,位宽为256bit,显存带宽达到了448GB/s,光栅单元和纹理单元为80和152。
GPU-Z参数
下面先进行的是用来衡量显卡DX11理论性能的3DMARK FS套装:FS,FSE,FSU三者分别对应显卡在1080P、2K、4K的理论性能,取显卡分数实际测试结果如下:
3D MARK FS套装测试
在针对显卡DX11性能的3DMARK FS套装测试中,我们主要对比影驰 RTX 3060 Ti 金属大师 OC和RTX 2080 SUPER,整体来看各项成绩中均小幅领先RTX 2080 SUPER。
上一页12 下一页 阅读全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