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 *** 哪个儿子最厉害谁写了七步诗“煮豆燃豆萁”几乎家喻户晓,但它是曹 *** 之子曹植写的七步诗吗?谢邀。
曹植的七步诗很有名气,有意思的是《三国志》及《后汉书》并没有记载这首诗,反而是南朝宋时期的《世说新语》上记录了。
有两种版本:一、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箕在釜中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两种版本到底哪种是曹植所作可能性大?我个人认为,要么都是伪作,要么第一个版本可能性大。
伪作的说法一直都存在,不去讨论。
我们读过从汉末三国到南北朝的诗歌,几乎见不到四句五言的诗,其实六句五言的也很难看到,更多的是不受限制的那种。
第二种版本虽然朗朗上口,名气很大,却可以断定属后人修改了的伪作。
所以“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并非曹植的作品。
千古绝唱悲七步 、 白之不敏慕高论《七步诗》最早被《世说新语》收录其中,但《曹植集》并未收录此诗,故是否为曹植亲作,历来彼有争议。
存疑派认为:六朝时期并不流行五言绝句诗体,《七步诗》只是后人托作。
但另有学者认为:《世说新语》成书距曹魏时期较近,植成七步或有一定的依据。
郭沫若考究《七步诗》出处,认为后世文人穿凿附会的成份更大。
七步诗原文“煮豆燃豆萁”的典故,出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闻植七步诗叹,帝深有惭色。
《七步诗》 【三国·魏】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译文: 煮豆子是为了做羹,要先过滤豆子煮过的残渣后,才能留下豆汁做羹。
豆秸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
本来是同根连理生,为什么要相煎相逼的如此急迫呢? 《七步诗》成诗的缘起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文学家。
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字子建,是曹 *** 与卞皇后所生第三子。
在建安七子中,后世又将曹 *** 、曹丕和曹植合称的“三曹”。
曹植自幼聪慧异常、文思如涌,一直深受父亲宠爱。
甚至多次想要立他为世子。
然而曹植饮酒诗赋行为放任而不拘礼法,曹丕交友慎重多用高士,日后逐渐盈得曹 *** 信任,于建安二十二年被正式立为世子。
建安二十五年曹丕又继魏王位,不久曹丕取代汉献而称魏帝。
曹植的生活也因发生巨大改变,被迫迁到自己的封地被软禁起来,为了防止他在封地形成影响力,一生中还几度迁封,曹植内心的孤寂与愤懑可想而知。
在曹丕病逝后,其子魏明帝曹叡继位,曹叡对他仍是严加防范,其生活处境依然没有好转。
曹植在两帝时代就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公元232年曹植逝世后,被谥思,亦被后人称其为“陈思王”。
传说,曹丕闻曹植有不平之言,曹丕忌惮曹植会危胁其统治地位,借口想杀曹植,即召其入都城,限他七步之内咏作一首诗,否则杀无赦。
曹植遂悲愤作了这名传千古的七步诗。
曹丕听了内心惶愧,虽饶曹植不死,但终究还是把曹植软禁了起来,直至其忧愤而逝。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之所以成为了千古名句,从根本上道出了封建帝王家常常出现因争权夺利的父子互害、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封建皇权制度难以规避的劣根性和残忍性,历史上才会有王子公主被杀时的:“愿生生世世不为帝王家人”的哀叹。
旷世奇才难再逢据传,曹植暗羡嫂子甄宓,遂作《洛神赋》以寄托思念之情。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谢灵运就曾赞叹道:“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余分一斗。
”一方面说明谢灵运的狂放,另一方面也说明曹植的才华已为世人所倾。
李白赞叹:曹植为建安之雄才,惟堪捧驾。
天下豪俊,翕然趋风,白之不敏,窃慕高论。
王士祯赞叹: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
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七步诗》之所以流传千古而不衰,更多的是后世人们对落魄才子深深的同情自古道:“无情最是帝王家。
”像曹植这样既有才华、又有较强的影响力的皇族,尤其是争嫡失败后的人,被朝廷监居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虽然如此,事实上曹丕亦远非寡情狠毒之人,其兄弟们大多也只是不断迁封而已,未有被罗织罪名故意加害的。
《七步诗》不论是伪作附会还是真情即作,但这首诗在民间的广泛流传,却深深道出了文人骚客们对曹植无限的同情,同时,曹丕受此诗作影响,更是倍受后人诟病。
这真是:大江东去浪淘尽、是非成败转头空, 看不透的人生、说不尽的历史...... 顺便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历史上曾经的“步诗”的高手们曹植虽仙才、后生更可畏、三五成绝唱、留与后人倾史青名传五步诗据《全唐诗》:“零陵人史青,在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初年,史青上书说:“子建七步,臣五步之内可塞明诏。
”史青遂应诏后在金殿之上,李隆基命以“岁除”为题赋诗。
史青五歩即吟: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摧。
风景人不觉,已入后园梅。
玄宗皇帝闻诗大为赞叹,遂授史青以左监内吏之职。
公权三步即成诗据《旧唐书》记载,柳公权和唐文宗在宫中闲聊,皇帝下诏赐御寒衣于边关将士,并请要柳公权即兴赋诗助兴。
公权乃三步成诗:去岁虽无战,本年未得归。
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
挟纩非真纩,分衣是假衣。
从今貔武士,不惮戍金微。
文宗听罢,赞叹公权既是大书法家又是诗坛奇才!寇准应邀三步成宋朝名相寇准19岁时进士及第,官至宰相。
自幼就有“神童”之说。
史载,寇准七岁时,家中欢宴,高朋满座。
当酒至三巡之时,有客提议:“闻公子诗雅,请为即席作。
”客人遂以“华山”为题,让小寇准助兴。
小寇准三步之内即诗成: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让在场欢宴的宾朋们惊叹不已、大饱耳福。
真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