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子是哪个故事

为人子是哪个故事,第1张

为人子是哪个故事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另外两个是啥?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说的,记述在《孟子离娄上》中,全文是这样的“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

君子以为犹告也。

’”翻译:不孝有三种,以没有循守后代之责为大。

出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的《离娄章句上》。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

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

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辨析:《孟子·离娄上》中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不孝有三种,以没有循守后代之责为大。

”也就是说,孟子的原意,并不是说不生孩子就是不孝,最不孝的是没有对长辈尽到后代的责任。

在孟子的原话中并没有讲明其他的两种不孝是什么。

到了东汉,赵岐在《十三经注》中阐述了他个人对于孟子这段话的理解:“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这才将“无后为大”曲解成为: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

作者: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

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出自《孟子•离娄上》,实际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想必很多人对这句话中的“三”很好奇,认为不孝的做法有三种,而实际上这里的“三”在古文中指的并不是三种,而是“多”的意思。

而“无后”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没有后代”。

孟子后人对于“不孝有三”的理解主要来自于东汉的赵岐在《十三经注疏》的批注,而赵岐在此书中的解释由于结合了当时的政治环境等种种原因,有些曲解了孟子的本意,将“不孝有三”定义为了三种:1.刻意顺从父母的心意,见父母有过错不说,使他们陷于不义之中;2.自己做官食禄却不赡养父母;3.不传宗接代。

赵岐将“无后”直接理解为了“不传宗接代”,而这也不符合孟子的本意。

很多人也将赵岐的批注作为孟子“不孝有三”的解释,而误传了很久。

赵岐根据孟子《离娄章句下》所说,不孝的做法应该是五种: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养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意思就是:四肢懒惰,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一种;酗酒聚赌,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二种;贪吝钱财,只顾老婆孩子,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三种;放纵情色享乐,使父母感到羞辱,这是第四种;逞勇好斗,连累父母,这是第五种。

孟子的《离娄章句》中都是讲的如何使父母高兴,遵循父子纲常,但是从来没有提过后代的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2928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5
下一篇 2022-10-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