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驰RTX 3060金属大师MAX OC显卡全面评测

影驰RTX 3060金属大师MAX OC显卡全面评测,第1张

影驰RTX 3060金属大师MAX OC显卡全面评测

大家都知道,目前NVIDIA RTX 30系显卡已经先后发布了GeForce RTX 3080/3090/3070/3060 Ti,新的性能表现和性价比也给了玩家们不少惊喜,同样也造成了如今一卡难求的名场面。如今入门级GeForce RTX 3060也已经发布,网友们戏称空气显卡家族再添一员猛将,相信大家一定很期待这款真正定位中端玩家的甜品显卡有什么过人表现把?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的这款影驰 RTX 3060 金属大师MAX OC评测,感兴趣的朋友不要错过了。

尽管在RTX 3060Ti发布时我们就一直称其为甜品卡,但是从往年的显卡型号来看,受众最广的往往都是以“60”结尾的显卡。结合这次发布会呈现的价格和性能来看,这次RTX 3060就是甜品卡的最佳代言。作为GeForce RTX 30系的入门级显卡,在NVIDIA Ampere架构的加持下,仍能发挥超越前代的实力。

第一代NVIDIA RTX架构

第二代NVIDIA RTX架构 Ampere下的RTX 3060

相较于上一代的Turing RTX架构,NVIDIA Ampere架构在算力上有着成倍的增长,这一点在GeForce RTX 3060中依旧有体现,每个时钟执行2次着色器运算,而Turing为1次,GeForce RTX 3060的着色器性能达到12.7 TFLOPS单精度性能,而Turing为6.5 TFLOPS。

NVIDIA Ampere架构翻倍了光线与三角形的相交吞吐量,RT Core达到24.9 RT TFLOPS,而Turing为19.5 RT TFLOPS。而且第二代光线追踪最重要的不仅仅是性能提升,还增加了对游戏中运动模糊部分场景的光线追踪计算加速。

影驰 RTX 3060 金属大师MAX OC

芯片虽然决定了显卡的性能和规格,但是显卡工作的整体稳定性,温度表现,噪音等级却更依赖显卡制造商在PCB布线,电子元器件的适配,散热系统调校等综合能力。在评测开始前,笔者为大家总结一些该显卡的特点,也方便大家有针对性的阅读:

1、浑然一体的曲线设计

2、全金属上盖,坚固耐用冰冷有质感

3、三风扇散热,静音速冷

4、光线追踪、DLSS等功能加持,游戏画面更加真实畅爽

购买建议:影驰 RTX 3060 金属大师MAX OC的全金属外观非常高端有质感,性能上已经和上代的中端显卡产品不相上下,对于一般的游戏玩家来说足以胜任目前的网络大作,在特效全开的情况下也能获得不错的帧数表现,而且显卡本身散热表现出色,能够长期稳定使用,最近有换显卡需求的游戏玩家非常值得入手。

01 影驰 RTX 3060 金属大师MAX OC外观详解

影驰 RTX 3060 金属大师MAX OC显卡的具体尺寸为318×107×49mm。就如同显卡的名字一般,该系列大量使用金属,一方面能保证显卡的坚固耐用,另一方面还能增加显卡本身的散热效果。

影驰 RTX 3060 金属大师MAX OC

我们可以看到影驰 RTX 3060 金属大师MAX OC采用了全铝合金的上盖设计,纯银色的金属外观颇具质感,纯金属背板同样为银色,显卡本身的设计非常流畅,这种没有棱角的曲线过渡让整个金属设计彷佛浑然一体,保持了很好的统一性。

影驰 RTX 3060 金属大师MAX OC

金属本身的颜色配合四周的曲面过渡,让显卡显得更加光滑润。显卡侧面有一些镂空的侧板设计,在保护显卡散热鳍片和PCB板的同时也不会影响到显卡本身的散热效果。从侧面来看,显卡本身的曲线设计更加生动立体。

影驰 RTX 3060 金属大师MAX OC

散热方面,影驰 RTX 3060 金属大师MAX OC拥有三个90mm风扇,三个大风扇可以带来更加出色的散热效果。同时为了玩家的游戏体验,三折扇叶的独特形状可以提高风量,减少噪音,不会对玩家的游戏过程产生任何干扰。

影驰 RTX 3060 金属大师MAX OC

显卡背板也进行了复杂的几何设计和镂空切割,在保证美观的同时兼顾了使用强度和散热透气。影驰 RTX 3060 金属大师MAX OC在背板的圆环状镂空中间,还有影驰金属大师logo的露出,非常帅气。

影驰 RTX 3060 金属大师MAX OC

视频输出接口上,影驰 RTX 3060 金属大师MAX OC采用DP 1.4a*3+HDMI 2.1的4接口设计,另外新的HDMI 2.1接口可支持单线8K的视频输出。

影驰 RTX 3060 金属大师MAX OC

在供电接口上,影驰 RTX 3060 金属大师MAX OC显卡采用单8PIN供电,避免了用户更换电源的烦恼。这里我还是比较推荐电源功率为600W以上,要不然着实有点对不起这块甜品卡的性能。

那说到性能自然就不能不提架构了!

02 NVIDIA Ampere架构下的RTX 3060

影驰 RTX 3060 金属大师MAX OC采用了NVIDIA Ampere架构,我们首先来看一下GeForce RTX 3060的参数提升。

完整的GA106核心

完整的GA106 GPU包含3个GPC(图形处理集群)15个TPC(纹理处理集群)以及30个SM(流处理器)组成,GPC是占据主导地位的高级模块,拥有所有的关键图形处理单元,每个GPC包含一个专用光栅引擎。在新的NVIDIA Ampere架构中,每个GPC还包含了两个ROP分区,每个分区包含8个ROP单元。

GeForce RTX 3060采用GA106核心,拥有132亿5000万(13250 million)个晶体管,276平方毫米的面积,基于三星的8nm NVIDIA定制工艺,来自三星的GDDR6显存。

GeForce RTX 3060共有3584个CUDA,其实它有1292个INT32单元,但由于内部的FP32数量翻了一倍,所以最终实现了3584的CUDA数量。

而这样粗暴的提升CUDA数量对于游戏其实有着非常大的帮助,通常在游戏中浮点运算相比整数计算要常用的多,图形、算法以及各种计算 *** 作中着色器工作负载通常需要混合使用FP32算数指令,而FP32的加速也有助于光线追踪降噪着色器。

与此次GeForce RTX 30系显卡一同发布的还有一项新技术——RTX IO。目前很多游戏动辄几十G甚至百G的安装空间,对于存储空间的负担暂且不提,但存放在硬盘中的数据,如果显卡想要读取到,需要先由CPU从硬盘中读取压缩过的数据,经过解压缩再发送到显存中。

虽然随着NVMe SSD的推出,读取速度相较机械硬盘能够快20倍,但受制于传统I/O限制,NVMe高达7GB/秒的高速读写对于CPU是极大的负担。

传统的数据交换

在这个过程中,会占用多个CPU核心,压力急剧增大,占用较多的内存,而此时其实GPU是处于闲置状态的。RTX IO的作用就是越过CPU解压再传输数据这一步,直接从PCIE总线读取硬盘上经过压缩的数据,并且完成无损GPU解压,降低CPU占用,变向提升了性能。

RTX IO可以极大解放CPU负担

当然这项技术作为系统底层的运行方式改变,还需要借助微软发布的DirectStorage来实现,对于目前容量的游戏来说,RTX IO的改善效果有限,但假以时日等游戏容量上百G成为常态的时候,这项技术将会发挥巨大的功效。

同时搭配新增的HDMI 2.1接口,可以支持单线8K的视频输出,而上一代HDMI 2.0仅支持4K 98Hz的视频输出,如果想要连接8K电视,则需要更多的线缆支持。

03 3DMARK 理论性能测试

首先介绍一下测试平台,为了保证此次评测能够发挥影驰 RTX 3060 金属大师MAX OC显卡的最佳性能,主板和CPU采用了目前桌面旗舰级配置,具体如下。

在测试成绩上,基准测试采用3DMARK,游戏性能测试使用游戏自带Benchmark,同时为了减小误差,每项测试成绩均测试3遍取平均值。

GPU-Z参数

首先看一下GPU-Z的参数,GeForce RTX 3060采用GA106核心,三星8nm工艺,芯片面积276平方毫米,拥有3584个CUDA,影驰 RTX 3060 金属大师MAX OC超频后的Boost频率为1807MHz,公版为1777MHz,有小幅提升。采用12GB GDDR6显存,位宽为192bit,显存带宽达到了360 GB/s,光栅单元和纹理单元为48和112。

下面先进行的是用来衡量显卡DX11理论性能的3DMARK FS套装:FS,FSE,FSU三者分别对应显卡在1080P、2K、4K的理论性能,取显卡分数实际测试结果如下:

3D MARK FS套装测试

在针对显卡DX11性能的3DMARK FS套装测试中,影驰 RTX 3060 金属大师MAX OC的性能对位RTX 2070,比之稍弱,但幅度相差不超过2%。另外由于采用GA106芯片,相比采用GA104芯片的GeForce RTX 3060 Ti还是相差不少的,在30-40%之间。

3D MARK TS套装测试

而在针对DX12环境下的Time Spy和Time Spy Extreme测试中,影驰 RTX 3060 金属大师MAX OC的分数也是稍微落后于GeForce RTX 2070,不过相对于公版的RTX 3060来说,测试分数还是相对好上一些。

上一页12 下一页 阅读全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13553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6-14
下一篇 2022-06-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